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5325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docx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docx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战略研究

StrategyResearchofRegionalTourismDevelopmentPlanningofYangtzeRiverDelta

 

(总报告)

 

江苏省旅游局

浙江省旅游局

上海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2007年12月

 

上篇战略研判篇

第一章现状问题分析

一、现状特征

“十五”期间,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业整体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是中国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也是中国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主力军。

中国旅游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达区,也是中国旅游发达区,旅游经济实力强,旅游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业的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

长三角区域旅游接待人次增长速度居于全国前列。

2006年长三角区域接待国内游客占全国比重为15.56%,入境旅游者占全国比重为11.06%,令人关注的是长三角区域入境旅游者以年均21%的速度飞快增长,远远超过了全国同期9%的平均增长水平。

长三角区域旅游收入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2006年长三角区域旅游总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5.69%,其中2006年长三角区域的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的23.32%,旅游创汇收入占全国的24.32%,各项收入均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长三角区域旅游企业经济实力突出。

尽管长三角区域旅行社总数不到全国的18%,星级宾馆不到全国的17%,但在2006年全国旅行社100强排名中,长三角的国内旅行社占53%,国际旅行社占全国的19%。

长三角区域城市旅游整体实力居前。

在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与此成对比的是,长三角区域的世界遗产资源仅占全国的3.2%;5A级旅游景区占全国的10.6%,4A级旅游景区占全国的8.5%。

2006年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城市有33个,长三角6个城市榜上有名,占了18%,而珠三角占12%,渤海湾占9%。

长三角旅游在全国的地位(2006年)

区域

国际

国内

旅游总收入

(亿元)

人数

(万人次)

创汇

(亿美元)

人数

(亿人次)

收入

(亿元)

长三角十六个城市

1382.19

82.65

4.02

4467.90

5126.63

全国

12494.21

339.49

25.83

6229.74

19955.81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11.06%

24.32%

15.56%

23.32%

25.69%

显而易见,相对于长三角区域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人口、旅游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在全国的比重和地位而言,长三角区域旅游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居前,是中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区域。

中国最大的区域旅游目的地构架凸现

“十五”期间,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的力度加大,进程加快,长三角区域旅游目的地的雏形初现。

长三角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逐步树立。

江浙沪三地旅游部门提出共同打造中国首个跨省市无障碍旅游区,对外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发海内外市场。

长三角区域旅游目的地管理体系建设已经起步。

长三角区域内部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对接、旅游市场管理的规范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旅游合作已经展开。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维权网、旅游法规和标准化建设等工作也稳步推进。

长三角旅游中心城市体系正在形成。

在全国661座城市中,2007年已有306座城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三角地区已有40座城市榜上有名,优秀旅游城市的崛起对于各级旅游中心地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城市的旅游环境、旅游功能、旅游开发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都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长三角旅游中心城市体系也在此过程中初具雏形

长三角区域内部客源流动频繁。

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相互成为最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

2005年上海接待的国内旅游者江浙两省居前两位,浙江和江苏接待国内旅游者排名前三位的也是省内游客和上海、江苏(或浙江)游客,市场共享局面初步形成,长三角区域目的地、客源地的双重角色更加突出。

旅游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长三角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群,其旅游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呈现互动发展格局。

旅游业与外资引进和出口增长互动发展。

数据显示,长三角区域国际客源市场的变动与引进外资的增长同步,主要国际客源市场与主要外资国家同步,也因此催生了长三角“世界工厂”和“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形成。

旅游业与城市品牌的互动发展。

长三角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完善了城市配套设施和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长三角高度集聚,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综合功能,跳跃性地扩大了城市知名度。

旅游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发展。

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旅游业扮演了重要角色。

乡村旅游成为都市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重要收入来源;工业旅游成为制造业增加附加值、拓展产业链和培育忠实消费群体的战略举措;商务旅游的溢出效应带动会展经济等新型产业的成长。

