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9180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docx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docx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深化税收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加深,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各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在应对危机中,各国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增长,通过财税体制的调整,特别是通过不同规模地减税、适度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税收举措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扩大出口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复杂经济背景下,“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保持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与此同时如何通过深化税收体制改革,使税收反作用于经济,更为持久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应对危机的重要课题。

一、金融危机对深化税收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政策创新之路

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看,目前这场金融危机是从美国迅速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其影响程度之深、波及范围之大,使我国经济难以在全球性经济回落中独善其身。

从直接受冲击的投资领域来看,外资资产贬损,中资机构、企业在外投资资产减记损失;外商直接在华投资明显趋降,撤资现象明显上升。

从间接受影响的实体经济来看,2008年四季度以来,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企业出口大幅下滑;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出现大量倒闭;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交易量急剧萎缩;农民工集中返乡,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等,对我国经济民生造成了较大冲击。

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此次危机评估为:

历史罕见、冲击力很强,波及范围很广。

同时对其发展趋势的判断是:

本身尚未见底、影响正进一步深化、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

因此,当前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创新的要求十分迫切。

非常之时须用非常之策,非常之时须有非常之为。

为了应对危机,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措施,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确定了包括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内的十项措施,共计4万亿投资来扩大内需,并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在2009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全年经济增长的“保8”目标,通过采取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需求,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等措施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通过出台汽车、钢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进科技创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继续实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

(二)税制改革历来在应对危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看,税收体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在熨平经济波动、应对突发危机方面备受倚重。

如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通过停止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企业设备投资实行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等系列措施,有效刺激了国内需求,增加了就业机会,实现了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2003年,为应对非典,国家出台了对旅游、餐饮等特定产业和行业的财税扶持政策,很快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8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国家在加大对灾区财政支出的同时,出台了涉及十多个税种的政策组合,帮助灾区企业和人民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目前,这些政策对灾区经济复苏的拉升效应已开始显现。

就宏观经济而言,增税在总量上具有紧缩效应,在结构上表现为抑制性调节,例如,通过开征新税、扩大征收范围、提高税率、减少税收优惠等措施,使纳税人税后可支配收入减少,既有导向地抑制了纳税人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又减少了社会总需求,从而控制物价上涨;减税在总量上具有扩张效应,在结构上表现为鼓励性调节,例如,通过税种停征、提高起征点或免征额、调低税率及实行各项税收优惠等措施,使纳税人税后可支配收入增加,既有导向地刺激了纳税人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又增加了社会总需求,以鼓励或扶持相关行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可见,国家通过运用税收宏观调控工具,影响社会总供求水平,影响纳税人切身利益,对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等行为,发挥着示范和引导效应。

因此,要实现政府所强调的调结构、促转型、抓创新、保增长的目标,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从制度上促进我国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税源的壮大,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三)当前采取的经济政策,对深化税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及时采取了结构性减税战略: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启动成品油税费改革;多次大范围调整出口退税率;减免房地产交易环节税费;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减轻个人纳税负担等,对于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相对于当前一系列的扩内需、调结构、改民生的经济政策来说,结构性减税对经济的刺激拉动作用较为单一,且受到财政增支、税制结构等多方因素影响。

扩内需、保增长背景下的税收体制,应定位于税制结构的合理调整。

通过优化税制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引导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拉动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9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

采取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强微观经济活力。

可以说,当前我国采取的“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的经济政策,对于深化税制改革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

二、现行税制还存在有亟待完善和健全的地方

(一)从经济层面看,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表明现行税制还没有很好地起到调控的作用。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出口。

2007我中国GDP的增长率为13%,其中出口贡献大约3个百分点,而在2008年9%的增长率中,出口仅贡献了0.8个百分点。

2009年一、二月份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这是30年改革开放以来外贸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几个月负增长。

因出口形势异常严峻,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多地倚重消费和投资,即扩大内需。

然而,在当前的结构调整压力下,仅仅依靠投资来带动,并不能有效解决此次经济迅速回落中所暴露出来的对于投资的过度依赖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扩大消费需求就成了应有之义。

金融危机还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业经济。

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超过40%,而涉外经济占工业比重又很大。

所以,外部市场收缩,需求下降,对工业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影响比较大。

由于影响到外贸出口,影响到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经济,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2008年我国GDP上半年还在10%以上的速度,第三季度仍然有9%,第四季度只有6.8%这样一个低速增长。

在关研究表明,如果我国GDP增幅低于8%,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劳动密集性行业的就业。

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湖北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要晚一点。

