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定位及发展思路陈强概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6965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定位及发展思路陈强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定位及发展思路陈强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定位及发展思路陈强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定位及发展思路陈强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定位及发展思路陈强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定位及发展思路陈强概要.docx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定位及发展思路陈强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定位及发展思路陈强概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定位及发展思路陈强概要.docx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定位及发展思路陈强概要

第22卷第2期2011年4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TongjiUniversityJournalSocialScienceSection

Vol.22No.2Apr.2011

收稿日期:

2011

01

14

基金项目:

上海市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课题(2910237004。

作者简介:

陈强(1969,男,浙江余姚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经济理论与实践>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定位及发展思路

陈强1,高国武2

(1.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2.同济大学产业管理办公室,上海200092摘要: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在嘉定区和同济大学的战略合作布局中居于重要位置。

在对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产业发展现状、环同济13平方公里的城区发展和土地利用等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学科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了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方向,提出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整体定位和具体发展思路。

关键词: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整体定位;发展思路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3060(201102011207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围绕大学和科研院所形成的典型产业集聚现象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例如,硅谷的起步和发展得益于当地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波士顿128公路地区是全美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拥有全美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东北大学、麻省大学等;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内有工业技术研究院、/交通大学0、/清华大学0以及6个/国家0实验室;中关村也是智力密集之地,拥有清华、北大、人大等数十所著名高校,以及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200多家。

这些大学和科研机构不仅为周边企业提供诸如知识、技能、经验、人才等智力支持,还衍生出不少师生创办的创新型企业,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中小建筑设计企业开始聚集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周围,依托其知识辐射、技术优势、社会资本积累以及人才汇集优势,企业有效地降低了商务成本,增加了贸易和非贸易接触,提高了业务量。

中小企业的兴起促进了产业链上各类专业支持公司的出现,集聚企业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

2007年6月,杨浦区政府和同济大学共同启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

目前,该经济圈已形成以建筑设计为龙头,

以市政工程设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为重点,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设计产业集聚,具有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增长速度快、辐射范围广、产业链完整、企业间联系紧密、规模效应凸显等特点,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诸大建等(2003、金可武(2004、潘海啸(2005、虞大鹏和陈秉钊(2005、官远发等(2007、刘强(2007、仓平等(2008、陈守明等(2008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2004年以来,同济大学的汽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软件学院、传播与艺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等陆续迁入嘉定校区,一万多名师生员工的到来为所在的上海国际汽车城区域增添了新的活力,在继续强化区域汽车产业特色的同时,也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埋下伏笔。

2009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嘉定区安亭、黄渡两镇实行/撤二建一0,设立新的安亭镇,两镇合并后面积达到89.29平方公里,上海国际

汽车城核心区也由12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

这使得汽车城的管理体制更加顺畅,有利于内部的统筹安排和空间格局的一体化,上海国际汽车城获得又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发展契机。

在这一背景下,嘉定区政府和同济大学敏锐地意识到进一步加强区校战略合作的重大意

义,决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契机,依托嘉定区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发挥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知识溢出效应,深化学科与产业对接,共同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主要就该区域的整体定位和发展思路进行研究。

一、区域现状分析

上海国际汽车城在上海/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0的四级城镇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经过近10年的发展,该区域已形成集汽车制造、

研发为龙头,集汽车贸易、汽车博览、汽车物流、汽车文化旅游和汽车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范围北至沪宁铁路,南至陶其浜、绿苑路、曹安路、黄渡大道一带,西至于田路,东至黄渡工业区,总规划面积约13平方公里。

经调研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该区域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总体产出效率偏低

目前,环同济13平方公里的主要业态为批发、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商务服务、房屋和土建。

从土地产出效率来看,明显低于周边地区,环同济13平方公里占上海国际汽车城面积(90.5平方公里的14.4%,而营业收入、经济增加值、营业利润和税金等指标所占比例明显低于该比例。

这虽然与同济大学分布在该区域,校园载体本身没有产出存在一定关系。

但是从总体来看,在环同济1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企业集聚程度和产出效率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

2.已形成较完整的汽车产业格局,核心能力相对集中

通过图1中四个维度的空间数据分析可发现,从企业数量的维度观察,企业在上海国际汽车城区域内总体呈分散态势;从从业人员的维度观察,虽然也相对分散,但是集聚度与前者相比较为显著,形成若干集聚点;从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维度观察,集聚度则更高,尤其是后者的集聚度收敛为一个/极点0上海大众的汽车制造区。

