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技巧.docx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技巧.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一、语文阅读解题步骤点拨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主要题型及解题套路
题型一:
归纳段意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题型二:
概括中心思想
(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
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题型三:
理解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题型四: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题型五: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题型六: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题型七:
选择正确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题型八:
选择恰当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题型九:
标点符号的作用
1.——(破折号)的作用
①解释说明;②话题的转换;③表示话语的中断;④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省略号)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引号)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④特定称谓
题型十:
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
(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题型十一:
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题型十二:
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并列
……一面……一面…………一会儿……一会儿…………既……又……
2.递进
……不仅……而且…………不但……还…………连……也……
3、选择……不是……就是…………或是……或是…………宁可……也不……
4.转折
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5.假设
如果……就……假使……便……要是……那么……
6.条件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
7.因果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三、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
“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
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
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
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
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
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方岳诗句: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些诗词脍炙人口,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
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
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
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
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
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
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
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
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
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
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
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
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
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
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
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
“考”者,考试也。
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
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
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
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
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有改动)
(1)第⑨段中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2)第③段划线的词语“这种说法”所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意思的一项是( )
A. 标题“不完满才是人生”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列举了从皇帝、大臣到平头百姓、知识分子这些人相同或不同的不如意的事情,意在表明世界上人生不如意没有例外。
C. 汉武帝、唐太宗的人生不完满是指没有找到灵丹妙药让自己长生不老、长生不死,除此之外都是完满的。
D. 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主要是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4)“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下面的论据,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封建社会的皇帝老爷在杀人灭族、王位继承、宫廷斗争中,其不如意的程度远远超过百姓。
B. 伴君如伴虎,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有不测,立刻自尽。
C. 平头老百姓人生不如意的事举不胜举:
早市被小贩“宰”、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包、踩或被踩对骂甚至对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 D. 知识分子,更是在考试这件事情上备尝人生不如意的滋味。
(5)作者认为能认识到“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意义在于________。
【答案】
(1)燥;躁
(2)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3)C
(4)A
(5)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对社会,有利于安定团结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此题要注意区分同音字与形近字,与“人的情绪”有关的应该用“躁”字。
(2)本题的考点是代词的指代对象: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这种说法”指代的是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3)本题考查辨析文章内容。
这是一道选择题,涉及到的考点有辨析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及作用。
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在开头、结尾或中间的位置,有时标题也是中心论点,还有的要结合文章内容来总结概括。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
C项不正确,“除此之外都是完满的”这句话说得太绝对了。
(4)此题考查对论据的掌握情况,A项,根据文章第三段“他们君临天下…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文章中提到“杀人灭族”是为了表达皇帝至高的权力,而不是为了表现其不如意程度。
选项论据与原文不相符。
(5)本题考查归纳要点和阐述理由,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归纳要点即可。
根据句意分析可知:
此题应该围绕“不完满才是人生”包含的道理来谈。
如:
人的一生有着太多的不完满,只有了解其中的意义,才会不怨天尤人,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不完满”;要积极进取,努力上进;要享受过程,把不完满变得相对完满。
故答案为:
(1)燥;躁
(2)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3)C;
(4)A;
(5)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对社会,有利于安定团结
【点评】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3.现代文阅读(2015•阜新)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
“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
”男孩揉揉眼睛问:
“阿姨,您丢东西了吗?
”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
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
“这是您的吗?
”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
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
她非常感动,问道:
“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
”男孩笑着说:
“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
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
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请将“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这个句子,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
(2)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________→充实希望→________→十分感激
(3)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4)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7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一句中划线词语“温暖”的含义。
(6)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7)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答案】
(1)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
(2)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
;心急如焚
(3)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
(4)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5)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6)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
(7)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
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书写的规范、整齐与正确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2)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梳理。
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第②段中“她”的火锅店失败了,关键时候好友撤资,这时“她”是内心痛苦的;第⑦段中,“她”遇到一个小男孩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而出来捡垃圾,但是捡到手机不占为己有,等候失主,这时候“她”心里感到很温暖,然后又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也好了起来,“她”重拾了希望;第⑧段中“她”再次遭遇事业危机,所以感到心急如焚;最后在小男孩的帮助下渡过难关,“她”十分感激。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
小男孩小时候就懂得捡垃圾为家里减轻负担,表明了他的勤劳;捡垃圾挣钱少,但小男孩在捡到手机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主动等待失主,表明了他的善良;长大后,小男孩回报了作者的赞助,每年打钱给作者但是作者不收的情况下,他以作者的名义为小学捐款,表明了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记叙顺序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注意明确是何种记叙顺序,再根据全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文章在写了“她”遇到小男孩后,没有直接讲述两个人之间即将发生的故事,而是笔锋一转,交代了小男孩的背景,这是属于插叙。
小男孩的背景点出了他捡垃圾的原因,表明了即使在这种贫穷的家境下,他也依旧保持着拾金不昧的善良品质,这为下文“她”赞助小男孩学习作铺垫。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即可。
文章讲述了“她”开火锅店受挫,男孩捡到她的手机还给“她”让“她”重拾信心的故事。
“她”当时正处于低谷,内心痛苦,而男孩却在寒冷中等着归还“她”的手机。
“温暖”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
从表面上来说,温暖是指“她”在风停后感到身体上的温暖;从深层来看,是“她”在知道小男孩的经历后,被小男孩的勤劳、乐观、善良打动,让“她”内心充满力量,男孩善良的行为也让“她”重拾信心,重新开始用心经营火锅店。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6)本题考查对段落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画线句写的是“她”在赞助别人的时候写的是小男孩的名字,而写谁的名字对“她”来说其实已经不重要。
“她”从小男孩身上汲取到力量,受到帮助,他们在传递善心的同时温暖他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从结构上来看,画线句在文章末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点明“传递”温暖,照应了题目,点明了文章主旨。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7)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本文讲述了她在火锅店生意不顺利的情况下,一个捡废品攒学费的小男孩捡了她的手机并归还给她,她由此和小男孩结缘,并因为被小男孩的善良而感动,坚持资助他读完大学;小男孩在工作后,每个月都会给她打钱,但是她在最后还是全都还给男孩;在她第二家火锅店濒临危机时,小男孩以她的名义把那份钱捐给一所小学,由此使她和火锅店的名声大振,挽救了她的事业。
在这个故事里,善良在二人之间传递,既帮助了对方,也帮助了自己。
谈感受时,围绕“善良的传递”这一主旨即可,注意语言的流畅性。
示例:
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
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答案:
(1)善心如一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