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通病与建筑科技中级职称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8829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质量通病与建筑科技中级职称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工程质量通病与建筑科技中级职称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工程质量通病与建筑科技中级职称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工程质量通病与建筑科技中级职称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工程质量通病与建筑科技中级职称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质量通病与建筑科技中级职称总结.docx

《工程质量通病与建筑科技中级职称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质量通病与建筑科技中级职称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质量通病与建筑科技中级职称总结.docx

工程质量通病与建筑科技中级职称总结

工程质量通病与建筑科技

***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基本建设规模空前扩大,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运会等大型国际活动场馆建设,无疑给我国广大工程建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也为我国广大工程建设者施展才能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工程建设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又遭遇诸多挑战。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就是其中之一。

工程质量通病性质及其分析模式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即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容易发生且反复发作的质量问题,即“多发病”、“常见病”。

(“工程质量事故”---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不符合设计图纸或技术标准的要求,必须立即进行返工处理的问题。

“工程质量症害”---在建筑工程中,由于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等方面存在某些缺点和错误,以及自然灾害的原因,使工程出现了降低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损害建筑物外形美观及影响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它不但包括了工程质量通病和工程质量事故,而且还包括了未被发现的工程质量隐患,由于设计的不合理或错误,而影响使用和安全的问题,以及由于自然灾害或使用不当等原因对工程造成的损害等。

)可能在一般情况下这些问题不碍大事,但凡事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这些“多发病”、“常见病”经久不消,且还呈增长趋势,就可能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带来严重后果,最后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如此一来,必然给社会及相关方

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和负面影响。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是一个长期的、涉及面广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只要工程建设一天不停顿,质量通病防治就一天也不能松懈;只要建筑工程继续在发展,防治质量通病这个课题就需要不断更新内容及其创新整治形式。

对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重在预防,一旦产生质量通病,甚至酿成事故,即使尚可补救,但已造成损失,留下缺憾,事后治理,实属无奈,亡羊补牢,终究不是上策。

故应在工程实践中认真研究,事先采取周密的预防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工程建设规模、建筑面积、高度日趋增长且有势不可挡和一日千里之势;工程设计中各种类型超限复杂结构和建筑外形的建筑物毗邻皆是;各种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和推广使用;而建设速度却一再提速,建设周期一再压缩;在由此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工程质量问题和通病也随之不断翻新且接踵而至。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条目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彭圣浩先生主编的《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一版所罗列的906项发展到本世纪初2001年第三版的1633项。

但如细究,应该远远不止这些数量和类型。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法和手段基本是三段式,即罗列质量通病现状特征、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并实施。

或者再加预防措施。

通病防治方法的重要因素是:

原因分析是否准确,是否及时、客观、全面、标准;提出的措施对策是否鲜明,针对性是否强;可实施操作等条件是否具备。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严格按对策和措施所要求的各种条件实施。

这些措施方法,目前仍是我们整治建筑工程质量通病中使用得最广泛和最

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人认为,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手段是七分管理,三分技术,重在管理。

绝大多数的通病通过加强工程管理和事前预防是能奏效的。

关于传统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法和手段今天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是想从建筑技术、技术创新的思路和形式对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特别是对通病的热点问题诸如裂缝、渗漏等予以探讨。

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发展现状

在建筑科研方面,无论在本学科、跨学科还是在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特别在高大新尖特工程的科研方面,毫不谦虚地说,我国的建筑科学理论或建造技术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

如世界最长跨海桥杭州湾大桥,为双向六车道,全长36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除了它的长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已建的跨海大桥中位居第一外,在国内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设计使用寿命大于等于100年的耐久性要求;架设运输重量从900吨提高到1430吨,到目前为止居世界第一;在国内第一次成功实施了“二次张拉技术”;采用整桩螺旋钢管桩,最大直径1.6米,单桩最大长度89米,整桩螺旋钢管桩长度在国内外桥梁钢管桩中位居第一;在滩涂区的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第一次采用有控制放气的安全施工工艺,这一施工工艺在世界同类地理条件中尚属首创;武汉天心洲长江大桥,世界上最大的公铁两用大桥,该桥拥有“六大自主创新”,和“跨度、速度、荷载、宽度”四项世界第一:

斜拉桥主跨504米为世界公铁两用桥梁跨度之首;可以同时承载2万吨的荷载,是目前世界上荷载量最大的桥梁;可满足列车250公里的运行时速,居世界第一;主桁宽度30米,为世界同类桥梁第一。

主桥首次采用

三片主桁、三索面的新型结构型式;公路桥面采用正交异性板和混凝土板结合体系,铁路桥面采用混凝土道渣槽板结合体系。

在世界公铁两用桥中树起了一座桥梁丰碑;磁浮列车示范线是世界上第一条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的高速磁悬浮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集城市交通、观光、旅游于一体,连接浦东国际机场和市区的大运量高速交通线。

该线全长约30公里,双线折返,设计最高时速430公里;被誉为新十大世界建筑奇迹的中央电视台新址,单体面积最大47万m2,用钢量近15万吨,由两座双向倾斜6度的塔楼通过底部裙楼和上部168m高空的L型大悬臂连成一体,构成一个折角门式建筑,整个结构以大、重、复杂节点、高强厚板钢构件构成,其高空悬臂对接属世界难题;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地下3层、地上101层,高度492m。

其“屋顶高度”和“人可到达高度”两项指标在当时居世界第一;广州珠江新城西塔等超限高层复杂结构建造技术,包括钢结构设计、制造和安装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制备生产和超高泵送施工技术;深基坑支护综合施工技术;各种超高层复杂外形幕墙设计制造安装技术,这些技术的理论和建造均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毋庸置言,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及攻关方面,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短期见效项目、轻长期战略性研发;重高大新尖特技术开发、轻改造加固:

当然一般性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等技术的研究更不在重视之列。

虽然近年来对工程结构耐久性的研究已经提高到议事日程,但从全员和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仍待提高。

从设计水准方面评价,工程设计队伍本身的理论修养、业务素质和设计技巧及整体实力近年来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大家可以看见,目前国内有影响的标志性建筑,几乎都是国外公司的“杰作”,中国大地成为外国建

筑师的实验场;)但仍存在水平参次不齐现状,仍存在着“设计看规范”现状。

(这里特别说明,规范和标准一般规定是指某一事项应满足的最低要求。

例如在英国标准的前言中都用黑体字母明确表明:

“遵守英国标准本身并不给予豁免法律责任。

”使用英国标准的人要对自己是否正确使用该标准负责。

)从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年龄结构方面,大设计院实力雄厚,人才济济;而小的设计院和设计事务所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有的甚至存在断代的危险。

另一方面,国家对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水准设置,即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对工程设计安全性、可靠性设置相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在施工水平方面,虽然建造了数量众多和相当水平的超级建筑,也创造了数项世界建筑奇迹,但劳动密集、效率低下仍是传统建筑工程施工的主流;且时有质量低劣的建筑工程曝光。

究其原因,机械化程度低,缺少大量素质较高有责任心的熟练技术工人;但更重要的是缺少行业自律能力,特别是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实际退居二线后,冲在一线的少数不法包工头存在行贿受贿、以次充优、偷工减料等腐败行为,导致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建筑材料研发方面,包括水泥、钢材等主要建材,从品种、质量、数量均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他高新建材包括碳纤维、高强玻璃纤维、高强建筑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也不落后于国际水平。

在建筑机械设备研发制造方面,我国的混凝土搅拌及泵送机械的研制已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但在智能化控制、大吨位起重吊装设备研制生产工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建筑科研、创新与结构质量通病

综上所述,我国的建筑科研总体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

但在诸多方面,仍需加强。

特别在工程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方面更不能掉以轻心。

目前最令人头痛的结构裂缝防治问题,可以说是常年困扰着建筑工程界的非常久远而又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早年,对于裂缝的防治往往处于无奈的境地,特别对温度裂缝更是束手无策。

