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上虞.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5208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家乡上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我的家乡上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我的家乡上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我的家乡上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我的家乡上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家乡上虞.docx

《我的家乡上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家乡上虞.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家乡上虞.docx

我的家乡上虞

目录

目录1

第1章概况基本介绍5

1.1名片5

1.2街道概况5

1.3来历6

第2章市政概况6

2.1上虞是一个区位优势较为突出的县市。

6

2.2上虞是一个历史底蕴极为深厚的县市。

7

2.3上虞是一个产业特色比较鲜明的县市。

7

2.4上虞是一个开明开放度比较高的县市。

7

2.5上虞是一个发展活力(空间)极大的县市。

8

第3章历史沿革9

第4章经济发展9

第5章自然地理10

第6章旅游资源10

6.1曹娥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0

6.2曹娥景区—舜耕公园11

6.3曹娥景区—曹娥庙11

6.4“英台故里”—祝家庄11

6.5凤鸣山风景区12

6.6白马湖、春晖名人园12

6.7东山景区12

6.8称山风景区12

6.9桃花源景区12

6.10峰山灵迹风景区13

第7章上虞名产13

7.1盖北葡萄13

7.2谢塘黄花梨13

第8章上虞小吃13

第9章历史名人14

第10章规划建设16

10.1上虞市市域总体规划简介17

10.2城北新区规划建设情况17

第11章民俗风情18

图索引

图11上虞行政区域5

图21上虞市火车北站6

图22嘉绍跨江大桥7

图23浙江省上虞市国际大酒店7

图24上虞城北新貌8

图25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大桥8

图51纵横交通10

图61舜耕公园11

图62祝家庄11

图81上虞小吃臭豆腐14

图101上虞市域总体规划17

第1章概况基本介绍

1.1名片

上虞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杭州湾南岸、杭州市和宁波市之间,与上海市隔海相望。

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人口77.4万,有21个乡镇(街道),呈“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格局。

上虞市位于曹娥江中下游,北纬30°01′,东经120°52′。

东邻余姚市,南接嵊州市,西连绍兴县,北濒钱塘江河口(杭州湾),隔水与海盐县相望。

境域南北最长60千米,东西最宽46千米,总面积1402.53平方千米。

总人口77.37万人(2005年)。

上虞行政区域如下图11所示:

图11上虞行政区域

1.2街道概况

上虞市辖3个街道、15个镇、3个乡:

百官街道、曹娥街道、东关街道;道墟镇、上浦镇、汤浦镇、章镇镇、下管镇、丰惠镇、永和镇、梁湖镇、驿亭镇、崧厦镇、沥海镇、小越镇、谢塘镇、长塘镇、盖北镇;岭南乡、陈溪乡、丁宅乡。

市人民政府2005年11月搬离市府路迁至市民大道。

1.3来历

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上虞县。

据传,上虞县是虞舜后代的封地,地名虞宾。

据《太康地记》:

“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

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

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迄,因相娱乐,故曰上娱通虞。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时县治设百官镇,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县治迁丰惠镇,1954年9月,县人民政府迁至百官镇。

1992年10月18日上虞撤县设市。

第2章市政概况

浙江省的上虞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杭州湾南岸、杭州市和宁波市之间,与上海市隔海相望。

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7.42万(2009年),辖15个镇、3个乡、3个街道,呈“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格局。

居民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太湖一带的方言,通行吴语上海话。

上虞过去是一个以生产粮棉为主的农业县,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滨江生态型中等城市。

是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县级市排名中的第一名,是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浙江省14个经济强县市之一,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

2010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亿元,增长13.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120.6亿元,分别增长12.1%和31%;实现财政总收入54.1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16亿元,分别增长23.1%和2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59元,分别增长11.5%和11%。

如下图21所示:

图21上虞市火车北站

2.1上虞是一个区位优势较为突出的县市。

素有“九县通衢”之称,铁路、高速公路、国道、运河一应俱有。

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宁波机场、宁波北仑港仅45分钟车程。

拥有杭州湾南岸唯一的出海港口——上虞港(5000吨级)。

已建设完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与上虞相邻,只有10多分钟车程。

已动工建设的钱塘江嘉绍跨江大桥将使该市纳入上海2小时交通圈。

如下图22所示:

图22嘉绍跨江大桥

2.2上虞是一个历史底蕴极为深厚的县市。

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大舜的出生地,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是梁祝传说中的英台故里。

