学位论文张生与宝玉形象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2719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位论文张生与宝玉形象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位论文张生与宝玉形象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位论文张生与宝玉形象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位论文张生与宝玉形象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位论文张生与宝玉形象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位论文张生与宝玉形象分析.docx

《学位论文张生与宝玉形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位论文张生与宝玉形象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位论文张生与宝玉形象分析.docx

学位论文张生与宝玉形象分析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导论…………………………………………………………………1

1.1问题的提出………………………………………………………1

1.2本论文相关的国内研究动态综述…………………………………1

1.3论文的创新点及理论和实践意义…………………………………1

1.4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2

2才子佳人模式…………………………………………………………2

2.1才子的定义…………………………………………………………2

2.2佳人的定义…………………………………………………………3

2.3才子佳人的爱情婚姻模式…………………………………………3

3张生的功名爱情婚姻观………………………………………………3

3.1张生对科举、仕途的态度…………………………………………3

3.2张生对爱情婚姻的态度……………………………………………4

3.2.1张生对女性的态度………………………………………………4

3.2.2张生的傻…………………………………………………………5

4宝玉的功名爱情婚姻观………………………………………………6

4.1 宝玉对科举仕途的态度…………………………………………6

4.2 宝玉对爱情婚姻的态度…………………………………………7

4.2.1宝玉对女性的态度………………………………………………7

4.2.2宝玉的傻…………………………………………………………8

结论………………………………………………………………………8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摘要

《西厢记》和《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张生和莺莺为代表的才子佳人的爱情,千古流传,激励了一代代人对爱情勇敢的追求。

宝黛的爱情虽然以悲剧收场,但曹雪芹向世人展现了一段以心灵的共通为基础的真正的爱情。

本文试图通过对以张生为代表的才子和贾宝玉的对比,揭示中国文学内部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及时代变迁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

张生;宝玉;才子佳人;科举仕途;爱情理想

 

ABSTRACT

“Westchamber"and"dreamofredmansions"asamasterpieceofancientChineseliterature,hadaprofoundinfluenceonlatergenerations.Representedbyying-yingwentandmissthelovebeauties,historicspread,inspiredgenerationsofpeopletobravepursuitoflove.Baodailoveintears,butcaoxueqinisrevealedtotheworldabasedonthecommonheartoftruelove.Thisarticleattemptsthroughtotherepresentedbyying-yingwentwitandthecomparisonofjiabaoyu,revealstheinternalrelationsofinheritanceandinnovationofChineseliterature,butalsorevealsthechangetimesonpeople'sideas.

Keywords:

zhangsheng;baoyu;beauties;theimperialofficialcareer;Loveisanideal

 

1导论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

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对中国两千年来传统文化特别是宋元以来通俗小说全面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而《西厢记》作为元杂剧中描写才子佳人爱情的代表作品,历来备受推崇,被誉为元杂剧“压卷”之作。

二者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问题的提出

《红楼梦》和《西厢记》自出世以来便广受好评,评论界对它们的研究也是雨后春笋一般。

都说一部好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看它所反映的现实的深度以及主人公形象的成功塑造,而大部分时候,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往往作用更大。

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生和贾宝玉形象的分析,阐述时代变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1.2本论文相关的研究动向

《红楼梦》和《西厢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作品之一,历来备受推崇,评论界对它们的研究也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贾宝玉的形象分析,代表作品有闫炎的《论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张宜平的《贾宝玉的“男人解放”形象探析》等,2、关于宝黛爱情分析,代表作品有祝诚的《从宝黛爱情描写看〈红楼梦〉的思想倾向》和张潋军的《宝黛爱情观新探》等,3、对张生的人物形象分析,代表作品有王莉的《〈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季成林的《浅谈〈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等,4、关于二者对比研究方面,代表作品有郭梅的《试论〈红楼梦〉对〈西厢记〉〈牡丹亭〉女性意识的继承和发展》,刘雪莲的《论贾宝玉对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子”特质的继承与突破》,陈彩华的《杜丽娘、柳梦梅与林黛玉、贾宝玉爱情理想之比较》等等。

其中,刘雪莲的《论贾宝玉对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子”特质的继承与突破》一篇,探讨了贾宝玉与以往“才子”的相似与不同。

她在文章中指出,在女性崇拜、对“情”的执着以及个性的狂狷这三个方面,贾宝玉与以往“才子”具有相似性;而不同则表现在宝玉对家庭、对人生、对社会的进一步反叛方面。

1.3论文的创新点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虽然评论界对《红楼梦》和《西厢记》的研究汗牛充栋,但对贾宝玉和张生的形象对比分析却很少。

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通过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比了张生和宝玉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地位的男子的爱情婚姻观念和他们对待下层人物的态度,以揭示文学作品内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了解时代发展对人们观念的影响。

1.4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才子佳人模式

第二部分:

张生的功名爱情婚姻观念

第三部分:

宝玉的功名爱情婚姻观念

第四部分:

结论

2才子佳人模式

2.1才子的定义

作为元杂剧中才子的代表,张生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那么,何为“才子”呢?

