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盘的奇迹.docx
《凤凰涅盘的奇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凰涅盘的奇迹.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凤凰涅盘的奇迹
凤凰涅槃的奇迹、可持续发展的前沿
第一章地震灾害
唐山大地震顷刻使间唐山被夷成废墟。
灾难发生后,曾有外国官员下“断言”:
唐山这座城市将从此在地球上消失。
面对灭顶之灾,唐山人民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使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唐山从废墟上崛起,创造了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河北唐山突然发生里氏8.2级(国内测量为7.8级)强烈地震,。
如有四百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十六公里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唐山——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
仅仅23秒钟后,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54万人轻伤,7千多个家庭绝户,4千多人成为孤儿,经济损失无法计算。
同日18时43分,在距唐山40余千米的唐山滦县又发生7.1级地震。
有感范围波及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北京、内蒙古等14个省、市、自治区。
地震发生前
这似乎是一场无法预料、无法阻止的浩劫,可是,大自然又确实警告过。
正是这些大自然的警告,使得那些于灾难发生之后重新搜集起它们的地震学者们毛骨悚然并陷入深思。
《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版》全景式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终极问题。
恐怖极了的鱼
1976年7月中旬,唐山街头卖鲜鱼的突然增多。
他们只是奇怪,多少日子里难得买到新鲜鱼,为什么今天特别多,而且价格非常便宜。
“这是哪儿的鱼?
”“陡河水库的。
”卖鱼人告诉他们,这几天怪了,鱼特别好打。
“这一对夫妇当时怎么也想不到,一场灾难已经临头。
几天后,他们于地震中失去一儿一女。
蔡家堡、北戴河一带的打渔人:
鱼儿像是疯了。
7月20日前后,离唐山不远的沿海渔场,梭鱼、鲶鱼、鲈板鱼纷纷上浮、翻白,极易捕捉,渔民们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好运气。
唐山市赵各庄煤矿陈玉成:
7月24日,他家里的两只鱼缸中的金鱼争着跳离水面,跃出缸外。
把跳出来的鱼又放回去,金鱼居然尖叫不止。
唐山柏各庄农场四分场养鱼场霍善华:
7月25日,鱼塘中一片哗哗水响,草鱼成群跳跃,有的跳离水面一尺多高。
更有奇者,有的鱼尾朝上头朝下,倒立水面,竟似陀螺一般飞快地打转。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船员:
7月27日那天,不少船员挤在舷边垂钓。
油轮周围的海蜇突然增多,成群的小鱼急促地游来游去。
放下钓钩,片刻就能钓上一百多条。
有一位船员用一根钓丝,拴上四只鱼钩,竟可以同时钓四条鱼。
鱼儿好像在争先恐后地咬鱼钩。
失去“理智”的飞虫、鸟类和蝙蝠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船员:
据船员们目睹:
7月25日,油轮四周海面上的空气咝咝地响,一大群深绿色翅膀的蜻蜓飞来,栖在船窗、桅杆、灯和船舷上,密匝匝一片,一动不动,任凭人去捕捉驱赶,一只也不飞起。
不久,油轮上出现了更大的骚动,一大群五彩缤纷的蝴蝶、土色的蝗虫、黑色的蝉,以及许许多多蝼蛄、麻雀和不知名的小鸟也飞来了,仿佛是不期而遇的一次避难的团聚会。
最后飞来的是一只色彩斑斓的虎皮鹦鹉,它傻了似地立于船尾,一动不动。
河北矿冶学院教师李印溥:
7月27日,他正在唐山市郊郑庄子公社参加夏收,看见小戴庄大队的民兵营长手拿一串蝙蝠,约有十几只,用绳子拴着。
他说:
“这是益鸟,放了吧。
”民兵营长说:
“怪了!
