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docx
《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自然资源问题
⏹第三节我国的自然资源态势(基本特点、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1.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矿产)总量大,类型齐全(表明中国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
2.人均资源量少
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
4.资源质量不一(耕地质量、矿产资源)
5.资源潜力可观(矿产资源、资源节流)
二、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1.粮食安全(人口增长耕地占用、水资源不足、化肥报酬递减率)
2.矿产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少、后备探明储量不足)
3.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退化、水域缩小和恶化)
4.人口负荷过重,资源承载力将达极限
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较大
⏹第四节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争论(双方代表、代表作)
第三节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争论
一、争论双方代表——悲观派与乐观派
1、悲观派
(1)代表:
新马尔萨斯主义者
(2)代表作:
《增长的极限》
(3)观点:
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他们还认为由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
2、乐观派
(1)代表:
丰饶论者
(2)代表作:
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
(3)观点:
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
二、两者之分歧科学技术在资源战略中的作用
1、丰饶论的主要观点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地球上有无限资源
●分析方法:
历史(外推)对比法
2、新马尔萨斯主义者的观点
持续地球(sustainableearth)世界观;地球资源是有限的
⏹科技进步在资源战略中的作用:
⏹第一,发现更多的资源替代品;
⏹第二,发现现有资源的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途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创造新的更为先进的助探方法,探寻到更多的现有资源的贮量,这就等于增加了资源的供应量。
⏹第四,发现更多的新资源。
如何更清晰地认识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形势?
?
(1)自然资源的本质就是有限性。
(2)目前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的产生,其根源就在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3)应综合看待自然资源的极限,即不仅要看到物质上的极限,还应看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极限。
(4)通过科技进步去发现、开发新的资源,是缓
解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第四节
自然资源对21世纪世界经济
及发展的影响
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增长己不可避免地成为现实。
二、资源大国仍将是21世纪的经济大国,如果与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制度完善结合,它们还将成为经济强国。
三、资源与环境问题可以逐步获得解决,前提是应当有各国严格的法规和科学的规划来保护,先进可行的技术装备来保障,公平合理的国际社会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和实施,而且各国都应当重视资源环境问题,开展合作与协调。
四、经济全球化将成为重新配置资源的关键渠道。
五、科技进步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
六、世界经济格局将有明显变化,三极鼎立的格局将完善和加强,亚洲太平洋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板块,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因亚太和欧盟的吸引和拉动进一步向东、西部沿海地区移动;欧盟的出路在于向东与俄罗斯、中东联结起来,向南将非洲纳入势力范围。
⏹第五节主要国家资源总体战略对策(我国资源战略)
第五节主要国家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一、美国
1、全开放式的资源战略
2、保护本国资源、进口国外资源
⏹二、日本
1、20世纪50年代,立足于国内
2、20世纪80年代,科技立国
3、21世纪,海外投资立国
⏹三、马来西亚
1、初级资源产品多样化
2、初级加工产品出口
⏹四、沙特阿拉伯
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
勘查、开发石油资源,以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
⏹典型国家资源战略的启示:
1、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
2、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资源战略;
3、资源产品出口和经济结构要多样化。
⏹六、我国资源战略
1、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2、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3、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
4、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
5、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
第二章自然资源学的有关理论
⏹第一节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过剩含义)
第一节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口过剩→当代自然资源问题的直接原因
资源问题=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
人口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
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
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二、其他因素
⏹1、人口的分布
⏹2、战争
⏹3、科学技术的某些发展
⏹4、经济、政治、道德伦理诸要素
⏹第二节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内容(自然资源学定义)
第二节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一、自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与时空尺度
⏹1.自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
⏹自然资源学:
主要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中可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与能量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二、自然资源学研究的时空尺度
⏹1、空间尺度:
要区分全球、区域、地方、地点等尺度。
对不同的尺度要研究不同的论题。
