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资料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0889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毛概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毛概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毛概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毛概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复习资料总结.docx

《毛概复习资料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复习资料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复习资料总结.docx

毛概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的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回答的基本问题:

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4、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对第一要义、核心的理解:

思想内涵:

1、第一要义:

发展

2、核心:

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实质: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5、对第一要义是发展的理解: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6、对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理解: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

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

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早倡导者。

毛泽东在1929年6月14日写给林彪的信中,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一词。

在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

1937年7、8月间撰写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提倡“共产党员要做实事求是的模范”,并提出了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概念作了科学解释,把实事求是提高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态度和党性原则的高度。

这标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确立为全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七大以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发展与丰富。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确立、重新确立以及发展的时间和标志(单选OR辨析)。

确立:

1945年,毛泽东,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确立“实事求是”。

重新确立:

1978年,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增加“解放思想”。

发展:

2002年,江泽民,十六大,增加“与时俱进”。

2007年,胡锦涛,十七大,增加“求真务实”。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

2、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

3、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标准和原则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5、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解(主体、对象、动力、领导阶级、性质、前途):

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理解:

1.主体:

无产阶级。

2.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动力(客体):

人民大众(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4.领导权(中心和核心问题,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

5.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性质决定革命任务,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

6.前途:

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社会主义社会(最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纲领的基本内容: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归国家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3)保护民族工商业。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现实可能性的客观和主观原因):

依据:

(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就决定的。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2)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

客观原因:

1、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2、帝国主义国家的间的矛盾斗争,以及军阀和混战,使红色政权活的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主观原因:

1、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2、共产党正确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关键)。

4、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或基本经验):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

第四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的理解: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桥梁。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主要内容:

1953年,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实质:

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总体评价:

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总体评价: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1995年夏季以后,农村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势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

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胜利。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背景:

1、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

2、改革开放之际,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困惑和疑虑。

3、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解(简答):

社会主义本质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理解:

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实现共同致富。

根本原则:

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首先,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本质联系,社会主义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其次,这一概括还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1、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

2、两极分化是指社会财富的分配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

3、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2、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3、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3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提出者:

江泽民。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章

1、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第一,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二,它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为制定和执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三,它确定了同“右”和“左”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的标准,为我们防止、克服和反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两种错误倾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核心内容及其关系:

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987年,党的十三大领导确立,十七大丰富)

核心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

都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

第一、经济建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物质保证。

第二、不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

第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

5、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五大将第三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从2010年到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从2020年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6、对小康、总体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

小康:

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行列。

总体小康:

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更均衡的小康。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目标是要实现全面小康)

十六大提出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

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十七大:

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第七章

1、“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理解: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变革.第三,改革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

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前提(稳定压倒一切)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经济制度逐步探索,最终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坚持改革,排除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一制度,不仅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时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

因此,这一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3、“资源配置”。

比如说,你需要获得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就是“资源”,获得这种东西的方式就是“资源配置”。

你去商店购买商品,这就是利用市场交换的方式来获得资源。

在市场经济实行之前,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就是排斥市场交换的作用,通过国家的计划来调配资源。

根据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点看,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实行市场经济,而只能实行计划经济来保证经济公有制,发展市场经济就是承认私有制,就是资本主义。

计划经济在我国建立初期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成就,但是,全盘的计划经济遏制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暴露。

因此,改革开放就是对内进行改革,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在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依据:

基本经济制度(由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如何看待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量的优势,质的提高。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它对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的控制力上,所以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并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注意: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及依据:

内容: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依据: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4)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5、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

战略地位: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7、如何看待和解决当前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表现:

一是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三是地区间差距扩大

四是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五是不同经济性质的单位职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六是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明显加快

原因:

一、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

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

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异;

五、邓小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

同富裕”的政策;

措施: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分配的比重。

3、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的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实质及其思路措施:

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

实质:

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措施:

“两个坚持”: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管理创新转变。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原因:

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怎样建设: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第九章

1、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理解: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的了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