2008年9月有轻微迹象,10月开始有明显的征兆,11月有加重趋势。

主要表现为:

一是工业增幅出现较大回落。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有316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7%,与9月份相比,10月份产值下降了14%,为最近20个月以来的最低月度增幅,也是6年来首次下降,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4.02亿元,同比增长10.1%,比9月份增幅回落5.7个百分点。

工业用电增速回落。

8、9月分别比上半年回落3.07和3.15个百分点。

二是虽然投资增速平稳增长,并有开始小幅回升现象,但房地产市场逐步走低较严重。

上年1-11月份,全省全社会投资完成4995.0亿元,同比增长29.7%,增幅比1-9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

1-11月,湖北省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714.1亿,同比增长22.1%,,比上年同期回落8.0个百分点。

 三是外贸出口依然强劲,但困难增大,外商投资和入境旅游的形势不容乐观。

去年1-11月,全省进出口总额191.0亿美元,同比增长43.2%,其中,进口83.8亿美元,同比增长39.1%,出口107.1亿美元,同比增长46.7%。

但是,金融危机对湖北省出口的不利影响已经开始逐步显现,保持高速度难度加大。

四是就业走平。

由于部分企业出口受阻,相应就业市场也出现明显紧缩,相当部分企业职工出现临时失业,据调查,湖北省失业率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走平的趋势。

(二)从收入层面看,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税收收入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一是税收收入增幅大幅回落。

从去年8月份开始,我国税收收入的增幅呈现不断下滑趋势,八、九、十月份下滑幅度分别为28.8%、33.3%、42.7%,十一月份出现负增长,为1998年以来因为经济增速下滑而出现的首次负增长。

2008年,全国税收收入增长17%,增幅比上年回落14.1个百分点,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由于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摆脱金融危机的渐进性,加之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下调和单边征收、免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翘尾等税收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

从湖北地税的情况看,2008年前九个月累计增幅为28.2%,但从10月份开始增幅明显下滑,其中10、11月份增幅分别为19.1%和12%,全年增幅最终为26.2%,呈明显的“前高后低“走势。

2009年一季度地税累计增幅为17.3%,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2.7个百分点,比2008年回落了8.9个百分点。

二是重点行业税源减少明显。

金融危机,危及之广,恐难有行业能独善其身,其负面影响,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显现的,有潜在的。

行业的不景气,必能反映到税收减收上来。

一是有色金属行业。

2008年9月份以来,铜的价格由6.5万元/吨(下同)下降到2.5万元;钨精矿价格由8.8万元下降为6万元左右;稀土矿产品价格由8万元下降为5万元左右。

受此影响,不少铜、钨、稀土等生产和加工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有的更是关门歇业。

二是钢铁行业。

2008年10月份以来,国内钢材市场继续面临消费增长放缓、需求不旺状况,加上市场恐慌情绪加重,钢材价格大幅下降。

线材从5600元降至3500元,螺纹钢价格从7100元降至4500元,中厚板从7100元降至4500元、热轧薄板从6500元降至4200元、冷轧薄板从7200元降至4700元。

钢铁企业亏损严重。

三是煤炭行业。

自2008年10月开始,煤炭价格下降了20%。

煤价的下跌使煤炭市场出现根本性改变,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导致煤炭增值税入库大幅减少。

四是化工行业。

2008年10月中旬后,化工产品价格下跌三成以上,使得三分之一以上中小化工企业已经停产,未停产的企业也绝大部分是处于半负荷运行状态。

五是纺织行业。

纺织服装主要是受人民币持续升值、美国次贷危机加剧、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陷入困境。

从湖北情况看,在各行业中,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的冲击最大:

剔除上年结转因素,一季度全省工业税收同比下降15.7%,减收2.2亿元,对地方税收产生较大影响。

如:

武钢一季度销售收入预计比同期下降27.1%,地方税收同比减收6800万元。

鄂钢一季度销量呈逐月下滑态势,销售同比减少5.9亿元,地方税收同比减少591万元。

鄂州电厂由于电力需求减少,一季度发售电量大幅下降,销售同比减少6095万元,地方税收同比下降36.7%。

此外,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也对税收增长造成影响。

如咸宁最大的纳税企业玉立公司受金融危机冲击,部分生产线出现停产,不得不采取减少开工时间等方式来度过难关,一季度仅入库税收0.81万元,同比减少208万元。

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

尽管一季度我省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但1-2月份房地产销售额同比下降27.8%,一季度房地产税收下降5.3%。