由此可以推断:

上海国际汽车城的汽车产业格局虽已形成,但是核心能力仍然集中在整车

图1不同维度的上海国际汽车城产业集聚状况

(据2008年第2次经济普查数据绘制

3.汽车产业链形态初具,高附加值环节的竞争力不足

区域内已形成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但是产业链中各环节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生存状况差别较大。

在产品研发和创新环节,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共研发与检测平台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尚未形成强大的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在零部件制造环节,零部件总产值已占上海同行业的34%,产品涉及发动机、底盘、车架、车身、安全系统、电子电器、汽车玻璃、汽车内饰等15个大类,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在制造和装配环节,已经形成较强的汽车整车装配能力。

在物流环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达47家,能够基本满足区域内需求,但尚未形成强大的辐射服务能力。

在营销环节,主要以销售上海大众系列和斯柯达系列的乘用车为主,距离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销售平台的目标还很遥远。

但是,在二手车交易方面,物流和信息服务已达到一定水平,为构建全国销量最大、服务最便捷、

下一定基础。

在品牌营造环节,F1赛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卓著,汽车博览馆和汽车博览公园品质上佳,但尚未发挥集聚人气的作用。

在产业链的/微笑曲线0中,左侧的设计和研发环节和右侧的品牌、服务环节,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

上海国际汽车城的现状是中间环节发展突出,但两端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反而较弱,形成一条/倒微笑曲线0。

离建设/国内占据产业制高点,国际据占一席之地0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4.区域内研发资源富集,但缺乏整合环同济区域的研发资源十分丰富,大致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拥有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铁道与轨道交通试验线、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铁道信号工程研究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985工程0二期创新平台、国家和省部级技术研究中心多个。

另外,同济大学还有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同济南车株机技术开发中心、同济沈阳机床研究院等。

铁路事业服务研究平台也正在规划之中。

其次,区域内聚集了一批公共研发资源。

包括上海激光等离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

另外,还有上海轨道交通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黄渡检修基地等。

第三,区域内还拥有大量的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包括上海大众技术中心、天纳克排气系统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德国SCHEFLE技术中心、美国ROCHER技术中心等。

研发资源在环同济区域的高度聚集,为进一步吸引人才和推动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是,以上的各类创新资源缺乏整合。

首先,在区域层面上没有相应的机构对区域内的研发资

源进行摸底排查,建立资源清单,为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下基础。

其次,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分属于不同的/条块0,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构建合适的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共享机制,让资源流动起来,让参与的主体都能受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缺乏对于这一问题的考虑。

第三,区域内已有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缺乏整体推介和宣传。

区域内的许多企业对这些平台都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影响力了。

5.产业发展迅速,城区功能配套建设明显滞后

就总体而言,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所在区域的交通较为便利,土地潜在价值较高,开发难度不大。

但是,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产业特色过于浓重、商业设施匮乏、区域环境有待改善,文化生活单调。

教育和医疗资源也严重不足,区域内只有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家医疗单位,12年一贯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实验学校、安亭中学(完中、外冈中学(完中、方泰中学(初中和黄渡中学(初中5所学校。

这说明,上海国际汽车城汽车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充分带动城市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整个区域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导致人气不足,反过来又影响商业的发展。

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会展中心、汽车博物馆和F1赛车共同打造的汽车旅游文化运动,文化传播作用基本得以体现,但在经济运作过程中并未摆脱巨额亏损的压力。

究其主要原因,仍然是汽车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环节的培育不足,城区发展/短腿0,城市功能发展不完善,人气无法聚集,导致汽车产业的综合带动效应难以发挥。

二、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学科现状和知识溢出分析

目前,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共涉及14个一级学科,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其中,交通运

输与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材料学5个学科是国家重点一、二级学科。

嘉定校区拥有教职工近1300名,其中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二,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接近一半。

2009年暑期,同济大嘉定校区各学科方向发展不平衡,差距明显。

有些学科发展快,已经拥有很强的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高水平的成果和重大工程实践的经验。

但有些学科缺少有重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优秀的研究群体。

这一判断基本符合嘉定校区人才队伍的实际状况。

近年来,嘉定校区的教师承担了数量较大、,

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6年至2009年10月嘉定校区各学院共承担/9730、/8630、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3234项,合同金额11.9亿元,其中政府委托项目占55%、企业委托项目占40%、国际合作项目占5%。