以我国裂缝防治专家王铁梦先生为首的裂缝防治工程技术人员,穷一生精力,孜孜不倦从事裂缝防治研究,其裂缝防治理论及工程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

对超长、超厚大体积混凝土及建筑物的裂缝防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他对裂缝成因分析为:

1、设计:

①结构抗震性能提高相应结构刚度增大,结构的约束比过去显著增加;②结构设计忽视构造设计,构造配筋作用,忽略变形效应及约束作用;③结构设计不考虑混凝土承受拉力等;

2、材料:

①泵送混凝土使用,带来流动度增大、骨料粒径减小、砂率提高、坍落度加大等导致水化热及收缩变形增加,体积稳定性降低;②外加剂、外掺料的加入,缺乏对体积稳定性的研究;③高强度等级水泥和高强混凝土发展,导致混凝土块体拉压比降低;④高强钢筋替代中低强度钢筋导致配筋率减小,使用应力显著增加,与裂缝宽度成正比;⑤缺乏对量大面广的中低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研究,高强混凝土水化热及收缩量偏大,徐变偏小、应力松弛效应偏小等;

3、施工:

①施工工艺缺乏对温度收缩变形较大的混凝土养护方法,②养护时间不足与工期的矛盾;

4、管理:

现代建筑速度与质量的矛盾(开工前速度服从质量,开工后质量服从速度),房屋建筑缺乏变形效应质量标准(。

对裂缝产生原因还有环境条件等因素。

王铁梦先生提出了温度应力理论及“抗与放”概念,并开创了“跳仓法”施工,解决超长结构温度收缩应力的方法,以取代永久的变形缝和后浇带,给工程结构裂缝防治开创了一条新路。

建筑材料与质量通病防治

随着高、大、新、特建筑的不断涌现,混凝土强度也随之攀高,从以前的C60高强混凝土直向C70、C80、C90、C100甚至更高强度等级冲刺;施工垂直运输手段也从小车推、塔吊吊、料斗倒,到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一次输送高度从十几米、几十米到近500m的超高泵送;混凝土坍落度从以前的干硬性3~5cm,到一般泵送16~18cm直到到25cm的高坍落度,甚至更高坍落度的大流态度免振捣、扩展度在60cm以上的自密实混凝土;水灰比从传统的0.5降到0.3甚至更低。

在如此多的新课题和新态势下,混凝土裂缝等更多问题也蜂拥而至。

工程技术人员从材料科学的本质去研究,从建筑力学的角度去分析,从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方面去研究,从使用环境的现实去考虑,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制备、生产、施工及高耐久性等方面已经有较大突破。

国内以清华大学冯乃谦教授为首的材料专家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采用常规材料和生产工艺,在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制方面已经硕果累累,并制定了行业标准《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其主要技术途径主要是:

①通过掺加新型高效减水剂,降低单方混凝土用水量,满足其缓凝和泵送等性能;②选用粒径、粒形和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粗骨料,

降低骨料的孔隙率,增加骨架作用;③掺加具有活性的粉煤灰等矿物微细粉,改善混凝土的结构状况,取代部分水泥用量,提高其和易性、匀质性和施工性能,使其成为具有高工作性、高耐久性和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

对大体积混凝土和特殊混凝土等的裂缝产生和发展抑制起到了根本上的控制作用。

多年来,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手段多数是从被动的角度出发,人们积极考虑如何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为控制混凝土内部绝热温升,采取在混凝土构件外部保温、内部通水降温的手段,虽然也取得了积极作用,但总体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随着问题的出现而伴之的时代进步,各种新型材料和混凝土外掺料、外加剂不断开发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也逐步成熟。

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开始,各种新型高效减水剂、活性矿物微细粉掺合料的试验成功应用,人们的思考从除满足设计强度和实用性能外,更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高度出发。

单从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说起,原设计要求的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考虑由较低强度等级替代,或采用原强度等级混凝土60天龄期或更长龄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胶凝材料除水泥外的外掺料用量最大比例已经突破水泥用量的近50%。

