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审议制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7846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docx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审议制度.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docx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

吴川市第三中学校本教研制度

加强以本校为基础的教研,即校本教研,有助于学校明确办学思想和教育追求;校本教研给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展示才华的平台,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成长。

为全面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我校结合了本校的实际情况,实行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教师个人三级校本教研制度。

一、学校校本教研工作(一级)

1、校长是校本教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确立解决本校实际问题的教科研课题和适合学校特点的教科研形式,亲自参与教学研究,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创造条件,努力营造学校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

2、健全学校内部教研机构。

我校建立“校长——教学副校长——教研室、教导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构成的教学研究组织。

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直接由校级领导部署、管理,由教研室、教导处组织实施。

3、强化校本课程和校本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流程的指导管理工作。

教研室、教导处要负责制定促进本校教师素质提高的研究规划、采取的措施、发展的标准以及相应的其他制度。

如《兼职教研员职责》《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中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理论学习制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培养选拔制度》《外出学习制度》等等。

要负责任地及时布置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进展及效果,定期组织教研工作经验交流,做好总结和推广工作。

4、切实组织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根据我校学科特点、师资素质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进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帮助教师搞好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

如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班主任工作培训活动;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活动;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法制教育培训活动;学科业务学习研讨活动;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专题讲座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参观学习交流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活动;案例分析反思交流互动活动;展示课、观摩课切磋交流活动;经验总结、论文展览交流活动;热点话题论坛交流活动等等。

这些内容将以讲座、论坛、演讲、辩论、交流、展示、参观、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5、保证教学研究人员、经费落实到位。

学校要选用高水平教师充实教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的作用,落实兼职教研员制度,使我校教科研机构建设良性发展,工作效率稳步提高。

学校保证每年不少于3万元的教科研经费真正落实到教科研活动中,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6、建立并确保落实促进校本教研制度的教师评价机制。

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促进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尊重和保护教师进行多种形式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工作(二级)

教研组、备课组组长在学校教研室、教导处领导下,具体组织本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教研组、备课组教研工作的直接负责人,要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明确学校各项教研任务的具体要求,认真领会学校规章制度的精神内涵,带领全组共同努力,营造认真严谨、爱好学习、勤于探索、真诚交流、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健康和谐的教研氛围。

2、组织本组的学习活动,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要经常关注本学科教学教研最新动态、最新理论,广泛搜集、筛选、研究教育教学的多方信息。

领导全组结合热点问题学习;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学习;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案例学习;结合出现的问题学习;结合课题研究学习。

3、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本学科各学年、学期的教学任务。

根据新课程的思想、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及本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研组工作计划。

组织并指导本组教师按时制定出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及课时计划等。

4、坚决落实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可采用专题讨论式、中心发言式、重点研究式等集体备课形式。

树立课程意识和设计意识,落实主讲人主讲、同组人质疑制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分析、确立教材处理的目标和教法设计上,放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策略上,放在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而如何用好、用足教材上,放在针对性的作业设计上,从而有效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积极开展互相听课、评课、专题研究活动,把教学案例分析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每学期都要组织组内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观摩课,促进教师尽快灵活应用本学科的教学方法。

要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及市里的学科教研活动和竞赛活动,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争创佳绩。

6、组织本组教师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把握学科教学的导向,研究纸笔测评和实践性考察等校本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并认真做好成绩统计、质量分析和交流、反馈工作。

7、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科小组活动,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帮助建立学科兴趣小组,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体验性、拓展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特长。

协助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8、组织全组积极进行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发挥全组教师优势,通过选修课、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途径,在学校、学科的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出经验,出成果,出特色教师。

9、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设置能体现本组特色与成果的宣传版面。

建立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个人工作档案,做到每项活动有记录,使教研组、备课组各项工作的实施过程档案化、规范化,并努力做到信息化管理。

三、教师校本教研工作(三级)

教师要认真负责的执行本制度,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服从领导,落实常规;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强调优势,改进不足;以优补短,健康发展。

鼓励自我超越,形成个性风格。

要有终身学习、不懈追求的精神,争做研究型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成长,最优化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充分用好教学资料。

