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教学内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2696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教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教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教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教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教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教学内容.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教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教学内容.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教学内容.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教学内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

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核心)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

学校管理的过程:

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6.系统性原则7.效益型原则8.动态性原则

方法:

1.行政管理原则2.法律原则3.思想教育原则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

学校组织结构的主要职能部门:

1.校长办公室(对外联络、信访、人事保卫、文件收发归档、报表统计)

2.教务处(教学组织、教育科研、学籍管理、课程资源管理)

3.政教处(德育思想政治)

4.总务处(后勤提供经费物质保障)

5.教研室(基层教学实验)

6.年级组

⏹(重点)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的由来:

《孟子尽心上》

教育主要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

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活动中介)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a.继承性b.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c.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功能:

按对象分:

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人口经济政治科技文化)

按作用分: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呈现方式分:

显性功能(计划性)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

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

a.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b.没有阶级性,教育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c.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没有文字和书本

d.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e.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贫乏

f.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没有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2.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

中国夏朝——痒序校西周——国学乡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埃及宗教教育

古希腊斯巴达——尚武教育雅典——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显学盛行隋唐——实行分科教学科举制

宋朝——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清朝——学堂中体西用1905废除科举

西方教会学校骑士学校

特点:

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6.宗教性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校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学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中国《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文献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墨子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道法自然

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与游戏”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昆体良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况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创立阶段培根——实验科学家鼻祖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归纳法”

特点:

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儿童本位教育观

康德——最终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性教育原则(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没有无教学的教育)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学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经验活动)“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论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中国教育改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

●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流浪儿童和违法者改造

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著作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赞可夫——《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效果使学生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性教育理论五条教学原则a.高难度B.高速度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D理解学习过程E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美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德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皮亚杰——瑞士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c.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舒尔茨人力资源理论)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决定着受教育权c.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b.教育促进民主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a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a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学校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

教育目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满足人的需要(代表人物: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教育目的层次:

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教学目标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我国的教育目的特点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全面发展教育构成及其关系

德育——灵魂和核心作用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

素质教育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宗旨两重点)

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4.素质教育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要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6.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个方面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前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

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始于英国科学家斯宾塞

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关系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

课程类型: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必修课程(发展共性)选修课程(发展个性)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课本课程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兵塞布鲁纳)

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

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金帝斯布厄迪)

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包括:

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作用:

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

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关于某门学科机器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结构:

1.前言2.课程目标(核心)3.课程内容4.实施建议

作用:

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

结构:

螺旋式上升直线式编写

作用:

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资源:

按来源:

校内校外

按性质:

自然社会

按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

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

按存在方式:

显性隐性

按功能:

素材性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条件性资源(人力物力场地)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可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鉴别校外资源5.建立资源数据库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编制

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3.情景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2.目的游离模式(斯克里文)3.CIPP(背景输入过程成果)4.CES(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基本理念1.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综合课程观(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已有经验相联系)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发展评价观(重视过程的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设置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版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现出:

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课程实施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a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具有发展潜能c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a是完整的人b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c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b是学习的主体c是责权的主体

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立自为自律

2.合作学习有明确责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观(新课程要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习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发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

1.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

3.主体性和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和间接性

6.系统性(高度协调性,通力合作相互配合)

教师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心理学教育学)实践性知识(教学方法)文化知识(人文)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学生喜欢我吗同事如何看我)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室是否成熟的标志)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目测)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结构是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二)教育调查法(搜集资料)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三)教育实验法(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

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实验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

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拟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进行总结评价

(五)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法)

教学叙事生活叙事自传叙事

(六)个案法

跟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教育会诊法

(七)历史法

(八)比较法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

基本要求客观性创造性规范性

格式观察报告1.题目2.引言3.正文4.观察结果5.附录

调查报告1题目2.引言3.正文4.讨论或建议.5.结论6.附录

教育实验报告1.题目2.引言3.实验方法4.实验结果5.分析与讨论6.结论7.附录

经验总结报告1.题目2.前言3.正文4.结尾

教育研究论文1.题目2.内容提要3.序言4.正文5.结论6.参考文献

第二章学生指导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人性心理个性倾向(个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爱好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比较稳定性格能力气质)

认知过程

(一)注意

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分类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又称“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又称“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品质及影响因素1.注意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的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活动吸引)

3.注意的转移(转移不等同于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的,而分散式离开了当前任务)

(二)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基本规律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视觉适应分暗适应(由亮转暗)和明适应(由暗转明)

2.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3.感觉后像

4.感觉相互补偿

5.联觉

(三)知觉(整体属性)

种类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基本特征选择性(分化对象和背景)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四)记忆

分类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陈述性记忆(概念记忆)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过程1.识记(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2.保持遗忘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影响遗忘的因素a.学校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与学习程度的大小c.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e.时间因素f.识记者的态度

遗忘的原因a.消退说b.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c.压抑说d.提取失败说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思维特征间接性概况性

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况具体化与系统化

基本形式概念(思维最基本形式)判断推理

种类按性质和凭借物分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

按思维逻辑性分a.直觉思维b.分析思维

按指向性分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

按创造程度分a.再造性思维b.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按思维过程分a.经验思维b.理论思维

(五)想象

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无意想象

情感过程

(一)情绪(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基本分类快来愤怒恐惧悲哀

状态分类心境(平静持久的精神状态)激情应激

(二)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意志过程

概念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对活动有调节作用3.克服困难时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基本阶段1.采取决定阶段

a.动机冲突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

趋避冲突(鸡肋)

多重趋避冲突

b.确定行动目的

c.选择行动方法或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自觉性——易受暗示与独断性果断性——优柔寡断草率决定坚持性——固执见异思迁

自制性——任性懦弱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一般规律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

高尔登(优学生)

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一打婴儿)斯金纳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前提)2.环境3.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原因

1.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四时期1.感知运算阶段(0~2)

2.前运算阶段(2~7)具有表现思维但缺乏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4.形式运算阶段(11~15)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注意内容有针对性)

3.不平衡性(把握关键期最佳期)

4.互补性(扬长避短长善救失)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小学儿童的学习

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1.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三条主要学习定律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基本规律

1.正强化和负强化

2.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消退

4.班杜拉社会学习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