大白天,蝙蝠满院子飞。
”唐山地区迁安县平村镇张友:
7月27日,家中屋檐下的老燕衔着小燕飞走了。
同时,唐山以南宁海县潘庄公社西塘坨大队一户社员家,屋檐下的老燕也带着两只剩余的小燕飞走了;据说,自7月25日起,这只老燕就像发了疯,每天要将一只小燕从巢里抛出,主人将小燕捡起送回,随即又被老燕扔出来。
宁河县板桥王石庄社员:
7月27日,在棉花地里干活的社员反映,大群密集的蜻蜓组成了一个约30平方米的方阵,自南向北飞行。
同日,迁安县商庄子公社有人看见,蜻蜓如蝗虫般飞来,飞行队伍宽100多米、自东向西飞,持续约15分钟之久。
蜻蜓飞过时,一片嗡嗡的声响,气势之大,足以使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动物界的逃亡大迁徙
唐山地区滦南县城公社王东庄王盖山:
7月27日,他亲眼看见棉花地里成群的老鼠在仓皇奔窜,大老鼠带着小老鼠跑,小老鼠则互相咬着尾巴,连成一串。
有人感到好奇,追打着,好心人劝阻说:
“别打啦,怕要发水,耗子怕灌了洞。
”同时,距唐山不远的蓟县桑梓公社河海工地库房院子里,那几天有三百多只老鼠钻出洞子,聚集在一起发愣。
抚宁县坟坨公社徐庄徐春祥等人:
7月25日上午,他们看见一百多只黄鼠狼,大的背着小的或是叼着小的,挤挤挨挨地钻出一个古墙洞,向村内大转移。
天黑时分,有十多只在一棵核桃树下乱转,当场被打死五只,其余的则不停地哀嚎,有面临死期时的恐慌感。
26日、27日两日,这群黄鼠狼继续向村外转移,一片惊惧气氛。
敏感的飞虫、鸟类及大大小小的动物,比人类早早地迈开了逃难的第一步。
然而人类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来自大自然的警告。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场毁灭生灵的巨大灾难已经迫近了。
不可捉摸的信息
大自然确实是在警告人类。
唐山东南的海岸线上,浪涛在发出动人心魄的喧响。
7月下旬起,北戴河一带的渔民就感到疑惑:
原来一向露出海面的礁石,怎么被海水吞没了呢?
海滩上过去能晒三张渔网的地方,怎么如今只能晒一张渔网了呢?
海滨浴场淋浴用的房子进了海水。
常年捕鱼的海区,也比过去深了。
距唐山较近的蔡家堡至大神堂海域,渔民们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从来是碧澄澄的海水,为什么变得一片浑黄?
唐山地区丰润县杨官林公社一口深约五十多米的机井,从中旬起,水泥盖板上的小孔“嗤嗤”地向外冒气。
7月25日、26日,喷气达到高潮,20米外能听见响声,气孔上方,小石块都能在空气中悬浮。
在唐山地区滦县高坎公社也有一口神秘的井。
这口井并不深,平时用扁担就可以提水,可是在27日这天,有人忽然发现扁担挂着的桶已够不到水面,他转身回家取来井绳,谁知下降的井水又猛然回升了,不但用不着扁担,而且直接提着水桶就能打满水!
那几天,唐山附近的一些村子里,有的地方,池塘的水忽然莫名其妙地干了,有的池塘却又腾起济南趵突泉那样的水柱。
人类有时也收到了大自然的信息,可这些信息是那样的不可捉摸。
在北京、唐山,半夜,不少人家中关闭了的日光灯依然奇怪地亮着。
在通县,有人发现一支卸下的20瓦日光灯管在闪闪发光。
27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日子。
在唐山林西矿矿区,飘来了一股淡黄色的雾。
这是一股散发着硫磺味的“臭雾”,它障人眼目,令人迷茫。
人们被那股异味熏糊涂了,他们已经看不清这世界的面目,更弄不清大自然正在酝酿着一场什么样的悲剧。
人们眨着大惑不解的眼睛,迷迷蒙蒙地,不知不觉地走到了7月27日深夜。
地震发生时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市的73万群众正在酣睡,梦中毫无警觉,突然大地一声怒吼,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
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0度,北纬39.4度),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震中区烈度11度。
顷刻间全市化为一片瓦砾,像是直接命中了一颗威力强大的原子弹似的。
一个平静的夏夜就这样被破坏了,震惊了整个世界。
地震发生在凌晨,人们在酣睡,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无数遇难者没有准备,没有反应,更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永远坠入了死的深谷。
在解放军二五五医院,一个女兵胸口血肉模糊,粗大的钢混梁柱戳穿了她的胸腔。
有的遇难者上半身完好,下半身却血肉筋骨糊成一团。
有人目击过这样的遇难者:
舌头外伸,眼球外突,死者的头颅被挤扁,成了一块平板。
跟历史上多次大震之后一样,唐山也下起了大雨,废墟中开始一片片地渗出血红的水,雨下着,汇成一条条血的小河,这是那些蒙难者残损的尸体流出的血。
而眼见着的、活生生的死更令人欲哭无泪。
陆军二五五医院的护士丰承渤,地震发生时正在值班,不幸下半身被死死钳在一块楼板下,她的战友们用锹和镐都无法掀动那块楼板,而整个灾区还没有开进一台吊车。
由于没有条件输血,又无法截肢,人们只能眼看着她一点点走向死亡,战友们轮流陪着她,有人送来半个西瓜,用勺子一口一口地让她吃点。
她提出的最后要求了是让朋友给自己梳好头发。
这位才二十岁的姑娘就这样安静地死去了,像是睡在了废墟之中。
地震发生后
当晨曦来临时,这个城市的轮廓从黑夜中渐渐显现出来,变成了一副什么样子?