通过对元杂剧中才子佳人戏剧的整合,我们知道,所谓“才子”是指有才学的人。

他应该具有以下的条件:

一、他必须有才学,有文化,这是他成为才子最重要的一点。

二、他或者准备走上科举之路,或者正在走上科举之路。

三、他喜欢佳人,在佳人和科举做官的关系上,考科举进而做官只是获得佳人的途径,而且当才子的地位较低的时候,科举几乎成为了唯一的途径,因为只有当他成了状元,他与佳人才算是门当户对,他们的爱情才会被承认。

四、大多数的才子都出身贫寒,或是世代如此,或是家道中落。

《西厢记》中的张生就是个典型的才子:

剧本第一本第一折里,张生开门见山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

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

后一年丧母。

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即今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唐德宗即位,欲往上朝取应”。

从这一介绍中,我们知道张生属于家道中落型,正在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

“萤窗雪案,刮垢磨光,满腹文章”,是张生对自己才学的肯定。

此外张生在面对黄河时的感慨和他几次对莺莺的形貌描述等等,也足以证明他是个有才学之人。

而他在普救寺偶遇莺莺,一见钟情以及执着的追求,正也说明了他对佳人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红楼梦》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才子佳人小说,它描写的也不是纯粹的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

但贾宝玉身上依然具有元杂剧中才子的诸多特点。

比如:

他爱佳人,渴望爱情美满婚姻幸福,在仕途做官和佳人身上,他也更专情于后者。

只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思想更加鲜明,因而贾宝玉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了那个时代的印记,甚至可以说,他比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思想还要先进很多。

2.2佳人的定义

“佳人”的定义主要有四种:

1、指美女。

2、美好的人。

指君子贤臣3、妻子称自己的丈夫。

4、古时常指怀念中的女子、理想中的女子及有才情的女子。

显然,元杂剧中的佳人指的是第四种。

像《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以及《拜月亭》中的王瑞兰等等,她们都是才子心中理想的伴侣形象。

她们有才气,有美貌,有家世,在她们和才子相遇后,也常常被才子思念着。

当然,她们也思念着才子。

2.3才子佳人的爱情婚姻模式

才子佳人的一般爱情婚姻模式,简而言之就是:

一见钟情——密约偷期——家长阻挠——相思成苦——迫于压力而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终成眷属。

具体来说就是:

男女主角因为偶然的机会相遇并一见钟情,偷偷幽会;不久,爱情被曝光,代表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一般是女主人公的父母)强行抵制,于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思之苦狠狠地折磨着双方,最后或是迫于压力,或是出于自己本来的意愿,才子参加科举考试,轻轻松松就状元及第,然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就跟西方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一样。

3张生的功名爱情婚姻观

3.1张生对科举仕途的态度

不管是《西厢记》中的张生,还是《拜月亭》中的蒋世龙,他们身上都有一颗考科举的心,他们一出生就注定了要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在他们看来,考科举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他们人生的目标。

张生在没见到莺莺之前,他的愿望是“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希望借考科举金榜题名,从此飞黄腾达。

所以,在他们心中,四书五经是圣书,考科举是正统。

因而他们从来没有厌恶过仕途经济,甚至希望通过仕途经济实现自己爱情婚姻的美满。

元杂剧中的才子总是以科举取士之途证明自身的价值,以争取封建势力对他们爱情婚姻的认可。

可他们虽然在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道路上做出了一定的反抗,但终究还是妥协了。

张生之所以能够获得佳人,又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因为张生向封建势力屈服了,答应老夫人考取功名并且一举及第。

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才子佳人剧中才子的两个理想,一是找到一个佳人共度一生,二是通过科举功成名就。

所以考科举对他们而言,既是他们自身的追求,也是封建旧势力对他们的要求,因而这两个理想在他们身上是相通的,实现起来也就并不困难。

简言之,张生对待科举仕途的态度同当时大多数士子一样,是很热衷的,只是由于莺莺的出现,他的这种理想暂时被代替了,直到老夫人的胁迫,他才重新回归这条路。

这时的科举仕途于他而言,不仅是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也是获得佳人的前提。

3.2张生对爱情的态度

3.2.1张生对女性的态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

由于张生和贾宝玉处于不同的时代,地位也不相同,因而他们对待女性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西厢记》虽然创作于元朝,但故事的背景却被放在了唐代。