这些新技术新思路的涌现,从源头把住了绝热温升的口。

在CCTV新台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底板最大厚度达10.9m,一次浇筑量近4万m3,在把握好原材料性能控制,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采用ANSYS软件分析计算模拟温度场,在强有力的现场施工组织调度协调,仅用54h成功浇捣完,且混凝土底板质量优良。

这是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常见质量通病的一次成功范例。

某些特殊工程对混凝土裂缝要求较严格,所采取技术措施中比较有效的莫过于掺加有效阻裂材料增强混凝土抗拉强度和施工性能。

例如聚丙烯纤维或改性聚丙烯纤维等。

在局混凝土公司承接的武汉某特种构筑物商品混凝土就属此类。

该工程处于较恶劣的环境作用条件之中,设计要求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等级为C35/P20、抗冻等级D200、裂缝控制等级一级,混凝土60天自收缩值≤600×10-6、混凝土透气系数≤110×10-14㎝/s。

按目前混凝土公司的技术能力,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抗渗和抗冻指标都不难满足;但是,要达到裂缝控制和混凝土自收缩限值的要求,就有较大难度。

此构筑物在施工期间,混凝土存在水化热温升和失水收缩;使用期间,结构将承受严峻的环境作用条件,都是导致裂缝发生、发展的不良因素。

因此,基于混凝土结构的特殊使用功能,裂缝控制是工程的最大难点。

该公司最终采用了一种0.5mm及以上直径的改性聚丙烯纤维,按低纤维体积率——Vf=0.11%(1㎏/m3)、乱向短纤维的方式配制的纤维增强混凝土,它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特别是减少混凝土的体积收缩、提高阻裂能力有良好的效果。

经测:

浇筑期间测得的混凝土的最高温度59.2℃,混凝土入模温度25℃、水化热温升34.2℃。

说明优化后配合比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升控制良好,拆模后混凝土筒壁外未见任何肉眼可见裂缝。

今年年初的大雪降温,暴露在大气中的结构冰堆雪压近20天,也没有任何肉眼可见裂缝出现。

证明了改性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有优良的阻裂性能。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得到的重要理论是:

裂缝还是难以避免的,但其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

有害与无害的界限是由生产和生活使用功能以及环境条件决定的。

裂缝控制的原则是“防患于未然”为主,处理为辅。

从经验看,大多数大体积混凝土都有不同程度裂缝,处理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化学灌浆技术由此获得迅速发展,为大量的混凝土工程裂缝控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代处理技术可以保证工程结构在正常环境中结构承载力不受影响,正常使用和良好的耐久性。

裂缝控制是工程结构防水、防腐蚀及耐久性的第一道防线。

结构裂缝和渗漏是一对常见的又经常相伴出现的工程质量通病。

屋面、墙面、楼地面出现裂缝,由此引起上述部位的渗漏。

在高分子有机防水材料出现以前,屋面、地下室渗漏应是常见而无奈的质量通病。

通常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设计不合理、防水材料质量无保证、施工质量差等因素,其中防水材料成分占较大比重。

原来建筑防水材料仅有石油沥青,之后有了沥青卷材,再后有了沥青油膏。

虽然有专业的防水施工队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以及和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质量,加上合理的防水构造做法,但渗漏的问题也经常发生;但自从推出了高分子合成防水材料(包括灌浆材料),在相同的队伍、工人与设计构造等条件下,屋面、地下室渗漏的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在经济利益趋动下,原有先进的材料变伪劣了,熟练的技术工人也转行或成为带班的了;且较多不太成熟的新材料应用于工程实践,渗漏这项质量通病又呈上升趋势。

这里特别提出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使用问题,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是一种新型刚性防水材料,它是以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石英砂等为基料,掺入活性化学物质制成的粉状材料,其防水机理

是与水作用后,材料中含有的活性化学物质通过载体向混凝土中渗透,与氢氧化钙等化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晶体,填塞毛细孔道,从而使混凝土致密、防水。

