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学习材料一态度篇方法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8008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才之路学习材料一态度篇方法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成才之路学习材料一态度篇方法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成才之路学习材料一态度篇方法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成才之路学习材料一态度篇方法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成才之路学习材料一态度篇方法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学习材料一态度篇方法篇.docx

《成才之路学习材料一态度篇方法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才之路学习材料一态度篇方法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才之路学习材料一态度篇方法篇.docx

成才之路学习材料一态度篇方法篇

“成才之路”学习材料

(一)

我的路

态度篇

我想分两部分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对待日常学习的态度,二是对待考试的态度。

对学习,简言之,要爱。

要怀抱着一种真挚的、谦恭的敬爱去接受所学的知识,并试图理解它们的美妙。

一个没有爱的人可以把每一门课都学得不错,但绝不可能做到最出色、最优异。

而且更主要的是,他每天每天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他不幸福。

  每一门课程中都有值得品味的乐趣,但大多数时候你只是任它们与自己擦肩而过。

数学和物理有精简的定义,严谨的论证,巧妙的思维,还有许多完美的规则与真理。

在正方体上做出一个正六边形的截面,这在我而言就是种享受。

不为什么,它对称,因而完美。

用动量定理和机械能守恒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得出同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亦是享受。

不为什么,它们从两个角度勾勒,让我看清了真理的轮廓。

化学和生物则充满奇异的现象,美妙的传说,神秘的物质,还有许多关于生命的思索。

将硫酸铜天蓝色的结晶体托在手心,你难道不会小心翼翼地吗?

宛如赏玩着一件精美易碎的艺术品;在显微镜下追踪到一只草履虫的影子,你难道不会兴高采烈吗?

宛如邂逅了造物主的一个奇迹。

谈到语文,《滕王阁序》飞扬华丽的辞藻,《过秦论》气势磅礴的论证,理应会将最愚钝的人感动。

再说英语,那美妙就隐藏在一个小小的连词、一句地道的俚语,甚至就是一条抽象的语法规则里。

  你学得愈多,便悟得愈透;悟得愈透,便爱得愈深。

直深到不能自拔。

因为用了心,所以动了情。

  这里需解决几个误区。

首先,“为了谁谁谁而学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它会将你搞得精神紧张,逼你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你转过身避开尘世的喧嚣,在书本中寻找一份宁静与纯洁之时,你不是为了父母,不是为了老师,亦不是为了那定夺你前途命运的赌注——高考,而仅仅,仅仅是为了你自己。

因为唯有这样你才快乐。

  其次,“学习仅仅是一种手段”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现在学的这些东西以后都是用不着”的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

学习,仅仅是学习的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神圣的目的。

不学习,你要做什么。

不学习,你的灵魂要到何处寻找它的归宿。

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升华自己的思想而学习的,别和我谈什么大学什么工作什么优越的物质生活。

现在学习的这些知识都会作用于你的身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的生存状态。

再次,“将多做习题等同于题海战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不亲手写完一道题,你对这道题的理解就必然不够深刻不够完整。

“会”与“做对”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往往超乎你的想象。

无论数学抑或语文,做题是能培养一种“题感”的。

因为每逢考试你往往时间紧张,心里又焦虑,往往倾向于抓住第一个闪过脑海的念头,第一种涌上心间的想法。

这时你依赖了直觉。

直觉就是我所谓的“题感”,它是通过以往多次解答类似题目而逐渐累积培养起来的。

所以做一定量的题是必须的,千万不要犯了心高气傲,眼高手低的毛病。

最后,“学习是一件孤独清苦的工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记得非典时期,所有高三学生放假在家。

这期间我接了许多电话,千篇一律地抱怨着自己的寂寞与烦躁、学不下去高考改到什么时候了、别人都不在学习啊。

我不想回答这些问题。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有什么关系。

和什么时候考又有什么关系。

此刻所谓的与世隔绝、小小暂时的寂寞,不正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超然境界吗。

当然,我在此有将学习绝对化和神圣化的倾向。

我承认它不是生命的唯一,但真正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渴求着学习。

考试时的心态异常重要。

我身边有不少同学每逢大考就发挥失常,久而久之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定位,承认那失常的水平就是自己的真实水平。

也有同学每逢大考就发挥超常,让人怀疑他平时不过是韬光养晦、大智若愚而已。

在2003年的高考中,这一差异表现得尤为显著。

只因为那份“无视考试说明又藐视教学大纲”的理综试卷。

事实上卷子出得不错,思路很明确,一些想法也新颖有趣。

只是题面叙述、题目设置等等因素的变动严重扰乱了学生的心态。

第一道选择题不知所云,心就乱了。

第一道笔答题是冗繁的物理实验,心又乱了。

气体,不是不考了吗?