我国把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研究重点。
⏹2、时间尺度
⏹区分未来近、中、远期的不同任务
⏹
(1)近期规划目标主要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打破资源、环境退化与发展受阻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实施可行的开发项目,起步措施还必须有政策保证;
⏹
(2)中期规划则是从发展的可靠性着手,使当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步入良性循环;
⏹(3)远期规划着眼于前瞻性预测,走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关的其他学科
⏹1.环境科学
⏹2.国土经济学
⏹3.人类生态学
⏹第三节自然资源学的发展(发展阶段,《山海经》)
第三节自然资源学的发展
⏹一、关于人类史前时期的自然资源问题研究——自然资源学的史前时期
⏹人类对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是局部的、微小的。
积累了一些极为原始的经验,但根本谈不上记载,更不用说总结。
⏹二、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描述——农业社会-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
⏹世界古国:
有关于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等方面的记录,也产生了一些有关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朴素而深邃的思想。
本阶段后期的一些哲学家、政治家、地理学家及博物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对这方面进行了记载和总结。
⏹我国: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加以文字记载方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
其中《山海经》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矿物的记述。
关于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在我国可以说最为丰富,历史也最长。
⏹三、自然资源的科学研究
⏹单项的自然资源研究学科,分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但它们都保持着各自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彼此很少交叉渗透,更谈不上合流了。
但这些学科基础以及它们各自积累的科学资料和知识,为资源科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生态学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自然资源学的一个重要科学基础。
⏹我国:
一是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为主组织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及自然区划与地理志的研究工作;
⏹二是以各个有关产业部门及其所属研究机构进行的单项资源(如森林、作物品种、石油、金矿等)的勘探与调查;
⏹三是高等院校为配合教学需要而进行的调查研究。
⏹——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史无前例
⏹四、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
⏹在第一阶段,关注焦点大多集中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极限和质量的退化上,自然资源的基本问题倾向于限定在自然概念内。
⏹第二阶段的标志是,重新定义资源问题的核心,并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自然资源稀缺和环境变化转向与资源利用有关的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策方面的考察。
⏹第三阶段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个问题的核心仍然是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施加的限制。
⏹自然资源学的理论体系也构建出了较独立、完整的框架。
⏹——我国资源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五.自然资源学展望
⏹1、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将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和实际利用中;
⏹2、自然资源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将会深入和完善。
⏹
(1)全球变化研究(IGBP)
⏹
(2)全球变化的人类方面计划(IGDP)
⏹第四节自然资源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自然界、人类活动)
⏹第四节人的发展与资源演进(需求理论)
第四节人的发展与资源演进
⏹一、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1、需求理论
⏹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
⏹第二,安全的需要;
⏹第三,社会的需要;
⏹第四,尊重感的需要;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生理需要直接是一些物质要求;心理需要则间接与物质要求有关。
⏹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以个人需要为基础,但是必须放在由个人组成的社会这个层次来考察。
二、社会发展阶段与资源开发利用
(一)狩猎-采集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1、早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很小,而且是局部性的。
2、后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
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是很小的
(二)农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1、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生计农业
⏹2、农业的发展:
是随着兽力的使用和金属犁的发明而出现的;生计农业向真正农业的发展标志着父系统治盛行起来。
⏹3、农业资源开发的社会影响
⏹4、环境影响
⏹以农业为基础的城市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要大得多。
(三)工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1、早期的工业社会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工业发展:
提供地(环境退化、资源耗损);消费地(烟尘、垃圾等污染严重)
2、发达工业社会
①生产极大增长,从而使消费也极大地增长;
②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大大增加;
③合成材料出现
④人均能源消耗急剧上升
3、环境影响
使已存在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更趋尖锐,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三、指数增长与资源演进
1.指数增长的性质
J形曲线→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概念演进的原因分析
(1)人口增加,生产水平提高,自然资源需求增加;
(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种类、数量、规模、范围上都不断前进;
(3)价值的认识演变
3、自然资源限制下的人类社会未来展望
(1)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
(3)高级狩猎-采集社会
⏹第五节人类在资源过程中的作用(人类的优势地位与能动作用表现?
人对资源系统的控制层次?
各种获食模式对自然资源的适应策略?
