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教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0007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庆炳教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童庆炳教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童庆炳教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童庆炳教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童庆炳教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童庆炳教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docx

《童庆炳教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庆炳教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童庆炳教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docx

童庆炳教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一)何谓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

它既是一种高层次的接受活动,又是一种具有独立地位的文学研究活动。

文学批评的对象远比文学鉴赏广泛,除文学作品外,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发展、作家的创作活动、读者的接受活动以及文学批评自身的现象等,都可以成为文学批评所关注和研讨的对象。

而其中心任务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阐释、评价。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文学批评是人类的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相互交叉、碰撞的产物,介于文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之间,因而其性质也具有双重性:

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1、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以文学作品的理性认识为主,其思维形式主要是抽象思维。

文学批评的职能是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运用行之有效的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评价,总结创作经验,探寻艺术规律,进而推动全社会的文学事业走向繁荣和发展。

 学批评虽要从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开始,却不能停留在感受印象阶段,还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经验直观上升到理论分析,从具体的文学现象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还要对这些见解进行论证,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2、文学批评又是一种文学活动。

文学批评少不了形象思维的参与,因为文学批评主要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而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作家运用形象思维创造的艺术品,这就决定了文学批评必须高度重视文学的审美本质,必须把确定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特征放在中心地位。

(“以美学的、历史的观点”)

  此外,在撰写批评文本的过程中,评论家还常常把自己对作品的直觉印象和独特体验用描述方式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写的虽然是评论文字,笔端却时带感情。

由于评论的是文学作品,因而对批评文本的文体和语言等比较讲究,力求达到既有哲理,又有诗情(“诗意地批评”),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政论式的批评。

评论家的这类做法,正好说明了文学批评不只是具有科学性,同时还具有文学性。

二、文学批评的作用

作为研究文学的一项特殊活动,作为人类精神生产的一个特殊门类,文学批评对于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其中,比较直接、比较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批评对读者阅读和鉴赏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1、文学批评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地感受和理解

2、文学批评可以帮助读者选择和鉴别作品

二)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1、文学批评可以向作家反馈社会的接受信息

2、批评可以帮助作家总结创作上的经验和教训

三)、文学批评对于发展文学理论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标准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带有人文科学性质的活动,总要对作品的艺术质量和艺术价值的高下忧劣、成败得失进行评价和判断,总要对文学创作应该坚持什么、改正什么提出某些规范性的要求,而要作评价、判断和要求就要有一定的标准。

一、如何理解文学批评的标准

   所谓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和艺术价值进行鉴别和判定时所依据的尺度或准绳。

它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或处于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根据对文学的认识和要求,在反复比较各种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审美效果的基础上总结和制定出来的。

应当注意的是,从来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任何批评标准都具有相对性。

   文学作品虽然是一个充满生气的有机整体,是多样性的统一,但批评却需要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工作,否则,面对的就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就无法进行批评。

从批评的实际情况看,最常见的操作方法就是将其划分为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

与此相应,就有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提法。

(一)思想标准,是用来衡量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义的正误深浅的尺度。

 文学作品虽然是艺术品,但是它所表现的内容却不限于纯艺术的东西,它总是包含着作家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和理解,总是对这种或那种意义的表达,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有总少不了对意义的探寻,因此对意义的发现、阐释和评价便成了文学批评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对新写实小说、《上海宝贝》等的评价,对终极意义的追问)

(二)艺术标准,就是用来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的高下优劣的尺度。

文学作品按其本性来说又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艺术把握,是专门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客体,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其意义也必须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现,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的考察更是文学批评的重心所在。

   二者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因此在实际的批评操作中,对思想性的考察必须兼顾艺术性,对艺术性的考察也必须兼顾思想性。

另外,绝不能把它们简单地等同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思想意义只是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并不是作品内容的全部;艺术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形式。

二、具体的批评尺度

   标准的作用在于对作品的各个方面各种程度进行具体的衡量,为此,就需要将文学批评的标准具体化。

根据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可以引申出一些具体的批评尺度,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语言的表现力。

看一部作品在语言的运用上,是否具有较高的水平,关键是看其语言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而不在于其辞藻是否华丽。

所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就是能够描绘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的语言,能够传达出复杂微妙的思想情感的语言,能够以少胜多,具有丰富意义和艺术张力且变化多端、独具个性色彩的语言。

“有意味的形式”(以画圈故事为例)

(二)形象的生动性。

形象性是文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做到形神兼备、心物交融、生气灌注,艺术形象才会具有动人的魅力。

