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4474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家长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家长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家长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家长课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课堂.docx

《家长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课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课堂.docx

家长课堂

培养孩子的理解力,从想象力入手    

    加强孩子理解力的培养。

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我的儿子对画画抱着极大的兴趣,每次他画画后,我总是鼓励他说出自己画的意境来。

小家伙凭着他对事物的理解,加上无穷的想象力,总是把他的画面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次小家伙要我给他画一只鸭子,我信手给他画了只鸭子,他说:

“鸭子不是喜欢生活在水里吗?

”我只好画了几条波浪线表示水。

小家伙又说:

“水里不是还有鳄鱼吗?

”我只好又画了一条似是而非的鳄鱼。

小家伙又说:

“鳄鱼不是喜欢吃鸭子吗,还不快跑?

”我只好又把鸭子画成飞快逃命的样子。

不料,小家伙又自言自语地说:

“鸭子是跑不过鳄鱼的,幸好前面有棵树。

”我又赶快在鸭子的前方画了一棵树,当长长的枝条伸到鸭子面前时,小家伙欢呼起来:

“哦,鳄鱼咬不到鸭子啦!

鳄鱼咬不到鸭子啦!

”那欢欣雀跃的样子,倒像他自己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

事实表明想象力和理解力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为了孩子们的发展,我不得不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和各位家长们聊聊美术这门学科及大家理解上的一些误区。

请家长们耐心的读完这篇文章。

      误区一、家长带孩子学美术的目的性太强,功利心较重。

  请家长们仔细的客观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你为什么送孩子来画画?

  关于这个问题,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答案,总结如下:

  

(1)别人孩子都在学,所以也送孩子来;

  

(2)孩子小,没别的科目培训,时间多,压力小,所以先出来画画;

  (3)培养下兴趣,作个特长吧;

  (4)孩子好动,希望画画能让他安静下来;

  (5)希望孩子参加绘画比赛拿些奖,将来升学加分;

  (6)孩子特别爱画画,孩子想学所以来报;

  当然,肯定还有其他不同的答案。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我可以肯定的说,真正是因为孩子喜欢画而让孩子学画的家长最多只占20%。

据我所知,明明知道孩子喜欢画画,却因为画画是副课,与考试无关,怕影响学习而不让孩子画的家长还不在少数。

  我只能说这是一个让人心寒的结果!

  都说现代社会是个功利的社会,看来没说错!

孩子喜欢画就让他画呗,那么纯洁的世界,那么纯洁的愿望,却非要沾上成人世界的各种目的才能实现。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误区二、家长评价孩子的作品时功利心太强

  正是因为家长送孩子学画的功利心,使家长在无形之中也形成功利的评价标准,也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讲,老师怎么画你就怎么画,每一根线都要画好,要画工整,颜色要涂漂亮,涂满,用各种技法,还要画快.、要画的比别的人都好等等······

  有了这些标准,孩子画画只要有不符合的地方,家长轻辄以“别人孩子画得多好”来评价,重辄跟别人抱怨“自己的孩子怎么就那么笨,总也画不好”,还总是威胁孩子“你还想不想画画啊”。

不光有这些打击,家长一旦觉得自己孩子的画没别的孩子画得好,就会觉得自己脸上无光,一切责任就又跑到孩子身上来了,什么不好听的话就全出来了。

孰不知,正是这些“苦口婆心”,“良药苦口”的说教给孩子造成更致命的打击!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画画总不喜欢家长在旁边的原因。

  以上是家长们在孩子学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最主要的两个认识上的误区。

归根结底,就是功利心在作祟。

也正是因为有功利心的存在,孩子学画的过程,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感受,无时不刻不在对孩子进行各种干扰,孩子只能做出无声的反抗,表现出种种缺点,如:

画画总是不肯定,也不大胆;不知道该画什么;总喜欢照着别人的画;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好;犹犹豫豫就是不敢下笔......但家长往往认识不到这是孩子受自己教育方式影响而产生的结果,不知道自己要调整方法,只知道一进教室看到孩子的画就说:

“今天怎么又画成这样了?