)
第五节人类在资源过程中的作用
一、人类的优势地位与能动作用
1、人口数量:
占绝对优势
2、人类的适应能力:
生理上、文化上的适应能力
3、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反射性意识、主观能动性
4、现代人类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解决食物短缺、控制疾病等。
二、人类在资源过程中的联系与影响
人类与环境的物质能量联系
人对资源过程的影响
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控制作用
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控制作用:
(1)某些天然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
干扰最少
——控制已超载的动物种群数量;保护濒临灭绝物种;
(2)水资源
——一旦被储存,其利用就完全受人类控制
(3)畜牧业和林业:
控制程度逐渐加强
(4)农业:
受人类控制的程度很高
(5)城市生态系统:
受人类控制的程度最高
⏹三、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
(一)五种获食模式
狩猎-采集
粗耕农业
畜牧业
精耕农业
工业化
(二)各种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策略共性
1、对资源可得性的适应(数量)
控制人口
提高资源承载力(可得资源数量、质量;人群对资源的观念;社会组织、投入)
2、对资源变动的适应
3、对其他群体的适应
(三)各种获食模式对自然资源策略
1、精耕农业前:
低能源消耗
人口控制
高度变通灵活的社会组织
自然崇拜
自给自足、互惠和平均主义
2、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精耕农业特征
(2)适应策略
不断的投入
高度有组织的社会
资源私有化
一个庞大、自足、少进取、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
平均主义取向的资源分配
3、工业社会
(1)工业化特征
急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
专业化生产
社会组织更复杂
财富更集中
人口变迁
(2)适应策略
农村人口城市化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
人口稳定机制
市场响应机制
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
社会、文化、政策响应
第三章自然资源和资源稀缺的性质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1、定义:
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2、自然资源概念内涵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任何自然物之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
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
自然物是否被看作自然资源,常常取决于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
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2、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恒定性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资源
⏹第二节自然资源的性质(基本属性)
第二节自然资源的性质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稀缺性:
数量上不足;
未来人均资源消耗水平将会提高;
大部分为不可更新资源;
空间分布上不平衡
绝对稀缺:
总需求>总供给
相对稀缺:
总供给能满足总需求,但分布不均造成的局部稀缺
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都将导致:
资源危机!
2、整体性
●自然资源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的;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工艺条件具地域性
4、多用性
5、动态性
●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演变
●不可更新资源不断被消耗、被勘探;可更新资源有日、季节、多年变化
●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在不断运动和变化
●增值性;报酬递减化
6、社会性:
附加的人类劳动
二、自然资源的性质(以人类利用为标准)
1.资源价值的相对意义
●自然资源的价值与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而随之变动。
2.储存性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的性质:
最终可利用的数量存在一定的极限
●一类是“使用后就消耗掉的”:
全部化石燃料
●另一类是可循环使用的:
循环使用将耗费大量的化石燃料
3、流动性资源的性质:
当使用不超过其繁殖或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
●恒定性资源、临界性资源(可能被掠夺到灭绝的程度)
●第三节资源稀缺的本质(全球与地区,稍作了解)
第三节资源稀缺的本质
一、全球性资源稀缺本质
矿产资源:
探明量大于消费量不存在稀缺。
流动性资源:
目前没有极限
全球生态圈正受到威胁→提倡适当消费,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
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
(1)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
(2)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不同,发达国家掠夺、剥削;发展中国家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要经济支柱,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
(3)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资源消耗大不一样。
2、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
短期的和局部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地缘政治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小。
3、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
(1)在理想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稀缺是通过涨价来平抑需求、刺激供给而来克服的。
由于经济原因即消费者缺乏有效的需求以调动各种投资去克服稀缺。
(2)对贫困地区或国家而言,当市场上的资源产品与免费的天然可用之物竞争时,改善供应就更加困难。
(3)靠出口本国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问题引起的资源稀缺,其后果更严重。
4、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
(1)自然环境中的某些要素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从而使人与环境的平衡受到威胁甚至破坏
(2)旱、涝、虫、火等自然灾害也能造成严重的自然资源稀缺。
(3)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造成资源基础——生态系统功能上的整体退化;反过来,又削弱了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
第四章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第一节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各个定义)