(三)构思的新颖性。

每一部独创性的作品,都讲究材料选择的别开生面,切入角度的独辟蹊径,表现方式的别出心裁,艺术手法的花样翻新,结构方式的不落窠臼。

(四)情感的真挚性。

文学是以情动人的,要想传达出真挚的情感,作家除了要对人生、对社会有真切的体验外,还要对艺术、对读者抱真诚的态度,必须以诚待人,不为文而造情,不作假,不矫饰。

(五)意蕴的深广性。

所谓深,指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或必然趋势,表现了人生的某些深层体验,甚至达到了某中形而上的哲理层面;所谓广,是指其意义大于形象,具有较大的生活覆盖面,并且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意味。

优秀的作品,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多样形态

   正如文坛创作实践十分丰富一样,文学批评的实践也一样丰富多彩,形成了不同的批评方法和模式,这里仅介绍几种主要方法。

一、道德批评

道德批评是指以道德标准为基本尺度进行的评价活动,又称为伦理批评。

我国先秦有“美善相乐”论,认为一切令人快乐的事物之所以“美”,只因为它是“善”的。

孔子虽然分清美和善的不同,但他最迷醉的还是“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韶》乐。

这种善的本质,不过是“事父、事君”的道德要求和不能“犯上作乱”的等级观念。

孔子以此为标准,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这就是道德批评的例子。

总之,儒家树立的“诗教”“乐教”传统,把诗歌看成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工具的做法,都是立足于道德批评的,这形成了中国古代批评观的主要形式。

在西方,道德批评也源远流长。

柏拉图的老师——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色洛芬就曾经说,“任何美的东西,从同一角度看来也是善的。

每一件东西对于它的目的服务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服务得不好,就是恶的和丑的。

”之后,柏拉图对文艺的负面作用进行了道德批评,他认为荷马史诗把神和英雄写成了道德败坏的人,是亵渎可神灵,贬低了英雄,悲剧有挑拨情欲、撩起激情、破坏理性的坏作用。

因此,他认为“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外”,其他诗人都应赶出他的“理想国”。

这显然是用道德价值去判定诗人的去留,采用的是一种道德批评。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对人的心灵有一种陶冶净化的作用,不但可以培养道德,也有利于培养理性。

在他们之后,贺拉斯更为重视文学的道德教育功能,他创立了“寓教于乐”的批评标准,此后西方采用道德批评的人物比比皆是,这说明道德批评也是贯穿西方文论批评史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社会批评

所谓社会批评,是以人类的社会生活为比照系统,以描绘社会生活的逼真程度作为评判文学作品优劣的尺度的文学批评。

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看重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它发现作家虽然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但实际上并非任意创造,或明或暗地要受制于一种更为本源性的力量,这便是人类的社会生活。

这使社会批评成为马克思主义批评之前最有影响的批评方法。

三、文本批评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语言组织方式的批评类别。

主要由二十世纪盛行于英美两国的新批评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组成。

(一)新批评

新批评作为一个学派发端于英国,而盛行于美国。

它是由该派的第二代评论家美国学者兰色姆的一本著作《新批评》(1941)的出版而得名。

艾略特和英国学者瑞恰兹为该派提供了思想倾向、重要论点和基本方法,素有“新批评之父”之誉。

新批评是在对传统批评方法的反驳中诞生的。

兰色姆认为,道德评论把文学作为道德表现的工具,忽视作品本身的价值;社会评论把文学作为社会的附属品,忽视作品的想象世界;所以,他们都是脱离文学本体的研究,而文学的本体只能是作品本身。

说到底,新批评的批评方法就是“就文论文”。

整个批评以作品为文学研究的中心。

所以又称为”向心式批评“。

首先提出了”细读原则“(closereading),即抓住作品作详细地不惜篇幅的结构和语义的分析,并同时反对那种模糊的印象式的批评,主张用一种成套的评论术语、评论程序构成十分规范的科学评论。

他们的科学理论也就是对以诗歌为典范的语义学分析。

兰色姆在《世界的肉体》(1965)中将诗歌分为特质诗(形象诗)、柏拉图诗(理性诗)和玄学诗(既重形象又重理性的诗)三种,而极力推崇玄学诗。

艾略特主张“诗人的最后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

”这说明“新批评”学派的最终目的是为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普遍的哲理化倾向张目。

   它在风行世界的四十多年间,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和启示。

它不仅纠正了诸如道德批评、社会批评等的缺点,启示人们应当永远立足于文本,把文学文本当作主要的批评对象,同时还为我们创造了一整套进行语义学分析的方法。

如他们把“反讽”和“悖论”看成是诗歌的基本技巧,还把复义和含混当成诗歌强有力的表现手法等。

新批评虽然把作者和读者排除在外,但并不反对文学应反映对客体的认识,所以,“新批评”既看重文学形式,但又与唯形式论者不同;既重视审美批评,又与唯美主义有别。

   新批评派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它排斥作者与读者的做法,忽视了人类文学活动的整体性。

在理论上虽可以把作品地位提高,把文学批评搞得纯而又纯,然而在实践上却是常常做不到的。

例如,他们在对哈代的比喻作语义分析时,不得不论及哈代的生活,他们大发议论,难道他们本身不也是一种读者反应吗?