于是心乱了。

神经,这题讲过吗?

于是心乱了。

两个半小时转瞬即逝,有人还没交卷就趴在课桌上痛哭失声。

许多人事后忿忿地说,被骗了。

被那些鼓动我们“冲击三百分”的老师骗了,被区里平平淡淡循规蹈矩的一模试卷骗了,被删减得七零八落的考试说明骗了。

其实,是被自己骗了。

谁对我们承诺过“高考应该是怎样怎样”了?

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太轻信,太怠惰,不思考而一味被动地接受许多暗示。

既是考试,总要有变,但谁想屹立在风口浪尖、岿然不动,他就必得以不变应万变。

不变的,就是一颗沉静的心。

给自己一个恰如其分的自信,不要抱着过高或过低的期望。

当然,绝大多数时候考试所表现出来的水平总是,至少在我们自己看来,略低于实际水平。

因为我们很少做对自己不会的题却时常做错自己会做的题。

但是,如果你的实际水平足够高,再留出些许空间给那些不可预见的错误,你的表现水平还是完全可以让自己也让他人满意的。

畏难情绪是致命的创伤,但学会该放就放绝对是必需的。

考试之前和考试之中都不要去思考分数这件事情,不能看着一道大题分值太高就舍不得放弃。

分数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对你而言并没有实际意义,不要事先给自己定下一个死框框:

我应该考多少多少分或我至少考多少多少分。

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尽你所能创造一张近乎完美的试卷,这才是最要紧的事。

不要患得患失。

做过的题就应该把它放在脑后,不要再想。

做英语听力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一道题没听清,一愣,就接连错过了好几道题。

完型填空的时候也总是在某两个选项间徘徊不定,翻来覆去地涂改,用十分钟二十分钟的犹豫换来个错误答案。

珍惜每一分是对的,但考试时间有限,瞻前顾后是要不得的习惯。

要保证面对每一题时的你都是一个全新的你,没有苦思之后的疲倦,没有犹疑之后的焦躁,有的只是满满的自信和旺盛的精力。

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质量,或者告诉自己说先加快速度做完所有的题再翻回头来检查。

高三的试卷如果给每个人都留出检查的时间了,那就是卷子出得水平不高。

要的就是一遍做对,一击中的。

如果你抱着可能做不对的念头做一道题,就难免慵懒倦怠,精神涣散,错误率大大提高,那样的话还不如不做。

人既是要求学,就应该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对自己写下的东西负责任。

考试时更是不能马虎。

要试图揣摩出题人的意思。

摆在你面前的这道题,诚然是一个障碍,而且可能是一个看上去无法逾越的障碍。

但永远不要忘记,题目都是人出的,障碍都是人为设置的。

你也是人,所以完全有可能洞悉出题者的意思。

试想,扫视过一遍题目,你已胸有成竹,这时那题目中的路标在哪,关卡在哪,陷阱又在哪,便一目了然。

你仿佛和出题人心有灵犀,觉得偌大一个考场里只有你是他的知音,于是会心一笑。

举个例子,比如理综中的生物题,常常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与当今生物技术的热点或生命科学的热门话题结合相当紧密。

乍看之下,总让人觉得无从下手。

这时候,应当努力保持头脑的冷静,并告诉自己:

这道题一定与一个我己学过的知识有关。

然后迅速在脑海的知识网络里寻找相关信息,将已知题目和已有知识作为两个出发点,由点延伸成线成面并最终相接。

这就好比两条长绳的末端相互接近,碰触,勾搭,最终挽成一个结,这个“结”恰恰就是本题所要考查的核心所在。

  要注重清晰的解题思路并在书写中将这一点尽力表现给阅卷人看。

这在数学考试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比一个逻辑清晰的论证更能证明你的数学素养了。

有时候,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并非最重要的事,至少不如以一个精简绝妙的方法得出这个答案那样重要。

