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9979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现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现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现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现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docx

《中国现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史.docx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1949-1956)过渡时期

【知识联通】

点:

(概念)

政治: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三反运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宪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边倒、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冷战、

经济:

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统购统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

双百方针、人民教育

线:

(线索)

政治:

巩固政权,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大制度),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外交上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通过外交的努力,为新中国提供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经济: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对国家经济成分进行调整,借鉴苏联经验,国家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经济,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由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社会生活变迁受到苏联影响和政治生活较大。

文化:

完成了由半殖半封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建立起人民教育制度;实行双百方针,文学艺术繁荣。

面:

(阶段特征)

政治:

推翻三座大山,巩固新生的新民主主义政权,颁布《共同纲领》,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立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经济: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过一五计划的开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文化:

确立社会主义文化,文学、艺术、教育为人民服务,发展科技,加强国防建设

【知识检测提升】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出自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2.下表为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A.1949年宁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

C.宁夏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D.政协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3.张澜清末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后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反对专制统治,1949年因拒绝去台湾遭软禁,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脱险,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副主席。

当时

A.政协是国家的权力机关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十分完善

C.政协成为多党联合执政机构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成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

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

这一规定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5.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

“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建立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

A.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B.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增多

C.经济建设任务提前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6.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

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

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由此可推断出(  )

A.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

B.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

C.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

D.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

7.

下图内容体现了中共不同时期的“三农政策”。

其变革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农民阶级的愿望

C.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D.共产国际的要求

8.

海克的《现代中国的三代新人:

从“新青年”到“新人类”》认为从20世纪初到今天的现代中国产生了三代新人。

第一代新人,叫做新青年,大体出生于1911年到1949年之间……第二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大体出生于1949年到197O年之间……第三代新人,叫新人类,出生、成长于1979年左右到现在……材料划分中国近现代“三代新人”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思想观念的变化

C.经济体制的变化

D.三次历史性巨变

9.

1949~1956年国民收入构成表(单位:

%)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1949

68.4

12.6

0.3

3.3

15.4

1952

57.7

19.5

3.6

4.3

14.9

1956

49.8

24

6.2

4.2

15.8

据上表可知

A.中国的工业化拉开序幕

B.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C.人民物质生活逐步改善

D.各经济部门比重渐平衡

10.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多快好省的经济方针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

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

个)。

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

1952年

1957年

1962年

1965年

47.6

26.4

13.2

9.5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

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12.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3.

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五倍多。

这一现象

A.反映了土改进程的曲折性

B.促使中共加快农业合作化

C.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说明农村城镇化效果显着

14.

“一五”计划期间,分配给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等部门的投资分别为64.9亿元、67.9亿元和69.3亿元,占整个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4.4%、25.5%和26%,三项合计为202.1亿元,所占比重高达75.9%。

这些投入合计占到我国“一五”时期财政收入的19.1%。

政府此举

A.助长了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B.利于改变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C.忽视了其他非国有经济的作用

D.导致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15.

为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在1931、1942、1950、1953年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结合历史背景可知,1950年的土地政策是

A.依靠贫雇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保障农民及地主的地权、财权、政权

C.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把……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

16.

《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

“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

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

17.

有学者引用黄仁宇的话描述我国某阶段经济发展特征:

“中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全在于国家如何才能把商人的资本与劳动和生产结合起来,经济要发展,没有劳动者固然不行,没有资本也不行,而没有国家把二者结合起来,引导资本不断投资于劳动,那就更是不行”这一阶段应该是

A.1949—1956年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D.1976—1978年

18.

副总理李先念说:

“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

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援建项目的撤销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9.

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

陈云的这一观点

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20.

毛泽东在新中国初期对1945年发表的《论联合政府》一文进行了部分修改,毛泽东对该文章修改的主要背景是

A.法西斯同盟国取得了胜利

B.毛泽东思想己经走向成熟

C.冷战下国际关系发生变化

D.冷战初期中国与苏联结盟

21.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中国坚持尚和但独立,一直提倡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反对把西方的价值观和原则看成是普世的、要求“环球同此凉热”。

由此得出新中国外交

A.具有和而不同的传统风格B.仍然受“冷战”思维影响

C.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D.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22.

新中国实行各版护照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B.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

C.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

D.中外交流频繁,因私护照增多,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3.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

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A.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B.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

C.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

D.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

24.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变化

A.说明中苏关系出现恶化B.争取到了更大外交空间

C.意在换取美国对华支持D.缓和了冷战的紧张气氛

25.

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改版,并就此在《致读者》社论中说,“最近,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改进我们的工作。

第一,扩大报道范围。

……第二,开展自由讨论。

……第三,改进文风。

”据此可以推知,此次改版

A.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调整B.体现了党的文艺方针的调整

C.促进了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D.抑制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蔓延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1题0分,第2题0分,第3题0分,共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第五十四条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十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

第十一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第十二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毛泽东: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着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08页。

“将要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

……它没有高调,它更没有空想。

这真是切合实际、切合人民今天需要的《共同纲领》。

”(《张澜文集》/363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毛泽东说: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宪法了。

……这个宪法是适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的。

它坚持了原则性,但是又有灵活性。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上1954年9月14日。

运用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中任意一“评价”进行探讨。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

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北宋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1000万。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高宗(乾隆皇帝)谕内阁曰:

‘……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犹幸朕临御以来,辟土开疆,幅员日廓,小民皆得开垦边外地土,籍以暂谋衣食。

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生平之福。

——《清史稿》

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出现过剩人口。

……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为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

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以副助农的一种选择。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新中国人口和粮食情况

——2001年前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2001年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人口增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原因。

2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步履蹒跚,结果不尽如人意。

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为我国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要想迅速地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难度是非常大的。

在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中共领导人把目光转向了国外,特别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

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相当落后,其国情与中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是,随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行,苏联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苏联已经是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性大国。

两国在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上的相近,更使得学习苏联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最可行的选择。

具体到农业来说,既然传统的小农经济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走苏联集体农庄的道路就成为非常合理的选择。

——摘编自王俊斌《口述史视野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苏联为模板带领中国农民迈向现代化的方式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农民迈向现代化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