2003年至2009年10月,嘉定校区共8个学院申请专利792项,其中发明719项,实用新型73项。

已获授权313项,授权率达39.5%。

各学院申报专利的领域与/大交通0产业链存在高度相关性,为嘉定校区在/大交通0产业中寻求发展机会奠定了基础。

知识溢出和知识传播都是知识扩散的方式,知识传播是知识的复制,而知识溢出则是知识的再造。

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依托现有优势资源,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未来的产学研发展主要有如图2所示的四个方向,即依托汽车新能源技术、汽车工程、车用动力、汽车营销与物流、汽车电子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在现代地面交通工具领域开展合作;依托智能交通技术、道路与交通工程、道路安全与环境、交通信息工程等先进技术,在交通工程领域取得突破;依托SAAS平台技术、可视化技术、数字化制造、高性能计算、嵌入式系统等优势资源,引领先进制造研究;依托动画设计、建筑节能技术、物流规划以及广告与会展等领域的先进研究成果,在创意、规划和咨询产业领域作出贡献。

交通产业作为新兴大产业,产品链条长,

图2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产学研结合的四大方向

联范围广,专业内涵非常丰富。

包括规划、设计、咨询、勘察、工程建筑、车辆工程、通讯信号、牵引供电、防灾报警、环境控制、运营管理等30多个专业领域。

如图3所示,围绕大交通产业链,嘉

定校区各学院可结合自身学科发展需要,在多条

支链上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机会。

图3嘉定校区各学院围绕大交通产业链的参与机会三、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整体定位

在对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产业发展现状、环同

济13平方公里的城区发展和土地利用等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学科现状及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方向,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整体发展定位可以概括为:

/一个中心,双核驱动,三大产业,四大平台,五项功能,六类载体,智慧新城。

0具体描述如下:

一个中心:

依托区域内研发资源丰富的优势,出为中心,引领整个区域的产业和城区发展。

双核驱动:

针对区域内产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一方面应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另一方面还要着力完善和提升城区功能。

三大产业:

综合考虑产业前景、能力现状以及同济大学知识溢出等因素,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应重点围绕现代地面交通装备、智能交通和现代汽车服务业三大产业进行战略布局。

四个平台:

针对目前区域内研发资源富集但缺乏整合的问题,

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以提高区域创新资源的共享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具体包括技术支撑平台、专业服务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

五项功能:

根据产业定位以及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应实现高端研发集聚、智能交通先行、新能源汽车示范、全方位现代汽车服务和国际化生态社区五项主要功能的高度融合。

六类载体:

在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建设和功能提升

过程中,应着力打造研发、产业、居住、生活、商业、景观等六类载体。

智慧新城:

在汽车及相关产业的良好产业基础上,借鉴斯坦福硅谷模式的成功经验以及金桥碧云国际社区城市化的成功要素,集聚研发和现代汽车服务业的高端人才,打造智力密集、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效益新产业形态和配套完善、高活力、缓节奏、高生活品质的新城市形态,建设学科与产业发展交相辉映的智慧新城。

四、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思路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整体定位既涉及产业的结构调整,也涉及到城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既有/硬0的各类载体建设,也有/软0的政策、制度和环境。

具体的发展

思路如下:

1.加快编制各项规划,理顺开发体制,完善相关机制

区域发展,规划先行。

要使得如前所述的各项定位能够落地,应在制订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三大支撑性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为龙头的现代地面交通装备产业、智能交通产业、现代汽车服务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及低碳城区示范区建设规划、智能交通先行区建设规划、区域交通组织优化规划等。

为了加强对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的规划、决策和领导,由上海国际汽车城管委会、同济大学等共同组成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领导小组,并建立定期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讨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决定,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整合各方面资源,创造良好环境。

在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同时,明确职责,完善管理职能。

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0的区域开发运作机制,以政府投资为主体,通过吸收社会资本,采用政府采购模式、代建制和私人融资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发新城区。

2.建立区域发展资金保障体系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应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社会和民营资金为主体,域发展资金保障体系。

并通过产城一体化建设,获得一部分商住开发用地的平衡性收益,弥补开发资金的不足。

在资金补贴上,要加大扶持力度。

要落实对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项目建设的专项资金,研究制定相关综合配套政策。

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支持环同济区域的功能开发、城市建设和管理。

设立上海国家汽车城研发成果及转化奖励基金,资助高校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经营人员、管理人员进行科研开发并将科研成果转化。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与研究院所、大学组成技术研究开发联盟,共建研究开发机构。