公元前222年设县,1992年撤县设市。

上虞历史悠久、名人辈出。

古时有提出唯物论断的王充,投江救父的孝女曹娥,在上虞隐居后东山再起的谢安;近代有气象学家竺可桢,当代茶圣吴觉农;现今又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奥运之子何振梁,著名导演谢晋等。

创办于1921年的春晖中学,早年享有“北南开、南春晖”美誉,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李叔同、朱光潜、叶圣陶等一代名师名家都曾在这里任教或讲学,形成了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白马湖作家群”,“与时俱进”当年就是它的校训。

如下图23所示:

图23浙江省上虞市国际大酒店

2.3上虞是一个产业特色比较鲜明的县市。

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形成了机电、化工、轻纺、建材、食品等五大行业,以及伞件、铜管、手套袜业、电光源、汽配等八大块状经济,现有规模以上企业732家,其中销售超亿元企业115家,上市企业10家,2007年工业总产值880亿元。

建筑产业十分发达,到2009年底,全市共有建筑企业168家,其中特级企业7家、一级企业24家、二级企业49家、三级企业65家、劳务企业23家,有从业人员15万,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65万,一级注册建造师860名,二级注册建造师1122名。

,2007年建筑安装产值590亿元,名列全国县级市首位;2009年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726亿元,实现增加值136亿元,创利税45亿元,创省市级以上优质工程94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多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各县市前列。

是著名的“建筑之乡”。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4亿元,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排名38位。

农业基础扎实、特色明显,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67万亩以上,是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拥有茶叶、板栗、杨梅、葡萄、女儿红黄酒等一大批特色农副产品。

2.4上虞是一个开明开放度比较高的县市。

1999年,作为改革先行市的上虞,率先在全国进行了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集中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2004年又率先成立了经济发展投诉中心、招投标中心、机关财务结算中心和招投标监督办公室等一办三中心。

近年来,上虞非常重视向外发展,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

已有9家世界500强和著名跨国公司在虞投资落户,如日本松下、荷兰菲利浦、西班牙阿克希龙等。

去年实现自营出口突破10亿美元,实到外资这几年每年均在1亿美元以上,外经业务拓展到近30个国家和地区。

如下图24所示:

图24上虞城北新貌

2.5上虞是一个发展活力(空间)极大的县市。

上虞北部,拥有45公里海岸线,26.7万亩的海涂,这是一片得天独厚、未经开发的土地,储备量大、开发成本低。

对此,市委、市政府又规划建设杭州湾工业新区,将把打造它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生态型工业新城,成为浙江省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的主要区块。

上虞中部,随着城北新区的开发建设,城市化加快推进,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

市政府所在的这一区块已成为上虞的政治、文化中心,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建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以曹娥江为轴心,“一江两岸”的城市水系景观初具雏形,面向公众开放,正成为融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现代文明为一体的绿色文化长廊和体育运动长廊。

上虞南部,拥有800平方公里的好山好水、青山秀水,那里人文景观、历史遗迹众多,生态资源非常丰富,对此,市里正规划把它打造成为沪、杭、甬城市圈的“后花园”。

如下图25所示:

图25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大桥

面对长三角一体化趋势,上虞把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两大主要任务,确立了“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强市、生态靓市”的发展战略。

以浙江省第四大江、上虞的母亲河——曹娥江为轴心,上虞的城市发展正从曹娥江时代进迈向杭州湾时代,上虞正在构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特色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都市农业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

随着大桥、大闸、大江、大运河、大码头、大干线、大滩涂的开发、建成和启用,上虞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将会更加凸现,上虞必将以更加开放、大气的姿态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第3章历史沿革

上虞是浙江省建县最早县份之一,历史悠久。

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

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虞舜避丹朱之乱来此。

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

夏帝少康后属越国,战国时期楚灭越后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属会稽郡。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入会稽县,属会稽郡。

东汉建武(公元25~56年)初恢复上虞县,属会稽郡。

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同属会稽郡,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不变。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上虞、始宁入会稽县,先后属吴州、越州、会稽郡。

唐初,今上虞境仍为会稽县的一部分,属越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曾以剡县与故始宁地为嵊州,八年州废。

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属会稽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后,仍属越州。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分会稽复置上虞。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并入余姚,次年复置,属越州。