第四章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第一节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一、资源基础(resourcebase)
1、定义:
估算某些特殊的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的元素丰度或者说克拉克值(即化学元素在单位地壳中的平均含量,g/t)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前提假设:
假设技术进步能使全部元素都在低到可接受的成本水平下开采。
3、只是表明了理论上的最终极限,而不能在实际上用来预测未来资源的可得性。
3、引出的概念
(1)自然耗竭:
已达到资源基础的最终自然极限
(2)经济耗竭:
因为开采成本增加到超过那部分资源之价值的程度
二、探明储量
1、定义:
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2、用探明储量来预测资源寿命的假设条件:
(1)地球勘探上不再有新的发现;
(2)生产目标、产品价值、技术等方面不变
3、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
(1)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
(2)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得性。
(3)需求水平。
(4)开采成本(自然条件及区位;生产要素的费用和政府的税收政策等)。
(5)资源产品的价格。
(6)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
(7)生产者在有关构造中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使用此类采掘技术。
三、条件储量
1、定义:
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2、探明储量与条件储量之间的分界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都不一样
3、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都是已“查明”的,但它们被查明的确定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
(1)矿产密集地勘探,其可得性的估计仍有近20%的误差范围。
(2)勘探密集度不足的矿藏,是部分通过勘探资料、部分通过地质学分析来“证明”各种储量。
(3)那些矿藏位置已确定但仍未勘探的地方,从该区域内的地质条件中“推断”出来的。
四、远景资源(hypotheticalresources)
1、定义:
远景资源是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在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的地区发现。
2、估计方法:
是根据过去生产的增长率和探明储量的增长率外推,或根据过去每钻进单位深度的发现率外推。
3、外推的假设:
影响过去发现率和生产率的所有变量继续起作用。
五、理论资源(speculativeresources)
1、定义:
是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2、估计理论资源的方法:
是根据已勘察地区过去的发现模式外推。
假设目前尚未勘查的地区将会像那些条件类似的已开发地区一样,具有资源潜力并将带来利润收益。
六、最终可采资源(ultimatelyrecoverableresources)
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
⏹第二节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各定义)
第二节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未来流动性资源可得性的估计通常以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可生产有用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或潜力这个概念为基础。
一、最大资源潜力(maximumresourcepotential)
1、定义:
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2、对各种流动性资源,最大资源潜力前景都很好。
但是,真正的可得性取决于人类把理论潜力转换为实际能量的能力,取决于是否愿意担负代价和成本,包括对环境的影响。
二、持续能力
1、定义:
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图5-2)
2、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维持持续产量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它意味着须抑制当前的消费。
三、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
1、定义:
或同化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2、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生态或美学变化的能力。
3、任何环境媒介的吸收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随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天然变化,也可以被人类改变。
四、承载能力(carryingcapacity)
1、定义:
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这个概念建立在一个设想的基础上,即应把资源利用限制在不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而使资源生产力得以长期维持的水平上。
2、承载能力的概念是从畜牧业中引伸出来的。
承载能力显然还受投入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生存承载能力:
有足够的食物保证生存,但既不能保证所有个体的茁壮成长,也不能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境稍有变动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最适承载能力,即有充分的营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
●容限承载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密度方面的考虑,在容限能力水平上,地域限制迫使种群中的多余个体外迁,或对某些基本需要(如食物和繁殖机会)实行限制。
⏹第三节自然资源可持续的度量(了解)
第五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第一节采矿活动的环境影响(熟悉采矿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与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恢复技术)
⏹教学目的:
⏹1.掌握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掌握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3.掌握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影响
⏹难点:
采矿活动、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影响
第一节采矿活动的环境影响
地下开采
露天开采
一、采矿活动对地形的影响
⏹1.地下开采的影响
⏹地下开采常引起地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塌陷,此外还有固体废物堆砌(矸石山)。
地表塌陷的影响如何?
⏹地下开采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堆积在地表,侵占土地
地面塌陷导致的影响
⏹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使塌陷区上的建筑物(包括房屋、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