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docx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附件3.4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1.菌悬液的制备
刮取18~20小时的培养物,在管壁上充分研磨后混悬于1ml缓冲液中,借助比浊仪,调菌悬液浓度至104/ml,于1小时用多点接种仪接种(放置室温应大于25℃)。
2.MIC测定
(1)抗菌药物储存液制备
⏹抗菌药物称量及配制:
根据各抗菌药物的纯度称取,以目前所用抗菌药物为例。
抗菌素
纯度
称量(mg)
加溶剂(ml)
储存液浓度(μg/ml)
四环素
100%
3.2
1
3200
大观霉素
63.4%
40.38
1
25600
头孢曲松
81.5%
2.45
1
2000
环丙沙星
84.4
3.8
1
3200
⏹分装与保存:
每管200μl,-70℃可保存一年。
(2)抗菌药物工作液制备
青霉素:
管号
原液
0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浓度(μg/ml)
3200
1600
800
400
200
100
50
25
12.5
6.25
3.12
1.56
0.78
取量(μl)
200
→
200
→
200→
200
→
200→
200→
200
→
200→
200
→
200
→
200→
200→
200
溶剂(μl)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四环素:
管号
原液
0
1
浓度(μg/ml)
3200
1600
800
取量(μl)
200
→
200
→
200
溶剂(μl)
200
200
200
大观霉素:
管号
0
7
6
5
4
3
2
1
浓度(μg/ml)
25600
12800
6400
3200
1600
800
400
200
取量(μl)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溶剂(μl)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头孢曲松:
管号
原液
0
10
9
8
7
6
5
4
3
2
1
浓度
(μg/ml)
2000
200
100
50
25
12.5
6.25
3.12
1.56
0.78
0.4
0.2
取量(μl)
4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溶剂(μl)
36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环丙沙星:
管号
原液
0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浓度(ug/ml)
3200
1600
800
400
200
100
50
25
12.5
6.25
3.12
1.56
0.78
0.4
0.2
取量(μl)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溶剂(μl)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3)抗菌药物梯度培养皿的制备
⏹培养皿编号:
按各抗菌药物浓度编号。
⏹将配制好的各抗菌药物工作液150μl加到各培养皿中,与15ml50℃预温的培养基充分混匀,平放在超净台,半开培养皿盖至培养基凝固后,用塑料袋密封保存于4℃冰箱。
(4)菌悬液接种与培养
⏹多头接种针以及菌液板用高压法灭菌处理,其他配件用酒精消毒处理;使用前必须确认完全烘干。
⏹按照仪器要求将菌悬液接种于各抗菌药物梯度培养皿,接种菌后置超净台直至菌悬液渗入。
⏹置35℃~36℃、5%~10%CO2一定湿度的环境中培养。
⏹记录放置时间。
⏹培养18~24小时观察结果。
(5)结果判读
⏹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记录结果读取时间。
-在适宜的光线下,观察对照培养皿的菌落生长情况,并对所有菌株进行初步鉴定(涂片染色和氧化酶试验)。
-比较观察对照平皿和抗菌药物平皿,进行判读:
接种点有1个以上菌落或呈菌苔状为生长;接种点无任何菌落或呈薄雾印迹为无生长。
⏹MIC判读与记录:
-MIC是指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小抑菌药物浓度,表示单位为μg/ml。
-记录各抗菌药物浓度平皿上细菌生长情况,在《WHO参考菌株及MIC实验结果记录表》用(+)表示生长,(-)表示无生长。
-每批实验结果必须由另外一名技术人员复读、签字,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菌株的判读:
-本次测定的参考菌株MIC值在标准MIC值围或在标准MIC值±1个浓度围表明本次试验有效。
-本次测定的参考菌株MIC值超出上述围则表明本次试验无效,需重新配制抗菌药物平皿和测定。
3.β-酰胺酶测定
(1)纸片酸度定量法
⏹将一小片滤纸置于空平皿中:
⏹让滤纸吸足青霉素液(pH值8.0的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100ml+0.2g溴甲酚紫+5g无缓冲剂的结晶青霉素):
⏹用接种环将10~20个菌落涂到滤纸上,涂膜直径约为5mm,35℃孵育30分钟:
⏹观察结果:
产生β-酰胺酶的淋球菌使滤纸颜色由紫变黄。
(2)产色头孢菌素法
将头孢硝噻吩纸片置于空平皿中,用接种环将菌落涂到纸片上,3分钟观察有无颜色变化,变红者为β-酰胺酶阳性。
附件3.5
WHO参考菌株及淋球菌临床分离株MIC实验结果记录表
记录时间:
实验人员:
核读人员:
①青霉素(P),②四环素(T)及β-酰胺酶:
平皿号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T1
