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5单元 三角形1 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8272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5单元 三角形1 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5单元 三角形1 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5单元 三角形1 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5单元 三角形1 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5单元 三角形1 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5单元 三角形1 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5单元 三角形1 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5单元 三角形1 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5单元 三角形1 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5单元三角形1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

1 三角形的特性

第1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

(教材第60~6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其高的画法。

2.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课件PPT,直尺,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三角形?

这些三角形都有什么特征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角形的特征。

二、学习新课

1.认识三角形。

画一个三角形。

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出示教材第60页例1)

(1)你会画三角形吗?

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

图1

  

图2

图3

  

图4

(2)谁能说说上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

明确:

图3和图4是三角形。

(3)图1和图2是三角形吗?

为什么?

明确:

图1不是封闭的图形,图2中有一条线不是直线,所以它们都不是三角形。

(4)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

观察你们所画的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明确:

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提示:

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条边的交点叫顶点,相邻两条边的夹角叫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

(出示教材第60页标有顶点、边、角的图)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3.认识三角形的高。

(1)认识顶点和对边。

(出示教材第60页三角形ABC)

指导学生认识顶点和对边:

A点的对边BC;B点的对边是AC;C点的对边是AB。

(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指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①给你一个三角形,你可以画出几条高呢?

明确:

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教师课件展示三角形的三条高。

②仔细观察三角形的高线,想一想,高线一般画成什么线?

虚线。

4.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用4根小棒围四边形。

看看各能围出几个。

(小棒的长度都一样)(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学生动手围一围。

通过围一围学生总结:

用3根同样长的小棒无论怎样摆,最后摆出的结果都是同样形状的三角形。

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四边形,摆出的形状是不同的,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

(1)通过拼摆,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

小棒的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就固定。

四边形的形状是不稳定的。

(2)教师多媒体播放电线杆、自行车和篮球架等三角形应用的图片。

并提问:

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

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明确: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真的吗?

我们来做实验验证一下好吗?

两位同学都轮流用手拉一拉三角形和四边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明确:

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稳定。

教师归纳: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五”第1~3题。

第1题:

第2题:

可以在椅子腿上钉木条,钉法如下图:

第3题:

小猴的方法更牢固,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吗?

你能说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教学反思

1.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

对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都较熟悉,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支点等,但是却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

这些生活中的资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

本节课从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导入,利用这个生活资源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什么学生在画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错误,经过认真分析与思考后,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高”的意义没有理解,他们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

因此,先利用三角形帮助学生找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分散三角形“高”定义中的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感知三角形不同的高及相应的底。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典例】数一数,下面各图分别有多少个三角形?

图1

  

图2

图3

  

图4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说说看。

分析:

图1有2个小三角形和1个大三角形,一共是2+1=3(个)三角形;图2有3个小三角形,相邻两个小三角形组成2个三角形,有1个大三角形,共有3+2+1=6(个)三角形;图3有4个小三角形,相邻两个小三角形组成3个三角形,相邻3个三角形组成2个三角形,有1个大三角形,共有4+3+2+1=10(个)三角形;图4有5个小三角形,相邻两个小三角形组成4个三角形,相邻3个三角形组成3个三角形,相邻4个小三角形可以组成2个三角形;有1个大三角形,共有5+4+3+2+1=15(个)三角形;由此得出规律:

若图形中的小三角形个数为n,则图中三角形的总个数就是1+2+3+4+5+…+n。

解答:

图1共有2+1=3(个)三角形。

图2共有3+2+1=6(个)三角形。

图3共有4+3+2+1=10(个)三角形。

图4共有5+4+3+2+1=15(个)三角形。

由此得出规律:

若图形中的小三角形个数为n,则图中三角形的总个数就是1+2+3+4+…+n。

解法归纳: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若干条线段,将三角形分成了若干个小三角形,若小三角形的个数为n,则三角形的总个数为1+2+3+4+…+n。

相关知识阅读

能干的设计师——小“3”

一天,小“1”带着几个伙伴在路边竖一根电视天线杆。

天线杆竖起来以后,总是晃来晃去,他们急得团团转。

恰巧小“3”路过这里,看见了,赶忙过来说:

“这又直又高的电视天线杆光这样竖着不稳定,有倒斜的危险。

“请问,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1”诚恳地问。

小“3”说:

“用三根绳子从杆子的上方向三个方向拉下来,拉紧以后把绳头固定在地面上,固定在地面上的三点能成一个三角形,天线杆就不会晃了。

“好!

