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艺实验讲议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9548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酵工艺实验讲议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发酵工艺实验讲议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发酵工艺实验讲议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发酵工艺实验讲议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发酵工艺实验讲议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酵工艺实验讲议讲解.docx

《发酵工艺实验讲议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酵工艺实验讲议讲解.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酵工艺实验讲议讲解.docx

发酵工艺实验讲议讲解

高产抗菌活性物质菌株的紫外线诱变育种

【研究背景与意义】

发酵工业生产上所用的菌种应具有高产、稳定、易培养等特性。

但微生物在自然界长期生长与适应后,具有稳定、可遗传的生长代谢调控特性,自然界新分离的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型菌株,因受其严格的代谢调控,生长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合成一般仅满足自身生长繁殖的需要,所有代谢产物都不会过度产生。

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产某种目的产物的野生型菌株的生产能力一般很低,远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对菌株生产能力的要求。

另一方面,微生物普遍具有易变异的特点,自然条件下微生物的变异频率10-6~10-9,而微生物在物理与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微生物的突变机率可以极大地提高,而且突变后可能形成稳定的遗传性状。

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进行的微生物诱变育种,是生产上提高微生物目的产物生产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微生物目的产物生产能力为数量性状,单次诱变育种对数量性状的改变程度有限,欲获得目的产物产量较野生型菌株显著提高、满足发酵工业生产要求的高产突变菌株,需要经过反复的、长时间的诱变筛选才能达到目的。

而且,即使已在发酵工业生产应用的菌种,生产上仍需要不断进行诱变、筛选以不断提高生产性能,如通过不断的诱变育种可获得高产、耐高温、副产物少、抗噬菌体等工艺性能优良的菌株。

【实验目的】

加深对微生物菌种选育在发酵工业重要地位的认识;

巩固工业微生物提高目的代谢产物生产能力的途径;

学习掌握微生物紫外诱变育种的基本流程与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诱变育种是利用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过程。

具有增大微生物突变机率的因素称为诱变剂,诱变剂分为物理、化学等,物理诱变剂有各种射线(如紫外线及γ射线等)、微波或激光等,化学诱变剂有亚硝基胍、亚硝酸盐、氮芥、氯化锂、硫酸二乙脂等具有提高微生物突变率的化合物。

以紫外线为诱变剂的微生物诱变育种,具有不需要特殊贵重设备、费用廉价、危险性小、效果好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工业育种。

紫外线是一种非电离辐射,波长短于紫色可见光而又紧接紫色光的射线,波长范围为136~300nm,紫外线波长范围虽宽,但有效范围仅限于一个小区域,多种微生物对260nm左右的波长最敏感,是诱变最有效的波长。

当物质吸收一定能量的紫外线后,它的某些电子将被提升到较高的能量水平,从而引起分子激发而造成突变;而不吸收紫外线的物质,能量不发生转移,分子也不会激发,不会产生任何化学变化。

DNA能大量吸收紫外线,极容易受紫外线的影响而变化。

紫外线的诱变作用是由于它引起DNA分子结构变化,可能导致DNA链的断裂、DNA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连、核酸与蛋白质的交联、嘧啶水合物和嘧啶二聚体的产生等,特别是嘧啶二聚体的产生对于DNA的变化起主要作用。

不同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不一,因此不同微生物诱变育种对于诱变的剂量也不同。

在紫外灯的功率、照射距离一定的情况下,照射时间决定着紫外照射剂量,因而设计紫外照射不同时间梯度的实验,根据照射不同时间的死亡率,作出照射时间与死亡率的曲线,就可以选择适当的照射剂量。

