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古诗鉴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1942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8古诗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68古诗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68古诗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68古诗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68古诗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8古诗鉴赏.docx

《68古诗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8古诗鉴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8古诗鉴赏.docx

68古诗鉴赏

1.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

请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诗的前两句中“忽”“渐”二字运用的妙处。

(5分)

“忽”,迅速,快;“渐”,慢慢地。

(1分)这两个字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1分)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注意题目中的“夏日”),明月可爱而“渐”起,又表现出一种心理的愉快感受,(2分)才有了三四两句中散发乘凉和开轩闲卧的闲适。

(1分)

2:

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到“劳梦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请简要分析。

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1分)悦耳清心清幽绝俗的境界使诗人想到音乐,要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

(1)分由“鸣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1分)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怀人”上来(1分)这种“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1分)由景到情,层递自然(1分)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

(2分)

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

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这里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9、诗中“太清”的意思是  天空   。

(2分)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11、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请具体分析。

(3分)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

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12、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图景及妙处。

(3分)

图景:

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妙处:

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

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13、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有何不同?

(2分)

这首诗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荐的心情。

杜甫的《登岳阳楼》感身叹世,表现贫病困顿中的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14、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5、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临渊羡鱼

16、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

(2分)

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17、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3分)

夸张。

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18、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答:

“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20、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定诗人怎样的心曲?

答:

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因此渴望出仕求官,渴望被援引。

21、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答:

用典故;这是隐喻想做官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1)孟浩然之诗通常完全借具体事物抒发感情,而此诗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在这首诗里,诗人对自己山丘隐逸生活的困苦直说“苦无资”,对科举人仕直说“非吾愿”,对自己旅途盘缠短缺直说“黄金尽”,可见,此时的孟浩然心中郁积的哀怨太多,顾不上用间接手法就一股脑地发泄出来了。

(2)虽然此诗主要是直抒胸臆,但也有婉转之句,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诗歌最后一联就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傍晚吹起的冷风以及秋日寒蝉凄切的哀鸣声来烘托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

4.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

所描绘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3分)

作者选取了“落叶(木)、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

描绘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

评分建议:

意象2分,景物特征1分。

(2)诗歌第三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4分)

“乡泪客中尽”,直接抒情,直接点明了乡思情深,也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凄苦。

而“归帆天际看”则虚写家人盼望自己,把思乡之情写得更加真写感人。

这两句虚实结合,极富表现力。

评分建议:

“直接抒情”1分,虚写或虚实结合1分,分析各1分

(3)试分析尾联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尾联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迷茫与愁苦之情。

“迷津欲有问”,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

“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评分建议:

点出感情1分,分析一句1分

4.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

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

(5分)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点明名意象2分,赏析3分)

5.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任选一联赏析。

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

“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

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

“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

“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

(“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

)(手法、情感、赏析各2分,如果赏析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出一种给3分)

6.请说说首联两句与诗题有着怎样的联系。

   

首联两句写景。

诗人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

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7.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

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

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都有。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该诗表现了作者的思乡盼归之情。

作者先借景抒情,以凄清的秋景表现内心的惆怅,再写自己客居楚地,想到亲人不觉落泪,而要归去却水天茫茫,找不到归路。

2.诗歌颈联在构思上很有特点,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

诗歌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或想象)的写作手法。

上句写作者自己在旅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不禁落下泪来;而下句是作者想象自己的亲人在家乡的襄水之滨望着天边驶来的船帆,盼望着自己归来。

作者用想象的景象将“思念”的内容落实,自己一方与亲人一方彼此呼应,不仅丰富了诗歌内涵,扩大了诗歌境界,而且真切表达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4.“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有何内涵?

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分)

答:

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

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1、诗中借助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

试具体分析。

(5分)

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代表性事物写出了“早寒”特点(2分),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

(3分)

2、诗中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颔联中“遥隔”表明作者离家遥远,山川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思乡之情。

(3分)颈联先以游子泪“尽”他乡的细节,直接抒发强烈思乡之情;再假托家人遥望天际归帆盼望自己归去,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3分)

5.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1)一、二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对比(或“衬托”)手法。

(1分)诗人航行江中未逢名山,泊舟浔阳才见到庐山香炉峰,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1分)表达了诗人惊喜神往的感情(1分)。

(2)三、四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析。

(3分)

诗人读远公传,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虽靠近东林禅寺,却难觅高人踪影(1分)。

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以及不见高人的怅惘(或“惆怅”、“失落”、“寂寞”等)之情(1分)。

(3)简析第四句中“始”字的表达效果。

(3分)

“始”字自然写出了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

(1分)在千里江面上扬帆而下,一路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那秀拔的庐山突然出现在眼前,诗人有相见恨晚之感。

(2分)

(4)从全诗看,诗人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3分)

诗人流露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分)诗人远望清幽的庐山,想起了东晋高僧慧远,此时东林禅寺近在眼前,寺院里隐约传来阵阵钟声,隐逸之情渐生。

(2分)

 

6.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1)这首诗是在诗人心情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5分)

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之悲,世态炎凉之苦,年华已逝之哀,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满三点给5分)

(2)请简要分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

(6分)

这句诗的妙处就在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2分)。

松下的月光(月光透过松树)照进窗内,增加了诗人的空虚,给诗人一种更加清冷、寂寥(孤寂)之感。

(3分)这样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耐人寻味)(1分)

(3)联系全诗,分析“不才明主弃”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3分)

“不才”是谦辞,“不才明主弃”写得有怨恨,有自怜或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

(4)“松月夜窗虚”中的“虚”字用得好很传神,分析传神在哪里。

(3分)

“虚”字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7.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唐)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访友不遇的伤感。

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可不见流放中的友人,顿生伤感之情;(2分)对友人被贬的愤愤不平。

才子竟遭流放,何况流放之人还是自己的挚友,因此心中不平;(2分)对友人的思念牵挂。

流放之地梅花再好,怎及留居北地的故乡呢!