余震还没有结束,大地还在微微颤抖,城市还在痛苦呻吟。
在灰蒙蒙的晨光和地面升起的一片尘雾中,触目所见,到处都是残墙继垣,几乎没有一幢完整的房屋,比当年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的景象还凄惨。
在瓦砾堆里,到处都是死伤的人们,肢体横陈惨不忍睹。
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也破坏无遗,大量伤员无法就地治疗,也不能立即抢救迅速转移外地,情况极其严重。
尽管震灾惊动全国,立即组织救援人员从四面八方赶来。
但是由于震情极其严重,许多被压埋在废虚里的受难者,由于难以及时发现而死去了。
据统计,当时在半小时内救出的受难者,救活率为95%;第一天救活率为81%;第二天为53%。
到第五天挖出的人,救活率就仅有7.4%。
可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次地震发生在一个大城市内,太猛烈了。
人们已经作了最大的努力,如果不能迅速投入大量救援力量,遇难人数还会直线上升。
这次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约为3.2×1016焦耳。
相当于400颗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相当于4~5个1975年2月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也相当于30个1966年3月发生在河北邢台的7.2的地震,真是一场空前的人间浩劫。
死亡人口总数达24.2万人,震亡8860户,重伤16.5万人。
其中,唐山市区死亡135919人,全家震亡7218户。
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100亿元,总经济损失达300亿元。
这一年,5月29日云南龙陵连续发生两次7.3和7.4级地震。
7月28日,河北滦县发生7.1级地震。
8月16日和8月23日,四川松潘、平武地区连续发生两次7.2级地震。
情况很快就弄清楚了,遭受这次地震破坏的不仅是唐山市区。
灾区面积共21万多平方公里,有感范围达200多万平方公里,14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程度不同的感觉。
天津、北京和河北省的一些地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其中,以唐山市为中心的极震区,烈度为11度。
沿北东50°轴向,长10.5公里,宽3.5-5.5公里的椭圆形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均荡然无存。
地面出现一条长达8公里、宽30米的地裂缝带。
和旧金山地震一样,“地下魔鬼”又是从一条断层里“钻”出来的。
京山铁路和本地区的一些铁路支线破坏十分严重,线路损坏总长度达403公里。
正在行驶的7列客、货车和油罐车脱轨,铁路桥梁涵洞损坏达45%。
蓟运河和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塌落,切断了唐山和区外的一切交通。
唐山电厂、陡河电厂厂房倒塌,烟囱断裂,变电站、输电线路严重破坏。
受损的电力,约占京津唐电网发电量的30%,使区外一些用电单位也受到了影响。
开滦煤矿的地面建筑物大部坍倒。
停电使井下生产中断,近万名夜班工人被困在井下。
矿内大量漏水,震后一两天内,多数矿井的生产坑道被水淹没,使被困矿工处境更加危险。
唐山钢铁公司厂房倒塌,高炉、化铁炉、转炉因停电、停水,使铁水、钢水凝铸在炉膛内,造成设备损坏。
唐山市境内3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大坝滑坍开裂,240座小型水库震坏。
6万眼机井淤沙、井管错断。
由于大量农田水利设施破坏,致使50多万亩耕地被黄沙淤压,70多万亩耕地被地下涌出的咸水淹没。
毁坏农业机具5万多台,砸死大牲畜近48万头。
唐山人民医院大楼十多米高的高楼竖直叠落,一落到底,所有的一切叠摞在一起,只形成了几米高的废墟。
矿冶学院图书馆藏书楼底层整体向西滑行平移,使上面三层落地,如同陷入地下一截。
唐山十中门前水泥马路被拦腰震断,一截向左,一截向右,彼此错开一米多。
开滦医院的七层大楼,变成三角形斜塔,阳台全部震塌,三楼阳台直直地砸叠在二楼阳台上,欲坠不坠。
唐山地震的影响还远不在此。
由于破坏严重,在群众中产生了对地震的极度恐惧感。
据统计,这一年各地由于误传和其他原因,震后一个阶段全国露宿户外的人数达4亿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这种心理损伤,很久才逐渐恢复平静。
1976年7月28日大震后,并未恢复平静,余震一直连续不断。
当年11月15日夜,在附近的宁河又发生一次6.9级的中强震。
