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环境教育.docx
《第十二课环境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课环境教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课环境教育
第十二课:
菏泽牡丹花中的秘密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菏泽牡丹花中的秘密。
2.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教学过程:
1.简介
菏泽的出名,一是因为历史上出过一个黄巢(今菏泽城西有冤句故城,为黄巢故里,京剧《珠帘寨》说他“家住曹州并曹县”,曹州是对的,曹县不确)。
一是因为出牡丹花。
菏泽牡丹种植面积大,最多时曾达五千亩,一九七六年调查还有三千多亩,单是城东“曹州牡丹园”就占地一千亩;品种多,约有四百种。
牡丹花期短,至谷雨而花事始盛,越七八日,即阑珊欲尽,只剩一大片绿叶了。
谚云:
“谷雨三日看牡丹”。
今年的谷雨是阳历四月二十。
我们二十二日到菏泽,第二天清晨去看牡丹,正是好时候。
初日照临,杨柳春风,一千亩盛开的牡丹,这真是一场花的盛宴,蜜的海洋,一次官能上的过度的饱饫。
漫步园中,恍恍惚惚,有如梦回酒醒。
牡丹的特点是花大、型多、颜色丰富。
我们在李集参观了一丛浅白色的牡丹,花头之大,花瓣之多,令人骇异。
大队的支部书记指着一朵花说:
“昨天量了量,直径六十五公分”,古人云牡丹“花大盈尺”,不为过分。
他叫我们用手掂掂这朵花。
掂了掂,够一斤重!
苏东坡诗云"头重欲人扶",得其神理。
牡丹花分三大类:
单瓣类、重瓣类、千瓣类;六型:
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平头型、皇冠型、绣球型;八大色:
黄、红、蓝、白、黑、绿、紫、粉。
通称“三类、六型、八大色”。
姚黄、魏紫,这里都有。
紫花甚多,却不甚贵重。
古人特重姚黄,菏泽的姚黄色浅而花小,并不突出,据说是退化了。
园中最出色的是绿牡丹、黑牡丹。
绿牡丹品名豆绿,盛开时恰如新剥的蚕豆。
挪威的别伦·别尔生说花里只有菊花有绿色的,他大概没有看到过中国的绿牡丹。
黑牡丹正如墨菊一样,当然不是纯黑色的,而是紫红得发黑。
菏泽用“黑花魁”与“烟笼紫玉盘”杂交而得的“冠世墨玉”,近花萼处真如墨染。
堪称菏泽牡丹的"代表作"的,大概还要算清代赵花园园主赵玉田培育出来的“赵粉”。
粉色的牡丹不难见,但“赵粉”极娇嫩,为粉花上品。
传至洛阳,称“童子面”,传至西安,称“娃儿面”,以婴儿笑靥状之,差能得其仿佛。
菏泽种牡丹,始于何时,难于查考。
至明嘉靖年间,栽培已盛。
《曹南牡丹谱》载:
“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
牡丹,在菏泽,是一种经济作物。
《菏泽县志》载:
“牡丹,芍药多至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
每年秋后,“土人捆载之,南浮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厚值以归”。
现在全国各地名园所种牡丹,大部分都是由菏泽运去的。
清代即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说。
凡称某处某物甲天下者,每为天下人所不服。
而称“菏泽牡丹甲天下”,则天下人皆无异议。
牡丹的根,经过加工,为“丹皮”,为重要的药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菏泽丹皮,称为“曹丹”,行市很俏。
菏泽盛产牡丹,大概跟气候水土有些关系。
牡丹耐干旱,不能浇“明水”,而菏泽春天少雨。
牡丹喜轻碱性沙土,菏泽的土正是这种土。
菏泽水咸涩,绿茶泡了一会就成了铁观音那样的褐红色,这样的水却偏宜浇溉牡丹。
牡丹是长寿的。
菏泽赵楼村南曾有两棵树龄二百多年的脂红牡丹,主干粗如碗口,儿童常爬上去玩耍,被称为“牡丹王”。
袁世凯称帝后,曹州镇守使陆朗斋把牡丹王强行买去,栽在河南彰德府袁世凯的公馆里,不久枯死。
今年在菏泽开牡丹学术讨论会,安徽的代表说在山里发现一棵牡丹,已经三百多年,每年开花二百余朵,犹无衰老态。
但是牡丹的栽培却是不易的。
牡丹的繁殖,或分根,或播种,皆可。
一棵牡丹,每五年才能分根,结籽常需七年。
一个杂交的新品种的栽培需要十五年,成种率为千分之四。
看花才十日,栽花十五年,亦云劳矣。
2.师生讨论
3.探究园地 学生看课本讨论填实践园地
4.师生讨论课后思考
5.小结
第十三课:
风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用多种方式观察风。
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
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
2、知识与技能:
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
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了解有关风的知识:
知道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大胆想象,愿意研究和制作风向标。
二教学重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三、教学准备
风向标,红领巾,手绢,塑料袋,餐巾纸条,学具袋等。
四、教学过程及简要分析
(一)激情导入
1、小常识交流
[在每节科学课前安排2~3位同学进行一周的读书心得、观察发现的交流,既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情感的交流,又有利于养成读科普书籍、善于发现的好习惯,争做生活的有心人。
]
2、听老师朗诵一首小诗,哪位小朋友能接下去说?