认真分析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内容。

有选择的使用相关辅助教学资料,明确其作用,发挥其效果。

2、认真分析教学对象,鼓励建立“学生档案袋”,进行个案研究。

认真分析学生的起始状况和程度、主体状态以及发展水平,明确学生的现有基础、学习情绪以及他们的情感、习惯等,千方百计寻找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执教的办法,研究有效的教学基本策略,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3、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设计,实事求是地为了学生发展。

为体现个性化学习,制定出合理的具有“校本”甚至“班本”的可以衡量和检验的学习目标;科学、严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环节和最佳教法,致力于引导学生在结合生活的体验中落实双基,提高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4、重视教学反思,把增强反思能力当作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课堂教学结束后,认真记载课堂的真情实感、典型体会以及对一些课堂突发事件的思考、质疑,并与同行相互交流、共享,以利今后改进。

5、结合教学实践,认真做到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在一个阶段内,有确定的一个教学研究内容或研究课题,并在研究中结合实际体会撰写教科研论文或总结。

四、检查与考核

1、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要接受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检查、考核,本制度为考核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教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

2、学校每年举行1-2次校本教研交流大会,对有重大科研成果者、突出贡献者和校本教研积极分子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3、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开始实施。

二O0八年二月十八日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参与决策的全过程,肩负着审议开发过程中重大决策的任务。

1、鉴于审议委员会成员的特殊构成,因此,要求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代表、家长、社区人士,必须认真自学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如《校本课程开发:

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的相关论述等,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技术。

2、校本课程开发起始阶段,审议委员会成员应该进行自我技术培训,如审议《课程纲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培训等。

3、审议委员会的成员应该参与确立学校教育哲学的研讨,组织对各方人士的调查,分析、研讨调查信息,与大家一起共同确立学校教育哲学。

4、分析评估学生、学校、社区的不同需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手资料,便于指导工作,解决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5、审议委员会必须本着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基本原则,客观、公正、科学、民主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审议活动,确保校本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6、认真负责地审议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一要审《纲要》内的项目是否齐全;二要审授课时间是否确定;三要看课程目标的确立是否恰当、合理,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否与学校校本课程总体目标紧密联系;四要看课程内容是否适合授课对象;五要看课程实施建议的可行性;六要看课程评价是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对审议内容要作好详细记载,经过大家讨论、分析、归纳后,确立所开课程,并公告审议结果。

7、审议委员会两月召开一次全体人员例会。

每次会议,每个成员必须先汇报自学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情况,提出疑难问题,大家研讨解决;必须对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与反馈,提出促改意见,还应及时向社会、家长报告相关信息。

8、制定开发校本课程的相关制度,如《校本课程开发激励制度》、《校本课程评价制度》,并监督制度的执行与落实。

9、检查与督促《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对工作完成好的人员给予奖励。

10、及时地将各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报送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校本课程培训制度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首要任务就是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使教师们以新的思想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

为了较好地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中层领导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教研主任为工作小组组长,负责带领教师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期解决学校自身的教育问题。

为此,我校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制定了校本课程的培训制度。

一、组织教师培训,帮助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有赖于教师真诚参与的意愿、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所能够获得的课程资源。

因此学校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校内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对教师进行陪训。

使老师们在生动具体的实例中感到:

校本课程就在我们手中、校本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消除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课程实验教师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本校、本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与信息、资源,把各种课程资源在时空上合理地统等安排。

三、学校领导要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制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把握校本开发的质量。

每位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一学期至少听六节校本课程课,并作好听课、评课记录。

四、责任到人,分管的主要领导要靠上抓,并将课程开发的实施情况与学校的奖评制度相结合,将校本的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落到实处,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数量。

五、校本课程年级组长要组织好小组成员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有关校本课程的各项任务。

六、学校每学年组织开展一次有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公开活动,每位老师在一学年中至少上一节校本课程观摩研讨课。

七、每月请专家对授课教师进行讲座。

八、学校对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价,每学期期末进行“校本课程优秀工作者评比”。

九、每学年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已有校本课程进行积效评估,对校本课程教案进行修订完善,使之成为正式教材。

从学生、家长、社会效益和学校规划及培养目标等多角度出发,对每门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开展提出改进方案。

十、以校本课程门类为单位形成研究共同体,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小组活动每月一次,大组活动每学期两次。

十一、教研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小组活动以专业知识进修和教学活动设计,预案编写讨论等为主;大组活动以校本课程理论培训、课程纲要撰写方法介绍等为主。

