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4706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20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2016年05月18日07:

55    来源:

河南日报

原标题: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序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我省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编制,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发展趋势和环境

  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坚持调中求进、改中激活、转中促好、变中取胜,谋划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加快“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建设,着力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发展呈现出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末全省生产总值37010亿元,年均增长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131元,五年新增14685元。

工业增加值达到1.6万亿元,是2010年的1.4倍。

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4427亿元,基本实现翻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009.6亿元,增长1.2倍。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8万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超过13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7万亿元,年均增长14.1%。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粮食年产量跨越550亿公斤、600亿公斤两个台阶,达到606.5亿公斤。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科学发展载体持续完善,产业集聚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4%,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街)加快发展。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比重达到39.5%、提高8.9个百分点,高成长性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3%、提高15.5个百分点,装备、食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

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中西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之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85%,提高8.03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倍,国家级研发中心数量翻一番,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现代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持续完善,中原银行等“金融豫军”加快崛起。

林业生态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节能减排成效突出,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国家控制目标。

  战略支撑更加坚实。

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实验区建设“三年打基础”目标基本实现,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初步形成。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建成投用,航线网络不断完善,旅客吞吐量达到17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40万吨;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取得突破,石武高铁投运,郑徐高铁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郑万、郑合、商合杭高铁开工建设,郑济、郑太高铁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郑开、郑焦、郑机城际铁路投入运营,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11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865公里,城际铁路17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305公里,实现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信息网络系统不断完善,郑州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跻身全国十大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全省乡镇以上区域实现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全光网河南”建成。

水利支持能力明显增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如期通水、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河口村水库完工蓄水,出山店、前坪水库及一批引黄调蓄工程开工建设。

能源支撑能力稳步提升,疆电入豫等重大工程建成投运,电力总装机达到6800万千瓦,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启动,第一批试点部分群众入住安置区。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简政放权步伐加快,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近半,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

省直管县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对10个省直管县(市)全面直管。

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成投用并与国家平台贯通。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和省级统筹、即时结报,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施。

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国企改革和战略重组有序推进,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持续深化,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商品、服务价格基本放开。

农村综合改革和财税、商事、水利、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最好时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郑州、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成功配合举办上合组织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郑欧班列运营综合指标居中欧班列首位,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综合指标居全国试点城市首位,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开放平台不断完善,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全面推行。

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优势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进出口总额达到738.4亿美元,较2010年翻了两番多;五年实际利用外资661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超过3万亿元,均为“十一五”时期的3.3倍。

在豫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84家、国内500强企业达到156家。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持续实施,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超过2万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4%。

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576元和10853元,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6%和10.1%。

城镇就业累计净增7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新增451万人,实现省内转移就业超过省外就业的历史性转变。

人力资源强省建设步伐加快,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计划实现预期目标。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五年分别提高55%和83%,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90%和133%。

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37万套。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3.2%、提高30.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83%、提高18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2万张。

改造农村危房100万户,规划内3630万农村居民和在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67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建成投用,公益性文化服务场所全部免费开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体育、慈善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平安河南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科学谋划特点最突出、创新实践特色最鲜明、转型发展成效最显著、河南形象提升最明显的五年。

经过这五年的努力,我省发展的科学性明显增强、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发展后劲蓄积壮大、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现出光明前景。

  尤为重要的是,这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与立足河南实际相结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服务全国大局与推动河南发展相结合,谋大事抓根本打基础;坚持顺应发展趋势与把握发展阶段相结合,求真务实、科学发展;坚持思想引领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推进德法双治;坚持发展伟大事业与推进伟大工程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形成了鲜明的工作特色,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

这些经验是我省政通人和、事业发展的根系所在,凝聚着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在“十三五”时期发展中坚持和发扬。

  第二节“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妥善应对,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发展新境界。

  从外部环境看。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

我国经济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特别是供给总量和结构不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加快结构性改革成为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自身发展看。

我省正处于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紧要关口,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把中原等城市群作为带动发展的新空间,制定实施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为我省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提供了重大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展开,国内外产业持续梯度转移,为我省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我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家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工程,为我省补齐短板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是发展优势前所未有。

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特别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成效显著,战略先导优势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集群支撑和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发展载体优势持续提升;航空网络、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公路网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加速形成,区位交通优势持续提升;1亿人口的发展中大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提升;人口红利正在向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红利转变,人力资源优势持续提升。

三是困难挑战前所未有。

主要表现在:

经济下行压力大,传统产业拉动力量逐渐减弱消退,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推动新旧产业转换任务艰巨;城镇化水平低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带动力不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弱,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任务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弱,高层次人才不足,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尚未形成,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雾霾天气、水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仍需进一步激发,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艰巨;贫困人口基数大,且集中在“三山一滩”(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黄河滩区)等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匮乏的偏远地区,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正处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的关键阶段。

必须准确把握我省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既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坚定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