五代时属吴越国东府。

北宋仍属越州。

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改越州为绍兴府。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绍兴府为绍兴路,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复为绍兴府,上虞皆为其属县。

清承明制。

民国初年改府制为道制,上虞属会稽道。

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废道制,直属于省。

民国21年,属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3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解放初属绍兴专区。

1952年2月起属宁波专区,1964年9月起属绍兴专区。

1968年6月起初属绍兴地区。

1983年8月起属绍兴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虞与绍兴县、余姚县相邻部分地区有几次变动。

1954年秋,绍兴县东关区及汤浦区的四峰、渔浦、汤霞、四村、胜江5乡和富盛区的长东、保山、长塘、会胡4乡划入上虞。

1956年11月,丰惠区永兴乡和下管区王家庄、大岭顶村划归余姚县,绍兴县川下村划归汤浦乡;1960年8月及1966年1月,下管大公社的大山、隐地、黑龙潭、悬岩、溪山5村以及陈溪公社戴王、糜家2村划归余姚县。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时县治设百官镇,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县治迁丰惠镇,1954年9月,县人民政府迁至百官镇。

1992年10月18日上虞撤县设市。

据2004年统计,全市人口77.42万,面积1403平方公里。

辖3个街道,15个镇、3个乡,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杭嘉湖高科技地区成员单位,2004年全市总产值200.3亿元,人均达到25873元。

第4章经济发展

2010年,是上虞发展历程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和谐共融的一年。

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提质创新、提速创强、提效创优”的工作基调,鼓足干劲,奋勇争先,圆满完成了全年和整个“十一五”的目标任务,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民生事业不断优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城市的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亿元,增长13.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120.6亿元,分别增长12.1%和31%;实现财政总收入54.1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16亿元,分别增长23.1%和2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25元,分别增长11.5%和11%。

第5章自然地理

上虞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如下图51所示:

  

图51纵横交通

东邻余姚市,南接嵊州,西连绍兴县,北濒钱塘江河口,隔水与海盐县相望。

经纬度跨东经120°36′23″~121°6′9″、北纬29°43′38″~30°16′17″。

全境基本轮廓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最长60公里,东西最宽46公里,面积1403平方公里,其中钱塘江河口水域212.3平方公里。

上虞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与北部水网平原面积参半,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

南部低山丘陵分属两支,东南系四明山余脉,较为高峻,覆卮山海拔861.3米,是全市最高点;西南属会稽山余脉,略为平缓,最高点罗村山海拔390.7米。

北部水网平原属宁绍平原范畴,地势低平,平均海拔5米左右。

最北端是滨海高亢平原,平均海拔10米左右。

浙江省第三大河曹娥江自南而北纵贯全境,主要支流有小舜江、下管溪、隐潭溪。

主要人工河有萧曹运河、虞甬运河、四十里河、十八里河、百沥河及海涂中心河等。

平均年入境水量约27.95亿立方米,是全县水资源总量的3.33倍。

主要湖泊有小越湖、破冈湖、白马湖、铲还湖、皂李湖、西溪湖、谢憩湖、康家湖、贺家池(部分水面属绍兴县)等。

上虞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东亚季风气候,季风显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湿润多雨。

又因地形复杂,光、温、水地域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较多,总趋势是洪涝多于干旱。

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51天左右,一般年降雨量1400毫米上下。

上虞境内矿藏有铁、锰、铜、铅锌、金银、叶蜡石、萤石、高岭土、石英、白云石、黄铁等,其中叶蜡石估计蕴藏量约200万吨,已有40余年的开采历史。

第6章旅游资源

6.1曹娥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舜耕公园为曹娥景区主景之一,位于上虞市区西南侧,舜耕公园以舜耕群雕、大舜庙及舜桥、舜井为主要景点,反映舜帝出生上虞,后因避丹朱于此,故以其名的历史。

渲染舜帝以孝为先,勤政为民的辉煌一生。

园内舜耕群雕由中国艺术大师韩美林创作,以花岗岩为主材料的象队群雕长68米,高27米,总重约800余吨,气势恢弘,体量之大,堪称亚洲之最。

6.2曹娥景区—舜耕公园

舜耕公园式上虞较为平民化的一个公园,是一个市民平时较为喜欢休闲、休息的一个地方,如下图61所示:

 

