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0915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

《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

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说明:

本试题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请将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题2分。

在每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左图为甲、乙、丙三地等高旗杆正午影子变化曲线和朝向示意图,右图为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左图中甲、乙、丙三地地理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有太阳直射现象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

C.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D.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

2.右图中四条曲线能够反映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浙江省某地等高线图,该地山青水秀,水流常年奔腾不息。

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地区有大小两个湖泊,其中有一个为壮丽的瀑布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该湖泊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4.该瀑布的高度可能为()

A.20mB.50mC.90mD.120m

5.当地村民发现图示地区山青水秀,特别是每到夏季云雾缭绕。

于是在甲、乙两个地方发展了农家乐,但每到冬季,就发现乙农家乐生意冷淡,其中可能的原因是()

A.乙所在地山高林密,视线不好,不利于欣赏风景

B.乙农家乐收费标准过高、服务质量不好,客人不愿意来

C.乙农家乐冬季光照条件不好,餐饮环境阴冷、光线阴暗,客人不愿意来

D.乙农家乐地势高,受冬季风影响大,导致餐饮环境阴冷,客人不愿意来

读山谷风的形成示意图,回答6~7题。

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此图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此图出现的时间是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下图为“某大洋海岸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左图为右图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

米),虚线为地层界线。

回答第8—9小题。

 

8.下图中能反映左上图地层剖面的示意图是()

9.若丙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则关于甲、乙两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东北岸冲刷严重

B、与乙河相比,甲河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小

C、甲河的水能一定比乙河更丰富

D、与甲河相比,乙河的航运条件更好

下图为某局部地区土壤再分配速率(吨/公顷·年)等值线图,土壤再分配速率正值表示沉积,负值表示侵蚀,读图回答10-11题。

10.①、②、③、④四条虚线所在位置冲沟(流水侵蚀形成)最发育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1.沿MN线所作的地形剖面最有可能是上右图中的

A.ⅠB.ⅡC.ⅢD.Ⅳ

逆温是指某高度大气实际温度高于理论温度的现象,河流和湖泊中有时也会出现逆温现象。

湖水逆温是指距离湖面一定距离内,湖水温度随水深增加而升高的分布形式。

读我国某湖泊不同季节垂直水温变化图,回答12-13小题。

 

12.维持湖水表面温度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图中能反映该湖逆温现象的曲线及其出现的月份是

 A.①-7月   B.②-7月     C.①-1月   D.②-1月

13.下列关于此时该湖泊出现逆温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处于夏季,湖泊水温上升过快          

 B.处于冬季,表层湖水受外界降温影响大

 C.湖底在此时因为有火山喷发,从底部释放大量热能  

 D.该季节,湖水运动频率过高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

右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净化地表径流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5.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

下图为某城市部分地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交通线、功能分区、地价"图层,读图回答16~17题。

 

16.若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合理,则当地盛行风向最不可能

A.东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

17.若在该区域新建大型物流基地,最宜选择在

A.甲B.乙C.丙D.丁

下图为某区域平均每万元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和该区域产业CO2减排效率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8—19题。

 

18.图示地区中节能减排压力最大和压力最小的组合最佳的是

A.东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        B.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   

C.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        D.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19.图中

①CO2排放总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②我国CO2减排效率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

③南部沿海因高耗能的重工业比例小,减排压力较小

④西北地区减排效率最低,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人口负担系数也称抚养系数,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百分比表示(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下图为“我国人口负担系数变化图”。

读图,回答15~16题。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阶段劳动力充足

B.B阶段人口负担下降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

C.C阶段劳动力数量先下降后上升

D.D阶段人口老龄化很严重

21.针对我国现阶段人口负担情况,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放开二胎政策,鼓励生育

B.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机会

C.大力发展高能耗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D.增加教育投入,减少社会养老支出

产业同构系教是对产业相似程度的一种测度,指数越低.代表两区域产业结构相似度越小,反之,两区域产业结构有趋同现象。

下表为五个省区产业同构系数。

据此完成22—23题。

22.表中省区与广东省存在最强产业互补关系的是()

A.湖南B.贵州C.四川D.云南

23.2001年~2006年,产业同构系数的变化,说明五个省区之间()

A.内部竞争更加激烈B.经济发展速度在加快

C.产业结构趋于一致D.产业分工逐步深化

下图表示上海、鞍山、香港、广州四个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结构。

读图回答24~25题。

 

