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说课稿1.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4588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说课稿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说课稿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说课稿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说课稿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说课稿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说课稿1.doc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说课稿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说课稿1.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说课稿1.doc

第一章第一节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沪科版教材初中物理最后一个探究性实验,也是最后一个考点,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高中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节无论是知识内容,对学生能力培养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究,概括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的态度

(3)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对感应电流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难点:

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既要设法使现象明显,又要能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是导和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使学生进入教师导演的角色中,以期获得最佳的课堂情景和课堂效果,结合我所教班级,对每一个环节预想两种或以上打算,先让学生大胆去思考问题,如果觉得难再作适时点拨。

物理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和学习的目的,利用物理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模拟物理现象,排除各种偶然次要因素的干扰,突出重要因素,突破重难点,建立和检验物理理论基础的有力武器,所以通过实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兴趣不只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面上,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及实验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

根据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上采用启发诱导,实验观察,发现,分析,比喻,推理等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

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物理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人们发现电现象和磁现象已有两千多年了。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电就是电,磁就是磁,它们之间是没有联系的。

直到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的现象,才开始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联系,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电生磁”。

既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呢?

也就是说,能不能实现“磁生电”呢?

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问题。

然后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解决了这个问题。

法拉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最后又得出什么结论?

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说明:

采用教师语言引入的方式,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1、演示发电机模型,先慢后快再慢,要求学生观察灯和我的手,。

2、我们再来认真观察发电机模型,它的构造?

重点强调模型中有线圈导体,有磁体,就有磁场,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导体在磁场中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呢?

说明:

教师诱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同时也为猜想作好准备,对这节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开始猜想:

可能跟导体运动有关。

(教师把猜想内容写在黑板上)

进一步追问,那么要怎么运动才能得到电流呢?

请同学根据我给大家提供的器材制定计划与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

介绍器材,展示U形磁体,开关,灵敏电流计,一根导体,细导线,铁架台,并挂出图。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让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和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询问讨论结果。

(如果有同学举手就让他上台来组装器材,并实验,如果没有。

可以让学生观察P118图17—14实验装置图,给学生一些灵感;由于书上没有现成记录现象的表格,所以老师提出我们该怎样来记录这一现象及结果呢?

要求学生设计,如果设计不出来,再提示,我们主要观察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灵敏电流计有无电流产生,所以只设计两项就可以了,如果还是设计不出来,老师再展示设计的表格。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请学生上讲台来演示,并要求演示的学生讲述让大家观察哪里。

这时学生组装器材,组装完后,开始实验,很有可能该学生一开始实验就拿着导体左右运动,看看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此时老师发出惊讶的感叹,说:

好!

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已经产生了电流。

(有可能学生做左右运动后还做其他方向的运动,并能详细的记录,有可能学生看到有电流产生实验就完了,就不做了,这时老师点拨,我们刚才看到导体左右运动有电流产生,那么其他方向呢?

说明:

让学生动手实验,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操作愿望,还可以发展学生对探索知识和规律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认识兴趣。

分析与论证

演示实验学生做的同时,其他同学观察,也有学生在思考了。

实验完毕,让全班学生4人一组分组讨论。

再次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来分析一下怎样才能得到电流呢?

询问讨论结果。

生答,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如果没有正确的答案或者没有学生回答,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左右,倾斜时有电流,而上下,前后无电流?

生思考,教师分析:

在U形磁体内画出磁感线,并用黑板擦代替导体运动,把磁感线比喻成甘蔗,把导体比喻成刀,怎样才能把甘蔗砍断吃呢?

学生回答,结论:

有无电流在于是否切割磁感线

老师接着提问,那么真的只要有导体切割磁感线就一定有电流吗?

老师演示断开开关再做一次实验,引起学生对闭合电路的理解。

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结论。

说明:

给出充分的讨论时间,由于作以上引导,同学们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交流的欲望。

提出:

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

一、电磁感应现象

1.条件:

(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2)切割磁感线

2.定义: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由于设计为两个探究实验,所以评估,交流放在第二实验完成以后。

我们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刚才产生的电流有没有方向呢?

如果有,你认为电流的方向与什么有关呢?

说明:

继续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

学生猜想,教师板书:

感应电流方向的影响因素。

方案1:

如果有学生猜出与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和记录数据的表格,由于涉及到两个物理量,有点难度,所以学生设计不出来,可点拨提出控制变量法。

方案2:

但由于受刚才实验的影响,学生可能只能猜出跟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那就让学生设计实验,制定实验计划,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如果学生不能设计出具体的记录表格,教师再像前面一样点拨。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结果,作分析,得出结论之后。

教师提出,除了跟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外,还有没有其他影响因素呢,再让学生大胆猜想,当然提出磁场更好,没有提出,教师作适当引导,提出导体的运动方向已经研究了,那么现在能改变方向的就只有磁场方向了,我们就改变来看,再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再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要求学生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板书,讨论结果,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至此,实验完毕,要求学生对整个实验评估。

提问:

1.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

2.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

3.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说明:

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交流与合作

完成实验探究后,各组从以下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

1.如果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感线的夹角是锐角,导体中也能产生电流吗?

2.如果导体不动,移动U形磁铁,导体中也能产生电流吗?

用学过的知识讨论原因。

3.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的电流大小至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实验室做一些定性的实验。

4.电磁感应现象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教师提出

电磁感应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比如,话筒,发电机等,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我们学到的原理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呢?

给大家提个建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导体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出示自行车图片,大家看自行车行驶时,在不停的动,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地方改装成发电机,这儿安装电动机,这样不就把产生的电利用,省力了吗?

针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下来可以自己去做些研究。

说明:

从社会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总结:

1.同学们在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2.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本节课不仅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让同学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作业:

练习册上习题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

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一、电磁感应现象(说明磁能产生电)奥斯特实验说明电能产生磁

1、条件:

A、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B、切割磁感线运动

2、定义: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3、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二、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一、说教材:

?

?

?

?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电磁感应中的重要一环。

教材要求运用磁通量的变化的概念来描述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这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

学生通过三个实验的探究,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进一步强化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及总结的方法。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

?

?

?

知识与技能:

?

?

?

?

1、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

?

?

?

2、通过实验进行比较和思考,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

?

?

?

3、理解“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

?

?

?

过程与方法:

?

?

?

?

1、通过三个实验的探究,进一步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

?

?

?

2、通过三个实验的探究,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

?

?

?

3、通过体验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强化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及总结的方法。

?

?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

?

1、通过经历电磁感应再发现,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态度,在学习中也能树立持之以恒的信心。

?

?

?

?

2、通过体验探究过程,领略到物理规律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即设想----实验---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