旅游业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2005年旅游业对长三角区域的GDP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了7.8%(按江浙沪三省市的数据计算),对服务业的贡献率达到了17%,旅游业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主要驱动力。

旅游产业引领长三角区域合作功效显著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旅游业成为先导产业。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实践中,旅游业起步最早,认同度高,也是目前两省一市合作最成功的领域之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技术细则(试行)》成为长三角第一个区域性规范文件。

对华东、沿长江经济带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旅游业加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长三角区域旅游业对民生的积极意义,表现在:

对就业带动作用日益显著,旅游业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的促进作用呈逐年增长态势,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旅游业乐民富民的效益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

二、制约瓶颈

从长三角区域建设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来看,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缺乏令世界瞩目的本土旅游品牌

无论是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产品,还是旅游企业,均缺少有竞争力的世界级品牌。

旅游品牌的创新力不够,如几十年来,国际市场中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仍以“华东线”为主,鲜见创新产品;

缺乏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现代旅游企业,旅游产业链的高端为国外品牌占有。

除了区内知名的锦江国际在全球酒店集团300强中排名第22位外,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综合性的旅游集团缺乏国际知名度,外资国际品牌的饭店占据了区内各大城市的高端市场;

能够代表长三角特色的本土旅游品牌尚未形成,在旅游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显得后劲不足。

长三角vs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

旅游业发展概述

占地面积

(平方公里)

国际旅游人数

(万人次)

旅游创汇(亿美元)

人均花费

(美元)

长三角

(2004)

中国旅游业的“重镇”,是实现“旅游强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100000

1170.75

75.26

63

西班牙安达鲁西亚地区

(2001)

世界著名旅游强国西班牙的一个自治州,每年到西班牙的游客中有14%到访安达鲁西亚

87268

710

163

230

希腊

(2004)

旅游业是希腊最大的支柱产业,也是希腊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其产值约占希腊国民生产总值的15%

131940

1396

128.7

92

奥地利

(2004)

04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及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列全世界第十、九位

83858

1940

130

67

葡萄牙

(2004)

葡萄牙旅游业是该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92391

1161.7

77.88

67

实质性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长效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就长三角目前的旅游合作现状来看,由于长期按行政分工管理体制的存在,区域旅游业缺乏战略协调,各城市旅游功能定位不明晰,难以体现整个区域旅游的形象,相关的联动发展机制仍未实质性地建立,实际运行效果与预期效果有很大差距。

缺乏多层次的协调机制。

目前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协调机制主要是政府行为,而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层面的协调力量薄弱。

当区域间经济关系和行政关系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政府也成为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障碍。

缺乏利益协调机制。

所谓协调和合作就是各利益主体通过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以求得整体更大的利益。

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各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按照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际需要来参与合作,而不是从整个区域发展的要求出发,必然造成扯皮等现象。

美国旅游管理机制

美国无论是各州的旅游委员会、旅游办公室,还是官方的旅游促进机构,都强调作为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要与旅游行业各企业、组织合作,促进旅游经济繁荣发展。

各州旅游委员会都有相当数量的成员来自旅游企业和代表各方面企业利益的行业组织,作为投票成员,对本州旅游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州旅游部门通过市场化手段调动私营部门、行业组织和地方旅游机构的积极性,私营部门担当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旅游部门则成为旅游行业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形成了合力促进全州旅游的局面。

 

缺乏法律效力。

政府间许多共识的达成是靠领导人作出的承诺来保障的,缺乏法律效力,使得这种共识的达成缺少稳定性,一旦地方领导调动便容易使合作机制架空。

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旅游业是跨部门的综合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相对跨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各旅游相关部门的有效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传统旅游产品同构导致创新产品匮乏