该材料按使用分为:

涂覆在混凝土表面的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掺入混凝土中使用的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抢修时用的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堵漏剂。

包括设计、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基本不熟悉这种材料,也不了解GB18445,对使用部位不加限制,材料进工地,不检验“第二次抗渗压力”(所谓“第二次抗渗压力”系指第一次抗渗试验透水后的试件置于水中继续养护28天,再进行第二次抗渗试验所测得的抗渗压力。

“第二次抗渗压力”是判断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重要的技术依据,其它刚性材料不具备这项性能。

在标准GB18445中,去掉“第二次抗渗压力”,其余抗渗、抗压强度比等物理学性能指标一般刚性防水材料均可达到。

),也不要求提供按照标准GB18445检验的型式检验报告,为假冒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应用到工程上开了绿灯。

使用假冒材料施工,将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相关单位与验收机构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选购、使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一定要严格按照GB18445执行,一定要检验材料的“第二次抗渗压力”。

如此项指标不符合标准,则产品就不是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究其根源,假冒伪劣材料是主要,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及技术熟练程度是造成此种质量通病的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技术专利、创新施工工艺与质量通病

建筑施工企业属于传统产业,要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程度的环境中取得市场相应话语权和一席之地,必须要拥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即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才可能取得相关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三类型。

实际创新工作中,我们对集成创新更加青睐。

在众多的应用技术解决工程施工技术质量难题中,往往都是突出某种新技术,但又集成了其他综合技术,防治质量通病也不例外。

建筑工程诸多质量通病,由于受传统产业发展限制,即主要依靠操作人员个人技能熟练程度、工作环境好坏、使用工具优劣、原材料是否合格等条件限制,且跟操作人员个人身体状况、情绪好坏有关,即只有各方面状况达到上述条件,质量通病发生的可能性就小,反之就大。

如果我们从原材料上把关,从工艺机具上进行改进或者变革,即只要采用按某种配比和标准配置材料、使用定制工具、机械地按某种程序在特定环境内进行操作,即将有关程序过程固化,就有可能有效地消减工程质量通病的发生。

在这方面功效最显著的是应用专利技术和综合利用其他新技术了。

实用新型专利案例

案例1:

“钢格构柱定位调垂导架装置”专利,在地下工程“逆作法”施工阶段,当地下室混凝土底板及竖向结构尚未形成时,上部结构荷载均由桩上支承柱及地下连续墙承担。

设计要求在“一柱一桩”中,格构柱安装垂直度允许偏差小于1/300。

通常作法是将钢格构柱按设计长度增加一定长度,用吊车将其插入成孔完毕的灌注桩桩孔中,利用钢格构柱外露加长部位进行定位和垂直度控制,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完毕后再将多余长度格构柱割除。

此种方法对格构柱安装定位调整和垂直度精度控制均存在施工误差大、安装进度慢且造成割除材料浪费。

采用此新型实用专利后,最终格

构柱垂直度精度控制均小于1/500,且安装定位方便、准确、施工进度加快,消除了质量误差大质量通病,极大地满足了工程设计要求。

案例2:

在现浇混凝土竖向结构工程施工中,模板之间错台是常见质量通病之一,但通过采用“一种新型的清水混凝土大模板连接件装置”专利技术,使成型后的混凝土表面平整,错台程度明显小于规范要求。

案例3:

地面混凝土面层施工中,如采用二次找平抹灰施工工艺,经常出现的质量通病是地坪表面不平整、空鼓、开裂。

但经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和改进施工工艺,将地面施工二次找平改为地面面层混凝土一次成型工艺;混凝土浇捣跳仓施工、表面二次压光薄膜保温保湿养护,并采用“一种混凝土原浆地面平整度的施工控制装置”等地面集成综合施工技术后,地面工程常出现的空鼓质量通病彻底根除了,混凝土表面裂缝基本根除,平整度控制在2m直尺小于3mm的精度要求,综合质量水平完全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