一般以照射后微生物的致死率在90%~99.9%的剂量为最佳照射剂量,但也有倾向于采用致死率70%~75%甚至更低(30%~70%)的剂量。

一般认为,偏低的剂量处理后正突变率较高,而较高的剂量时则负突变率较高,但高剂量造成损伤大、回复少。

目前趋向采用低剂量、长时间处理,尽管致死率较高,但诱变效果较好。

微生物细胞经诱变剂处理后没有发生突变的细胞为多数,发生突变的细胞是少数;微生物代谢产物相关的突变又多数是产量降低的负突变,生产能力提高的正突变则是少数。

因而,微生物细胞经诱变处理后目的产物生产能力提高的正突变细胞极少,要获得生产能力提高的正突变细胞就必须淘汰众多的未突变与负突变细胞,即诱变处理后需要大量的筛选才能获得正突变细胞。

正突变菌株的筛选程序一般分为初选与复选2个阶段。

初选的目的是除去明显不符合要求的大部分细胞,把生产性状类似的菌株尽量保留下来,使性状优良的菌株不至于漏掉,初筛工作以量为主,测定的精确性是其次的,初选手段应尽可能简单、快速。

复选是进一步确认初选选出的菌株是否是符合要求的菌株,复选要以质为主,应精确测定初选选出的每个菌株的生产指标,从中选出几个生产能力最高的突变菌株,作为下一次诱变的出发菌株。

【材料与试剂】

1菌种与试剂

菌种:

拮抗放线菌斜面菌种,青霉菌(Pennicilliumsp.)。

可溶性淀粉、葡萄糖、KNO3、KH2PO4、K2HPO4、MgSO4.7H2O、FeSO4.H2O、NaCl、NaOH、HCl、琼脂、大豆粕、玉米淀粉、酵母膏、琼脂、灯用酒精。

2仪器设备

无菌室、全温振荡器、灭菌器、恒温培养箱、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电炉、三角瓶(250mL、500mL)、酸度计、磁力搅拌器、烧杯(1000mL、500mL、100mL)、18×18试管、培养皿(90mm)、30W紫外灯、脱脂棉、纱布、漏斗、玻璃珠、1mL移液枪10把、100或1000μL移液枪、血球计数板、玻棒、曲玻棒、酒精灯、酒精喷灯等。

3培养基

(1)高氏一号培养基(g/L)

可溶性淀粉20KNO31K2HPO41

MgSO4.7H2O0.5FeSO4.H2O0.01NaCl1

琼脂15蒸馏水补足1000mlpH7.2-7.4

(2)PDA培养基(g/L):

去皮马铃薯200(汁)葡萄糖20琼脂15

蒸馏水补足1000ml  pH6.7

(3)复选液体培养基(g/L)

玉米淀粉30大豆饼粉40酵母膏2

蒸馏水补足1000ml  pH8.0

配制培养基用的大豆饼粉:

大豆粕先干燥、80~100目筛过筛。

(4)突变菌株筛选混菌平板

将青霉菌斜面孢子无菌水洗下制为孢子悬浮液,调孢子浓度为108个/mL,取1mL孢子悬浮液加入无菌培养皿,倒入42~45℃的PDA培养基20mL,转动培养皿使培养基与孢子混匀、冷凝,备用。

【实验步骤】

1菌种活化培养

拮抗菌种在高氏一号培养基斜面划线接种,28℃培养6d。

2.单孢悬液制备

用含0.85%NaCl的无菌生理盐水洗下斜面孢子,收集于装有经20粒无菌玻璃珠250mL三角瓶内,涡旋器上打散未分离的孢子3~5min,然后用垫有脱脂棉的灭菌漏斗过滤,制成孢子悬浮液。

测定悬浮液的孢子浓度,用无菌生理盐水调孢子浓度为108个/mL。

3.诱变处理

(1)紫外线诱变

打开紫外灯(30W)预热20min。

取5mL菌悬液放在无菌的培养皿(9cm)中,同时制作5份。

逐一操作,将培养皿平放在离紫外灯30cm(垂直距离)处的磁力搅拌器上,照射lmin后打开培养皿盖,开始照射,照射处理开始的同时打开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记录时间,照射时间分别为2min、4min、6min、8min及10min。