看人家别的小朋友画得多好,画得多漂亮?

”......最后只能恶性循环,孩子想画好也难了。

  我相信这不是家长们乐意看到的结果。

  所以,为了孩子,请家长们根除自己的功利心

 

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的18种艺术体验

这是儿童美育专家精选出来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的18种艺术体验”,送给每一位宝宝。

在成长岁月里,体验生命中的美好、爱、创造力和对生活的希冀,就从每个家庭开始。

  1有自由“画画”的经历。

你可以在宝宝的小天地里用专用画纸铺设一面“画墙”供小画家大笔涂鸦。

  五六岁以后,准备一个小本子,让他随时随地画下感兴趣的东西。

  2有过色彩识别的体验。

自然界有着丰富多彩的颜色。

让1岁的小宝宝注意“红”草莓和“绿”白菜的不同,大一点时,可以一起观察大白菜和小白菜的绿有什么不同。

  3自由哼唱。

音乐是孩子的天性。

鼓励孩子体会放声大歌的美妙,甚至你可以为他组织一场“独家演唱会”。

  4有过手舞足蹈的经历。

很多几个月的宝宝听着音乐就会手舞足蹈,你要鼓励这种“冲动”。

  5看过至少一种地方戏剧。

比如京剧、川剧变脸等。

  6倾听音乐。

让宝宝的童年记忆有音乐作伴。

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儿歌都可以挑选来给宝宝欣赏。

  7有画画的冲动。

相比而言,画出什么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顺从孩子天生的创造**,让孩子有玩画画的冲动。

  8有去美术馆欣赏作品的经历。

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画展吧,让他不受打扰地观察和探索,大胆地凭直觉感受。

  9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手工作品。

除了纸以外,可以让宝宝尝试用木料、布、泥等材料制作。

  10有过专门学画的经历。

带他到专门的绘画场所去,这是最省心的方式。

  11知道一些艺术家的故事,并对此感兴趣。

让画家、作曲家、文学家走入宝宝的睡前故事里。

  12接触过一些伟大的画作、歌曲、文学作品。

而且对此感兴趣。

  13有过自已作曲的经历。

鼓励宝宝哼唱自己编的歌曲。

他的即兴能力和独特的创意一定会让你惊喜。

  14自己编、画过漫画故事。

孩子的原始创造往往非常独特。

可以组织几个孩子一起合作,自己编故事、再把它画出来。

  15经常参加为儿童组织的艺术活动。

比如,集体美术创作、戏剧表演、音乐会、儿童剧表演等,并喜欢其中至少一种。

  16有过户外美术创作的经历。

比如雕塑、绘画等。

  17有过参加画展的经历。

有机会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国内或国际的儿童画展会是一件让孩子兴奋而自豪的事情。

  18有过“发现”的体验。

外出旅行时,重在在变化的环境里寻找和感受美丽和新奇。

自然风景、建筑、博物馆、美术馆……在孩子的眼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如何辅导孩子画画

经常有家长问我在家的时候怎样辅导孩子画画?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家长朋友们不必把教孩子画画想的太复杂,因为绘画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属于一种游戏,用“玩”的方式教孩子就可以啦!

首先,家长应该为孩子准备足够的绘画材料,比如:

纸张(应该尽量选择大一点的)、画笔、颜料等。

只要孩子玩的快乐,孩子的兴趣就得到了启蒙。

孩子在家中画画经常是一张纸上画一点或者涂鸦一番就要求换纸,有时家长会感觉孩子很浪费,于是要求孩子一定全部画完才可以换纸,这是孩子很可能因为家长的“不解人意”而放弃绘画,那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您可以要求孩子讲讲自己作品的内容,孩子的视角往往和成人不同,或许他呈现给你的是另一番想象空间呢?