案例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通常在矩形柱、剪力墙阳角出现由于模板接缝不严密施工中漏浆漏水而产生的锯齿状或砂线等质量通病。

经采用“循环使用式防止混凝土构件阳角漏浆线条系统”装置后,构件阳角顺直,棱角分明,整齐,彻底除掉了原来存在的质量通病。

凡此种种,很多质量通病如对症采用某种专利技术,可能从源头上就消除了产生质量通病的病根,只要严格按操作程序作,质量通病就会极大程度地消减。

其他创新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也存在很多对工艺改进或对机具进行一些小改小革

消减质量通病的成功案例。

现浇混凝土楼面顶棚抹灰,对抹灰砂浆配比和工人操作技能是最大考验。

顶棚抹灰层空鼓、脱落的质量通病是常见的。

而创新工艺是对顶棚模板安装精度严格控制,使之平整度和板缝、错台允许偏差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经混凝土浇筑脱模后,只需稍加批刮腻子就满足顶棚观感要求,从根本上消除了顶棚抹灰层空鼓、脱落质量通病。

在水泥砂浆楼梯踏步分项工程中,由于成品保护不到位,难免发生被撞得缺棱掉角的现象,修补起来也极易脱落。

如果按图示方法作后,上述质量通病就不太容易发生了。

在众多的轻钢屋盖工业厂房中,钢柱的预埋螺栓种类多、数量大、定位尺寸繁杂、施工难度大,螺栓位置安装准确与否决定着厂房轴线是否偏移,并影响着后续工序是否顺利进行。

常规预埋螺栓安装基本都按单个柱位将一组螺栓焊接成型再行安装,费工费时且容易发生偏差。

经使用改进后的定位钢板和支架装置在全站仪跟进后,确保了预埋螺栓组位置正确,且无一扩孔的质量通病。

石膏板吊顶、板墙裂缝,是常见质量通病之一,吊顶通过减小龙骨间距、双层石膏板错缝搭接、板面分格、预留U型槽等措施,有效地防止顶棚裂缝质量通病的产生;板墙采用在易发生裂缝部位留置凹槽,减小了裂缝产生的可能。

常规墙柱阳角抹灰工程中由于人工操作,经常出现的质量通病是阳角不方正、线条不顺直,或小棱角不统一的质量通病。

但如在阳角处采用定型金属条后,其阳角坚挺顺直,经久耐用。

国内最具革命性和代表性的要数近年在上海、深圳兴起的PC住宅,所谓的PC(PrecastConcrete也即预制混凝土)住宅,就是工厂生产构配件,现场安装。

即预制装配式生产方式,将墙、板、梁、楼梯、厨房、卫生间等构件和模块,在工厂生产,现场装配。

通过预留锚固钢筋与现场浇筑的承重构件相连,最终形成住宅产品。

由于混凝土构配件在工厂生产,就避免了模板、钢筋、混凝土等主要生产工序在施工现场出现的质量通病。

例如模板生产线:

混凝土构件的精度和外观质量都是由模具决定,模板生产线上的设备大部分采用数控技术,能极大提高模具精度,而传统现浇混凝土所采用的模具无论在强度、精度和质量上都远逊于PC工厂生产的钢模具;

钢筋生产线:

钢筋的制作、定位决定了PC构件间的连接关系,直接影响到现场的施工质量,在传统方式下,钢筋均在现场进行人工制作绑扎,其质量得不到保证,并且影响其它工序的开展。

在PC方式下,构件的钢筋制作绑扎统统都在工厂里完成,其制作质量和绑扎精度都得到有效控制;

混凝土生产线:

传统使用的混凝土均由搅拌站运送到施工现场混凝土经常因为交通运输等问题无法在最佳状态下得到使用,施工现场对混凝土构件的后期养护一般作得都不到位。

而PC构件工厂有专门的混凝土搅拌站,可以保证混凝土在最佳状态下使用,且成型构件将得到最大程度养护。

应用PC构件装配而成的住宅优点很多,这里仅就克服质量通病之一“外墙渗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