处理后,诱变菌液在红灯下无菌生理盐水稀释了103个/mL、104个/mL、105个/mL等系列浓度孢子悬浮液。

取各种浓度孢子悬浮液0.4mL涂布于高氏一号平板上,每处理涂平板10个,28℃培养72h后将单菌落转移至高氏一号平板,以未经紫外线处理的103个/mL菌液为对照。

(2)死亡率测定

将平板于28℃恒量培养48h,计数不同处理时间与对照的5个平板菌落数,根据计数结果计算死亡率。

死亡率(%)=

A为紫外处理后的CFU,B为对照的CFU。

(3)初选

将经紫外处理28℃培养72h的平板单菌落,移到PDA筛选平板上,再28℃恒量培养48h后,并选抑菌效果明显的菌落,测量菌落直径(H)与抑菌圈直径(C),将H/C较大的40~50个菌株转接到高氏一号斜面,28℃培养7d,低温保藏备用。

(4)复筛

振荡培养将平板复选筛选出的每菌株接入液体培养基内,28℃、200r/min培养7d,每菌株接3瓶,并以出发菌株为对照。

抑菌效果测定发酵液装于离心管内4500r/min、离心20min。

在新鲜的筛选平板上叠放2层6mm直径无菌滤纸片,每平板成三角形放3个点,取离心清液20µL滴于滤纸片上,每瓶做一个平板,28℃培养48h,十字交叉法测抑菌圈直径,与对照比较,按如下公式计算菌突变菌株抗菌活性提高率(%):

突变菌株抗菌活性提高率(%)=

C为突变菌株抑菌圈面积(mm2);D为出发菌株抑菌圈面积(mm2)

【注意事项】

1.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产生红斑、色素沉着、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患皮肤黑瘤、皮肤癌及白内障等,紫外线照射时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

2.实验时,为了避免光复活现象,处理过程应在暗室的红光下操作,处理完毕后,将盛菌悬液的器皿用黑布包起来培养,然后再进行分离筛选。

【实验结果】

1、记录菌株紫处理死亡率

将不同处理时间的CFU及对照的CFU,以及不同处理时间的死亡率填入表内。

表1紫外诱变处理菌株的死亡率(%)

处理时间/min

对照CFU

2

4

6

8

10

CFU

死亡率

CFU

死亡率

CFU

死亡率

CFU

死亡率

CFU

死亡率

结果分析:

死亡率与紫外照射时间的关系。

2、初选结果

选50个抑菌效果最明显的单菌落,并将各被选菌落的H/C填入表内。

表2菌株紫外诱变育种初选记录

菌株号

抑菌圈直径

H(mm)

菌落直径

C(mm)

H/C

处理时间

(min)

菌株号

抑菌圈直径

H(mm)

菌落直径

C(mm)

H/C

处理时间

(min)

结果分析:

分析H/C与处理时间的关系,正突变率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3、复选结果

选三角瓶振荡发酵发酵液平板抑菌效果最佳的10个菌株的抑菌效果填于表2。

表2紫外诱变复选结果记录表

菌株号

对照

抑菌圈

直径/mm

抗菌活性提高(%)

紫外诱变结果综合分析:

1、被选菌株与处理时间、死亡率的关系。

2、描述4个抑菌圈最大正突变菌株的菌落特征。

【思考题】

1何为表型延迟现象?

丝状菌的诱变怎样才能避免表型延迟现象?

2试述紫外线诱变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3为什么在诱变前要把菌悬液打散。

4丝状菌孢子诱变后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获得纯的突变菌株?

5紫外线诱变选育获得的高产突变菌株可能经2次转管后其目的产物的产量就大幅降低,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6发酵工业生产除改变菌种的遗传特性外,还可通过哪些途径提高生产效益?

7微生物目的产物的合成是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果,试分析提高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产量可能的途径。

8你对微生物紫外诱变育种有何体会?