如果不是,你可以说说您的想法,和孩子探讨一下,但是您的想法仅限于和孩子平等的探讨,而非作为要求!

有了参考意见,下一次孩子的作品也许就会更加完整一些了。

其实画画不一定非要用白白的画纸,也可以用家里的旧报纸、画册等,让孩子用水粉随心所欲涂涂画画。

如果孩子在家画画的时候求助家长,请家长帮着画,或者拿着自己的手画时,家长不要盲目的答应孩子,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地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家长可以拿图片或者实物和孩子一起分析,物体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孩子只要肯动笔自己画,不论好坏,家长一定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因为这是孩子经过努力,进行了很大的思想斗争,用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的,如果这时家长再说这说那,您认为孩子还会再次大胆、自由的尝试吗?

总之,如果孩子在家想画画,家长尽量给孩子一种放松、自由、快乐的氛围,除了支持和鼓励之外,应尽量多用语言去和孩子交谈,引导孩子多说说自己的想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和绘画兴趣。

 

每节课后,总会听到家长对孩子的绘画作品进行好与不好的评价,其中评价中最常见的就是画的像不像。

抛去孩子对家长评论后的感受不讲,在大部分家长心中像不像与好不好一直是画“等号”的。

虽然已多次与家长沟通,但还是在一次的希望家长们能转变一下这种陈旧的观念。

就孩子的角度而言,家长的态度会给孩子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感,家长的模式化形态不仅不能使孩子较快的进步,反而成为孩子进步的一种障碍,这其中的心理因素是,孩子对于成人的东西有一种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和怕完不成的挫折感在制约其心理。

家长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种思维定势,应该多带孩子接触并细心感受一下周围的生活,多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扩大眼界,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而命令式的要求其改变。

课堂上,我会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对课上所画物体及事物充满想象与联想,从而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鼓励孩子画出与我不同想法的作品,有时孩子甚至会“异想天开”的将自己的“错误”变成另一种形态,我都会鼓励孩子,并耐心听其表述。

而家长反应却让孩子丧失了这种自由创想的机会,不知如何取舍。

家长应该明白,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物体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给孩子多一点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对于像不像的要求,只能说是家长在将自己观念中所形成的概念化模式强加给孩子,带孩子离开自己津津乐道的儿童世界,以及大胆表现的机会与空间。

所以家长朋友,请不要再用像不像来衡量孩子绘画作品的好与不好,让孩子开心的画,细细的体会,大胆的创造,快乐的成长吧!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之我见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教育名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同样,我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因此也顺理成章的形成了另外的一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在现实中,教育者对这个观点的理解各不相同,在赞同的同时也有质疑的声音。

我谈谈我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一、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个“好”,从什么角度来定义?

我认为,把孩子教“好”并非单纯让孩子争得第一、获得奖赏、在某个领域出人头地。

也不跟社会的财富、地位、名声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成才成“家”的资质,孩子有个体差异,孩子之所以是您的孩子,就是因为他是不同的。

因此,“好”的标准也应该是不同的。

我认为,孩子“好”的定义应该跟孩子的个体有关。

不能拿它跟社会成就(财富和名声)来比较定义。

它只能跟孩子自己有关系。

“好”孩子,就是把自己做到最好的孩子,把孩子“教好”,就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而不是让孩子成为爱因斯坦、变成为比尔.盖茨。

孩子只需要在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明天比今天多些进步。

足够了!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是非常高的、终其一生的要求,所以,这只能作为是教育孩子的一个目标和追求,向这个方向靠拢,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二、什么样的家长是合格的?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我认为这里说的并不仅仅是教的问题,还应该包括“不教而教”的问题。

