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5031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doc

《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doc

因为研究目标、行进路径、知识背景和科研能力的不同,大学教授、科研人员做的课题研究与中小学教师做的课题研究应该有所不同,然而,基层学校的一线教师却深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影响,走入了经典却又繁琐的教育科研之路,耗费严重,收获甚微。

中小学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研,这个问题到了非认真思考不可的时候了。

——题记

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的架构与实践

【摘要】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特别是课题研究深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影响,走入经典却又繁琐的道路。

本文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了一套简约而适用的“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把繁琐的科研方法简化为“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付诸实践——经验总结”,符合教师需要,深受教师欢迎。

【关键词】问题导入、五步研究法、建构、实践。

【作者】刘永和,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南京市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南京市社科院兼职研究员。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从2004年开始提出“个人课题”的概念以及研究方式,2005年对“个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2006年正式启动“个人课题”的申报与研究,2007年第二期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4200项,申报数占全市教师的10%。

事实证明,“个人课题”受到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的欢迎,特别是受到广大青年教师的热捧。

于是,“个人课题”的研究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非解决不可。

在两年的“个人课题”研究的实践中,院所的研究模式和学校的研究模式的并行与碰撞,专家的研究方法和教师的研究方法的对峙与比较,理想的指导计划和实际的指导情况的相合与矛盾,让笔者陷入深深的思考。

于是,笔者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作了详细的比较和鉴别,为“个人课题”这样的小型的甚至是微型的课题量身订做了一种研究方法,称之为“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并用两年的时间,边实践,边思考,边改进,已经逐渐成熟。

“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就是将复杂的研究过程简化为“五步”:

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策略——付诸实践——经验总结。

洗尽铅华始见真。

一、直入问题:

从课题到问题,删繁就简

课题研究一定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如果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那也就不需要研究课题。

因而,选择课题应该是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的,而制定研究方案也应该是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没有问题也就没有课题,没有问题也就无须研究。

因此,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明确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是否“真问题”。

首先是有无“问题”。

当前,“有课题无问题”的教育研究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许多研究者选择的课题不是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选择的。

许多课题是为了想做一件事情,不是想解决一个问题,更不是要解决重大问题。

比如,《中学生“读名著、诵名诗、学名人”活动的研究》就是一个研究问题不够清楚的课题。

既看不出这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也看不出这种“活动”具体明确的目标,而且,三种“活动”指向也不完全一致。

应该说,课题方案的制定者自己也没有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也许只是想弘扬古典文化,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

这就是我所说的是要做一件事请,而不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

其次是有无“真问题”。

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是“真问题”?

具有“问题性”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而具有“问题性”的问题一定是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够解决(也许不一定能解决)的问题。

也只有解决了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真问题”,才能支撑学校办学目标,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解决学校重大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研究中,“伪问题”“浅问题”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比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研究》,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是,研究者根据专家学者的建议、根据重大立项的课题、根据行政领导的意志来选择研究项目是其主要原因。

再次是有无“实问题”。

研究者选择的问题应该确实是他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许多的课题研究方案中,研究者研究的问题前后不一致,针对性不强,还有不相干的问题出现。

比如,“有效教学”的研究者先研究“低效教学”,希望研究出“高效教学”来,课题方案就出现了研究目标模糊的现象。

要研究“有效教学”应该先研究“无效教学”,检查产生“无效教学”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让“无效教学”逐渐成为“有效教学”;如果我们因为教学效益低,要研究“高效教学”,那么,应该先研究“低效教学”,解决了“低效教学”的问题,就会向“高效教学”靠拢。

经过现场对话,我发现,课题研究者其实想研究的不是“有效教学”,而是“高效教学”。

二、细析原因:

从现象到本质,把握关键

“真问题”找到了,那么下一步,就应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问题的根本。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因此,这些原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据。

然而,问题的原因又往往是复杂的,需要研究者深入、细致、准确地搜寻、归类和整理。

原因的分析需要调查研究,可以问卷,可以访谈,可以观察,可以进行文献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问题的原因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条件和保证。

原因需要完全。

一个问题的出现,原因往往是众多的,只有把这些问题的所有原因都找出来,我们的研究才有了充分的根据。

比如,《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者经过周密调查,了解到小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大约有教师的严厉、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农村学生见识不广、学生家长要求孩子“听话”,等等。

这样,学生、家长、学校三个方面的原因都找出来了,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了充分和足够的依据。

原因需要深入。

问题的原因是有层次性的,原因的背后还有原因,如果我们只看见浅层次的原因,而忽视原因背后的原因,那么,我们有可能会像唐吉珂德大战风车。

比如,《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研究》课题研究者已经研究出三个方面四个原因,但是,如果我们不深入研究,就很难发现原因背后的原因。

“教师的严厉”是一个原因,严厉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但是,教师为什么要“严厉”呢?

是因为教师认为自己一定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为什么教师为了对孩子未来负责就要严厉呢?