小型发酵罐好氧发酵与过程控制

【研究背景与意义】

发酵工业是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产业,在社会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

在医药工业上用于生产抗生素、维生素、重组乙肝疫苗、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2等。

在食品工业方面发酵用于生产各种酒类、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等。

在环境科学领域用微生物进行污水处理等。

在化工能源领域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各种有机酸、生物材料、生物塑料、生物燃料等。

在农业方面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农用与兽用抗生素、杀虫剂、微生物肥料等。

而酶制剂工业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淀粉酶、蛋白酶、糖化酶、纤维素酶与脂肪酶等。

工业生产中将利用微生物在通气或厌气条件下的产品生产过程统称为发酵,发酵按照发酵的特点分为不同的类别。

根据微生物种类不同分为好氧性发酵和厌氧性发酵;根据培养基状态分为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根据发酵设备分为敞口发酵、密闭发酵、浅盘发酵、深层发酵;根据微生物发酵操作方式分为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根据微生物发酵产物分为微生物菌体发酵、微生物酶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微生物的转化发酵、生物工程细胞发酵。

发酵工业实质上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酶的作用生产相关产品,涉及生物催化剂的生物化学反应,因而发酵生产过程亦称为生化反应过程。

用于工业发酵的容器称为发酵罐,也可叫做生物反应器。

发酵工业液体发酵的发酵罐分为液态厌氧发酵罐及液态好氧发酵罐2类,其中液态厌氧发酵罐常用的有酒精发酵罐、啤酒发酵罐等,液态好氧发酵罐分为机械搅拌发酵罐、非搅拌发酵罐等,以液态好氧发酵罐的发酵常称为深层液体通气发酵,且在深层发酵中占主导地位。

【实验目的】

1了解发酵工业发酵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掌握工业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制备过程。

3掌握发酵罐的使用及其大规模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4学习掌握发酵生产中主要参数的调控技术。

【实验原理】

种子培养基是用于使孢子萌发,菌体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培养基成分除必需具有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各类营养物质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速效C源,如葡萄糖;速效N源,如铵态氮与硝态氮,以及营养成分较全面的酵母膏等。

使孢子迅速萌发、菌丝迅速生长,并具有具有很强的生活力,还要并兼顾培养基原料的成本廉价。

最后一级种子培养基成分应与发酵培养基接近,以缩短种子接种至生产罐后的延滞期。

发酵培养基是生产上直接生产目的产物的培养基,要求培养基的原料应价格低廉、易得、性能稳定,便于采购运输、适合大规模储藏。

培养基的成分要能保证生产的需求,满足产物的经济合成,不含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与产物合成有抑制作用的物质。

所选用的培养基还要能满足发酵生产工艺的基本要求,如发酵形成的副产物少,不对通气、提取、精制及废物处理等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液体深层通气纯种发酵是现代发酵工业的主要发酵类型。

此类发酵首先需要对发酵罐及其管道、培养基进行灭菌,而生产菌种需要先经数次种子扩大繁殖,最后接入生产罐发酵生产目的产物。

不论是种子发酵与生产发酵,发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发酵罐通入无菌空气,保证微生物生长、产物合成过程中对氧的需求,要将发酵液的pH值与温度控制在生长与产物合成的适宜范围,还要不断添加消泡剂与前体物质等,并根据发酵液营养物的状况进行补料等。

整个发酵过程中需要时刻监视发酵系统的运行状况、定时检测菌的生长与目的产物的累积情况、监视发酵液的染菌情况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

生物反应器是微生物产品生产的关键设备。

生物反应器由罐体、蒸汽系统、空气过滤系统、搅拌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消泡系统、酸碱调节与补料系统等构成。

发酵罐的罐体是微生物生长繁殖与产生代谢产物的场所,蒸汽系统是培养基、罐体高温湿热灭菌的热源,空气过滤系统为纯种、好氧发酵提供无菌空气,发酵搅拌器的作用是混合和传质,将通入罐内的无菌空气分割破碎成小气泡,增大气液界面的面积与无菌空气在发酵液内的滞留时间,从而提高溶氧率。