教是一种主动实施的行为,也就是由父母来引导学习和教育的行为。

而“不教而教”就是指由孩子自主成长的一部分,通过放手和不抵抗孩子的自然需要来达到让孩子成长的目的。

作为一个孩子的父母。

首先应该想法了解自己孩子的各项能力极限。

刺激孩子的能力成长到孩子能到的最高高度。

在纷纷扰扰的社会环境和欲望诱惑干扰下保持对自己孩子的客观认识和理解。

刺激和发展自己孩子本身可以发展的能力素质。

淡化整体社会比较定义的需求、把孩子当作一个个体社会来发展调整、刺激成长。

很遗憾的是,大部分父母都一味的在“教”和“阻”而不放。

而这种教,被父母限制在自己的经验里、在成人的认识中以及社会的要求下。

因此,教育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满足自己,变成了阻碍孩子。

大部分的父母在实施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是按照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社会对未来成人的要求而进行的。

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发展来实施,而是根据家长和父母自己的需要来进行教育。

孩子的所有经验和认识以及感觉、需要都跟成人有很大的差距!

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清楚自己的教育对象,找准教育的目标、了解自己要教育的对象、有的放矢!

从孩子的需要入手,考虑教育手段,从孩子的发展来选择教育方式,这也需要父母的智慧!

三、做个会教的父母

说到教育孩子,父母几乎一律讲手段,也就是方法。

教育讲方法有错吗?

没有,错的是方法的滥用和套用。

我们知道,同样的结果,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未必是一样的。

反之也是,同样的原因,不一定发展成为一样的结果。

有因就有果,但“果”未必一样。

这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忽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父母经常套用某个专家的方法,套用书本上的或者另外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

经常忽略了“此孩子非彼孩子”的判断。

所以,教育经常陷入死角和误区中。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伴随着需要而成长的。

如果我们可以了解并满足孩子的需要,教育孩子就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

在佛学里,了解人的真相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觉察”。

在现实普通的教育中我们就要去感受。

感受孩子的需要。

而对每位有孩子的父母来说,就是去感受自己孩子的需要。

人的生活依赖四种基本的情绪:

喜悦、愤怒、悲伤、恐惧。

教育孩子也逃不开这四种情绪的满足。

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来自这里。

所有的解决也来自这里!

无论孩子叛逆、消极、好动、自卑、恐惧、不良习惯,暴力、没有积极性。

它都缘于孩子的情绪。

保持正常的、正面的情绪,是孩子也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孩子的能力可能跟父母不一致,孩子的感觉跟父母不相同,孩子的认识很幼稚和简单。

但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大脑的结构是一样的,神经也是一样的。

所以,尽管父母和孩子思考的层次有差别,但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心理和情绪的来源以及需要。

当孩子有了这些情绪,被这些负面的情绪所控制。

我们不必要去分辨情绪的对错。

我们需要的是把孩子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

情绪无对错!

如果孩子说谎,我们要了解到,孩子说谎,为什么说谎。

如果我们自己也说谎,我们就可以知道,说谎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因此,说谎是孩子在当时的一种需要,一种保护自己的需要。

解除对孩子的伤害,说谎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制造同样的处境,我们就能够了解并满足孩子的情绪需求。

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奠定教育孩子的基础。

父母要教育孩子,要了解孩子需要,就要尝试回到自己的需要点上,我们也就要去了解自己的情绪。

当父母因为孩子做了“错”事的时候,父母可以为自己制造一个同样的处境来感受孩子的需要。

是否别人的指责可以帮助自己?

或者是打击可以让自己更加的上进和积极?

这样的时候,什么是我需要的,怎样的行为可以激发我的积极的欲望……当我自卑时候,我最需要什么、我为什么自卑、我害怕什么?

面对我感觉自卑的东西或者处境,我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什么东西可以让我感觉到安全?

当我有暴力倾向的时候,或者我要使用暴力的时候,我是想得到什么感觉?

当我不积极的时候,我自己是害怕什么、担心什么?

什么东西可以刺激我的解决欲望?

