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和谐课堂促进学生持续发展.docx
《建构和谐课堂促进学生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和谐课堂促进学生持续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构和谐课堂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课堂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校:
揭阳岐山学校
姓名:
温武训
电话:
日期:
2008年6月25日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摘要:
和谐教育是众多教学工作者共同追求的教学境界。
当前,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对立而不对等、预设与生成矛盾而不统一、理论与实际脱离而不融合等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严重影响着和谐课堂的构建。
基于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老师与学生、预设与生成、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思想品德和谐课堂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教育部新闻中心主任王旭明指出,教育应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教育工作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教师理应实施和谐教育,创设和谐课堂,以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用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思想出发,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让受教育者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中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
一、影响思想品德课堂生成的不和谐因素
和谐教学是课堂教学追求的较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教学对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是有益的。
然而,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诸多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和发展,严重影响着和谐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成,从而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结合参加工作两年以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影响和谐思想品德课堂构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与学生对立而不对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具有能动性,蕴含着巨大情感、认知和智能潜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反思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俨然成了接收知识的“容器”。
人们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它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于对立之中,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像正比例函数一样,随着亲师性的增强,双方能爆发出强劲持续的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否则,不但会造成教育投入的损耗,而且其隐形影响也是恶劣而久远的。
2、预设与生成矛盾而不统一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体,也是影响教学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
而生成是指生长与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生生活动中超出预想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课前预设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预期价值和基本走向,体现着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生成决定了它只能根据教学过程中所偶然突发的教学情景来因势利导,即兴生成,它具有灵活性和辅助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掌握与调控预设为主,而新课程注重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完成课堂教学,强调师生教学互动,倡导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
试想如果课堂完全按照预设而进行程序化教学,那么必然导致教师教死书、死教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反之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生成,就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学烦琐累赘,积踵难返。
课堂教学应该有生成,但是我们关注的应该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的生成,对于那些偏离教学目标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的问题,要慎重把握,不要刻意去强求生成,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比例应适当,调整的时机要妥当,内容的取舍要恰当,才能完成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存,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成长,经历成长,实现成长。
3、理论与实际脱离而不融合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然而,我们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更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需要,显得过于成人化、思想品德化和模式化,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实践中出现的偏差让我们不禁思考:
我们呼唤生活的、和谐的思想品德教学,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思想品德课堂,为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思想品德素养服务。
实施思想品德和谐教学,正是通过对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的调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得到健康全面、和谐自主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思想品德和谐教学的基本思路
思想品德和谐教学,是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发展水平与需要出发,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使教学节奏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促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佳程度或保持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实施思想品德和谐教学要求教师能巧妙谋划教学过程,精心经营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谐发展的平台和场所。
在课堂教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1、由高到低,走下神坛,转换教师角色意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搭建平等对话平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努力探究和积极动手的良好习惯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与学实现和谐的情感基础,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是实现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
情感是通过接触而培养出来的,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师要主动地接触和影响教育对象,努力缩短师生距离。
平等互敬,缩短师生在心理上的距离。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过程,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彼此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之上。
师生只有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才会形成和谐的情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知识上的创见,敢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将传统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少一点“居高临下”,多一点平易近人。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师道尊严”的讲台,要“蹲”下来与学生就思想品德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沟通,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平等,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降低他们的“情感过滤”,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更乐意与老师交流。
比如,在七年级讲授《男生女生》这节课时,学生对“早恋”提出了种种问题,有的问题矛头直接指向老师,如老师有没有早恋,讲讲你的恋爱经历等等。
我不怒不嗔,而是平静的回忆了我读书时代与异性同学的交往,与学生共同分享我的心理发展和变化,我的苦恼和困惑,讲述学生中典型的成长经历,让学生思考、点评,和学生一起探讨。
因为我在课堂上交流了自己的经历和思想,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总是能听到真实的声音,使我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亲切和蔼,缩短师生在空间上的距离。
良好情绪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生硬的批评产生的不良情绪能诱发学生焦虑心理,压抑课堂气氛,诱发学生长时间的情绪抵触,既影响当堂课的教学,又波及学生以后长时间的认知活动,导致教学初中生角色的附庸化。
比如,向学生提出要求时,要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友善,才易于他们接受,即使某些学生在课堂上有违反纪律的现象,教师也应用适当的表情动作和善意的提醒去代替生硬的批评。
此外,教师要打破讲台与课桌、办公室与教室的明显界限,将自己与学生拉近,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的教师在课前早早的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亲切交谈,回答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亲近和蔼,这就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奠定了情感基础。
理解关爱,缩短师生在情感上的距离。
诚然,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还有赖于对学生各方面的关心,包括学生平时的生活,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发展等状况,和学生多做思想、情感方面的沟通,及时排解学生可能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
例如,针对一部分学生对思想品德存在畏难情绪的状况,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习方法,多鼓励学生的进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思想品德的信心。
这样经过师生双方的努力,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师生感情也会更加真挚。
2、促预设为生成,多元互动,开发整合课堂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思路,规范引导点拨提升,进一步丰富学生经验,激发学习愿望,提升成长需求,实现发展目标
预设与生成一直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会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之处,使预设与生成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教师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处理好预设。
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活动。
要使教学计划、教学目标顺利地实施与完成,预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堂课的精彩程度如何,与课前准备是否充分、预设是否精妙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先行官”,又是师生双边活动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预设”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兴趣以及已有的经验,对环境布置、材料提供、活动内容和方式等进行有计划地设计和安排。
教师可以把目标和内容渗透在环境中,激发自己目的性活动,也可以直接设计并组织学生参加的活动。
从目前情况看,探究性学习的预设运用是比较广泛的。
如本人在教学《社会需要公平合作》时,在讲到公平合作要求利益与责任对等时,请看《8个金币的故事》:
约克和汤姆结对旅游,两人准备吃餐。
约克带3块饼,汤姆带5块饼,这时有一个路人饿了,他俩邀请他一起吃饭,路人接受了邀请。
三人将8块饼全部吃完。
吃完饭后,路人感谢他们,给了8个金币。
路人继续路。
他俩为这8个金币的分配展开了争执,汤姆说:
我带了5块饼,理应我得5个金币,你得3个金币。
“约克不同意:
我们在一起吃这8个饼,理应平分这8个金币,”你认为,应该如何分配这8个金币?