你见过风吗?
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但我知道,当树枝摇晃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
你见过风吗?
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但我知道,当湖面泛起波纹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
出示提示语:
你见过风吗?
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但我知道,当___________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
(课上交流,课后记录于科学记录本)
(二)讨论步入
1、刚才我们大家描述的都是风,那你了解风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
(1)让学生畅所欲言、唤起旧知,可以是对风的大小或风的方向的描述,也可以说说风的用途,或者说说台风的危害,以及人们是怎样防护的等等。
(2)为与新知识建立联系提供方便,有利于系统地整理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
2、今天刮什么风?
风有多大?
(独立思考质疑)
[通过这个问题引入了课题,同时也揭示了要研究的内容。
学生可以测测自己对风到底有多了解。
开始学生可能胡乱猜:
东风、东北风、大风……接着开始争论想到应该听天气预报,或者自己到外面实地看一看、测一测,体验科学是真实的,实践的!
]
3、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今天风的情况?
(小组讨论,培养探究意识)
[由以上学生的认识顺水推舟,创设自由、宽松、民主的小组讨论氛围,进行头脑风暴法。
如观察法:
看枝条摇摆情况,麦浪翻滚情况,国旗飘荡情况,头发飘动情况……实践操作法如:
举手绢、红领巾、纸条,扔羽毛,落沙子,直接感觉……让学生尽情发表意见,哪怕学生想到撕成一大堆碎纸片,然后一扔。
这也是可行之举,应该加以肯定,同时也要进行环保教育。
对风力的描述,可以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概括,如微风,小风,大风,台风等,或观察运动事物的活动幅度来比较风的大小。
]
(三)活动深入
1、实地观测风,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由学生选择场地,比较哪个更好?
充分表述观测场地的科学性,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
2、小组讨论合作,准备材料,选择不同的方式观测风。
到操场上实践观测风。
(训练探究行为)
[此设计体现了新课程中的要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实验研究时的合作,还包括合作态度,合作意识,合作习惯。
要求合作成员共享材料资源,不抢夺,不破坏,愿意合作,愿意交流。
同时以当天的风力风向为契机,组织活动,把对风向风力的认识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深入。
学生在操场上的视眼更加开阔,临时的所见更丰富。
如篮球筐绳、居民房的衣服、树叶下落飘动情况等。
]
3、老师提供材料,适时点拨。
出示风向标测试。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促进者转变,具体表现为提供广泛的材料、积极的旁观、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等。
在本课中,着重体现在为没有材料的同学提供手绢、餐巾纸条等;在学生来到操场摸不清东南西北方向而争论时,提醒他们根据太阳来认识方向;在他们根据物体飘动方向认清风向后,鼓励他们思考还有哪些方法也能推测方向?
风有多大?
……出示风向标,感知它的活动情况,了解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测风向和风力的。
]
(四)合作强化
1、投影出示
2、小组合作,讨论记忆。
(六)作业
1、记录一周的天气预报。
第十四课:
当青蛙成为人们的美餐
教学目标:
1.了解对人类有益的小动物,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收到了一封小青蛙的求救信,我们一起来听听都写了些什么?
2.老师读信,学生认真听。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
我是一只可爱的小青蛙,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慈祥的爸爸,温柔的妈妈,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妹妹,我们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池塘里,经常与小伙伴们一起在那里嬉戏打闹。
可是有一天,不幸降临了,几个人拿了电网来抓我们,我的家人和我的小伙伴都被抓走了,只剩下孤单的我了,不知道到哪里去,小朋友你们能帮帮我吗?
谢谢你们了!
无家可归的小青蛙
3.听了这封信,你想说些什么?
(安慰小青蛙,对抓青蛙的那些人说)
学生自由的发言,说它自己的想法。
教师过渡:
对,青蛙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不能伤害它,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也是我们的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保护动物的小卫士,一起来“保护有益的小动物”。
(读题)
二、多边互动,自主交际
1.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小动物对人类有益呢?
比一比,谁认识得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青蛙、蜻蜓、猫头鹰、啄木鸟、蜜蜂)
师: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给老师也长了见识!
2.那这些小动物它们现在在忙什么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
(1)出示图片,说说“它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
(2)选你喜欢的小动物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3.今天,老师很幸运地请到了一位动物朋友,看看它是谁?
亲切地跟它打声招呼吧!
(请一位小朋友做蜜蜂来演一演)
老师:
小蜜蜂,你来自我介绍一下吧!
(听小蜜蜂的自我介绍)
第十五课黄河为什么会断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母亲河-——黄河,它的源头、流经省份、它的文明以及它当前面临的问题:
收到的污染和破坏。
2、让学生了解黄河断流的原因以及国家针对黄河断流采取的措施。
3、让学生了解黄河断流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并让学生思考有什么预防断流的好想法。
4、让学生调查了解家乡河流是否有断流现象,并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断流的措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黄河的图片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调查了解自己家乡的河流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那位学生知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不息一,到海不复一返”是哪位诗人哪首诗中的名句吗?