否则的话,我们常常训练的“一题多解”也就失去它的现实意义了。

现实一点说,你如果不是一开始就有—个清晰明确的思路,那么解题步骤必然杂乱无章,或者东涂西改,让阅卷老师看起来相当吃力。

这对于你的分数当然没有好处。

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这种努力培养的不仅是你的数学能力,而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至是整个整合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

谈一谈面对考分的心理。

没什么可回避的,终旧是要面对的。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下一次,因为总还会有下一次。

是重振旗鼓、东山再起,还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全取决于你的一念之差。

打击就是动力,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区别在于面对着它的人不尽相同,一种为懦夫,而另一种为勇者。

人都是在跌倒与爬起之间学会坚强,都是在风雨与阳光之间走过成长的路。

失败所能带给你的只应是一些教训,一些冷静的思考,而不该有绝望、颓废、不知所措。

也许你更有兴趣听我详细讲讲自己的一次失败。

高三一模之前,我们在年级统练中做了一份东城区的模拟试卷。

我一连错了五个阅读理解。

真的,很难面对那份卷子,也很难面对自己。

要知道,三年以来我可是一直自诩英语功底深厚、成绩稳定的。

白天,在学校里依旧和同学们说说笑笑的,说这处不讲语法,说那处不合逻辑,将整套试卷从头到尾批驳得体无完肤。

“就是,什么玩艺啊!

我错了五个阅读呢。

”我一脸无奈然而并不悲伤的笑容。

“啊,你都错了五个!

证明这题完全是负区分度嘛!

”朋友拍了拍我肩膀。

我回报给她一个更加灿烂的笑容。

可是,晚上依然哭了。

一进家门就哭了,泪如泉涌。

也许,是我的过去一向太平静太顺利,这不值一提的打击在当时竟将我伤得那样重。

最后,哭得累了的我,竟在心底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倦怠。

我想,高考已经很近了,算了,就这样吧,我无力也无时间再试图改变什么了。

我知道,这想法它本身就是真正的失败,是失败者耻辱的标记。

后来我告诉自己,是的,这确实是一个伤痛,撕裂了我的骄傲我的自尊;但失败的创伤,唯有用一层又一层的成功才有可能抚平。

我要证明给自己看,我行。

要证明给那个胆怯的沮丧的我看,她是错的。

在以后的英语练习中,我再也没想过这是自己的优势学科,一副谦虚谨慎的态度倒是大大缓解了自己的心理压力。

课下开始更多地做英语练习。

练阅读,练完型,看英文报纸和原版小说。

有时候遇到自己觉得不合理的题目,也努力说服自己接受正确答案。

慢慢地,我摆脱了自己的思维定式并摸清了出题人的一套思维逻辑。

我了解到,有时一个词语间的微妙差别就会决定选项的对错。

说不太清楚,可能仅仅是一种语感,而这种语感唯有经过许多练习并认真反思过的人才能领会。

等到一模之时,坐在考场里的又是一个满怀自信的我了。

那次考试的成绩震惊了许多人包括我自己:

145分,机读满分。

至此,脆弱的伤口已完全平复,我将在它的上面构筑我更加辉煌的未来。

  我尤其希望好学生们能仔细阅读这个例子,并为失败做一些应有的准备。

当你初次做一份高考理综试卷的时候,或许不能容忍自己答错了一道生物实验题;初次做一份高考数学试卷时,或许不能容忍自己空着最后一页卷子甚至没来得及读一遍题。

但是,你要相信,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要坚持住,别放弃你自己。

你一直走在别人的前面,风雨过后依然会是这样。

只要你重新站起!

方法篇

这世界上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只是有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罢了。

也许你不止一次地谛听过优秀学生介绍所谓的学习方法,然而每次都是浮光掠影,留不下什么深刻印象;或是感慨一番,自叹才疏学浅难以企及。

其实,每个人都应当观察,思考,选择,调试,并最终形成一套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学习方法——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他人无法模仿亦无法盗用的方法。

这个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有一些事情必须自己去做,别人帮不了你。

我只提供我自己的方法,你必须审视并加以辨别。

课前预习十分重要。

对于习惯自学的人来说,预习永远是整个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比课堂学习和课下复习还要重要。

预习要求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本人对文字有较准确的理解能力,并对于相关学科有一定深度的了解。

