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微专题土壤.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8789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微专题土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微专题土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微专题土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微专题土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微专题土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微专题土壤.docx

《高三地理微专题土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微专题土壤.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微专题土壤.docx

高三地理微专题土壤

 

土壞

我国北方某蔬菜大棚,为追求高效益,长期连作,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大棚内的土壤逐年退化。

下图示意该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董和酸碱度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IO-ZOcmtAJ•

2Kkm土娱

WOOC

4CH»cm土

2

空1

 

1.连作8年时,人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A.土壤有机质减少B.土壤盐碱化C.土壤酸化D.土壤沙化

2.为减缓人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A.增施速效肥料B.及时深耕土壤

c・适量掺沙改造D・采用滴灌技术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量称之为土壤热通量,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

下图示意7月份某地不同深度土壤热通量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00(时间)

3・地表至地下40cm范闱内,随着深度的増加‘土壤的

B.

A.吸热量増加

C.口温差减小

散热量增加

D.口均温减小

4.影响地下Icm土壤热通量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太阳辐射B.海陆位置

C.地势高低

D.植被覆盖

5.土壤温度口较差即一天中土壤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土温口较差的犬小主要取决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如土壤热通量大小)和土壤热特性,卞列尖于土壤温度口较差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A.

浅色土壤大于深色土壤B.干土大于湿土

C.阳坡小于阴坡

D.平地小于凸地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卞列各题。

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尖系图

6.下列有尖生物与土壤的尖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尖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7.尖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枳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读卜・列材料和图,回答卜・列各题。

材料一: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尖系。

Yf夕迄tYf牛勿

卜sp

i:

rm•.311斯川忆尸f以4

8•卞列有尖生物与土壤的尖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C.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多

9・尖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B.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尖联密切

D・树木粮条很深,棉供+壤表层有机周

在陡山肖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卜・图示意华北某区域裸地和秸秆覆盖情况下土壤的冻结过程状况。

据此完成卜•面小题。

日期

O

3040

50

60

I2WIHIHI02川日JfliB4HIH

10・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

A.增强了人气逆辐射

必使云层释放的衣气逆辐射增加

C使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

〃.使土壤与人气的热量交换减弱

11•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

A.冻结时间较迟

B.获得光照较少

C.

水分蒸发较弱D.上空气温较低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容量既与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尖,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量有尖。

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因此也导致了土壤有机物的损失。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数感。

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9.55克/千克,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克/千克)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克,/千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

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土壤济机碳的影响凶索与形成利演变过程水总出

(1)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黑河中游湿地。

试从气候角度分别

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黑河中游湿地的原因。

(2)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析湿地退化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原理和趋势。

泰考答案

1.C

【解析】

1•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0-20cm土壤的PH值减小到小于7,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选C。

2.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故选B。

3.C

4.A

5.B

【解析】

3.根据图例,地表至地下40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热通量数值变化幅度不断减小,说明日温差减小,C对。

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根据横轴时间,白天吸热量增

加,夜晚散热董增加,A、B错。

地下40cm处热通量一直大于0,不能表示日均温减小,D错。

4.结合时间分析,在白天,地下1cm处土壤热通量是正值,夜晚是负值,且变化幅度大,说明影响地下I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A对。

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植被覆盖没有昼夜差异,

B、C、D错。

5.土壤温度日较差即一天中土壤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土温日较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如土壤热通量大小)和土壤热特性。

浅•色土壤热通量小,土温日较差大小浅色土壤小于深色土壤,A错。

干土热的快,土温日较差大于湿土,B对。

阳坡热量收入多,大于阴坡,C对。

平地热通量较大,大于凸地,D错。

6.C

7.C

【解析】

6.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尖,故C对;

由生物残体形成的腐殖质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并非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A错;

耕作土壤是由人类长期的耕作行为促进形成的,虽然绿色植物也是农田体系的一部分,但说它促进了土壤形成不太准确,B错;

森林表层有机质是有枯枝落叶形成,并非根系,D错.

故选:

C.

7.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不是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故A错误

B、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故B错误;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故c正确;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中,硅的含量显著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故D错误;

故选:

C

【点睛】

成土母质不是土壤,但为土壤的发育提供矿物质。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般较细;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般较粗;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猛、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

&B

9.C

【解析】

8.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尖联密切,B正确;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少。

9.在陡哨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不适宜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差;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C正确;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10.D

11.B

【解析】

10.铺在地表的秸杆会阻挡地面热量向大气的传递,因而会造成大气逆辐射的减弱,故A、B选项错误;同理也会遮挡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使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选项错误;受秸杆腹盖的影响,土壤与大气的热量交换受阻,所以由表中可发现秸杆覆盖地的冻结时间要晚,说明土壤散热降温慢于裸地,故D选项符合題意。

11•土壤融化时间与土壤温度高低有尖与冻结时间无尖'故A选项错误;根据题意,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说明土壤得到的热量较裸地少,而土壤热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此可知地表的秸杆阻挡了照向地面的太阳辐射,导致土温回升较慢,故B选项符合题意。

土壤水分蒸发情况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是土壤融化较迟的原因,故C选项错误;土壤上空气温的高低受土壤温度高低的影响,不是土壤温度低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B选项。

12.⑴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①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②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2)原理:

碳汇聚的过程可减少大气中的二氣化碳,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则会增加大乞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趋势:

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

【解析】

题目通过湿地有机碳的形成与分解原理,考查湿地资源的生态作用的应用能力和判断能力。

(1)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分析;三江平原纬度高,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洞庭湖湿地纬度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输入生物残体更多,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多。

黑河地处内陆,水热条件不如东部季风区,植物状况较差,有机质循环差。

(2)由材料“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可推测出土壤积水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因此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

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低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释放C02,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

湿地退化后,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量增加,有机碳含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氣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