至1980年底,大、小余震数达24381次。
最新一次较强的余震在1991年5月29和30日,唐山开平地区连续发生。
京榆公路滦河大桥,全长600余米,宽8米,桥墩由方石砌成,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支梁。
7.8级地震时虽有破坏,但仍能通车;之后的7.1级余震使桥墩断裂,桥面塌落。
第二章抗震救灾
在唐山遭受灭顶之灾的危难关头,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部署,动员全国人民支援唐山抗震救灾。
唐山大地震后,举国上下全力支援唐山,来自各地的10万名解放军官兵、5万名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10多万建筑大军以及数十万吨救灾物资,给唐山带来了生的希望,
原来宽阔的路面已使行人难以插足,车辆无法通行。
九死一生活下来的人们,在残垣瓦砾之上用各种残余物搭起了躲避风雨的窝棚,人们后来叫它为“防震棚”。
防震棚挨近路边,停放着一些用被褥包裹着的尸体。
目睹如此惨重的浩劫,如此悲哀、苍凉的情景,完全可以致人精神分裂。
一座百万人的城市,顷刻间遭到毁灭,夷为墟土,变成埋葬24万生灵的坟墓,唐山的灾难要超过战争的残酷千倍万倍……
大伏天,酷暑热浪无情地袭击着“死亡之城”。
街区道路的严重破坏和阻塞,使救援车辆开到市区边沿却开不进城里,因而使救灾工作严重受阻,灾民得不到粮食和饮水,重伤员得不到及时治疗,停在路旁的尸体也无法运走。
头两天见到的尸体,僵直、呈蜡黄色,后来变得臃肿,呈酱紫色,并从被子里往外流黑水,凡是停尸的地方到处流淌着一摊摊的血水,散发着一股股令人窒息的恶臭味,尸体上和血水中爬满了一群群绿头苍蝇,行人经过时,便轰起一片“嗡嗡”作响的苍蝇。
废墟中尚有大批尸体没有挖出来,同样散发着尸臭味,使得唐山市区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
人们不得不将口罩、湿毛巾捂在嘴上。
人们在废墟上架起了锅灶,从路边排水沟里掏些水,捡拾一些能填口的食物,煮一煮充饥。
空中飘荡着缕缕炊烟,宛若死难者的幽魂。
在废墟旁,铁路边,在市区通往机场3.5公里的道路两侧以及机场跑道北端,堆起了无数座坟墓,多数坟堆前都插着木牌,上面写着被埋葬者的姓名和年龄。
路上许多行人赤身裸体。
一位年轻妇女只有一块布裹在胸前和腰间。
每个行人都走得那么匆忙,面无表情,每个人心中都装有一部悲惨的家史。
令我震惊的是,在那时,我没有听到一声哭泣,也没看到一滴眼泪。
唐山人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酷暑。
二十四万具尸体。
城市生命管线中断。
粪便、污染物堆积,蚊蝇肆虐。
人们都清楚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活下来的幸存者和十万救灾大军,很可能被这第二冲击波——瘟疫击垮。
使唐山再次陷入绝境。
如火的骄阳悬在头顶,空气中散发着浓烈的尸臭和焦土味,战士们都戴上了防毒口罩,几乎所有人都用口罩、毛巾堵在鼻子和嘴上,马路旁、废墟上,特别是在那些有人居住的防震棚的四周,遍布着粪便和垃圾,走到哪儿都能听到成群的绿头苍蝇轰起的“嗡嗡”声。
远离市区的机场也受到了瘟疫的严重威胁。
机场生活区用席子临时搭起的厕所里,爬满了一层苍蝇,便坑里多是带脓带血的稀屎……黄连素、痢特灵成了紧缺药物。
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
又一场战斗打响了。
中央从全国调集了21个防疫工作队,共1300人开赴灾区,他们身背喷雾器,走街串巷进行消毒,为病员送医送药。
军队调来了防化车,缓缓驶在主要街道上,向道路两旁喷洒着雾状消毒药液。
机场南头停着4架土黄色的运五飞机,飞行员和机务人员忙碌着,一架架轮番起飞,低空掠过市区,消毒药液化作迷雾洒向废墟。
二十几万在高温下极度腐败的尸体,变成了灾区最大的污染源。
挖尸、运尸、埋尸的艰巨重任落到了人民军队的肩上。
震后的头几天,部队是在没有任何防护设备、赤手空拳的情况下,进行挖尸工作的。
后来尽管装备了一些防毒器械,许多战士仍未能避开疫病的侵袭,他们从楼板底下已抬不出完整的尸体,只能将死者一只胳膊、一条大腿地往外掏,支离破碎的尸体,淌着黑褐色的血水,令人窒息的恶臭味。
很多战士身上长毒疮,顺着疮口流着黄水,拉痢疾,一天跑几十次厕所……为了人民的利益,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年轻战士,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战斗着。
由于防疫工作及时有力,全体军民抵住了第二冲击波——瘟疫的袭击,灾区安然度过了灾后的传染病暴发期,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震后20天,唐山造出了第一台机车。
震后28天,炼出了第一炉钢。