其中,营业税下降2.6%,减收2612万元;企业所得税下降6.9%,减收2112万元。

(三)从税制层面看,现行税制在当前“扩内需、调结构、改民生”的经济政策中的职能作用发挥不显著。

1、现行税制建设本身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1)企业实际负担过重,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在西方国家政府收入形式比较规范的情况下,一般意义上的税收负担应该是用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衡量。

由于我国政府收入形式还不规范,政府收入中除了税收收入之外,还包括相当数量的预算外收入以及制度外收入,因此单纯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并不能说明我国宏观税负内在的实质性问题。

在计算我国企业实际负担时,除了财政收入外,还要加上企业亏损补贴、社会保障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等项。

按此测算,2000年至2008年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都在25%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宏观税负水平一般在18%—21%之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平均税负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实际总负担是相当重的。

此外还有一些收入项目没有加进去,如债务收入、财政收入退库、土地出让金收入等,如果再加上这部分收入,计算出的宏观税负会更高。

2008年湖北省财政收入是亿元,占GDP的比重为%,这是窄口径的税负。

若加上企业亏损补贴、社会保障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等项,占GDP的比重为%,这是宽口径的税负,比窄口径税负高了个百分点。

再加上债务收入、财政收入退库、土地出让金收入等,占GDP的比重为%,这是全口径的税负,比窄口径税负高了个百分点、比宽口径税负高了个百分点。

企业实际负担过重,会使留存在企业的资金量减少,不利于企业更新设备、扩大投资,明显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资金十分紧张,减轻企业实际负担,是帮助企业生存下去、渡过难关的切实直接有效措施之一。

(2)税种法定税率偏高,致使纳税遵从度不高。

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纷纷采取减税措施刺激经济、拉动消费,与此相对应,我国主要税种税率显得偏高,如目前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如果换算成国外可比口径,即换算成“消费型”的增值税,则税率高达23%,这高于西方国家的水平(大多在20%以下),还有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5%,而发达国家的英国是40%,日本是37%,美国是35%,俄罗斯则实行13%的比例税率,并且我国目前个人收入水平低、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也较少,所以说个人所得税税率水平也明显偏高。

税种的税率偏高,企业、个人的纳税积极性就收到抑制,纳税遵从度就低,不仅加大了税收征收管理的难度,而且税务机关的实际征收率和纳税人的实际负担率并没有税率那样高,这种不匹配的情况,也使税收制度的严肃性受到了损害。

(3)流转税的比重过大,不利于发挥调控职能。

1994年税制改革,我国建立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框架,但从多年来的税制运行情况看,我国的税制结构依然是以流转税为主体,而所得税的主体地位还比较薄弱。

1994年,即税制改革当年,在税收总量中,流转税收入占74.2%,所得税收入只占17%。

此后十多年,在税收总量中,所得税收入占比有所上升,流转税收入占比有所下降。

到2007年,税收总量中流转税收入占61.8%,比1994年下降了12.4个百分点;所得税收入占26.0%,比1994年上升了9个百分点,但间接税比例高、直接税比重低的格局并未发生本质变化。

由于现行税制中流转税占税收收入比重过大,造成原先确定的流转税与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模式名不符实,不利于充分发挥直接税的宏观调控作用。

相比之下,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一般都形成了以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税种、流转税为辅助税种的税制结构,其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平均在50%左右,流转税比重往往不到40%。

因此,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就必须优化税制,提高所得税在税收中所占比重。

这一点在地税收入中尤为明显:

2008年湖北地税营业税收入为139.59亿元,占地税收入的比重为45.9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5个百分点,而所得税收入(含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为139.59亿元,占地税收入的比重为45.9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5个百分点。

(4)分税制改革不彻底,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

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虽然将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但具体划分标准有按税种划分的,有按行业划分的,也有按企业经济属性和隶属关系划分的。

如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时,将营业税划为地方固定收入,但却又不包括铁道部门、各银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这部分收入划入中央固定收入);个人所得税划为地方固定收入,但对个人储蓄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又将这部分税收划为中央级收入。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有把地方税种的某些收入划归中央。

如将两个所得税收入在2001年亦划分为共享税,60%为中央固定收入。

这样一来,导致分税制面目全非,一些原来划归地方税的税种变相地成为共享税,背离了分税制的初衷,增加了征管难度,甚至发生混库。

更重要的是,由于存在着用行政手段分割地方税税种收入所形成的收入归属的不确定性,也就很难按分税制要求建立稳定、有效的地方税收体系。

这种交叉重叠的划分方法,违背了分税制的规范要求,导致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内涵与外延难以准确界定。