王实甫以唐写元,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背景,也渗入了元朝的社会现实。

我们知道,唐朝是很注重知识分子和科举制度的,但元朝是异族统治,知识分子地位没有唐代那么高,甚至一度废除了科举制。

可无论如何,不管是唐朝还是元朝,女子的地位都不高,特别是出身于下层的女子,地位就更加卑微了。

总的来说,张生对待女子的态度,存在着一定的阶级意识,对于“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制度,也不反对,甚至享受这种制度带来的个人利益。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对小姐莺莺的态度。

张生对女性的赞扬,大部分是出于对她们美貌的歌颂以及这种美貌带来的赏心悦目的视觉效应。

张生在法聪的带领下参观佛堂僧院,恰巧莺莺和丫鬟红娘也上了佛殿,两人不期而遇,张生一眼望见莺莺,却是“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好像他们前世里有缘,所以注定了今生相见。

“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则着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軃着香肩,只将花笑撚”,这段曲辞是张生对初见的莺莺的评论,将莺莺的美貌描述得格外耀眼。

且不论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还是莺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容貌在张生心中留下了惊鸿一瞥的蹁跹。

单看了这段感叹,我们尚且可以肤浅的认为张生是被莺莺的美貌吸引。

因为对于了解甚少的双方来说,能看到的也只是呈现在外面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眼缘。

为了再见莺莺,张生请求长老希望可以和莺莺一道为父母斋供道场。

但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尽孝道,而是“人间天上,看莺莺强如做道场”。

他把“百善孝为先”的孝道,也当做了追求佳人的一种途径。

当然,这虽然从正面说明了才子对佳人的追求,但也从反面渗透出了个人享乐主义的思想倾向。

“踮着脚尖儿仔细定睛,比我初见时庞儿越整”“可喜娘的脸儿百媚生,兀的不引了人魂灵”,这两句是红娘、莺莺在花园烧香时,张生第二次对莺莺的外貌描写。

莺莺点了三炷香,前两柱对母亲、家庭表示祝愿,第三柱香时却沉默了。

正当张生纳闷读者也纳闷时,红娘道出了莺莺的心声。

原来一个年轻女子的心愿,只不过是希望找个如意郎君共度一生。

可是这点心愿在当时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全的社会里,似乎是个奢侈。

因而莺莺“心中无限伤心事”,只能化作倚栏时的一声声长叹。

所幸的是,这让张生看到了希望,也是莺莺的心第一次走进张生的心里。

为了试探莺莺,也为了引起莺莺的注意,张生吟了一首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听罢,莺莺也依韵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既是两人第一次的语言交流,也是两人第一次的心灵交谈。

应该说,张生对待爱情是很执着专一的,他在莺莺处碰壁,在老夫人处碰壁,虽然期间有过懊恼,有过灰心丧气,但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哪怕是在他迫于老夫人的压力进京考科举中了状元后,也没有忘掉离别前莺莺对他的嘱托。

对于他来说,对莺莺的爱,对婚姻的追求,就像他一生的事业一样,他甚至可以为了这一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在他眼里,门当户对只是个虚设,所以即使在他不得志的时候,也依然敢去追求前相国之女。

他向往真挚的爱情,敢于反对封建礼教,这是他进步的地方,只是他的反对局限在了爱情狭小的圈子里,所以当他获得了爱情,他的反抗也就停止了。

二、张生对下层女子红娘的态度。

当张生迫于老夫人的威严,很难接近莺莺时,看到红娘来向长老询问道场的事,竟萌生了这样的念头,“若与他多情的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

我将小姐央,夫人央,他不许令放,我亲自写与从良”,虽未明说,但潜意识里是想让红娘当自己的小妾,他这种求小姐不得,便让丫鬟做妾的想法虽有些猥亵,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他所追求的生活,其实只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种情欲需求,这也是他大男子主义封建观念的体现。

在他眼里,三妻四妾的封建纲常或许是值得期望的;在他眼里,红娘和小姐的身份、地位是不对等的,况且在那样的时代里也不可能对等。

哪怕是在曹雪芹的时代,也不会是对等的。

3.2.2张生的傻

《西厢记》中的张生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人物,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他的多重形象。

他既是个失意文人,空有“满腹文章”却仍在“湖海飘零”,没遇见莺莺之前,他就像唐代那些有识之士一样壮志满怀,只可惜难遂大志;他也是个敢于挺身而出的英雄,孙飞虎围困普救寺,众人束手无策,他急中生智,一纸书信扫退了半万贼兵;最后,他还是个对待爱情志诚的痴情种。