图61舜耕公园

6.3曹娥景区—曹娥庙

位于曹娥江西岸孝女庙村,距市区3公里。

是为纪念东汉时孝女曹娥投江寻父而建。

曹娥庙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几经兴废,屡经重建,现建筑为民国二十三年重建。

曹娥庙文化积淀厚重,艺术品位高雅,尤以庙内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四绝”而饮誉海内外,被誉为“江南第一庙”。

庙内现存一“曹娥碑”为“中国最早的字谜”。

6.4“英台故里”—祝家庄

“英台故里”祝家庄是经典爱情故事“梁祝”传说中祝英台的故乡,位于上虞市东南,距市区7.3公里。

祝家庄地处半山区,南、西、北三面环山,庄前有“玉水河”,河呈南北长条形,与开凿于西晋的四十里河贯通。

现尚存有祝氏祖堂、玉水河、井空泉、药师寺等与英台文化相关古迹。

如下图62所示:

 

图62祝家庄

6.5凤鸣山风景区

凤鸣山坐落于上虞市丰惠镇东南4公里,距上虞市区17公里,为国家2A级景区,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叠瀑、苍山翠绿、小桥流水的自然美而闻名,其中“悬石飞瀑”、“千年古藤”二景区点堪称奇观。

凤鸣山文化历史积淀丰厚是道教“第九小洞天”的所在地,有东汉炼丹术家道教祖师魏伯阳炼丹遗址。

魏伯阳一生在凤鸣山炼丹修性并留下《周易参同契》一书,后被尊为“万古丹经王”。

该书在养生学古化学所历学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在国外称此书为全球第一本科技方面的书籍。

景区内凤鸣真人祠始于汉代之最,至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东晋谢安、宋朝朱熹、明朝潘府、叶经等文人墨客均到此一游。

6.6白马湖、春晖名人园

“白马湖、春晖名人园”位于距市区4公里的省级文保单位——春晖中学内,那里三面环山,湖泊众多、幽静恬雅、自然风光十分怡人。

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刘薰宇、刘淑琴等前来执教,何香凝、蔡元培、叶圣道、李叔同、胡愈之等前来讲学,吸引了大批莘莘学子前来求学,一时名扬四海,赢得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誉。

“春晖名人园”就是当初一批名人的居家办公之处,其中有夏丏尊的“平屋”,丰子恺的“小杨柳屋”,李叔同(弘一法师)的晚晴山房,经亨颐的“长松山房”等名人故居,历年吸引了无数的名流前来参观瞻仰。

6.7东山景区

东山,又名谢安山。

原不怎么出名。

自从东晋名士谢安隐居此山后,引出了许多令人神往的故事,便渐渐成了我国东南的一座名山。

李白、贺知章、刘长卿、方平、苏东坡、陆游等,都曾盘桓其间,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

6.8称山风景区

称山风景区位于上虞市西北部,离上虞市区7公里.相传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曾在此山称炭铸剑,大炼兵器,称山由此而得名.景区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德教,礼佛为一体,是理想的游览胜地.

6.9桃花源景区

上虞桃花源生态旅游区地处上虞市西南,位于长塘镇桃园村,距离百官城区约13公里,距离绍兴市区约25公里,景区面积为2.6平方公里。

目前景区建成了以桃源湖为核心,龙潭为精华,具有水上健身游乐、沙滩浴场、龙潭休闲垂钓、野炊烧烤等多种休闲娱乐功能的综合旅游景区,并从2005年伊始就开始积极申报国家AA级景区。

上虞市堆高山景区地处浙东黄金旅游带,景区内有建于明代中叶的秀峰庵,历史悠久。

传说庵内的梵香颇有灵气,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

现经少林高僧释行吉大师扩建为"秀峰寺",建筑群相贯三万八千平方米,高达2.8米的缅甸玉佛为镇山之宝。

堆高山景区苍山翠岭、延绵起伏,小溪流水、飞瀑直流,其中雨娘瀑高60米,水势磅礴,小龙瀑古藤横锁,冬来老藤悬雪,颇具古意,胜龙瀑更是林木参天,青藤挂壁,石洞幽深。

一条玉凤溪蜿蜒3800米,有石阶随溪而行、依山起伏。

溪边有盛长樱桃、柿树等野生群落,有百年榆庄、紫微、高达4米的枸骨等,沿途拾级登高、步移景换,以山、水、林为特色的秀丽景色美不胜收,今人心旷神怡,为"都市族"渴望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而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处。

