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版.docx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2016年9月版)
作业1(第一至第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3.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4.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
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6.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与不安全型或焦虑型两大类。
7.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8.所谓观察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9.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0.埃里克森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要经历三对主要矛盾:
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答: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
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
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
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
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
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
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
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
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
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
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
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
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3.电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
答: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
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
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
(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
(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
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答:
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
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
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
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
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5.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答: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
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
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
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
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
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
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
答:
陈鹤琴先生将五大领域比喻为人的五指,息息相连,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
不过在这一张网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
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有益于人类的人。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
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4分)
这几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轴心的椎体来表示,底面是健康教育,椎体的三面分别是语言、科学、艺术教育,椎体的轴心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从这一图示可以发现几大领域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极大地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的中心与核心地位。
(4分)
我们认为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地课程领域提出,更多具有研究上的意义,而不是实践上的意义。
课程实施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对儿童教育是自然应当是整体的。
不过对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也有它必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们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更多遵从幼儿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但生活与知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有组织的教学中按照幼儿知识学习的特点组织教学也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因为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方法,如品格、态度的学习与语言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就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育者自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学习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影响方式,这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这种区分从教的角度看是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
不过在实践中,教育者越是能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与实施,那对儿童的发展就是越有益处的。
2.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
答:
(1)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
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
(4分)
(2)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
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来;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力。
(4分)
(3)还可以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故事会、合作游戏等活动形式,使儿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温暖的家庭。
除此之外,幼儿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
因此教师之间要友好,工作上要配合,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的老师坏话,不诋毁同事,不互相拆台。
班级教师乃至全体教师之间,都应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
(4分)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涛涛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接儿子上学下学。
涛涛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
保姆到幼儿园接涛涛下学,本能在班里能干的涛涛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
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涛涛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如何对涛涛进行教育引导。
答:
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
(3分)
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
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
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
(3分)
教育者既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的方式让涛涛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我们的人)(4分)
五、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结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要求,分析自身的专业状况,并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具体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答案略)
作业2(第三至第四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作用来看可以将其功能划分为定向、调控与评价功能。
2.在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
3.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5.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也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6.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情感驱动性、实践性。
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策略主要有:
基于活动的渗透式组织、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
8.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9.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
10.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整体性原则。
答: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
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层次整合。
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认知而忽视情意和行为发展的现象。
是一个整体,它应当包含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要把三者有机的协调起来。
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
2.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及其特点。
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
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
第一,规范性。
第二,共通性。
第三,学习结果导向性。
第四,可分析性。
第五,可扩充性。
3.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取得家长的信任。
(2)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4.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
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答:
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
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儿童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
前一原则是从学习的经验基础提出的,后一原则是从学习的发展水平提出的。
根据这两条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
(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
(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答:
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
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
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
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
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
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
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
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
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
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2.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答: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
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
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
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
(2)创设积极的环境。
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
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3)树立榜样。
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
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
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中的榜样等等
(4)以鼓励表扬为主。
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强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
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
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
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激励人的能量。
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
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压岁钱
师:
压岁钱是谁给你们的?
幼: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舅舅、舅妈……
师:
你们想用压岁钱干什么呢?
幼1:
我妈妈答应我用压岁钱买毛绒兔。
幼2:
我想用压岁钱买玩具飞机。
幼3:
我想用压岁钱买动画片。
幼4:
我要把钱收起来,长大以后买真的飞机。
……
师:
想想,怎样使用压岁钱最有意义?
幼1:
把压岁钱给妈妈买菜。
幼2:
用压岁钱买苹果给爷爷吃。
幼3:
我想用压岁钱买好多的书,我喜欢看书,妈妈说小朋友多看书会很聪明。
幼4:
我想把钱捐给希望工程,给那些贫困山区的小朋友。
请分析在一活动中老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
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试对老师的这谈话活动进行评析。
答:
老师主要是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
(2分)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
(2分)
运用谈话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谈话的主题要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适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感兴趣的。
这样才能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因此,在确定谈话主题前必须先了解学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范围。
2、谈话是双向交流活动,因此要避免教师单方面讲述。
3、谈话结束时应有总结,但总结的方式避免单一化,可以教师总结,可以用一首儿歌总结,也可以让学前儿童自己总结。
(3分)这一谈话主题是孩子都熟悉的压岁钱,容易引起兴趣,同时,引导孩子管理好、用好压岁钱也是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重要任务。
谈话中老师一直用一种开放式的谈话方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了谈话的双向性,但这只是个谈话片断,没有完整。
在谈话中老师要进一步注意引导孩子去关注我为什么要这样去用我的压岁钱,将其金钱意识由经验层次上逐步升到理性层次。
五、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根据以下故事内容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社会活动目标。
梨子小提琴
小松鼠捡到了一只大梨子。
它把梨子切开来做成了一把小提琴。
琴声传得很远很远,这样好听的音乐,森林里从来没有过。
狐狸听到了琴声,对小鸡说:
“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
”狮子听到了琴声,对兔子说:
“我不追你了,我要去听音乐。
”动物们都来到了松树下,听小松鼠拉琴。
拉呀、拉呀……星星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