震后一年,被国外认为至少20年才能复产的开滦煤矿全面恢复生产。
震后两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基本达到震前水平;震后10年,新唐山重新拔地而起。
又经过10年振兴,唐山的发展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第三章灾后重建
唐山人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
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唐山人在废墟中捡起整砖、木材等,加上外地支援的油毡等建筑材料,盖起了一座座简易住房,整个唐山进入了“简易城市”阶段,一直持续到震后10年,简易房才彻底退出视线。
当时唐山有一个顺口溜,“登上凤凰山,放眼望唐山,遍地简易房,砖头压油毡”。
这种临时搭建的房屋只能勉强遮风避雨,夏天太阳一晒屋里热得跟蒸笼一般,冬天则冷得像冰窟。
恢复建设的最紧要任务就是让数百万在简易房里生活的人尽快搬进永久住房。
地震后不仅要解决当务之急,更重要的是灾后重建工作。
大地震摧毁的是一个陈旧的唐山,是一个布局不合理的城市:
铁路分割市区,道路狭窄、弯曲,无法拓宽;工厂和居住区混杂,污染严重;城市地下压煤,不利开采。
在建筑上,旧唐山少有楼房,以大杂院为主,在抗震性能上几乎是不设防的,这也是大地震造成如此惨重伤亡的最主要原因。
事实上,一些采取了抗震设计的建筑经受住了地震的冲击,比如唐山启新水泥厂的办公楼,其设计者谢宗辅曾在地震频仍的日本留学,所以注重了建筑的抗震性能。
该办公楼只在地震中受到了一些破坏,震后经修复后至今仍在使用。
重建唐山的讨论一开始,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将原有的城市放弃,异地进行建设;一种是立足于原有城市,原地进行建设。
前一种主张主要考虑了这样几个因素:
避开市区底下的活动断裂带,减少地震的威胁;解放出市区地下的数亿吨压煤;节省原地重建所需的清理废墟的费用。
后一种则认为,原地重建可以保留唐山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的产业体系以及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特色;减少搬迁征地费用,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城市原有基础设施的利用。
此外,原地重建还能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感觉,即唐山真正地重新屹立起来了,这种感觉在“文革”尚未结束的时代是很有号召力的。
这两项意见的分歧很快以后者占上风而告终。
据说,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唐山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冀东的工业重镇已为世人所知。
“立足唐山,就地建设”,对保持唐山的历史特色和对唐山今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来自国家建委和全国各地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在震后3个多月就编制出《唐山市恢复建设总体规划》,1977年5月14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
1978年,国家领导人视察唐山,希望唐山重建能够先进一点,能体现70年代建筑的先进水平,要规划出一个“先进”的唐山。
后来,有关部门又组织专家学者于1978年3月和1979年9月对该规划两度进行修订。
在时间上,当时提出的目标是“一年准备初步开展,三年大干,一年扫尾,到1982年全部建成”,按照这个时期的重建规划,震中所在的路南区由于破坏严重和地下大量压煤,将把原有的工厂和居民全部搬迁出来,将采煤塌陷区改为绿化风景区,只保留部分有代表性的地震遗迹;市区则在路北区的基础上建设;在丰润县城附近建设新区,将原来位于路南区的大部分工厂迁过去,并建立若干新工厂。
在调整城市区划的同时,重建规划还包括搬迁大多数原来在市区内有污染的企业。
1982年1月的《唐山市恢复建设贯彻收缩方针的调整方案》确定了重建的基本原则:
控制中心区、缩小新区、利用路南区。
原计划从路南区迁出的企业由92个减少到9个,并且规划了13个住宅小区。
由于新唐山是在一片废墟上进行建设,不同于别的城市在一片空地或荒原上进行新建,大量的废墟需要清运掉,而且废墟上建有成片、住有大量居民的简易房。
清运废墟、搬迁倒面,是新唐山建设的大难题。
全部清墟工作分为几大部分进行:
市统建部分,主要是为市统建房屋清理场地;市城建部分,主要是为修筑道路、桥梁、自来水、煤气、热力等基础设施清理场地;此外还有开滦、钢厂、机车车辆厂等大型的中央和省属企业,以及铁路、电厂等单位的清墟工作。