因为“严师出高徒”,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问题的原因根究到文化的层面应该说是很深入了。

原因需要分主次。

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众多的和复杂的,也许会多到让我们难以辨别,我们需要把诸多原因尽可能地找出来,但是,更加主要的是我们需要分出主要和次要。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研究》研究者已经找出四大原因:

教师严厉,方法不当,学生胆小,家长教育等,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需要在哪个方面花更大的气力呢?

我以为还是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久而久之让学生形成了“你说我听”的习惯,这是主要原因,因为这种影响时间长,覆盖面广,极容易造成小学生课堂沉默。

抓住了这个主要原因,我们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当然,不同的学生的课堂沉默的原因也会不尽相同,如果能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原因,那么就更具有针对性了。

三、巧拟对策:

从问题到策略,针对原因

如果说,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还属于分析“已知”的话,那么,巧拟对策则属于探究“未知”,属于创新创造了。

针对“这个”问题,依据“这些”原因,我们究竟怎么办?

制定相应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的目标。

一是改造原因。

是原因造成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改造原因。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研究》原因大约有四:

一是教师严厉的态度。

我们应该教育教师,引导教师懂得什么叫严而有度,严中有爱,严得让学生能够接受。

二是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启发教师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是学生见识不广。

农村学生生活的环境狭小,见识不够广阔,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增加农村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城乡手拉手,开展各种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的胆量。

四是家长的影响。

农村家长常常教育孩子,上学要听老师的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学生进入校园,就是听老师的教诲,课堂“沉默”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应该教育家长,教育学生,教学需要“相长”,学习需要互动。

把这些原因改造好了,课堂“沉默”不一定都能解决,但是,新了课堂“沉默”应该不会继续产生。

二是正面引导。

改造原因,对于解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改造原因不一定能够根治长期形成的习惯,因此,我们还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进行正面引导。

在《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研究》的问题上,我们先要改造四大形成原因。

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根据问题采取其它策略,进行正面引导。

比如,我们能否把学生课堂的积极表现与学生的成绩单填写联系起来?

把学生在课堂的上的表现记录在成绩单上,以促进学生上课积极参与。

我们能否把学生课堂的表现与先进评比结合起来?

课堂上不能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者不得评为优秀学生,引导优秀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发言,带个好头。

四、付诸实践:

从计划到实施,行动研究

对策制定好了以后,问题并不一定就解决了。

我们制定的对策往往具有理想的成分,而理想与实际往往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把理想的设计付诸实践,放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是科学实验。

实验研究讲究三个变量:

自变量、应变量、无关变量。

自变量是我们要采取的措施,应变量是实验应有的结果,无关变量则是“干扰变量”,它会影响实验的精准度,因此,我们就要尽量排除干扰。

实验班和对照班分班情况应该大体相当,这样,实验班的结果才有较强的说服力。

实验前进行“前测”,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具体情况;实验后进行“后测”,整理相关数据与“前测”进行对照,以证明实验的效果。

实验研究法比较复杂,要求很高,我所说的也只是“准实验法”。

二是行动研究。

一项很好的计划,一个巧妙的设想,从理论上说,可能都会成功,但是,事实却常常并非如此。

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是独具个性的儿童,因此,教育往往更加需要实践能力,更加需要实践智慧。

当我们把自己的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时候,有两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一种是恰如所料,自然成功;另一种是不如所料,没有成功,或许恰好相反;于是,我们还需要根据研究反馈,对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修正,使之向成功的方向发展。

此路不通,另辟蹊径,直到研究达到预期要求为止。

五、经验总结:

从经验到理论,指导实践

课题研究有了预期的效果,应该说课题研究基本成功了,但是,最后的经验总结切不可等闲视之,因为这关系着成果的大小与价值的高低。

而且,经验总结需要针对问题,需要解决问题。

经验总结需要实在。

经验总结应该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教育实践不可虚构,不可想象,不可艺术加工,否则,也就失去了实验、实践的意义了。

许多问题应该隐藏在教育实践的背后,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发现其意想不到的规律。

比如,我们研究课堂批评的艺术,那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实验,什么方法在什么情况下效果好,在什么情况下效果不好,分析为什么。

这样的经验总结才是真实的和可靠的。

否则,我们就可能是“闭门造车”,甚至是缘木求鱼。

经验总结需要理论。

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经验,不能将它上升到理论,用理论加以解释,那么,我们的经验有可能只是一种局部的和狭隘的东西,如果把这种局部的狭隘的东西夸大了,认为是普遍真理,那就是经验主义,而经验主义是要不得的。

我们必须将研究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用理论来解释教育现象,解释教育经验,将经验凝练成策略、方式、模式等,这样的策略、方式、模式就具有了典型意义,就可以复制,可以推广,就具有了更高的价值。

这就是所谓“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是以简洁、适用、高效为目标,依据典范的教育科研方式、方法,吸取“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的精髓,根据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和研究水平,制定的符合教师个人进行教育科研的方法。

它是南京市“个人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也许也是案例研究、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