十二、每位教师每学年要撰写一篇有质量的校本课程研究论文或两篇校本课程故事。

十三、每学期期初和期末各召开一次学校校本课程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反馈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逐一剖析、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共同商讨下一步对策、措施。

校本课程开发激励制度

为调动广大教师主动与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特制定如下激励制度:

1、倡导主动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技术。

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指南》、《课程纲要》等文件撰稿人,作为学校科研成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对优秀的《课程纲要》,学校将向区以上教育研究部门推荐发表,学校视级别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2、鼓励求索与创新。

对教师选用、改编、新编又能形成序列的校本课程教材,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给予适当奖励。

对获得好评,并在区级以上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的,视级别给予物质奖励,并作为教师科研成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茧自缚教师年度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条件。

3、要求教师努力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掌握开发技术,对积极参加集体研讨、集体学习以及校本培训的教师学校将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4、为执教校本课程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参与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校本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给予教师特许时间,专用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和钻研。

5、鼓励教师开放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对学生、家长反响好,确实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发展特长,形成能力的优秀课执教者给予奖励。

6、营造团结合作的氛围。

鼓励非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实验,集思广益,共同研究。

对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验,为校本课程开发出谋划策,为校本课程者排忧解难的非校本课程执教教师给予“智慧奖”、“协作奖”。

校本课程教研组活动制度

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教研组成员的研究情况直接关系到我校校本课程的质量,故制定本制度

一、教研室活动制度

1、教研室每月组织教师进行一次学习活动,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校本课程管理与开发》等书籍,收集精彩文章,使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基本理论。

2、教研室加强教研组建设,每学期组织两次专题研讨活动,并请区市教研员及专家听课指导。

3、教研室认真研究、制定《校本课程评价表》。

每周至少听一节《服饰设计》,加强研究。

组织教师依据《校本课程评价表》进行说课、做课、听课、评课,始终用《校本课程评价表》来指导和监控学习过程。

4、教研室负责人通过与教师、学生、家长座谈,通过听课、发调查问卷等形式,随时了解校本课程的效果,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总结分析各种实验结果,不断调整课程。

二、教研组活动制度:

1、搜集资源:

教师围绕自己的课程主题,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的、大量的资料,并筛选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

2、编写教材:

认真地翻看学校《服饰设计》总纲要,顺应总纲要设计思路,每一个环节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按时认真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

3、做研究课:

教师每学期做一节研究课,写一篇教学案例或课例。

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并对所搜集的相关实验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课要认真准备,注意与信息技术整合。

4、听课评课:

本小组教师的研究课,全组成员无特殊情况必须听,听后依据《校本课程评价表》进行说课、评课,不断完善本课程。

5、定期总结:

每学年第一学期末教师撰写一篇论文或实验工作总结,第二学期末围绕自己的课题撰写研究报告。

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一、评价项目及标准

1、《课程纲要》评价标准

看课程目标是否与木校学生需要相吻合;看课程内容能否适应实现目标的要求;看实施建议能否保证学生自主、愉快地学习;看评价建议是否有利促进师生发展。

2、教学过程(一次教学活动的过程)评价标准:

看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结合目标是否全面实现。

开教学内容组织是否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

看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

看学生兴趣是否充分激发并指向学习目标。

3、议程实施效果(阶段性效果、终结性效果)评价标准:

看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极性是否不断提高;看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否得到发展;看学生价值观是否日趋正确,人格是否日趋健全。

4、对《校木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在《课程纲要》、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上进行。

主要看对本校学生需要的适切度,对学校办学思想体现的准确度,对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的有效度。

二、评价主体及方式

校本课程评价由区教育局主管部门、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各课程开发实施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

对《课程纲要》的评价主要由校本课程审议委会采用集中审议的方式进行,同时重视开发者与实施者在实施过程中的随机评价和实施后的终结性反思评价。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由课程实施者、学校有关负责人和其他教师与教学实施同步进行,主要采用交流、讨论方式。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学生和施教者自评为基础,学校有关负责人组织专业人员参与,可采用个人反思、集体评议、问卷调查、书面与实践测试等多种方式进行。

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由学校业务土管部门组织进行,请本校教师、学生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共同参与,主要采用实效评估、理论分析等方式。

最终呈送区教育局审定。

十、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怎样?