温度控制系统保障微生物生长、代谢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

消泡系统则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泡沫,以免泡沫过多冲顶引起杂菌污染以及跑料降低生产效率。

酸碱调节与补料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发酵液的pH和为发酵过程中添加营养物质与前体物质,以获得最大限度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

一种微生物产品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开发过程中需要逐级放大培养,依次进行小试,中试,大规模生产,使大型发酵罐的性能与小型实验罐接近,大型发酵罐的生产效率与小型发酵罐的相似。

在不同大小的发酵罐中的生物反应过程虽然相同,但在质量、热量和动量的传递上却会有明显的差别,致使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代谢产物的合成存在差异。

【材料与试剂】

1试剂与材料

菌种:

青霉菌拮抗放线菌斜面菌种,青霉菌(Pennicilliumsp.)。

可溶性淀粉、KNO3、K2HPO4、MgSO4.7H2O、FeSO4.H2O、NaCl、琼脂15、大豆粕、玉米淀粉、酵母膏、消泡剂、琼脂、蒸馏水、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无水乙醇等。

2仪器设备

显微镜、无菌室、全温振荡器、高压蒸汽灭菌锅、电子天平、灭菌器、电炉、粘度计、5L发酵罐系统、培养箱、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电炉、三角瓶(250mL、500mL)、酸度计、18×18试管、培养皿(90mm)、脱脂棉、漏斗、玻璃珠、1mL移液枪10把、100μL移液枪、血球计数板、玻棒、酒精灯、酒精喷灯等。

【实验步骤】

1培养基制备

(1)高氏一号培养基(g/L)

可溶性淀粉20KNO31K2HPO41

MgSO4.7H2O0.5FeSO4.H2O0.01NaCl1

琼脂15蒸馏水补足1000mlpH7.2-7.4

(2)PDA培养基(g/L):

去皮马铃薯200(汁)葡萄糖20琼脂15

蒸馏水补足1000ml  pH6.7

(3)种子培养基(g/L)

玉米淀粉20葡萄糖10大豆饼粉20

酵母膏4蒸馏水补足1000ml pH8.0

94)发酵培养基(g/L)

玉米淀粉30大豆饼40酵母膏2

蒸馏水补足1000ml  pH8.0

将质量为玉米淀粉0.5%的α-淀粉酶与玉米淀粉混匀,加少许水调为糊状,70℃左右温度下酶解30min。

大豆饼先粉碎、100目筛过筛。

(5)发酵液抗菌物质生物检测混菌平板

将青霉菌斜面孢子用无菌水洗下制为孢子悬浮液,调孢子浓度为108个/mL,取1mL孢子悬浮液加入无菌培养皿,倒入PDA培养基20mL,转动培养皿使培养基与孢子混匀,平放冷凝后备用。

2种子液的制备

将种子培养基200mL装入500mL三角瓶内,8页层纱布封口,灭菌。

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将适量斜面活化后菌种的菌丝体与孢子接入三角瓶内,28℃、200r/min振荡培养36~48h后为供发酵罐发酵的种子液。

3发酵液过程中还原糖的测定

(1)发酵过程中的取样操作

取样操作是发酵过程中在线控制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取样才能对发酵过程中的诸多参数进行测定,从而掌握发酵罐发酵状况,为进一步的发酵调提供依据。

取样操作要做到动作协调、快速,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避免造成发酵罐的污染。

盛放样品的器皿也要洁净、无菌,以防止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2)DNS法还原糖测定

DNS法又称3,5-二硝基水杨酸法。

在碱性溶液中,还原糖变为烯二醇,烯二醇可被3,5-二硝基水杨酸氧化为糖酸。

加热进一步产生一种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还原糖含量与棕红色物质的深浅成一定比例关系,通过此比例测定还原糖的含量。

DNS法则结果准确且操作相对简单,在生产和科研上应用更为广泛。

[实验材料]