由于同属江南地区,人文经济同脉、自然资源和地貌相似,长三角区域内部旅游产品也呈现雷同现象,相互之间可替代性强。

如古镇旅游产品的雷同、山水观光旅游产品的相似、农家乐旅游产品的相近、城市购物旅游产品的千篇一律等等,区域内部旅游产品的同构导致低层次的价格竞争。

在区域旅游产品的开发上,缺乏对旅游产品文化特色的挖掘,缺乏对无形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缺乏对区内旅游产品的有效整合。

旅游软件建设严重滞后

在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人才、服务、产品、创新、信息等软件建设严重滞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开发和整合力度远远不够;

缺乏形象鲜明的城市精神和国际大众认知度,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滞后。

世界六大都市圈核心城市旅游比较(2006年)

都市圈

长三角都市圈

美国东北部都市圈

北美洲五大湖都市圈

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圈

欧洲西北部都市圈

英国伦敦都市圈

核心城市

上海

纽约

芝加哥

东京

巴黎

伦敦

接待海外旅游

者总数(百万)

4.64

42.6

33.04

4.81

25(内巴黎)

26.6

旅游总收入

(亿美元)

87

247

100

250

306

就业(万)

36.8

12.9

13.9

26

著名景点

东方明珠

豫园商城

南京路

自由女神像

时代广场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约翰汉寇克中心

林肯公园

皇宫

东京铁塔

迪斯尼乐园

埃菲尔铁塔

凯旋门

卢浮宫

议会大厦

伦敦塔

大英博物馆

城市品牌

永不打烊的纽约

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城市

浪漫、时尚

文化多元化、无限创造性、充满机会。

城市文化

高度的融合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非凡的应变力

干练、优雅、合作

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

大众认知

品牌

金融之都

商业之都

时尚之都

文化之都

第二章发展背景分析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已经纳入全球旅游一体化的竞争体系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已经深深地嵌入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牢牢地烙在人们的生活中,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是长远而具体的,事实上,长三角区域旅游已经纳入全球旅游一体化的竞争体体系,需要在全球化一体化的高度确立长三角区域旅游的战略方位。

●全球化浪潮中的旅游业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要素配置的产业,区域旅游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全球性的,因此,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国际化进程必须加快;

●信息化浪潮中的旅游业是一个高科技含量的现代产业,旅游消费形态和经营模式因此发生变化,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

二、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投资、出口、消费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在今后的发展中,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将发生结构的转变,即投资和出口的拉动效应将逐步下降,而消费将成为主体力量。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型。

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瓶颈,为此,国家多次对土地、房产、别墅、大型项目等的投资出台了多项严厉控制政策。

对投资控制和对消费倡导的政策指向,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对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了大方向。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不能完全依靠大投资和大项目;

●鼓励消费(内需与外需)拉动为长三角区域旅游提供了发展空间,也是制定长三角区域旅游战略的指向标;

●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功能强化和地位提升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中寻求创新机遇,要从区域城市功能升级中寻求突破点。

如长三角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机遇,长三角建设世界级都市圈的机遇等等。

三、和谐旅游成为构建长三角区域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和谐中国、和谐社会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大方略,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科学发展观的大战略、五个统筹的新思路、绿色GDP的新举措、政府官员考核的新体系等等。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框架下,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必须契合和谐的主旋律,另一方面旅游业可以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凸现功能,得到长足发展。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是经济收入的无限增长,而是和谐旅游目的地的打造;

●长三角区域旅游功能的拓展与地位的提升寓于三重和谐的构建之中: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寓于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之中;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肩负着社会责任:

包括全民素质的提高、诚信关系的建立等等。

四、长三角将成为国家旅游强国的重要支撑

“十五”期间国家旅游局确立了“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旅游业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从规模扩张到效益提升的转型,长三角区域在中国旅游强国之路上任重道远。

我们认为:

●作为中国旅游最发达的长三角区域,应率先实现“旅游强区”的目标,成为全国旅游发展的示范区域;

●长三角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应强化软件的建设;