1994年税制改革虽然赋予了地方一定的管理权限,但总的来看,地方税收法规制定权、解释权、税目税率调整权以及减免税权等都集中在中央。

地方政府税权的行使范围,都要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各级地方政府只能在中央所赋予的范围内行使税收管理权。

不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调控配置区域性资源,削弱了地方政府开辟税源、组织收入和调节经济的积极性。

并且从加强税收法制建设角度,地方税明显没有走完立法程序,绝大部分的征收依据是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法规规章,使地方税的权威、规范性和严肃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5)社会保障功能不强,引导消费的支撑不够。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原则,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强化税收的财政功能,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并为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的税制改革,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显著变化,财政收入总量已经不再是税制改革的重心了。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对税制改革的要求是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服务,而要做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因此建立强有力的社会保障税体系,解除人民群众在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担忧,让人民群众放心大胆的进行消费,是一个必须尽快填补的空白。

2、税收的调控引导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1)扩大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需要完善。

就业,尤其是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在有关就业问题的税收优惠政策中,虽然有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2005年下发了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下发了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2009年下发了关于延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但优惠时间较短,如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2009年下发了关于延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明确规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延长到2009年12月31日为止。

另外,至今还没有促进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或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2)扩大消费的税收制度及税收政策需要完善。

消费作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动力,要扩大内需,从根本上推动一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需立足本国。

目前,全球经济放缓,我国外需下降,如何改善内需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税收的社会保障功能不强,引导消费的支撑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驱马车”对我国的GDP的贡献正在悄然变化,在消费上,政府消费30年来保持着16%的年均增长率,快于私人消费15%的增长率,居民消费在总体平稳的态势中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在国内总消费中,政府消费的比重从1978年的21.4%上升到2006年的27.4%,“医疗、住房、教育”三方面的巨大支出抑制了居民日常消费需求。

促进消费增长,要通过建立税收保障体系,可及时有效地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要重点解决“不能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难题,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

二是个人所得税税负仍然偏高。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尽管先后两次把个人所得税的免征点从800提高到1600再提高到2000元,但是,个人所得税的负担仍然很重,不利于激发个人的消费。

三是目前的消费税制度,存在征收范围越位缺位、税率确定不科学、计税方式不合理并存和税收法规多,调节力度不足等问题,有必要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

三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是生产成本升高,企业的用工成本、资源环境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等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成本平均增加了20%-30%;二是融资困难加剧,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只有10%左右;三是外贸出口受阻,全球经济下行直接导致了国际需求下降、企业出口锐减,加之外汇汇率等变动,使传统制造业的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由于国家没有专门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设备投资抵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和再投资退税等优惠形式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中小企业在面临以上困境时,成本较大,经营的积极性不高,拉动内需的作用也随之减弱。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税收制度的缺失。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能否实现保增长,扩内需,关键是调整经济结构。

2008年以来,为保增长,扩大需,我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减税,在税收上陆续出台了上述各种减免税措施,如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增值税的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提高出口退税率、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等都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现行税税制的不完善(除增值税转型对经济和税收影响比较大以外),税收制度发挥调整结构的作用发挥不够。

一是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税收调控力度较弱。

中部地区是全国的资源大区,这是中部地区的优势和财政优势,然而现行的资源税制抑制了这一优势的发挥。

一是现行资源税制存在征税范围窄,资源税制“绿化”程度低、税率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结果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导致“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的“资源紧缺”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瓶颈。

特别是资源税税率过低,使得包括湖北在内的中部地区低价输出农副产品、能源、原材料,另一方面高价购进加工产品、制成品,承受了利润“双向流失”,蒙受巨大财政损失,而资源相对贫乏、加工业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却因此受益匪浅。

二是在我国现行税法中,还没有以保护环境为目的,针对污染行为和产品课税的专门性税种。

生态环境税收处于缺位状态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湖北有着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环保税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来源,对湖北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负效应,开征环保税已势在必行。

3、财税体制改革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1)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

1994年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中央财政进行转移支付的力量,但分税制改革也出现了各级政府财政权力和事权不对称问题。

有人计算过,以2007年为例,中央当年收入27738.99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4.1%;而承担诸多具体事务的地方本级收入则只有23565.04亿元,占全国的45.9%。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不仅加大了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压力,而且分税制改革没有考虑到公共产品投入的需要,这就导致我国在公共产品配置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权利义务不对称现象,使得地方政府在面对地方建设、社会安定、发展科技、兴办教育以及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等问题时有心无力。

实行分税制后,划给地方的又多是一些小税种,税基小,收入少,覆盖面窄,增收空间不大,难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