“志诚”和“傻”是张生身上的两个标签,这两个标签都来源于他对爱情的执着。

说他“傻”,这是红娘的话。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里,老夫人不守当初的誓约,让崔张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痛苦万分,几盏酒后,请求红娘将自己的心意传达给莺莺,自己则“就小娘子跟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

红娘感慨颇多,可叹一个书生悬梁刺股、离乡背井,为了自家小姐痴心如许,便发出了“街上好贱柴,烧你个傻角”,并答应为他谋之。

常言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支花”,张生为了一个只见了三面的女子,便愿意为了她而死,这种“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三见订终生”的爱情,大多数的人也许觉得它太浪漫了,觉得张生太傻。

需不知,正是他的傻,他的痴,打动了无数看过这部戏的人。

有些人认定一个人,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也有一些人认定一个人,只花了一个眼神交流的时间。

我们或许该说张生幸运,因为他在一个眼神交流的时间里就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人。

而且为了和这个人在一起,不懈地努力。

“不济事了,先生休傻”,“偌早晚傻角却不来”,“普天下害相思的不似你这个傻角”,这三句都出自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

莺莺的口是心非,外表冷漠内心热烈,让张生吃尽了苦头,才学如张生者在爱情面前完全丧失了主见,连红娘都替他觉得委屈。

他把每一次莺莺的信息当做是自己快乐的源泉,而每次莺莺或是老夫人的赖账都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不是他太傻,而是他太专注于这个自己第一眼就认定了的人。

他把她看作唯一,以致于她的言语行为成了他健康幸福的良药。

可以说,张生的傻完全来自于他对莺莺的爱,对渴望获得爱情的追求。

4宝玉的功名爱情婚姻观

4.1宝玉对科举仕途的态度

宝玉对待科举仕途的态度与张生截然不同,他厌恶一切仕途经济及与仕途经济相联系的一切。

他不愿意见贾雨村这样的仕途中的人,在他眼里,贾雨村是个“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

他不仅自己厌恶走上这条路,而且也不喜欢别人在他面前谈这些东西。

《红楼梦》三十二回里,史湘云来贾府去怡红院找袭人,知道宝玉不想见贾雨村时,劝他“谈谈讲讲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事务”,他马上不悦,说“我这里仔细玷污了你知仕途经济的”,一点情面也不留。

宝玉始终不得贾政喜欢,原因也正在此。

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维持,往往靠的就是在朝廷为官的大人物,而宝玉作为他们这一辈里学问最好的一个,却不愿意走上这条路。

每日只愿在女人堆里厮混,过一些唐寅似的诗酒风月的悠闲生活。

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不符合一个担当大任的男子的身份的。

而他之所以与林妹妹最好,也就是因为林妹妹从来不在他面前提这些东西,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果林妹妹也谈这些,我早和他生分了”。

《红楼梦》相较于《西厢记》的进步就在于,它的反封建意识更加彻底,广泛地揭示了封建科举、仕途经济的腐朽。

贾雨村为什么会复官?

薛蟠为什么打死了人还逍遥法外?

王熙凤为了三千两银子竟然害死了两条人命!

这是怎样的社会?

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都是些什么人物?

这些疑问,《红楼梦》都给出了具体的答案。

在《西厢记》等才子佳人戏剧中,科举制度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才子获得了佳人。

而在《红楼梦》中反映出来的科举制度的作用以及贾宝玉的人生悲剧只说明了科举制度是多么的可笑和不公,它不仅束缚了一大批人,也迫害了一大批人。

宝玉同样也希望获得佳人,但他不会为了佳人向封建制度屈服。

因为如果获得佳人要以牺牲自己的生活理想为代价,那么即使获得了佳人,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宝玉形象比张生形象的创新就在于,宝玉不再像元代才子那样把仕途经济看成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事业,也不愿意为了得到封建势力的认可而丧失自己的本真。

4.2宝玉对爱情的态度

4.2.1宝玉对女性的态度

与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不同,曹雪芹塑造了一个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没有阶级偏见的人物形象贾宝玉。

首先,贾宝玉的爱情观体现了他对女性的态度。

贾府年轻女子众多,贾宝玉身边更是女子成群。

即使他内心存在着“泛爱”和“意淫”心理,但不管怎样,他爱的始终只有林妹妹,并对她百般呵护。

张生为见不到莺莺而形体消瘦,莺莺也为了张生不在身边而懒于梳妆;但宝黛二人彼此已到了“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和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操心,而是从另一个人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源。