五、旅游消费市场转型重塑旅游供给体系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直接左右旅游业的整体走向。

目前长三角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市场新格局已经形成,具体表现在新兴旅游消费阶层的崛起(如新中间阶层)、旅游市场的细分化(如修学、商务、保健、女性、银发、自驾车等专业市场)和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观光、度假、休闲、体验、文化认同等)。

在旅游市场新格局的背景下,旅游服务的重心面临调整、旅游产品的结构面临升级、旅游管理的机制面临创新。

我们认为:

●区域旅游的发展要关注旅游者的需求,以游客价值为核心建立旅游产业链;

●市场细分为旅游产品的创新及其消费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新兴旅游消费阶层的崛起对现有的旅游供给体系(产品、服务、管理等)形成新的冲击。

 

第三章战略走向研判

一、六大转型

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将呈现如下新的战略转型:

旅游产业价值核心:

从产品导向到消费导向

“顾客是上帝”是一句简单而深刻的口号,在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游客需求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正在塑造新的旅游产业业态,不断升级的旅游需求,将现代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大,旅游产品完全突破了传统旅游景点的范畴,与人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产业链的形态与相关产业相交融。

旅游产业发展从以旅游资源和产品为核心到以旅游者消费需求为价值中心的转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不断捕捉游客的新需求并挖掘其潜在需求,以此部署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因而,我们要跳出传统旅游的狭隘,不能够就旅游谈旅游,应该从旅游与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互融、互动发展的视角审视旅游业的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战略。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

规模只能有限扩张,质量却能无限提升。

在国家科学发展观和“旅游强国”战略的指导下,旅游业新一轮的发展走又好又快内涵型的道路已经毋庸置疑。

内涵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可以从三方面加以诠释:

一是以创新驱动取代投资驱动,旅游业发展不完全依赖大投入取得大收益,通过小投入整合现有资源也能取得大收益,创出大品牌;二是旅游业的发展在提供大众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要强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彰显地方个性;三是旅游产业结构要进一步提升,在产业链条上注重开发和建设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逐步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

因此,在制定旅游业战略部署时,必须着眼旅游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改革以接待人次和规模衡量旅游的发展水平和业绩的评价体系,注重从人均消费、管理效率、单位效用(效能)的角度制定和部署旅游业的战略举措。

旅游市场结构重心:

从低端消费到高端消费

随着各类新型旅游产品的兴起,旅游消费市场结构重心发生了新的变化,纯观光的旅游市场结构正逐步向休闲度假、特色旅游等多元化市场结构转型,长三角区域旅游市场呈现出旅游消费比重不断提高和旅游消费高端化的市场新格局

旅游市场结构重心从低端消费到高端消费的转型基于旅游功能的拓展,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从入境旅游起步的中国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完全超越创汇的单一功能,在全面建设小康、拉动内需、营造城市环境、展示区域形象等方面则发挥更多的作用,体现更积极的价值。

在国家旅游战略中明确提出把国内旅游市场作为旅游业的基本立足点,长三角区域也亦然。

旅游产品组合形式:

从点线组合到板块联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方式从观光到度假的变化,世界旅游市场就呈现了区域联动的板块化趋势,游客更乐于较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区域内,充分享受和体验各类旅游产品。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内部旅游流动频繁是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新格局。

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业亦如此,区内游占了六成以上,国内旅游是长三角区域旅游的重要支撑,占了人数的97%,收入的87%,市场重心在国内和区内的格局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一格局将不断强化。

休闲度假游的兴起促使旅游产品组合形式发生了从点线到板块的转换,传统的景点旅游产品和单个的城市旅游已经难以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区域旅游的板块效应日益凸现,形象鲜明、产品丰富的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尤显重要和迫切。

因此,良好的区域旅游环境、有吸引力的区域旅游产品、高水准的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等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关键问题,区域旅游产品板块化效应的形成和集聚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要素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构建目的地的重要保障。