β-酰胺酶
浓度(μg/ml)
0.0078
0.0156
0.0312
0.0625
0.125
0.25
0.5
1
2
4
8
8
A
B
C
D
E
1
2
合计
③大观霉素(S):
平皿号
S1
S2
S3
S4
S5
S6
S7
浓度(μg/ml)
2
4
8
16
32
64
128
A
B
C
D
E
1
2
合计
④头孢曲松(CE):
平皿号
CE1
CE2
CE3
CE4
CE5
CE6
CE7
CE8
CE9
CE10
浓度(μg/ml)
0.002
0.004
0.0078
0.0156
0.0312
0.0625
0.125
0.25
0.50
1
A
B
C
D
E
1
2
合计
⑤环丙沙星(CI):
平皿号
CI1
CI2
CI3
CI4
CI5
CI6
CI7
CI8
CI9
CI10
CI11
CI12
CI13
浓度(μg/ml)
0.002
0.004
0.0078
0.0156
0.0312
0.0625
0.125
0.25
0.50
1
2
4
8
A
B
C
D
E
1
2
合计
附件3.6
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各监测药物MIC结果统计表
①青霉素:
浓度(μg/ml)
0.0078
0.0156
0.0312
0.0625
0.125
0.25
0.5
1
2
4
8
总数
菌株数
②四环素/β-酰胺酶:
浓度(μg/ml)
8
β-酰胺酶
总数
菌株数
③大观霉素:
浓度(μg/ml)
2
4
8
16
32
64
128
总数
菌株数
④头孢曲松:
浓度(μg/ml
0.002
0.004
0.0078
0.0156
0.0312
0.0625
0.125
0.25
0.50
1
总数
菌株数
⑤环丙沙星:
浓度(μg/ml)
0.002
0.004
0.0078
0.0156
0.0312
0.0625
0.125
0.25
0.50
1
2
4
8
总数
菌株数
附件3.7
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判断标准
敏感(S)
中敏(IS)
耐药(R)
四环素
≤0.5
≥1
≥16(TRNG)
大观霉素
≤64
≥128
头孢曲松
≤0.03
0.06-0.5
≥1
环丙沙星
≤0.03
0.06-0.5
≥1
附件3.8
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各监测药物敏感性结果统计表
β-酰胺酶
药敏情况
抗菌药物
菌数
+
-
耐药
中敏
敏感
青霉素
大观霉素
环丙沙星
头孢曲松
TRNG
+
-
四环素
附件3.9
参考菌株的MIC值
参考
菌株
青霉素
四环素
大观霉素
头孢曲松
环丙沙星
MIC
畴
MIC
畴
MIC
畴
MIC
畴
MIC
畴
WHOA
0.008
S
0.25
>128
R
≤0.0005
S
0.016
S
WHOB
0.06
LS
0.25
≤8
S
0.004
S
0.016
S
WHOC
0.5
LS
1
16
S
0.016
S
0.016
S
WHOD
1
R
4
16
S
0.016
S
0.03
S
WHOE
>2
PPNG
1
16
S
0.004
S
0.016
S
WHOF
0.016
S
≤8
≤64
S
≤0.03
S
0.016
S
WHOG
0.5
LS
32
TRNG
≤64
S
≤0.03
S
0.25
LS
WHOH
0.25
LS
≤8
≤64
S
≤0.03
S
2
R
WHOI
2
R
≤8
≤64
S
≤0.03
S
0.5
LS
WHOJ
>2
PPNG
≤8
≤64
S
≤0.03
S
8
HLR
WHOL
2
R
(CMRNG)
≤64
S
0.125
LS
16
HLR
WHOO
32
R
(PPNG)
>1024
R
0.016
S
0.03
S
WHOQ
1
R
(CMRNG)
≤64
S
≤0.03
S
1
R
●S=敏感LS=低敏R=耐药PPNG=产青霉素酶淋球菌
●TRNG=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淋球菌HLR=高度耐药
附件3.10
淋球菌质控菌株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报告表
质控菌株号:
监测单位名称
实验人员:
实验日期(年/月/日)
质控菌株
敏感性畴
(μg/ml)
青霉素
敏感(S)/低敏(LS)
耐药(R)/PPNG
头孢曲松
敏感(S)
低敏(LS)
环丙沙星
敏感(S)/低敏(LS)
耐药(R)
大观霉素
敏感(S)/
耐药(R)
四环素
TRNG/
非TRNG
1.MIC值
敏感性畴
2.MIC值
敏感性畴
3.MIC值
敏感性畴
4.MIC值
敏感性畴
5.MIC值
敏感性畴
6.MIC值
敏感性畴
附件4
性病病例报告资料分析方案
一、数据来源
(一)性病监测点管理机构: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选择本监测点报告的性病和人口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省级性病监测点管理机构: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分别下载本省国家级性病监测点报告的性病和人口等相关数据,汇总后进行相关指标分析。
二、指标计算
(一)发病率
1.性病总发病率
性病总发病率(/10万)=5种性病总报告病例数/当地平均人口数×10万。
当地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
2.分病种发病率
分性病病种发病率(/10万)=某种性病报告病例数/当地平均人口数×10万
3.分性别发病率
男性性病发病率(/10万)=男性性病报告病例数/当地男性平均人口数×10万
女性性病发病率(/10万)=女性性病报告病例数/当地女性平均人口数×10万
4.分年龄别发病率
