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练习剖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6968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练习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诗歌鉴赏练习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诗歌鉴赏练习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诗歌鉴赏练习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诗歌鉴赏练习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练习剖析.docx

《诗歌鉴赏练习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练习剖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练习剖析.docx

诗歌鉴赏练习剖析

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

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夜已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赏析。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

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

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亲人(妻子或者母亲等)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2006年全国高考辽宁卷)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3分)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答问题:

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

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自我形象)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回答问题:

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

答:

“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

(他人形象)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

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

特点:

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面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

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

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被贬后不避坎坷、超脱旷达的形象。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总括)。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

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分析)。

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总结)。

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概括形象特点;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指出形象的意义。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提示】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 、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

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题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从注释②中可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

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答:

(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诗。

2007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做此题时固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但若考生不了解华清宫的有关背景,恐怕也很难理解透作者在诗中的感情。

华清宫即中国唐代离宫。

以温泉汤池著称。

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

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

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

当时这里台殿环列,盛况空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

至唐末废圮,五代成为道观。

知道这一背景,再读这二首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出来了。

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要重视标题,从诗的题目上突破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贾岛《题李凝幽居》(1998年全国卷)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2005年广东卷)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2006年湖北卷)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2006年全国卷)

2006年高考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

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一般动词

1、陶潜:

悠然见南山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2.张先《天仙子》: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3.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4.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活用动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形象。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

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一个空字,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

“红”与“绿”形象地表明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以上各句中的“老”、“肥”、“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形容词、副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数词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②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拟声词

  作 用: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表颜色的词

作用: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

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

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

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

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高适)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岑参)

  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

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

 回答“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类题的思考步骤:

(1)寻找并鉴赏诗句中精练的词语:

1.鉴赏精练的动词

2.鉴赏精练的形容词

(2)如何进行语言表述(步骤如下)

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

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答案:

“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具体解释)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修辞)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作用)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

“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

“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

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诗歌语言风格常用

界定词语

清新平淡绚丽

明快 含蓄自然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答语言风格题的思考方法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

(1)叙: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横江词(其一)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叙:

这首诗多用口语,自然流畅,朴实无华。

析:

一二名句“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

三四句用语夸张,想象奇特,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率真。

评: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

(四)注意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注意:

学生做题时,只要认识到了某一种技巧手法,就一定要指出来)

[考题设计]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

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

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

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

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1)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2)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3)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

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一词(或一句)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或“字眼”或“诗眼”),为什么?

•提问变体:

哪字词(句)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或“字眼”或“诗眼”)?

•答题注意:

“提问变体”问题作答,千万不要只回答出哪字就草率收兵了,应该象“提问方式”中要求回答“为什么”才可。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或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解答分析注意:

切入分析一般抓两点:

①如是从内容或结构上去问哪句是领全诗词时,分析时一般抓在内容上能起总领的句子或结构上能起承上启下的句子,如下答题示例第②步骤;②当问哪个字时,一般宜抓住能体现或表现诗人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去理解分析,如:

•“喜”“惜”“悲”“痛”“怒”“哀”“愤”“怨”“叹”“笑”“喜”“愁”“乐”“冷”“凉”“闲”等,或体现冷、热色调的词(如“暗”“灰”“黑”“明”“亮”“红”等)去把握分析。

•答题步骤: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该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珠帘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002年全国卷)

•明确:

同意。

/“柳”,“留”也(谐音)。

古“折柳”的寓意含有“惜别怀远”之意思,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抒发思乡之情的。

(步骤①——指出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这种思乡之情是由“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步骤②——指出该词在全诗结构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可见“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回应问题归结肯定你的观点,这点也很有必要)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

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步骤:

找到原诗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

(2005年福建卷第10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

(1):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雁引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