”小“1”他们很快动手,把绳子拉好。

果然,天线杆不晃动了。

“真行!

”“这个办法真灵!

”大家一起高兴地围着小“3”询问这是为什么。

小“3”笑着说:

“因为三角形有一个特征,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你看,木制的房顶,自行车的三角架,还有高压电线架都是三角形,就是利用这个特性。

“你真是个能干的设计师。

”小“1”称赞小“3”说。

小“3”不好意思地说:

“不,我们各有所长,要相互学习。

“哈哈,各有所长,各有所长……”大伙会心地笑了。

第2课时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材第62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2.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4.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猜测——验证——总结”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难点: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62页例3情景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

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

为什么?

(2)要明白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你准备好了吗?

二、学习新课

1.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

小明上学走哪条路最近?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讨论:

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

分别是怎么走的?

明确:

从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走。

第一条:

家→邮局→学校

第二条:

家→学校

第三条:

家→商店→学校

(2)哪条路最近?

明确:

家→学校这条路最近。

(3)为什么大家都认为中间这条路最近?

理由1:

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线拐弯了,绕远路,所以中间这条最近。

理由2:

生活中这样走过,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

理由3:

在课本的图中通过测量得出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

……

指导学生进行测量,从而明确中间这条路最近。

(4)家、邮局、学校,我们可以看作三个点,你能发现它们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

明确:

观察情景图可以发现家→邮局→学校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其中家到邮局的距离+邮局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家→商店→学校也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家到商店的距离+商店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5)通过上面的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明确:

两点之间,线段是最短的。

教师指导:

在数学上,把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2.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剪出下面4组长度的纸条。

(单位:

厘米)(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4)

(1)6、7、8。

(2)4、5、9。

(3)3、6、10。

(4)8、11、11。

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你发现了什么?

(1)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哪些能摆出三角形?

哪些不能摆出三角形?

学生拼摆三角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通过拼摆发现,上面的四组纸条有的可以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能摆成三角形的是

(1)和(4),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是

(2)和(3)。

(2)对比能与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

明确:

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中,有两根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如4+5=9、3+6<10;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中,任意两根长度之和都大于第三根,如6+7>8、8+11>11。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上面你的发现吗?

明确: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第6~8题。

第6题:

走中间的路最近。

第7题:

(1) 

(2) (4)

第8题:

2,5,6 2,6,6 5,6,6 6,6,6 能摆出4种三角形。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什么?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两点间的距离:

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 6+7>8 8+11>11

不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 4+5=9 3+6<10

判断标准:

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

发现: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小明上学的路线图,发现连结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是一个三角形,而连结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是一个三角形。

走中间的这条路实际上就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小明家→商店→学校或走小明家→邮局→学校的路程实际上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

这就引出了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在探究这个问题时,让每个小组用不同的四组纸片来摆三角形,通过操作让学生发现有的三根纸片不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三根纸片却能摆成三角形,而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都有一个共同规律,由此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典例】把一根12厘米的吸管剪成3段(每段都是整厘米数),摆成一个三角形,共有几种剪法,你能全部列举出来吗?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特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

因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且三条边的总长为12,所以变成的三角形的最长边<6,即最长边最大是5。

将12分成三个整数相加且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形式为:

12=3+4+5=4+4+4=2+5+5。

符合题意的三角形各边分别为:

①3厘米、4厘米、5厘米;②4厘米、4厘米、4厘米;③2厘米、5厘米、5厘米;

所以共有3种剪法,可以是3厘米、4厘米、5厘米;4厘米、4厘米、4厘米;2厘米、5厘米、5厘米。

解法归纳:

先去掉最长边最大的取值,再将12分成三个整数相加且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形式。

相关知识阅读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如图,有A、B两点,连结AB,得到线段AB(如图1),线段AB外有任意一点C,连结AC、BC,组成三角形ABC(如图2)。

由“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可知,AB

所以,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图1

  

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