某年龄别发病率(/10万)=某年龄别性病报告病例数/当地该年龄别平均人口数×10万
5.胎传梅毒发病率
胎传梅毒发病率(/10万)=胎传梅毒报告病例数/当地活产数×10万。
(二)标化发病率
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性病发病率比较,要求采用直接法进行标化,即以标准人口的年龄别人口数,或标准人口的年龄别构成进行计算。
标化发病率(/10万)=被标化地区性病预期发病数/标准人口总数×10万。
被标化地区性病预期发病数=∑(标准人口某年龄别人口数×被标化地区该年龄别发病率)
或
标化发病率(/10万)=∑(被标化地区某年龄别按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的分配发病率)
被标化地区某年龄别按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的分配发病率(/10万)=标准人口某年龄别构成比×被标化地区该年龄别发病率
(三)增长率
1.增长率
报告病例数的增长率(%)=(本期性病报告病例数-上期性病报告病例数)/上期性病报告病例数×100%。
报告发病率的增长率(%)=(本期性病报告发病率-上期性病报告发病率)/上期性病报告发病率×100%。
2.年平均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
其中a1为年初的发病数或发病率,an为年末的发病数或发病率,(n-1)为开(n-1)方。
(四)构成比
1.年龄构成
某年龄组的构成比(%)=某年龄组的性病报告病例数/各年龄组性病报告病例数总和×100%
2.病种构成
某性病的构成比(%)=某性病的报告病例数/5种性病报告病例数总和×100%。
(五)性别比
性别比=男性性病报告病例数︰女性性病报告病例数。
三、分析容
(一)时间分布
1.某季/年性病报告病例数与上年同期比较
季分析:
分析5种性病本年某季的报告病例数较上年同季的增减情况,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表示,参见表1。
表1.某年某季性病病例数汇总及与上年同季比较
病种
本年某季
上年同季
病例数
增减
(%)
病例数
构成(%)
病例数
构成(%)
梅毒
一期
二期
三期
隐性
胎传
淋病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疹
合计
年分析:
分析5种性病本年的报告病例数、报告发病率较上年增减情况,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表示,参见表2。
表2.本年性病病例数、发病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病种
本年
上年
病例数/发病率增减
(%)
病例数
构成(%)
发病率(1/10万)
病例数
构成(%)
发病率(1/10万)
梅毒
一期
二期
三期
隐性
胎传
淋病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疹
合计
2.本年某季性病报告病例数与本年上季相比
分析5种性病本年某季报告病例数较本年上季增减情况,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表示,参见表3。
表3.某年某季性病病例数汇总及与本年上季比较
病种
本年某季
本年上季
病例数
增减
(%)
病例数
构成(%)
病例数
构成(%)
梅毒
一期
二期
三期
隐性
胎传
淋病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疹
合计
3.本年截止本期累计发病数与上年同期累计发病数比较
分析5种性病从本年1月1日截止本期的累计发病数与上年1月1日截止上年同期累计发病数的增减情况,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表示,参见表4。
表4.本年截止本期累计发病数汇总及与上年同期比较
病种
本年初截止本期的累计
上年初截止上年同期累计
病例数
增减(%)
病例数
构成(%)
病例数
构成(%)
梅毒
一期
二期
三期
隐性
胎传
淋病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疹
合计
4.本年按季报告病例数及年发病趋势线图
季分析:
按发病日期,以线图的形式绘制出本年度从第1季度至本季度的性病报告病例数线图,在同一图中绘制出历年从1至4季度的性病报告病例数线图比较发病趋势。
年分析:
绘制历年至本年的5种性病发病率线图。
(二)人群分布
1.性别
季分析:
分析男女两性5种性病的报告发病数及与上年同期比较(见表5),并计算男女两性性病报告发病数的性别比。
表5某年某季不同性别性病报告病例数汇总及与上年同期比较
病种
男性(病例数)
女性(病例数)
本年(某季)
上年(同季)
增减(%)
本年(某季)
上年(同季)
增减(%)
梅毒
淋病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疹
合计
年分析:
分析男女两性5种性病的报告病例数及与上年比较(见表5),计算男女两性性别比。
分析男性和女性的性病构成比及发病率(见表6),可以在同一个图表中以直条图的方式表达。
同时分析历年男性与女性的性病发病趋势,绘制趋势线图。
表6某年不同性别性病报告病例数、构成及发病率汇总
病种
男性
女性
病例数
构成(%)
发病率
(1/10万)
病例数
构成(%)
发病率
(1/10万)
梅毒
淋病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疹
合计
2.年龄
年龄分组一般以5岁为一组进行划分,性病分析的年龄组划分要求:
0-,1-,5-,10-,15-,20-,25-,30-,35-,40-,45-,5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