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6189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docx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docx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92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二中部分习题。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

六岁以前买票吗?

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

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

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

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

调查谁?

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

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

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

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

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

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

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

14能代表吗?

12呢?

(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

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

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

板书:

移多补少)

生2:

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

除以3可以吗?

4表示什么。

括号里的表示什么?

关系式:

总数量÷份数。

板书:

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

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

(板书课题:

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

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

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

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

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

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

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

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

学生体会到:

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

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

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

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

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

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

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

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

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

(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

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

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

(板书:

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

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在辩论中学生清楚:

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

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

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

据统计:

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

出示平均数资料。

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

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

(2)第

(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五、板书设计

平均数

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移多补少

一共收集

人数

代表

环保小队

快乐队

 

天使队

 

阳光队

 

同样多

求和平分

(14+12+11+15)÷4

=52÷4

=13(个)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这节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

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课的导入用“儿童身高免票线”如何确定的问题串,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四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

课标上指出:

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

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于是,我设计了评比“环保小队”,出示表格里的总数,故意让学生出错,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认为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数更合理。

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学生梳理思路,明白了相关部门从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求平均身高,最后呈现6岁以下儿童平均身高,因此确定“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0厘米。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经历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全过程。

教师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但交流者的作用体现不足,如能更好的与学生达到互动,能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相信效果会更好。

在这节课中,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认识了平均数,他们感到平均数就在身边,并获得了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学得兴趣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