同时也只有在另一个人身上才能完全享受他自己”的程度。

《红楼梦》三十四回里,宝玉因“不孝种种大承笞挞”后,想起白天林妹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便令晴雯送了两块旧帕子给林黛玉。

宝玉不顾自己身上的痛,反而向林黛玉诉说自己的情意,在他看来,只要林黛玉开心他就开心,他甚至把林黛玉的喜怒哀乐当做是自己喜怒哀乐的源泉,而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第二十九回里,林黛玉曾经自剖过“你只管你,你好我就好。

你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他们这种心心相惜的爱情,显然比崔张的爱情更能震动人心。

其次,宝玉对大观园里众多女子的态度。

在贾宝玉心中,人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好坏之别,没有男尊女卑,只有男恶女贵。

他对人有自己的一个喜好标准,他喜欢与自己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人,以至于不管对方是个什么身份地位,他都能用心相待。

他以一个官僚贵公子的身份与他们交谈,却不曾摆出官僚贵公子的姿态。

他喜欢年轻的女子,同情她们的命运,为她们悲也为她们喜。

他了解她们的想法,知道她们的喜好,百般体贴她们,好像自己也是她们当中的一员。

他可以为了博晴雯一笑大费周折,也可以为了她的死深悲巨恸;他安慰两头不讨好的平儿,调解与玉钏儿之间的矛盾;他甚至颠覆了传统社会对男人角色的形象定位。

他尊重下层人物的社会地位,以他对下层女子的独有态度挑战了男权社会的权威,也动摇了封建等级社会制度,同时,贾宝玉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新社会的曙光以及旧社会的逐步瓦解。

4.2.2宝玉的傻

与张生不同,宝玉的傻不完全来源于对林妹妹的爱,而是带有一份与生俱来的呆气。

《红楼梦》第一回里,当贾宝玉还是块弃之不用的顽石时,他与二仙的对话就已经显示出了些许呆气和傻气。

第三回,林黛玉刚进贾府时,宝玉发现这个刚来的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顿时便将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后经贾母的一番言论才又重新戴上。

这一连串的行为和动作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孩子似的傻劲儿,他行为先于思想的行为模式,他“随大众”的观念,让读者从他的傻劲儿里看到了可爱和天真。

关于贾宝玉的傻,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紫鹃的一句玩笑话。

紫鹃对贾宝玉说林妹妹将要回苏州去了,让宝玉失落的丢掉了心智,几乎成了一个真正的傻子。

袭人说:

“你还不知道,那傻子每每顽话认了真”,薛姨妈说:

“宝玉是个实心的傻孩子”。

如果说张生的傻来源于他对莺莺的爱和痴,那么贾宝玉的傻则主要来源于他对封建社会一切不合理的东西的憎恶,他想要的实现不了,他不想要的纷至沓来。

他脱离了封建社会仕人追求的正常轨道,凡是别人想要的都是他摒弃的,别人玩弄的正是他怜惜的。

他读不懂仕途经济的哲学,而读懂仕途经济哲学的理解不了他向往的世界。

他虽然身处于一个热闹非凡的大观园,可是他的内心是寂寞的。

没来凡间以前,他是块无缘补天的顽石,来了凡间之后,他依然是个孤独的富贵闲人。

好像他的人生注定是冷清的,正如三十五回里两个老妈子说的一样“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闹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也许在他眼里,鸟兽虫鱼都比这世上的人懂他的多。

林黛玉是最懂他的人,所以当他听说林黛玉将要离开时,他觉得自己的世界将会黯淡下来,而当林黛玉真的离开了,他才又回归到了痴痴傻傻呆呆的状态。

五结论

元杂剧中才子佳人的故事一般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式的结局,究其原因就在于才子的不懈追求和愿意妥协。

对于才子来说,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也就不远了。

而《红楼梦》要复杂得多,它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来反映一个大家庭的衰落以及整个时代的腐朽。

《红楼梦》在吸收继承《西厢记》中某些先进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创造。

这创造既来源于时代的向前发展,也来源于作者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元代到清代,封建制度越加腐朽,人们的某些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反抗意识也更加强烈。

特别是明代文人思想家提倡的一些观点,如:

反对理学对文学的束缚,不再将文学仅仅看作是载道的工具,主张追求文学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要求文学体现作家的真性情、肯定自我价值等等。

唐宋派的“直抒胸臆”、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自然灵气”,再加上宋元明时期通俗文学的发展,这一切都促使文学的写实观念在清代大大加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曹雪芹对《红楼梦》的创作。

《红楼梦》继承了以《西厢记》为代表的元杂剧中关于提倡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观念,但更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