我心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改变我的处境?

我如何可以改变我自己的处境?

……——从自己来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和成人的表现不一样,但心理基础和心理需要是一致的)。

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他是什么感受、他需要什么感觉。

那么解决方法很容易找到!

作为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即便是在做了错事的时候,他也是在努力的想把事情做好。

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负面行为上,而是要看到孩子行为后面的良好的动机,父母要避免对孩子使用的错误方法指责,而是要协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来达成自己的良好动机……

每位孩子的父母,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而且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那么教育就合理而有效。

不必要刻意的去追寻道理,而要看到对自己孩子教育的效果。

道理是效果的产物,效果是道理的检验。

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

  菁菁来电话,说她最近写了一本关于儿童画画的书,结合她最近几年“教”儿童,特别是教她可爱的两岁多的大儿子小其画画的体会,发表了一些自己对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看法,希望我看看。

我拿到她送来的题为《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书稿的清样后,用了两个来小时,一口气读完了。

阅读她写的那些文字,阅读小其和其他小朋友的画,还有她自己画的画,以及她对一些世界名画的分析,我感到精神及其轻松和满足。

她在和儿童谈心,和读者谈心,和自己谈心,和画、和艺术谈心。

因为是谈心,她状态十分放松、自由,娓娓道来,话题无所不在。

一会儿兴致勃勃的分析儿童们的画,一会儿解答人们可能存在的各种疑问,一会儿自由发挥,海阔天空,古今中外。

  表面上看说的是儿童画,但实际上涉及到艺术教育以及如何培养现代人的艺术感觉和艺术判断力等一系列问题。

菁菁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她对学院教育有“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

她早就意识到她的爱自由的天性不能受学院规范的约束,她也早就摆脱了学院模式的羁绊,奔向自由的天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并获得艺术界与广大社会的承认。

她个人长期创作实践的切身体会,她从大量艺术世界遗产中所获得的感悟,她的其他方面特别是文学方面的天赋,是她从事儿童绘画教育的坚实基础。

我觉得在这些综合因素中,其中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她感情的天真与纯朴。

天真和纯朴是做人的基础,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儿童打交道,和儿童画打交道,没有由这种天真、纯朴的感情所产生的对儿童的爱,对艺术的爱,任何事情是做不成的。

  在菁菁写的这本书中,关于儿童画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她的思想是新颖、活泼的,跳动着时代的节奏,而且很有深度。

我特别欣赏她关于对孩子妈妈进行艺术教育的想法与做法,这一点是我在许多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文章中很少看到的。

  

我认为,少儿美术教育有三个根本

  1.净土:

它有自身的规律。

要顺其自然,应该有一方净土,这个净土是理想化或理想主义的,但不是十全十美。

2.天赋不同启发不同:

一定要开发儿童的智性和天赋。

所谓天赋每个儿童都有,有高有低,但重要的不是高低,而是每个人天赋表现领域不同,个性才是其核心。

现在国内外都开始了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那就是启发学生而不是教授学生。

尤其是美术这种领域,对儿童而言就更应当重视感觉的培养,而不是造型或技巧。

也不应该把这种极富个性和感觉的儿童美术用某种量化标准加以束缚。

3.艺术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现在提倡人文精神,但其中最基本的是人性,而人性中最重要的就是没有污染、不造作。

所以儿童美术中最重要的是真,即体现本能和个性的方面。

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很多美术创作中所缺少的,取而代之的是功利,为某种目的而服务。

家长误区

误区一获奖和拿金牌就是“成功”

首先要清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呢,还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

作为家长应该知道,学习美术是为了提高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及表现美的能力,为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决不能仅仅把获奖或参加比赛作为目的。

其次要明白,学好美术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过程,从开始入门到熟练掌握作画要领,没有一定的时间是学不好的,不能“急于求成”。