1、课程价值不同(针对的问题不同)。

2、课程的管理主体不同,校本课程由学校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国家管理。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特殊的国家课程,它具有过渡性,校本性。

3、课程内容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纲要规定了四个领域,是针对传统课程中的弊端而设置的,它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与活动课程联系。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则完全由学校决定。

4、课程的实施方式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主题活动,具有特殊的“教学”模式,而校本课与学科课有相似之处。

虽然二者之间有如此多的不同,但在实施中,它们又有许多联系、很多交叉的地方。

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时也可以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来实施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很多内容有的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是国家课程,有规定的学习领域,但主要也是由学校开发,从课程开发的主体的角度来考察,学校往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放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规划中整合实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

十一、校本课程与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是校本课程的前身,校本课程由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发展而来。

活动课程的弊端集中体现在课程管理松散、教学内容学科化倾向严重、课程没有地位成为学科课的延伸和补充、课程评价不到位等方面,而校本课程进行了提升和弥补,并且十分明显地突出了以校为本的特色,这是活动课程所没有的优势。

十二、什么是标志性校本课程?

怎样确立标志性校本课程?

标志性校本课程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

学校的校长、教师、社区代表等就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共同对话、集体审议和决策,根据从事课程设计的学科专家、地方教育行政领导的意见,汇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数据度,共同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质量认证体系。

通过这样的集体审议的过程,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开展校本化的课程实验,开发出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开发模式,而标志性校本课程是“研究---开发---实践反思---再开发---推介---质量认证”的新模式,其主要特点是:

(1)自发、自愿;

(2)自我控制和地方控制;(3)回应内部需要;(4)利用自身资源;(5)内部评价;⑹共同对话、集体审议和决策;⑺从事课程设计的学科专家、地方教育行政领导、学校、家长共同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质量认证体系。

确定标志性校本课程的原则:

区域性原则:

我校位于繁华的市场中心,紧邻湖南省最大的服装加工批发一条龙服务的服装、布匹、鞋帽市场群,如芦淞服装市场、环洲城、智超服装市场、华丽服装市场、星通鞋城、城中布匹批发市场等,服饰设计氛围好,条件优越。

学校中的1200多学生60%来自于这些市场经营户家庭,服饰资源得天独厚,社区资源为我们进行服饰教学创设了有利条件,也是社区对学校教育需要。

发展个性原则: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以自愿选择为前提,以学校办学条件为基础,通过评估学生的需要,通过充分发挥社区与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开发了包括科学素养类、技艺类及人文素养类在内的24门校本课程,学生对这些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经过比较、斟酌,终于如愿以偿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课程。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服饰设计》这门课程越来越赢得了更多学生的喜欢,它在广大教师、家长、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学校课改工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服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爱护扶持学生天生的生命冲动和原创表现。

以动手设计、制作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趣味性原则:

《服饰设计》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反复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性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去,在“做、观察、调查、实验、探究、服务、劳动”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利用作品欣赏、时装表演,给芭比娃娃缝制服装竞赛等形式,有目的、有系统地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形式多样、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认真,从而达到乐学、爱学的教学目的,让学生高兴自愿地参加服饰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初步的动手制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好服饰设计基础知识。

可行性原则:

《服饰教学实验》开展以来,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专职美术教师如孙丹、欧阳雪梅、刘舒颖的业务素质高,积累了丰富的服饰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我们学校则利用学校的地方优势,成立了《小学服饰教学实验》子课题组,对学校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注重各年级劳动、美术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在四、五、六年级开始有目的、有系统地铺开服饰教学,在美术学科中每册插入服饰教学内容三至四课时,注重知识结构的条理性,循序渐进,服饰教学实验由专职美术教师承担,其他学科教师配合完成课程实施计划。

十三、怎样建设标志性校本课程?

贺家土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提出理由

2002年我校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和办学特色、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确定了将“环保教育”课题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予以研究。

三年来,我校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大胆实践、积极反思引导教师走上了一条研究之路,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欣喜看到:

综合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增加了、校园环境美了,与此同时2004年下期,我们也在思索,学生环保意识增加伴随而来的应该是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但据考察,学生间文明习惯.人与人交往的行为有待改进。

怎样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系统的进行交际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2004年下期芦淞区教育局“JQ”工程所提倡“净、敬、竟、轻、青、亲”正与我们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