24.影响①、③两城市钢铁工业布局的共同的重要因素是

A.靠近原料地B.靠近燃料地C.靠近消费市场D.水源充足

25.下列加快①城市所在工业区经济发展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发展新兴工业,促进结构调整B.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C.拓展交通网,改善交通条件D.发展棉纺、甘蔗制糖等工业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26.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国是一个世界矿产出口大国2011年中国成为该国第一大出口国两国贸易日益频繁。

下图为该国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10分)      

(1)据图描述该国的地形特征。

(3分)

 

(2)简述甲地人口密度低的自然原因。

(2分)

(3)乙地所在区域降水少,形成了荒漠景观,简要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分)          

(4)该国修建了多条东水西调工程,丙处为东水西调工程之一,分析其调水工程的主要原因。

(3分)

27.读局部河流和植被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

(1)简析L和S沿线植被变化差异及原因。

(4分)

(3)概括该地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4分)

 

2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秋季等压线分布图。

 

材料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和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而陕西省是我国苹果的主产区,也是全国最大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基地,年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66%。

材料三下图为2010年陕西省工业产值结构图。

 

(1)图中M为锋线,简述此时甲地的天气状况。

(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陕西省成为世界苹果汁主要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

(3分)

(3)陕西省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5分)

2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1分)

材料一我国南北方资源分布比较表

地区

资源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耕地面积

64%

36%

水资源

19%

81%

材料二我国各省区资源条件评价示意图和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

 

材料三改革开放使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牢牢地稳定在全国第一的位置。

近年来优势弱化,新的经济动力又不够强大,发展速度落后于长江三角洲。

(1)我国耕地面积北方大于南方,而单产却低于南方,其主要原因是不如南方。

(1分)

(2)南方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1%,为何经常出现严重的干旱现象?

(2分)

(3)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商品粮的基地,为什么?

(3分)

(4)材料三中提到珠江三角洲的“优势弱化”。

这里的“优势”具体指什么?

(2分)

(5)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建设了一批优质蔬菜、水果等出口农产品基地,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

试分析山东发展出口蔬菜、水果的优势条件。

(3分)

 

30.(11分)杭州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都是大型系列文化旅游片《一生要去的66个地方》中的人间胜地。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资料统计表

 

材料二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浙江省省会,工业以机械、电子、食品、纺织、化工和医药六大行业为主。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人口最多、最大的经济中心、贸易港、交通枢纽和文教中心,其中肉类加工工业和制革工业为传统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材料三   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所在地区图

 

(1)根据材料一,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相比,杭州气候特征有何不同,并说明原因。

(5分

(2)简述沿岸河流在杭州、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两座城市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2分)

(3)分析布宜诺斯艾利斯发展肉类加工工业和制革工业的区位优势。

(4分)

 

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C

B

B

C

D

C

B

D

B

B

C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C

B

D

A

B

D

B

D

D

C

D

26.(10分)

(1)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海岸性比较平直。

(3分)

(2)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湿热的环境不利于人类生活。

(2分)

(3)此地区位于东南信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沿岸有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加剧了干旱程度。

(2分)

(4)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西部人口密度大,水量消耗多;西部经济发达,尤其是农业发展需水量大(3分)。

27.(8分)

(1)L沿线以高寒草原为主,植被单一;S沿线植被由温带草原逐渐过渡至常绿阔叶林,变化复杂。

L沿线地处高原,地形平坦,气候单一,植被变化少;S沿线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植被变化复杂。

(4分)

(2)沿河分布。

原因:

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土壤肥沃,有较好的农业发展条件,有利于人口和城市分布。

(4分)

28.(10分)

(1)气温高较,天气晴朗(2分)。

(2)原料丰富;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地价低(3分)

(3)以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

问题:

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较重;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5分)

29(共11分)

(1)水热资源(1分)

(2)夏季风的强弱不同,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

(2分)

(3)A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3分)

(4)毗邻港澳地区;国家优惠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

(2分)

(5)地理位置优势:

距离日本、韩国近;自然条件适宜种植日本韩国居民喜

爱的蔬菜、水果品种;当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科技相对发达,蔬菜、水果物美价廉。

(3分)

30.(11分)

(1)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相比,杭州最冷月气温较低,最热月气温较高,年温差较大(1分);年降水量较多(1分)。

原因:

杭州位于亚欧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布宜诺斯艾利斯大(1分),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冷空气影响强,气温较低(1分);夏季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大,气温更高、降水更丰富(1分)。

(5分)

(2)提供水源;提供航运条件;提供旅游资源(或提供生态效益,丰富城市景观等,(2分)

(3)原料充足(1分);靠近港口,对外交通便利(1分);市场需求大(1分);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1分)。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