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0.docx
《幽径悲剧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幽径悲剧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0.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0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与知识点
1、理解文章揭露的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以美衬悲的写法,掌握阅读悲剧的一般方法
3、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教法设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以及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思考问题
一次备课三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
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
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
“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
”可老人说:
“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
”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
季羡林,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
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
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
阅读这样的一位大师的作品,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感想和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悲剧的发生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正式开始的?
请据此划分文章的段落,并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
第一部分(1—6),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藤萝悲剧。
三、细读课文,分析讨论
1、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
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
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2、怎样写藤萝之美?
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
幽径是美丽的,幽径是神奇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这样就烘云托月般地将这株古藤萝的地位突出了出来,为下文的急转直下作好了铺垫,为下面的悲剧蓄势。
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
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本文实际上写的是一株藤萝的悲剧,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从藤罗被毁写起,前面还要写那么多的文字呢?
——所谓“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前面写的藤萝越美,文章的悲剧性也就越强。
在作者眼里这棵古藤萝已不仅仅是一株植物,它已是美的化身和历史的见证。
老师曾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
“真没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竟然是废墟。
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根根斑驳的石梁,一个个残破的雕像,一条条毁不成形的通道;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横亘在街边路旁,尤其令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的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
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有远见卓识的一族。
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就毁掉了历史和文明。
这无异于民族精神的自杀。
”一堆废墟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株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文明的见证,一株劫后余生充满灵性的藤萝,一个从无害人之意只为人间增色添彩的美的化身。
美之被毁,生命的凋零,对文明的戕害真是令人肝肠寸断,惨不忍睹。
4、谁能告诉老师,文中哪一段是写美之被毁那触目惊心的一幕的?
——从“今年春天”到“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是写美之被毁的惨状的。
(指名朗读课文,并点评)
要充分表达出作者的那种悲哀之情,对古藤萝的同情,语调要低沉一点。
(齐读课文)
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藤萝的悲剧的呢?
——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
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吊死鬼”这个词用的既让人感到害怕,又让人感到无比的痛心。
而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
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
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四、讨论探究,揭示主旨
1、我们在校园里如果损坏花木都会受到批评,在北大的校园里怎么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
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谁有自己的见解?
——北大里也有愚氓!
2、课文中说:
“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
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
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
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
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作者在描写完古藤萝被毁的惨状后有这么一段话“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
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
——这几句话除了表现了作者对没有爱心的所谓“伟人”的轻视,还让人隐约地感觉到,这些制造悲剧的“愚氓”的社会地位好象还不很低。
也许这也正是作者感到悲哀至极的原因所在。
古藤萝被毁可说是整个燕园的悲剧,也许在作者眼里这也是了个时代的悲剧。
3、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
“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是说将永不放弃揭露美之被毁的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的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五、语言特色
1、本文的语言非常的精练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就十分简洁、亲切。
2、本文的语言非常的优美
——课文中用了很多并列性的句子,比如“一面傍山,一面靠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懦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都整齐优美富有韵味。
3、本文的语言非常的雅致
——本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足征、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等。
4、有好几处让人想起了许多诗句。
比如:
在读到“绿叶接天,红荷映日”时想起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读到“潋滟”时想起了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读到“实有曲径通幽之趣”时想起了常建的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读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时想起了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读到“不足为外人道也”时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这在写作上叫作“化用”,作者真不愧为学者,作家,大学教授。
他的古文素养是相当深厚的,什么时候你写文章也能不自觉引用或化用古诗文名句时,说明距离学者、作家、教授的水平也就不远了
5、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四个字的成语和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相映成趣、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既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又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总结:
本文的语言精练,优美而又雅致。
从用词上说它使用了很多文言词汇如“潋滟、焉知、奈何”等,还用了不少四个的成语和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从句子方面说,它多用对称性句子,如“一面傍山,一面靠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等,显得句式整齐,诗句的化用又显得文章底蕴十足。
这都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
六、拓展延伸
课文表面写的是一株古藤萝的悲剧,而实际上还是整个生命的悲剧,我们再来读读两位作家的文字,以帮助大家理解全文,请大家集体朗诵:
“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他为我,也为你。
”——弥尔顿
(这个谁,包括一棵小草,一只不知道名字的小鸟,一片绿叶······)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
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
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刘亮程《一个人村庄》
教师寄语: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当它们被杀害贻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智慧的人们创造出美好的世界;愚昧的人们制造着一幕幕悲剧;珍爱环境,善待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让悲剧不要在我们手中重现!
教学反思:
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