1)分析试剂

DNS显色剂配制每1000mlDNS溶液含有酒石酸钾钠182g,无水亚硫酸钠3g,氢氧化钠20g,3,5-二硝基水杨酸6.3g,重蒸馏酚4g。

配制后过滤放置半月后使用。

1%葡萄糖标准溶液配制准确称取100mg葡萄糖,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冰箱保存备用。

用蒸馏水配制10%的ZnSO4溶液。

2)器材

分光光度计、定糖管、移液管、容量瓶、烧杯及电炉等。

[方法步骤]

(一)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9只定糖管(有盖子,且用绳子系住),分别按照下表1的顺序加入各种试剂,沸水浴中加热5min,后立即流动水冷却。

管内溶液混匀,用空白管溶液调零点,520nm测定光密度值(O.D.),以葡萄糖含量为横坐标,光密度值为纵坐标绘制葡萄糖溶液标准曲线。

表1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时各试剂用量

1、填写表1,并绘制葡萄糖标准曲线图。

项目

CK

1

2

3

4

5

6

7

8

含糖总量/mg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葡萄糖液/mL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蒸馏水/mL

2.0

1.8

1.6

1.4

1.2

1.0

0.8

0.6

0.4

DNA试剂/mL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加热

沸水浴5min

冷却

流动自来水冷却

蒸馏水/mL

21.5

21.5

21.5

21.5

21.5

21.5

21.5

21.5

21.5

光密度/520nm

0

(二)发酵液取样

按照发酵罐取样的操作规程取样,将取样的发酵液装入洁净的三角瓶内。

(三)发酵液的处理

取一定体积的发酵液在12000rpm下,离心10min去除菌丝体与发酵液中的不溶物。

准确量取5ml上清液(视含糖量高低而定,在发酵周期内不同时期取样数量应有所不同)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10ml10%ZnSO4溶液,用碱液(NaOH3mol/L)调为碱性,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通过干燥滤纸过滤。

按照表2加入相应试剂进行反应。

520nm测定光密度值,最后根据葡萄糖标准曲线算出发酵液所含还原糖的量。

每管测定三次,求平均值。

表2青霉素发酵液所含还原糖的测定

项目

CK

1

2

3

发酵液/mL

0

0.8

0.8

0.8

蒸馏水/mL

2.0

1.2

1.2

1.2

DNA试剂/mL

1.5

1.5

1.5

1.5

加热

沸水浴5min

冷却

流动自来水冷却

蒸馏水/mL

21.5

21.5

21.5

21.5

光密度/520nm

0

光密度平均值

注意:

 

1、实验中所有的试管要干净,加入各种试剂量要准确。

2、试剂不可倒出试剂瓶,用干净的移液管吸取,用后盖好瓶塞,防回原处。

3、定糖管的管口在加热时不可朝向人,以免糖液过度沸腾飞溅伤人。

4、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要准确,尽量符合统计学意义(R2>97%)。

如果绘制时浓度过度分散需重做依次。

 

5、分光光度计使用:

溶液不要倒太多;毛边不要对着透光处;用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防回原处。

[实验结果] 

1)填写表1,并绘制葡萄糖标准曲线图。

项目

CK

1

2

3

4

5

6

7

8

含糖总量/mg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葡萄糖液/mL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蒸馏水/mL

2.0

1.8

1.6

1.4

1.2

1.0

0.8

0.6

0.4

DNA试剂/mL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加热

沸水浴5min

冷却

流动自来水冷却

蒸馏水/mL

21.5

21.5

21.5

21.5

21.5

21.5

21.5

21.5

21.5

光密度/520nm

0

建立光密度与葡萄糖浓度间的回归议程。

2)根据葡萄糖标准曲线,算出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浓度。

经过24h发酵后侧得发酵液的吸光值

表发酵液还原糖的测定

项目

CK

1

2

3

发酵液/mL

0

0.8

0.8

0.8

蒸馏水/mL

2.0

1.2

1.2

1.2

DNA试剂/mL

1.5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