(2分)

(2)这首诗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5分)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全诗四句,两处对比。

(1分)人的对比:

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

袁拾遗身为“才子”,理当被朝廷重用,却被贬他乡,沦为“流人”,其过人的才能与恶劣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表达出对当时“才人”被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而不露,引人深思。

(2分)地方的对比:

梅花早放的南方虽美,但还是不如春天的北国。

一扬一抑,增强了诗的波澜,更见对朋友的思念挂念之情的深挚。

(2分) 

(3)后两句采用什么手法,作者以此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对比,江岭梅早,而北地春迟,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

(4)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

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

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

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

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

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

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8.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

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必然若失。

(1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春江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1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1分)。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分);末链码跟踪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1分)。

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2分)

从军行七首(其一)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大漠风尘日色昏,

黄昏独坐海风秋。

红旗半卷出辕门。

更吹羌笛关山月,前军夜战洮河北,

无那金闺万里愁。

已报生擒吐谷浑。

(1)王昌龄的两首《从军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联系诗句分析。

(4分)

其一表达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情感。

久戍不归的征人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传入耳际的缕缕笛声勾起征人无限的思乡、思亲之情。

(2分)其五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大漠之中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战士们顶着狂风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中途听到了前方传来的大捷的消息,战士们因失去了一次杀敌的机会而遗憾。

(2分)

(2)两首诗歌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

其一中“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

(2分)其五中“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两句,避免了正面写夜战过程,从侧面写前军夜战的战果辉煌,让读者去体会联想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使诗歌更深沉、含蓄。

(2分)

9.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鉴赏

这首诗以久戍边关的士卒口吻抒写军中思归之情。

首句中的“烽火城”,代指设置烽火台的边城;古时边境上筑高城以御敌,一旦敌人入侵,便于城垛上燃狼粪或柴草,白天以烟、夜间以火来报警。

“百尺楼”,也指边地戍楼。

这两种景物,都是边境上所特有的;它既点明了地理环境,又给这首边塞诗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沙场氛围。

次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一个傍晚,在苍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迎着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阵阵寒风,默默无语,神驰他乡。

“黄昏寂寞,独坐凄凉;海风入楼,秋夜怀远。

只一句,而层次之中,无穷边思。

”(清人王尧衢语)耳边又传来呜呜咽咽的羌笛声:

“更吹羌笛关山月。

”关山月,乐府曲调,属《鼓角横吹曲》,内容大都表达征戍离别之情。

本来心绪已十分悲凉的征人,伤离别的乐曲又引发了他无穷的思亲之情。

禁不住心驰万里而涌起滔滔愁思。

“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指无奈。

金闺,女子闺阁的美称;这里借指家室。

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

因边城闻笛而代为金闺之愁;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

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

诚如清人李瑛所云:

“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

”(《诗法易简录》)

这首诗起句壮逸,断句凄楚伤神。

烽火城是一片孤城;百尺楼为一座危楼;征人独坐其上。

一个“独”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

此外,“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也有“一击两鸣”之妙。

闻笛者固然闻笛伤情,吹笛者又何尝不是和泪吹奏呢?

吹奏者借吹奏《关山月》所抒发的绵绵离别之情,深深地感染了闻笛者,使闻者顿起金闺之思。

在章法结构上,诗以前三句的写景叙事,来烘托第四句的直接抒情;以第四句的直接抒情来深化前三句的写景叙事。

“更吹”、“无那”,转折有致,将全诗推向高潮。

而末句中最末一个“愁”字,为一篇之诗眼,使戍卒怀乡思亲的真挚感情,被刻画得既饱满深刻,又含蓄蕴籍。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

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情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王昌龄素有“七绝圣手”之称,他的七言绝句写得概括凝炼,言近旨远;涵义丰富、神韵悠然。

这首《从军行》便是一例。

10.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下文的“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①不矛盾。

(1分)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改弹新曲,但内容总是“旧别情”。

(1分)②运用对比写法,更能表现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任何新曲都无法排遣戍边将士内心的思乡之情。

(2分)(如围绕琵琶的异域情调、边关的别离内涵来讲,也可适当给分)

(2)从写法上看,“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

①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

②以景结情(借景抒情)。

(1分)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浓浓的愁绪与凄清的秋夜月光和荒凉的边塞风光融为一体。

(3分)

11.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12.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虚此实彼,言近意远:

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13.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1)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

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妙用。

答案:

“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酸苦和无奈。

“隐”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2)试赏析“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的妙处。

(4分)

答案:

“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既点明季节,又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