旅游企业经营方式:

从单一经营到联合经营

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的旅游企业是最善于捕捉机会的组织,其发展变化往往昭示着市场的动态和趋势。

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是旅游企业的新型经营方式,一是跨行业的市场联合,根据市场需求形成上下游互补的产业链形态,彼此共享资源,取得共赢;二是跨地区的市场联合,从一地经营拓展到多地经营,采取连锁、特许加盟等形式,实现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因此,区域旅游的发展要从整体利益考虑,在区域内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

不仅要布局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更要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链;不仅要充分利用旅游自身的资源,更要在横向上延伸至相关产业,形成旅游产业融合,在纵向上延伸到上游的旅游供应商和下游的旅游消费者,实现旅游资源配置的点线联系向基于竞争优势塑造的价值链联系转型。

旅游产业管理体制:

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

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从直接向间接的转型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变化:

一是旅游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综合功能的发挥。

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和互动,使得旅游业跨部门跨行业的特征更趋突出,旅游业发展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超越旅游部门的管辖,而成为整个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全局性产业,需要多部门和多行业的协同,旅游管理也因此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协调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政府以外的制度资源和作用。

二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推动旅游发展的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的发生了转换,市场成为主角,旅游要素的配置主要由市场规律所左右,而政府在市场规范、宏观指导方面则发挥更多的作用,由于市场的选择是不分行政区划的,因此旅游管理体制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打破行政界限的藩篱,进行统一规划,促进区域旅游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三是旅游新业态的不断出现导致了传统旅游管理体制的不适应。

如游艇、游船旅游、自驾车旅游、乡村旅游等,既需要旅游管理部门牵头,又要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

二、四大机遇

功能区划与城市群:

为长三角区域旅游整体目的地的形成打下基础

长三角是世界著名的第六大都市群,也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区域,为此,国家发改委制定了《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纲要》,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研究室牵头的《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亦即将出台。

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群内部的功能区划的定位和产业布局也将不断完善,旅游亦将分享城市功能提升的溢出效应,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客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服务体系的健全等,而旅游业提供服务、拉动消费、树立城市品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效应也随之放大,更为有利的是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长三角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建设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产业结构升级与内需拉动:

旅游业成为重要产业

长三角新一轮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及其向服务经济为主的结构转型将全面支撑旅游业成为区域中的支柱产业。

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在长三角区域已经十分明显,产业替代为旅游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产业结构升级在“微笑曲线”两端的延伸给旅游业提供了向工业、农业等渗透和融合的机遇。

同时,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由于旅游业的消费特性,可以比其他生产性产业更多地拥有鼓励扩大内需的“政策倾斜机遇”,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为旅游业

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大环境和发展空间。

世博与奥运: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强力引擎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是长三角地区‘十一五’期间最大的发展机遇,旅游业是其中得益最多的产业,奥运与世博是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强力引擎。

奥运会和世博会带来的旅游人流会把长三角各个城市串联起来,是加快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树立长三角区域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良好契机;

奥运会和世博会的配套建设将全面提速长三角区域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网络的构建;

奥运会和世博会的软件建设将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旅游服务、管理水平;

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外溢效应将扩大长三角区域旅游的辐射半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城际交通公交化与国家交通战略布局:

重塑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长三角区内来看,“十一五”期间长三角铁路网将建成“一个网络、五大通道、四个中心”的路网布局,并与其它交通方式共同组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长三角地区城际铁路不仅可以实现区域内城市间快速互通,而且跨区域500公里以上的中长途快速旅客列车可以借用长三角城际铁路,往返区域外的城市,发挥路网的规模效应,一方面城市群间城市的形成同城效应,另一方面加快了长三角区域与周边区域的快速连接,这些都将实质性地推进区域内的游客流动和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形成。

国家在长三角区域的重大交通战略布局,包括虹桥交通枢纽站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将重塑区域空间结构,优化了长三角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交通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