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从各种教科书、辅导书或其他辅导材料中获得对一项新知识甚至是一门新课程的初步了解,它们都是文字的东西、抽象的东西,一定可以激发你学习的兴趣。

这个时候你的毅力、领悟力、想像力都是相当重要的。

毅力使你拥有足够强大的信心,面对着奔涌而来的新知识不觉畏惧不觉厌烦。

领悟力使你拥有足够敏捷的头脑,从全然陌生的领域里找到似曾相识理念。

想像力则可以化一切腐朽为神奇,化一切枯燥为乐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下。

如预习一篇文言文的时候,首先你需要将文章反复阅读几遍,扫清单词的障碍。

也许生僻的宇词、佶屈聱牙的句子频繁出现,扫了你的兴致、坏了你的耐性。

别急着甩开课本离开书桌,最好试着深吸一口气,稳定一下情绪,然后迎着困难走上去。

乐在苦中,是毅力引你前行。

接着,你应该细细品味文章的情节、笔法与格调,试图领悟作者构思巧妙、独具匠心之处。

但这些都不足以使你爱这篇文章。

你需要放纵自己的想像力,想像自己是那悲剧中的英雄,是那喜剧中的戏子,想像自己那时那地的悲伤快乐。

将一切形象化、具体化,这才有可能忘情去爱。

课上听讲是学校学习的主要任务。

总听到有学生抱怨自己不能完全集中精力、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课堂效率低下。

其实这些现象都很正常。

几乎没有人可以将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保持45分钟。

我不能,你不能,甚至老师也不能。

偶尔的走神偶尔的倦怠偶尔的茫然都是可以理解并可以原谅的,但你要及时觉察到并纠正自己的倾向。

高中老师的教学进度不允许他有时间用教鞭敲着你的桌子,同时警告你说,某某某,注意听,我讲到关键的地方了。

所以只能靠你自己。

要将走神溜号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还需依赖课前预习。

通过预习你已经认识到了今天所讲课程中的疑难部分,所以能够带问题、有重点地去听课,听到你所关心的问题就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集中你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注意力,绝没有理由错过。

课上有一半时间在听,另一半时间在记。

记笔记是高中乃至大学时代被极为看重的一项能力,不会记笔记、不会整理笔记或是不会利用笔记展开复习的学生都谈不上是会学习。

记笔记的习惯因人而异,有人字迹潦草,但内容涵盖相当广泛,从解题思路到老师提示的易错点再到中间的演算草稿。

这种笔记整理起来工作量会比较大,但在恰当的归纳小结之后会成为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

有人字迹工整,一板一跟,将板书一字不落地搬到本子上。

这种笔记虽然一目了然,但难免内容空泛。

在课下,学生一定要及时补充和完善它,必要的解题思路和要点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课上还应该留出时间来想。

想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提供的方法;想自己做对的题是何以做对的,做错的题又是何以做错的。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思考并非在课上的某个整块时间内集中进行,而是分散在许多个零散的时间点上。

有时与听和记平行进行,有时甚至只是十分之一秒的—个念头。

你应该善于捕捉自己思维的火花不放过任何模糊的灵感。

唯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45分钟之内品尝、咀嚼然后消化更多的东西。

课下复习是每天都要进行的工作,家庭作业只占其中极一小的一部分比例。

我习惯于先温习笔记和课本,再着手完成作业。

然后可以针对一天来学过的东西做一些课外练习题。

余下的相当多的时间是应该留给总结的。

总结在整个学习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懒于总结的坏习惯会让你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

总结分许多层次、许多类型。

每节知识学完要有节的总结,每章知识、每单元知识、每学期知识学完之后亦是如此。

每逢大考之前要有更全面也更概括化的总结,当然这种总结必须建立在整套知识极其深刻的理解上,它可以帮助你融会贯通,抓住所有知识的精髓要义所在。

一本好的总结本胜过千万本辅导书。

这是对于亲手做总结的这个人而言。

记得考试之前我的总结本常常被别人借走,从物理至数学,从语文到化学。

高三转入文科班的一位同学临走之前还把我的历史政治总结本拿走了。

帮助同学,我自然没什么可说。

但我总是暗自揣度,那些密密麻麻标满了蓝字黑字红色波浪线的大厚本子,对他人而言,不过只是另一种形式上的辅导书——与明天的考试联系更紧密的一本辅导书。

看过之后,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未必会有多大的效用。

而对我自己而言它们则是无比珍贵的,贵在我创造它们的过程。

正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细心地思考,耐心地领悟,边写边想,将点点滴滴的知识在头脑中穿成一条线,织成一张网。