上虞市卧龙山景区坐落于市蒿坝镇,卧龙山山势起伏,自东向西连绵数十里,曲折起伏宛如长友踞卧,主峰金刚峰海拔高320米,山岙有座普净寺(始称普净莲社),建于南宋年间,屡经废兴,清乾嘉年间重加修复,八十年代修复三圣殿、大悲殿、地藏殿、新塑释迦文佛玉佛及千手观音、弥勒、普贤等诸菩萨,寺庙现占地面积50亩,庙内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和念佛堂,建有专门的图书馆、伽蓝殿等,建筑门类齐全,环境幽静,现已成为对外开发宗教活动场所。

站立寺内高处远眺,曹娥江绕出山右,如一条银带蜿蜒东流,归入钱塘江口,实乃避暑之佳境,修净之圣地。

6.10峰山灵迹风景区

日本国教的发源地——峰山道场,据考证,日本宗教界的鼻祖最澄法师于唐初来华学法,终于在上虞峰山灌顶授法,后回国创立日本第一大教派——日本天台宗。

峰山道场由此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为日本宗教朝拜的圣地。

第7章上虞名产

7.1盖北葡萄

盖北葡萄是浙江省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其中品种繁多、外观美丽、味道甜美、汁多、而享有“江南吐鲁番”的美誉,是集生产、科研、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鲜食兼酿造葡萄生产基地。

7.2谢塘黄花梨

全镇黄花梨种植面积达10000亩,其中翠冠、清香、西子绿等早熟良种近4000亩,可年产优质梨10000余吨,是浙江省最大的黄花梨生产基地,黄花梨因其汁多、味甜、皮薄、爽口,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产品在市场上十分走俏。

第8章上虞小吃

小吃代表着人类文化生活的精致化,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小吃在日常生活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再加上工作紧张,人们开始厌弃正餐青睐小吃。

上虞小吃属臭豆腐,臭豆腐在鲁迅的笔下名扬海内外,上虞的臭豆腐代表要数臭名远扬臭豆腐,据说臭名远扬臭豆腐是绍兴臭豆腐比赛第一名的得主,臭名远扬臭豆腐已在全国开了很多连锁店。

所以臭名远扬臭豆腐已经成为了上虞小吃的代表。

如下图81所示:

图81上虞小吃臭豆腐

第9章历史名人

1.虞舜(约生活于原始公社末期)即舜帝,姚姓,名重华。

今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

2.王充(27—约97)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字任壬,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元称,著有《论衡》

3.魏伯阳(约100—170),东汉著名炼丹家,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为高门望族之子。

世袭簪缨,唯有魏伯阳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

4.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上也。

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

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

5.曹娥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

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

”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

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

曰:

父在此,瓜当沉。

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

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

6.嵇康中国三国魏时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竹林七贤之一。

字叔夜。

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州西)人。

与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

政治上倾向曹氏集团,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又锋芒毕露,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当面奚落司马昭心腹钟会,直接触犯了假借礼法图谋篡魏的司马氏集团,最终被司马昭以“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

7.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汉族。

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

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8.谢玄(343~388)东晋名将。

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

宰相谢安侄子。

21岁时为大司马桓温的部将,后官至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

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

十二年,因病改任左将军、会稽内史。

翌年逝世。

被晋帝追封为车骑将军,谥号献武。

9.谢道韫(又作谢道韫),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

东晋女诗人。

今存散文《论语赞》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拟嵇中散咏松诗》二首。

《拟嵇中散咏松诗》借歌咏松树以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

10.谢灵运(385~433)东晋和南朝宋时代的诗人,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

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墓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11.慧皎(497~554)中国南朝梁时僧人,佛教史学家。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因对梁僧宝唱所撰《名僧传》不满,遂集前人资料,依据史籍、地志、僧传等,采各家之长,于梁天监十八年(519)撰成《高僧传》(即《梁高僧传》,简称《梁传》、《皎传》),14卷,记汉明帝以来400余年间数百名僧人传略,为汉传佛教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僧传,所创僧传体例为后世所依。

承圣二年(553),为避兵乱迁居湓城(今江西九江),但仍不废讲说。

12.杜衍(978~1057),字世昌,北宋山阴人(今绍兴人),大中祥符元年进士。

初任平遥、乾州等地方官,很有治绩。

庆历四年(1044)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为宰相。

为官清廉,不置私产,第室卑陋,葛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