后让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涨。
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自己的分法谈谈你对利益与责任的理解。
(正确答案:
1个,7个。
)在这个故事里,分金币应遵循的原则是:
所得与自己的贡献相等。
其次,课堂教学要创设互动平台,促进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生成。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前预设和课中生成的动态过程,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
然而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当课堂教学出现预设与课堂实际情况相悖时,教师要尽量捕捉教学信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及时调整策略,指导并与学生一起探究符合教学实际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讲创新这个内容时,就出现预设与生成不相符的场面。
内容是让学生谈谈发展素质教育的看法,当时课的设计我觉得是很全面的,而且在不少班级讲得也很顺利,许多学生都谈得很好,能按照老师课前设计意图进行回答,教学任务完成还算顺利,但到了最后一个班级时,这个班级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有一位同学提出“课外活动时间增加了,但平时许多作业没有时间完成,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呢?
”学生提出问题本来是很正常的,但这与我在备课时的预设不同,使我觉得很突然,但学生既然已把问题提出来了,我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敷衍、搪塞,当时我就灵机一动,就这一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你们认为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妥当呢?
”其实,在给同学思考的同时,自己也在考虑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当时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建议,尽管大家想法不一,答案并非尽善尽美,但至少可以说明这也不失为一种灵活机智、随机应变的教学策略。
由此可见,当课堂教学出现预设和生成不相符合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成观点,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见解、看法,同时让学生尝试“在问题中找问题”的方法,或由师生共同探究,寻找切合实际的办法和途径,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3、由远及近,回归生活,更新传统教材观念,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发展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时间上瞻前弃后。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一课讲到“发挥生命的独特性,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时,我就以进入NBA打球的姚明为例进行分析。
教师展示姚明在NBA球场上的照片,引导设问:
同学们都很喜欢姚明,姚明在NBA篮球场上可谓星光四射,但如果让他练体操或举重的话,结果会怎么样?
为什么?
学生回答姚明有高大的身材、灵活的头脑、谦虚好学的品格……,但2.26米的身材根本不适合练体操和举重……教师作出总结:
正如鸟儿有羽翼可以飞上蓝天,却不能遨游大海;鱼儿有腮鳍,可以遨游海洋,却不能纵横蓝天。
每一个人在自己事业上的成功都与他独特的能力和个性品质密不可分。
接着请学生一起朗诵教材第28页中间的诗句,然后设问:
姚明有了适合他自己的独特选择,那么同学们,你呢?
你是否根据你的特点思考过自己的成才之路呢?
从而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独特性,树立科学而崇高的人生目标,这比课本中的例子内容更贴近学生。
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空间上舍远求近。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
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如讲授《身边的诱惑》中的赌博这个诱惑时,我先叫学生思考在我们揭阳有哪些赌博活动,同学们从身边的事例入手思考赌博这个不良诱惑给身边的人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然后我再以在潮汕地区比较流行的“六合彩”赌博为例进行讲解,让同学通过实实在在的事例认识到赌博的危害,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远离我们生活实际的例子要更有说服力。
思想上避虚求实。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
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
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
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
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
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
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
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一言以概之,和谐的思想品德教学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自然和谐的,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是平等相处、信任尊重、民主合作的,人际关系和谐是基础,教学预设和生成是条件,生活实际是核心,互动合作是手段,持续发展是目的。
思想品德和谐教学既是一种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也是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需要全体教师充满热情、倾注真情、付出激情,孜孜以求、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谋划教学,经营课堂,才有可能收获这份硕果。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怎样成为一个好老师[M].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韩震主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欧阳超.中学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学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
[6]李新华.为探究性学习构建和谐心理环境的教学策略初探.天津教育,2006(6),45-46.
[7]曹雨平.简论和谐教育.光明日报,2006.9.6.
[8]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李春玲.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J].2006.
[10]辛继湘.生成性思维:
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