鼓励企业将研发机构建立在知识圈,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委托、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与知识经济圈内的科研机构、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

3.加大区域内公共研发资源的整合力度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各类研发资源富集,但是彼此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应制订鼓励科技资源共享的优惠政策,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对区域内大型科学仪器与设备、科技数据与文献、信息网络资源等进行梳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体系。

在此基础上,由管委会牵头,建立企业技术联盟,针对共性技术开展合作研发,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联盟技术资源储备和整体市场竞争力。

并借助科技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0政策,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和创新资源投入。

第2期陈强等: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定位及发展思路117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形0和/无形0的围墙,形成知识外溢的良好氛围,实现区域内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共享,探索区财政对于资源共享提供补贴的相关方法和规定,尝试推动企业和高校人员交流的/旋转门0机制。

同时,积极探索和推广大学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的新模式,鼓励企业化运作,引入技术专员或经纪人制度,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研发中心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的辐射和转移,形成/知识创造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0的生态链。

鼓励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园区、业企之间的合理流动;鼓励学术机构人员运用专业技术为企业服务;鼓励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走进高校课堂和实验室。

4.推进园区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上海国际汽车城同济科技园是未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是嘉定校区知识溢出的重要媒介,应努力将其打造为/创新、创意、创业0的乐园。

科技园主要由研发基地、人才公寓、创新创业基地、培训基地等部分组成。

当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到一定阶段,可适时启动新能源、车辆新型材料、车辆电子以及智能交通等新兴产业园区建设,以承接同济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识溢出和经科技园孵化的成熟企业。

为了提升创业服务的水平和效率,经济圈内应成立创业服务中心,主要行使两项功能:

一是受政府各职能部门委托管理的功能,包括政府信用管理、服务标准设计、业务流程整合、以及相关政策协调等。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资源引导社会资源的功能,包括信用、信息、资源、服务的有效组织和协调。

具体而言,创业服务中心提供的综合服务覆盖人才、管理、市场、技术和信息五大层面,能够为创业企业提供注册办公、信息传递、投资融资、创业文化、生活服务等服务,帮助企业申请种子基金及各类政府资助,帮助制订企业发展计划,对企参考业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个性化、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并与区域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职业经理人、投资人、基金管理人、项目策划人等建立联系,打通产业区内外信息渠道。

5.加快城市化配套建设,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区域品质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发挥,要求有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

对于本区域而言,吸引优质的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入驻,关键在于加快城市化配套建设,以具有良好品质的居住、教育、医疗、商业配套设施以及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并留住各类优秀人才。

在安排住宅项目建设时,必须考虑住宅结构、档次以及与产业间的合理布局。

以建设高中档次住宅为主,主要包括嘉定校区同济新村、专家公寓和住宅商品房项目。

可以通过商品房价格、住房政策、区域环境、居住条件和优质服务,吸引高端人才。

在加快城市化配套建设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产城一体化发展的软环境。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经济圈建设的进展情况,培育产业发展氛围。

主办区域性文字刊物,以整合区域官产学研资源为导向,发布产业发展和政府相关政策信息,展示骨干企业形象。

以同济大学、上海国际汽车城管委会为主体,每年举办2~3次以/新能源0、智能交通0、//现代汽车服务业0等为主题的区域性国际产业论坛,争取将其打造为业内具有国际知名度和重大影响力的专业论坛。

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花卉节、汽车文化节、汽车音乐节、国际啤酒节、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营造多元文化的氛围。

(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得到同济大学和嘉定区相关部门、上海国际汽车城各主体公司的大力支持,以及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09级全体硕士研究生的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文献[1]诸大建等.知识型产业的一种形成模式对赤峰路/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0的初步研究[J].上海改革,2003,(9.[2]金可武.繁荣之下的盛宴当设计成为一门生意[J].时代建筑,2004,(6.[3]潘海啸,卢源.大学周边产业形成动因及结构的实证研究以同济大学周边产业群落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1182005,(5.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4]虞大鹏,陈秉钊.知识型产业集聚中的社会资本作用研究以同济大学周边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5,(3.[5]官远发,王雁,章仁彪.环大学经济圈:

从知识外溢到科技转化/知识杨浦:

三区联动之同济模式0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1319.66.[6]刘强.同济周边设计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与价值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1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15124.[8]陈守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内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带的实证研究[M]//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展#效率#公平.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OECD.创新集群:

国家创新体系的推动力[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王缉慈等.超越集群: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11]周晓华.新城模式:

国际大都市发展实证案例[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