我想有必要具体说明一下我做考前总结的方法。

分章节进行。

每章的一开始先罗列基本概念,已烂熟于心的概念就背默下来,尚无太大把握的就对照着书本抄下来。

无论何时都不要鄙视抄写。

许多人管它叫做机械劳动,叫做无用功。

事实上它之所以沦为机械劳动,是抄写者本人在抄写过程中心不在焉,根本没有用脑子去理解、用心去记忆的缘故。

像数学这样逻辑关系比较鲜明的学科,也可以运用箭头、大括号等符号标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领属涵盖关系,使整个单元的学习思路十分明确。

然后可以誊写几道例题或笔记本上已做过的习题,一定要按部就班工工整整地写,为的就是展示解答这一类题应采用的规范格式。

最后可以再写上几道自己曾在辅导书上或通过别的渠道看到的、极有代表性的经典题目。

各种注释和解答都拿红笔标出。

较重要或易错的概念点用红色波浪线或直线注明。

这样一本总结,是站在峰峦之巅、俯瞰所来之路时做出的观察与思考。

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看得深。

经过这一境界,那些知识将牢牢扎根于你的心中,也只有这时你才能问心无愧地说你已将它们完全领悟。

此外还有几点应当提—下。

其一是勤于提问。

要学会问同学,问老师,也包括问自己。

但凡是问题一定要深思熟虑过后再开口去问,否则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只有在你自己对这道题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周全思考过它方方面面的可能性之后,才可能提出有水平的问题,也才可能从他人的讲解中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与其相对的就是解答他人提出的问题。

这是说给那些班上公认的学习尖子们听的:

一定不要看不起提问题的同学,也不要轻视他们所提的问题。

诚然,有时候你会暗想,这问题好简单,好白痴。

但绝大多数时候,你可以在这样的问题中发掘到具有警示作用的内容,它们大都关乎某个基本概念。

怎样简洁有力、明确生动地阐释清楚一个概念问题,这对于任何一位优秀学生来说,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个考验。

同理,与他人讨论问题也可以深化你自己对问题本身的理解。

其二是勤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包括作业中、考试中、甚至是课外习题中的错误。

有的人一直留有一个错题本,也有人将其与总结本合并,直接将错题归类并分列入每个章节的习题之下。

针对每道错题,要想明白它考查的是什么,归属于哪—类型,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何以会出了错,是哪个概念原理还不够明确。

这几步思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确保下次见到同类的题目不致再犯同类的错误。

其三是学科之间不可厚此薄彼。

诸如语文、英语这样的学科,往往是学生高三时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在高一高二时对它们给予的关注实在太少。

而事实上高三—年的突击究竟是否有效,结果确实因人而异。

所以还是奉劝同学从基础年级抓起,要均衡发展。

固然,课程必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分,学科必有擅长与不擅长之别。

因为人和人的性情才智各不相同,所适合的思考方式也就不同。

但那种越讨厌越不学,越不学越讨厌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也是极端幼稚的。

放纵自己的喜恶偏好最终只能给自己造成麻烦。

假设你擅长物理而对化学则是一窍不通。

试想,在综合考试中,你的物理做得再行云流水也帮不上你化学的忙,不会的终究是不会。

可是你那一塌糊涂的化学却会影响你面对物理以至面对整张考卷时的心态,本来得心应手的物理也可能发挥欠佳。

所以,切记,均衡!

最后,再提一下如何利用辅导书的问题。

我想强调两点。

一是好题应该认真做、反复做,在大脑中不断强化这一印象。

一本经典的辅导书值得读许多遍,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况下以不同的水平和方式读。

二是不要盲目信赖任何一本辅导书,你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判断。

讲实话,做了那么多本辅导书,我还没遇见过一本在答案里没出过错的。

看到自己的答案与书上不同,不要急急忙忙给自己打个叉,要敢想,敢质疑,敢坚持真理。

别把辅导书看成你高高在上的导师,它不过是一个朋友,很亲切很平等的一个朋友。

 

高一级部

2010-9-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