有谁到过黄河边吗?
你们印象里黄河是什么样子的?
知道黄河和华夏文明的关系吗?
然后让学生回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然后教师概括说明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对华夏文明的孕育,让学生对黄河有个大体了解。
“开动脑筋”板块,先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和图片,再思考三个问题,这样答案就明确了。
然后教师引入“跳进黄河也写不清的谚语,让学生讨论交流它的由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暗示了黄河的浑浊,为下文做铺垫。
二、“畅所欲言”板块,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和图片,然后提出问题:
你们听说过黄河断流吗?
黄河为什么会断流?
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片分析总结黄河断流的原因。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最会让学生把各种原因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三、“沉思默想”板块,只有一个问题,教师在学生分析总结黄河断流的原因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进而思考会对黄河三角洲有什么影响。
四、“齐心协力”板块,教师顺承提问,黄河断流危害巨大,那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防止黄河断流吗?
让学生根据黄河断流的原因思考如何防止黄河断流。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教师适时指导,并多给予肯定。
五、“走出校园”板块,教师课前布置作业,上课展示自己调查了解的相关资料,讨论交流。
第十六课博山开元溶洞探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博山开元溶洞,它的美丽壮观、它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山东省其他地方的溶洞。
3、让学生了解溶洞旅游资源的珍贵,以及它带给人们的赏心悦目的感觉。
4、让学生了解溶洞旅游资源遭到的破坏,并思考有什么保护溶洞资源的好办法,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培养学生珍惜珍贵旅游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5、让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溶洞实地旅游考察,感受溶洞的神奇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一些山东省其他地方溶洞的图片和资料,课上展示给学生。
学生准备:
通过上网或者查阅书籍等搜集溶洞的资料或图片,准备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开篇语用一段优美的语句描述“山东第一洞”——博山开元溶洞的神奇和宏伟。
“开动脑筋”板块,则出世了私服色彩绚丽、千姿百态的石笋、钟乳石、石柱等的图片,与开篇语相呼应,让学生感受溶洞的神奇美丽,然后提问学生溶洞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思考。
二、“沉思默想”板块,出示五幅图片,介绍石笋、钟乳石、石柱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感受溶洞旅游资源的珍贵。
三、“畅所欲言”板块,介绍了山东省其他地方的溶洞资源。
四、“齐心协力”板块,介绍溶洞资源的珍贵,让学生了解保护溶洞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自身做起,保护溶洞资源。
五、“走出校园”板块,让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溶洞实地旅游考察一下,感受它的神奇魅力。
第十七课海洋响起蓝色警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海洋,知道山东近海概况。
2、让学生了解海洋的巨大作用。
3、让学生了解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了解最近的海洋污染事故。
4、培养学生热爱海洋的情感,形成自觉保护海洋环境的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一些最近海洋污染事故的资料和图片,课上适时展示。
学生准备:
通过上网或者查阅书籍等了解海洋,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开篇语用排比的形式向学生简单介绍海洋,海洋既是汹涌澎湃、深不可测、深吸万变、令人敬畏的,又有着丰富的能源和矿藏。
“开动脑筋”板块,向学生简单介绍山东省的海洋资源吗,然后出示一副山东省的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回答山东近海海域有哪些,沿海城市有哪些。
二、“沉思默想”板块,告诉学生海洋是“蓝色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各类资源,有着让人流连忘返的自然景观。
三、“畅所欲言”板块,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了解海洋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海洋响起了蓝色警报。
四、“齐心协力”板块,配合三幅图片,让学生知道保护海洋环境,刻不容缓,我们应该行动起来,积极宣传保护海洋环境。
五、“走出校园”板块,让学生以“保护蓝色家园”为主题,组织一次“蓝色家园夏令营”,宣传海洋资源,号召大家都来保护海洋环境。
第十八课绿色生活是一种责任和行动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认识到绿色生活是一种责任和行动,让学生充分体会“绿色生活”的意义,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2、让学生把对“绿色生活”的认识落实的具体的行动中,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法及技巧。
4、了解绿色生活地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绿色生活的图片、视频案例资料。
学生准备:
查找有关绿色生活方面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开动脑筋”板块,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人们哪些生活方式,使得地球家园黯然失色?
”并谈谈自己的看法,结合学生调查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谈感想,让他们对周围的生活方式有个系统的了解。
二、“畅所欲言”板块,在学生收集、查询已掌握资料的基础上,了解绿色生活的5r原则,知道绿色生活的含义,并根据此思考判断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绿色生活”的要求,培养他们查询、收集资料的能力。
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三、“探究园地”板块,主要是让学生不能仅停留在对绿色生活理念的认识上,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使他们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的意识,共创“绿色生活”。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整理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四、“齐心协力”板块,让学生在已获得的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分组从各方面进行交流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
按照绿色生活的理念,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地撰写一份《绿色生活行为准则》,以达到教育宣传的目的。
五、“走出校园”板块,是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宜在教师引领下进行,使学生了解绿色生活地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