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考前背诵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6674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答题考前背诵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简答题考前背诵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简答题考前背诵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简答题考前背诵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简答题考前背诵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答题考前背诵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汇总.docx

《简答题考前背诵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答题考前背诵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答题考前背诵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汇总.docx

简答题考前背诵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简答题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

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教育的发展分古代教育(包括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1)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3)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

(4)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征:

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

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3、简述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1)培根

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夸美纽斯

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

他的贡献:

①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②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③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④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3)卢梭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

(4)裴斯泰洛齐

瑞士平民教育家。

代表作《林哈德与格笃德》。

(5)英国哲学家洛克

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教育漫话》。

4、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6、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种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种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2)由于历史和传统不同,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双轨制学制(存在于20世纪中其以前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3)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

1902年第一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8、论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

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二战前世界许多国家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

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啬,也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

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9、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

(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

(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

(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10、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11、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在哪里?

(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

(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

(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12、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①明确教学目标②激发学习动机③感知教学材料④理解教学材料⑤巩固知识经验⑥运用知识经

验⑦测评教学效果。

1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恰当④教学组织

严密⑤教学效果优异。

1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本题针对中学考生)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16、什么是德育的途径?

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本题针对中学考生)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校园环境建设等等。

其中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基本途径。

17、什么是德育方法?

我国中学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哪些?

(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主要有:

①说服教育法②情感陶冶法③实际锻炼法④榜样示范法⑤评比竞赛法⑥奖励与惩罚法

18、中学德育的目标(本题针对中学考生)

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

(1)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告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19、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0、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1、什么是课程?

简述课程的内涵?

含义:

广义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课程指学校开展的教学科目的

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内涵:

(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

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

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

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2、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23、课程资源与开发利用的原则有哪些?

(1).共享性原则;

(2).经济性原则;

(3).时效性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24、广义和课程资源与狭义的课程资源有何区别?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因而这类要素也叫素材性课程资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因而这类要素也叫条件性课程资源。

25、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途径和方法)?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进行社会调查。

第二,审查学生活动。

第三,开发实施条件。

第四,研究学生情况。

第五,鉴别校外资源。

第六建立资源数据库。

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课内外的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也都是课程资源。

26、什么是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为学习者接受,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都须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

27、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一,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一是可传播性,二是可操作性,三是和谐性,四是相对优越性。

第二,交流秘合作。

经常交流有关课程计划方面的情况,并能达成如何实施的共识,对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负有领导、组织、安排、检查等职责。

第四,教师培训。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最直接的参与者。

新的课程计划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

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形成新课程的理令,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方法。

第五,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需要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28、什么是课程评价?

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是对指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课程评价的内涵:

第一,课程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本身。

第二,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第三,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

献。

第四,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子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29、CIPP评价模式的步骤。

第一,背景评价,第二,输入评价,第三,过程评价,第四,成果评价。

30、什么是教科书?

其作用有哪些?

(1)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2)教科书的作用:

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同时也全球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③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3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教程看作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其主要观点为: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但这两种活动却有着不同的性质。

一方面,在教师教的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活动的客体,教师教的活动是属于变革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范畴。

另一方面在学生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和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客体。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特殊性表现在:

①间接性与简捷性;②交往性与实践性;③教育性与发展性;④引导性与指导性。

32、试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①学生是人,包括着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第一,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第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第三,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②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的人,第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第一,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第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33、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具体地说有:

(1)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4、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实现班级群体由松散群体向班集体的跨越,使班级成为

每个学生愉快生活、健康发展的园地。

班集体的培养: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

(3)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

(4)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35、班主任应如何协调与科任教师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

(1)协调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

任课教师是影响学生最深刻、最广泛的教育力量。

班主任应加强与任课教师的配合与协作,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教育中的作用,共同把班级工作做好。

班主任要协同科任教师形成统一的教育要求;协调科任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沟通科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

学校各级领导对班主任工作起着宏观上的指导、调节、控制作用;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因此,班主任要认真贯彻学校教导工作计划,努力与全校行动协调一致;依靠学校各级领导,搞好班级工作;协助学校领导制定并贯彻执行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

36、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7、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意义: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认识和掌握教育、

教学规律;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学改革;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心理学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改造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地进行脑力工作;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个性品质的优缺点,自觉地发展积极地个性品质,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的不良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保证身心健康等等。

38、简述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当我们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

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对它进行识别,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映。

(2)知觉的选择性:

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

多样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感受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通常人对事物都是根据己有知识和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和

领会的。

对事物的理解是知觉的必要条件。

(4)知觉的恒常性。

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

化而变化,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39、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

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40、为什么说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应交替使用?

在教学中,两种注意都是不可或缺的。

无意注意虽然不易产生疲劳,但容易被新异刺激干扰,产生分心;有意注意保持时间过长,会引起神经细胞疲劳,降低教学效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两种注意有节奏地加以轮换,这样既可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可减轻学生的疲劳。

41、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42、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

(1)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2)识记材

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

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

练的动作机能遗忘的

较慢;(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5)识记材

料的系列位置应对识记

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

增进记忆的方法:

(1)直观形象法;

(2)图表法;(3)谐音记忆法;(4)归类比较法;(5)联想法;(6)歌诀法。

4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44、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

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45、简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缺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迄今为止心理学界最为推崇的需要理论,其积极意义表现为:

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

①马斯洛脱离现实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去看待人性,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中的作用;②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的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③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46、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学习层次:

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连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

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47、简述学习动机的有关理论。

①强化理论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③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④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⑤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48、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9、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50、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