有的家长在孩子刚学画时,因为没看到孩子画出像样的美术作品,就断定孩子没能力、没前途,而责怪孩子甚至让孩子放弃学习;有的家长“急功近利”,盲目地和别的孩子攀比,不是依据自己孩子的发展现状,而是一相情愿,单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办事,让孩子参加所谓的各种书画大赛,用证书和得奖来满足、平衡自己的虚荣心理。

这些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它只能给孩子增加新的负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影响正常的学习。

误区二选择教师一味追求“名画家”

如何针对孩子的身心特点,采取符合少儿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至关重要。

因此,初学美术,教师的选择非常关键。

好的教师可使孩子的学习得到科学、合理的指导,避免走弯路,利于孩子的发展。

但是,选择教师一味追求名画家,是片面和不正确的。

名画家不一定是好的教师,不一定懂得教学规律。

从事少儿美术教学,没有一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很难做好的。

目前,社会上可以学美术的渠道很多,如各种各样的长期班、短训班还有家教等。

这当中有专业教师,有所谓的有一定名气的画家,也有业余美术爱好者。

有的家长仅凭一些小报广告或道听途说,就迫不及待地上门求教,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而有的家长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指导老师,使孩子错失了学习美术的良好时机。

那么,应选择什么样的教师呢?

首先,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其次,要看是否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不仅会画还会教,这是一个合格教师必备的条件;再次,是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不容忽视。

有的教师缺乏责任感,以挣钱为目的,对孩子的学习辅导不全面或是不正确,误人子弟现象也不少见。

因此,家长千万不要“饥不择食”,盲目拜师,而应请专业人士帮助推荐介绍或多方面了解后再做决定。

误区三不要批评,只要“赞美”

适度的鼓励、合理的赞扬可以提高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有利于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形成。

但是,激励与表扬孩子一定要适时适度。

盲目的、简单的、虚假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

特别是对孩子,家长要留意他们在美术学习中通过努力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温存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友好的合作,对于孩子都是一种鼓舞。

当孩子画得不成功时,家长更应该帮他分析道理,找出问题所在,并明确表示相信他有画好的能力,切不可说“我就知道你什么也画不好”之类的丧气话。

这只会使孩子的自信心进一步受挫,直至最终失去信心。

赞扬孩子是为了鼓励孩子,让孩子增加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潜力。

在这方面家长尤其要注意,不要盲目地赞美,而要视情形对孩子做出适当、认真的评价和表扬。

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画了一张画,就说:

“哇,画得真好,如果拿去比赛,一定会得冠军呢!

”其实,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画的是什么。

每次都说一些赞扬的话,会成为一种习惯。

对孩子而言,这些称赞或是成为冷漠的评价,失去了真正效果;或是令孩子沾沾自喜,看不清自己的真实水平,阻碍学习的进步。

所以,家长夸赞孩子时应谨慎,要适时、适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误区四有数量就有“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孩子多看、多想,培养兴趣,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应避免只求数量的机械作画方法。

一味强迫孩子长时间多画,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家长可以采取分散练习的方法,每次作画时间不宜长,中间给孩子提供适当的休闲时间放松调节;或是在孩子特有作画兴趣和欲望时,让孩子积极投入,尽兴挥洒,满足其创造欲及表现欲。

机械的定时定量的限制方式不可取。

它只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妨碍孩子作画兴趣的培养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俗话说,“见多识广”。

鼓励孩子多观察是极其重要的,既能发展孩子的审美意识,还能使孩子接触到各种优秀的美术作品,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树立努力奋斗的目标。

如在日常生活中,看电视或是散步时,家长可及时引导孩子发现、观察美的事物;通过看画展或名家名作,给孩子提供一个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既开阔了眼界,又提高了欣赏水平。

另外,家长要启发孩子多动脑思考,善于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所在,从而培养想像力、创造力,增强对美术的悟性。

儿童是最具有发展潜能的群体,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学习方法得当,相信孩子定能全面发展。

(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