1979年3月,唐山市成立了机械化施工公司,承担市内清墟工作。
清墟的次序是依据施工的需要来安排的。
清出的废墟,或运往市郊和附近县区的大坑,或由施工单位用来填充某地。
对清运力量的组织、运输线路、倾倒地点、所需费用等,都要统筹安排。
搬迁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先在市区边缘地带或市内新规划出的空地上,建造第一批住宅,这批住宅建起来后,将应搬迁的居民迁进去,以腾出场地进行清墟和施工。
市建设指挥部内成立了搬迁办公室,加强宣传教育,要求各单位广大职工和市民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个人和集体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制定正确政策,健全合理制度,以保证搬迁和分配任务顺利进行。
搬迁进展顺利,使建设场地得到及时清整,基本满足了施工进度的要求。
新的建筑在用地选择方面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回避地质不安全地区
大地震之后,负责唐山城市规划的相关部门在市区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地震地质安全性评价,划分了四类地区:
适宜建设的地区、基本适宜建设的地区、基本不适合建设的地区和不适合建设的地区。
如今,这四类地区被分别标以不同的颜色,在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图上显得一目了然。
唐山市在建设抗震性城市方面注意选择有利抗震的地段进行建设,对建成的城区进行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和水文地质的综合性勘察,在做住宅、办公用房、楼房等建设时避开危险地段,把处于地震活动断裂带附近的大型工厂迁出。
与此同时,与抗震设防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
这些都与唐山大地震有较大的关系。
根据国家有关建设抗震性城市的法律,震后重建中的唐山市配套出台了《唐山市建筑工程抗震标准》等一系列建设抗震性城市的地方性法规,健全了地面各种建筑、地下管网建设等抗震标准,还投资开展了唐山市城区地质构造研究,摸清了地质活动规律,使震后整个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抗震发展的新阶段。
这些举措,可以有效地回避地质不安全地区,从而增强抗震设防的可靠性。
唐山大地震之后不久,中国地震局制定颁布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现在更名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根据各地的地质构造、场地条件、历史统计等多种因素,首次明确了各地抗震设防的标准和要求,这使得全国整体上的抗震设防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这个区划图,全国地区抗震设防标准设定在烈度6至9度之间。
其中,9度(不超过7级地震)要求的比较少,而要求达到8度的地区不在少数,例如,唐山的设防标准就从先前的6度提高到了8度。
2.建筑设计,最低要求为“8度设防”
震时的唐山是个不设防的城市,建筑物没有经过抗震设计,特别是医院、水厂、通讯、供电、消防等重要生命线工程,因为缺乏防震措施,在地震中全部破坏,失去功能。
这是唐山大地震留给后人的最大教训。
对建筑抗震设防的重视始于唐山地震。
经历了恐怖的地震之后,建设安全的唐山,一直是唐山市政府坚定不移的发展理念和目标。
经过大地震后,唐山被国家划定为8度基本烈度区。
震后的唐山立足于“有利于环境保护、发展生产、方便生活,有利于抗震”的原则,对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均按8度设防进行设计,对城市生命线工程设防标准适应提高到9度。
对震后唐山的关注,使很多人明白了什么叫做“8度设防”。
这里的“8度设防”,指的是对建筑进行设计能够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也就是相当于大致6级地震,这在全国城市中并不多见。
唐山市的建筑设计如果达不到这一抗震设防的最低要求,实行一票否决制。
这成了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3.建筑布局,提高抗震设防能力
为了提高抗震设防的能力,唐山市在城市布局方面尽量减少高楼,大多以五、六层的楼房为主。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