其次,他们坚持“向心式批评”,只是研究孤立的单个文本,而忽视了作品与作品之间关系的研究和文学史研究,失去这样的比较研究,他们所从事的文学批评也很难说是公正的科学的。

(二)结构主义批评

   结构主义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研究,盛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由于他们忽视人类社会生活与一定的结构模式的内在联系,又忽视文学的内容意蕴和文艺创造性对结构的作用,把复杂的精神现象简单化,仅从形式上追求过于机械地模式分析,特别是硬把整个文学作品塞进语言模子里去分析的做法,是有偏颇之处的。

比如俄国批评家普罗普研究了近百个俄罗斯童话,得出结论:

“就结构而言,所有的童话都属于一种类型。

”并为这一类型规定标准模式如下:

   沙皇有三位公主,公主至后花园[离家],在花园中流连忘返[违命],终为毒龙所虏[挑衅]。

沙皇征诏勇士拯救(B)[间介]。

三位英雄应诏出寻(C)[C↑表示初步对策,↑表示出发],与毒龙大战三次(H—I)[H表示斗争,I表示胜利],终于救出三位公主(K)[补足欠缺]。

英雄凯旋(↓)[归来],接受赏赐(W)[结婚]。

   于是形成这样的叙事(结构)模式:

ABC↑H——IK↓W

   最终连该派代表人物罗兰.巴尔特也参与“解构”结构主义的行动。

他十分厌倦地说:

“从每个故事中找出它的模式,然后再依据这个模式找出一种大的叙述结构,此后……把这种结构用于任何一种叙事文:

这一任务耗时费力,最后,成为不受欢迎的东西,因为文本在这里失去了其区别性。

”这便是结构主义的结局。

但结构主义对叙事学的建树至今人熠熠生辉。

   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本批评。

正如罗兰.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中宣称的那样,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等于“死”了,“文本之外空无一切”。

因此,研究文学作品,不应当依赖文学的外部因素,只要研究作品构成的内部规律即可。

但与新批评孤立地研究单个文本相反,它是想从古到今的无数文学文本的考察中总结出某种固定的结构模式和法则来。

   由此可见,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并不在于判断具体作品的理论建树,而主要着眼于叙事作品的最一般的技巧和规律。

由于“技巧是一切创作的生命”,而结构主义所努力发掘这种最一般的结构技巧和规律,也就决定了结构主义批评的目的不在于审美价值的判断,而在于对某些创作规律的总结,显然他们的研究和探索是有益的。

四、心理批评

心理批评是着眼于作品形成的心理原因和作品所包含的心理因素的批评类别。

这里着重介绍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是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批评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

该派的特点,就在于强调泛性欲主义和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十分肯定地说,“人类文学中三大杰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竟都涉及了同样的主题:

弑亲。

这就很难说是偶尔的巧合了”。

三部作品都或明或暗地反映了俄狄浦斯情结而魅力无穷,成为伟大的作品。

这一批评学派启示我们注意考察作家深层心理活动,这与道德批评注重寻找上帝的声音,社会批评注重印证社会原貌,新批评注重文本等方法相比,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但精神分析的方法的非理性的,所得的结论是推测性的,目前尚无科学方法可以证实,特别是他排除人的社会存在谈创作,把泛性欲主义作为创作的原动力和潜在内容,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这也是他的学生荣格不得不和他分道扬镳的原因。

总结:

韦勒克说,“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都曾被人称为‘批评的时代’,然而把这个名称加给二十世纪却十分恰当。

我们不仅积累了数量上相当可观的文学批评,而且文学批评也获得了新的自觉性,取得了比从前重要得多的社会地位,在最近几十年内还发展了新的批评方法,并得出了新的评价。

”的确,文学批评在20世纪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空前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立的形态,有了独立的地位。

20世纪文学批评的特点之一是批评方法愈来愈趋于多元化,不仅传统的批评方法大都得到了承传,还相继涌现出了许多新兴的批评方法,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当然任何一种单一的文学批评方法都无法完整地、全面地把握它们,只有多种批评方法并存互补,取长补短,交叉融合,锐意创新,才能使人们对文学现象的认识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文学批评才会充满勃勃生机。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一)恩格斯的相关论述

恩格斯1847年在《诗歌和散文中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

“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

”1959年在《致斐.萨尔》的信中恩格斯再次重申:

“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你的作品的。

(二)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呢?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以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理由:

1、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看它是否符合审美创造的规律,是否具有美的结构形态和形式韵味,能否充分地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

同时,一切文学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作品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从而衡定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这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观点。

 2、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例如人物塑造、情节场面、结构布局、语言毅力等等,无论多么精细、多么具体,但它只是“目”而不是“纲”,只是“树木”而不是“森林”。

因而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以及切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

   3、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它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对一部作品或一种文学现象固然可以从道德的、社会的、心理的、语言符号的,或文化学的、人类学的、政治党派等种种角度着手进行,但这种种不同的具体批评,都不能脱离特定批评对象的美学属性和美学构成,也不能脱离批评对象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和所产生的历史条件,更不能脱离批评者所处历史时代的现实要求和美学观念。

(三)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

 就美学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例如,马克思批评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批评拉萨尔“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就是因为拉萨尔违背了文学创作应当从生活出发而不能从概念出发的美学原则。

此外,如文学作为理想性与艺术描写的真实性相统一的原则,典型人物性格的代表性与独特性相统一的原则,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相统一的原则,艺术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以及艺术风格的独创性和多样性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重要的美学原则。

   就历史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至少也有两个基本的方面:

一方面是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品,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一方面则是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这才能对作品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确定它在历史中的价值地位和现实中的意义与作用。

  这两种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不是分别在起作用,而是综合地共同起作用的,即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

任何美学观点总是一定历史过程中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

而所谓历史的观点,也就是一种发展的观点,在文学批评中,这种历史的观点尽管同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等都不无密切关系,但落脚点终究是文学作品,是对审美对象给予历史的审视和评价。

因此,两者是辩证地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应该“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又形成了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

这两者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一)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主题或形象、意蕴所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

因此,可以说思想标准较为突出地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运用这一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时,要注意三个基本点:

一是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这个真实性应该是生活现象的真实与历史本质的真实的统一,即包含着某种必然性的那种偶然的真实,因为只有这样的真实,才能提供某种真理性的认识,才能显示出即使作家不曾认识但却包含在作品中的客观的思想意义。

二是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

作品的倾向性是作家渗透在作品中的对社会生活、对人生命运、对历史发展的趋向等的认识、理解、追求和主张。

这种追求和主张总是与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相联系的,或正确或落后,或革命或反动,总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加以分析评价,以利于产生积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要有进步的全息性,就是要求作家在艺术地把握世界时能以先进的世界观作指导,反映出出发展的趋向,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愿望,从而引导人们走向进步,自觉地为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而斗争。

三是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一部作品要产生其思想影响,达到思想方面的良好效果,不是靠直接的“理性”教化,而是依赖动人的情感感化。

动情才可能悟理,通情才可能达理,因此必须以情动人;有的作品不一定有明确的思想主张和指向,但却有情感情绪的表现,而这种情感情绪,最终也会影响人的思想灵魂。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在评价文学产出率的思想意义和价值时,要求分清情感的性质,主张作品从整体上要表现对人的心灵的积极影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情感。

(二)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所谓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造能力等各种因素在其所创造的产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达到艺术水平。

一般说来,艺术性主要是由作品的文体构成、形象创造和意蕴表现体现出来的;因此,艺术标准,自然也包含对文体、形象、意蕴的要求。

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可以说是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在运用艺术标准时,首先是文体的评价,即对文体的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做出分析判断。

一种艺术文体,是其特有的形式各要素的总和。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语言、结构、表现手法都是其要素。

这些要素构成的文体是否符合艺术的形式美法则,是衡量其有无艺术性或艺术性高低的标志。

文体批评当然不只是文体的形式批评,也是文体的表现力的批评。

真正完美的文体,语言、结构、手法都不仅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且富于张力和弹性,具有充分的表现力。

其次是艺术现象的评价。

一定的文体是表现一定的形象或情景的,因此,艺术形象的批评就成为艺术标准的又一要求。

评价作品的形象象或情景的高下得失,从总体上说有这样几个着眼点:

一是要看是否具有鲜明性,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二是要看是否具有生动性,所谓“呼吸吹动,生气灌注”,三是要看是否具有独特性,所谓“独辟蹊径,卓然自立”;四是要看是否有概括性,所谓“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鲜明、生动、独特而富于概括的形象,就可能成为“这一个”而达到典型高度或新的创造高度。

最后,艺术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即意蕴批评。

意蕴是包含于文体和形象之中又超越其上的韵调、情感、思想和精神。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艺术作品要“显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由此可见,意蕴批评也就是对艺术作品沙层的“能指性”批评,情感内涵、哲理内涵、社会思想内涵等等的批评。

   艺术标准与思想标准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

“只是历史的而非美学的批评,或者反过来,只是美学的而非历史的批评,这就是片面的,从而也是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