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精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4356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精讲.docx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精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精讲.docx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精讲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精讲

知识清单

1.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的对象:

是指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①、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

《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②、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

《死海不死》。

备注:

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缠明事理往往是交错进行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使用情况的不同,还可以把说明文分为:

平实说明文,如:

《中国石拱桥》;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如:

《看云识天气》。

 

2.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如《中国石拱桥》。

另外,在时间顺序中还包括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如《核舟记》:

按头-舱-尾-被的顺序说明。

(3)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具体表现为:

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由具体到抽象,由特点到功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3.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或阐述明白事理所用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下:

(1)举例子:

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据: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4)作比较: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5)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方法。

(6)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把不了解的事物或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7)作诠释:

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比较灵活自由,不要求完整地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属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需对事物的特征和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摹状貌:

就是通过描绘事物形貌的方式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9)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10)引用:

能增强说明文的科学性、准确性。

标记是引号。

4.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语言有的平实朴素,有的因用了拟人、排比、描写等方式而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尝,有的以生动活泼见尝。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等等。

总之,不拘一格。

5.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一种是递进式和并列式。

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

常考考点及方法指导

话说风筝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古书中称“风鸢”,南方叫“鹞子”,北方称“纸鸢”。

早期用木料制成的叫“木鸢”。

由于社会不断进步,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

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大约唐、五代时风筝已由最初的军事工具和宫廷娱乐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娱乐游戏,同时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

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据说这一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

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③风筝种类繁多,造型各异。

中国制作风筝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南鹞北鸢考工志》将制作风筝的技艺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

其中扎、糊、绘是风筝制作的关键环节。

扎是用竹子扎制风筝的骨架。

一只风筝能否飞得高、放得远,关键看骨架的扎制。

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选择竹子的粗细软硬,还要做到对称均衡。

从风筝的骨架结构可以把风筝分为硬翅、软翅、长串、筒式、平挑、拍子、微型风筝等。

按形象分有人物、鸟兽、水族、草虫、器皿等。

糊是用纸、绢、绸、无纺布等糊在风筝的骨架上。

糊的技艺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对称的部位要一致,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

绘是在风筝上绘上各种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有的是画好后再糊,也有的是先糊好后画,制作技艺高超的多选择后者。

④中国各地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乃至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

大约乾隆二十年(1755年),曹雪芹所创图式的风筝出现在京城,自此迎来了北京风筝的鼎盛时期。

⑥天津风筝以造型优美、人物生动、色彩艳丽、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

杰出代表为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⑦山东潍坊旧称潍县,是著名的民间美术之乡,不仅风筝名扬四海,杨家埠也是木版年画的产地之一,“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

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⑧江苏南通风筝又称“鹞子”,其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音响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主要有“板鹞”和“活鹞”两大类。

【文章解构】

说明对象,风筝,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结构,总分式,

层次划分,第一部分:

(1)风筝材质的变化;第二部分:

(②)风筝功能的变化;第三部分:

(③)风筝的种类和造型;第四部分:

(④至⑧)各地风筝的特色。

考点一:

说明对象及特征

1.题目“话说风筝”指明了本文的什么?

(3分)

【思路归纳】从说明对象的角度,说明文可分为:

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一般题目即说明对象,本文就是属于事物说明文。

因此,“话说风筝”指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

【答案及评分】(3分)指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方法指导】找说明对象的方法:

(1)看题目。

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再如《植物的抗旱本领》,这是事理说明文,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事理“植物的抗旱本领”。

(2)观首段。

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时阅读没有题目时,可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

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找不出说明对象时,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

(4)抓关键句。

有些说明文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中心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凸现出来。

(5)归纳总结。

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可行,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认真读题,根据题干表述,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清楚题目问的是整篇还是某段或者某几段)。

(2)快速通读全文,看文章题目、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很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这些句子进行简要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注意:

有些信息需要同学们对该段或几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这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洁。

(3)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

考点二:

筛选提取整合信息

2.读第①段,看看风筝在材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

由“木”到什么,到什么,到什么。

【思路归纳】解答这个问题要重点分析第①段内容,抓住“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

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一句即可提取出答案。

【答案及评分】(3分)由“木”到“帛”,到“纸”,到“化纤”。

(每空1分)

【方法指导】要分清楚信息是需要从整体,还是从局部来筛选。

如果需要从整篇文章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阅读时应以段为单位,内容相同或接近的段落应概括为一个方面。

如果需要从某一段中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应以句子为单位,相同内容的句子就合在一起作一个方面来概括。

答题规律:

(1)根据语言标志获取有用的信息。

如标题、中心段(句)、过渡句、总结段(句)等。

(2)筛选关键词句来获取有用信息。

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就得到了相关的显性信息,可直接摘录原词原句来答题。

(3)根据命题要求或题干要求来获取隐性信息。

要从所确定的范围之内的关键语句入手,把隐含在材料内的隐性信息提取出来,分点概括归纳。

有的时候,题目中的分值,往往就隐含着答案的得分点。

(4)找准概括的角度。

根据题干要求选择取舍信息,并分条作答,不遗漏。

考点三: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试分析其作用。

(3分)

【思路归纳】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悉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第⑥段画线句说明了天津风筝的特征,文章题目是“话说风筝”,天津风筝即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因此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而这一说明方法的运用正是为了说明天津风筝最显著的特征是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的。

【答案及评分】举例子。

(1分)具体说明了天津风筝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

(2分)

【方法指导】做此类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判断画线句子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一种还是几种说明方法;②判断某一段中的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找主要的还是全部的;③找文章中的一种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找特征明显,并且容易回答的来写。

答题格式:

①举例子:

通过举什么的实例,具体说明了某某的什么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便于读者理解;②分类别: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某某的什么特征;③打比方:

将某某比作某某,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某某的什么特征,易于读者理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④列数字:

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什么的什么特点;⑤作比较:

通过把某某和某某作比较,突出强调了某某的……特征(地位、影响等);⑥下定义:

用简明的科学语言,完整地说明某某的本质特点,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了什么特征;⑦列图表:

简明直观地说明了某某的什么特征;⑧引资料:

文章通过引用……(名言、谚语、文献等),具体详实地说明了什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考点四:

理解说明文的语言

4.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思路归纳】首先要明确加点词语含义;其次要理解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和效果,还要答出删去之后会有怎样的后果。

比如“改变了原意”,“不合真实情况”,“与事实不相符合”,“与上下文失去照应”,“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原则”,“说话过于绝对,要留有一定的余地”等;最后,总结时扣到突出说明文语言要准确这一点上来。

要注意答题语言的规范性。

【答案及评分】(3分)不能。

因为“据说”是无根据的说法。

去掉之后,“这个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的说法就成了事实,与事实不符。

(2分)“据说”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分)(只答不能去掉不给分;答“不能,因为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没有具体分析只给1分)

【方法指导】“某某”词能否替换为“某某”词?

为什么?

答题方式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替换。

(2)分别解释这两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

(3)比较:

即比较替换上去的这个词语存在的不足,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

这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格式:

不能,原文“某某”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而替换的“某某”词语只有什么的意思,如换成“某某”词语,就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题方式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

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格式:

不能,删掉了“某某”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显得绝对化;用了“某某”词,准确地说明了什么,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考点五:

文章内容概括

5.北京风筝和山东潍坊风筝各有什么特点?

(4分)

北京风筝特点是什么:

山东潍坊风筝特点是什么:

【思路归纳】结合题干,首先找到“北京风筝”和“山东潍坊风筝”所在的段落。

介绍这两种风筝的段落在⑤段和⑦段。

因此解答此题要重点阅读⑤⑦段。

可以看出第⑤段第一句为本段中心句,而最能体现潍坊风筝特色的即是“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要学会抓住中心句阅读分析。

【答案及评分】(4分)北京风筝特点:

历史悠久。

(2分)山东潍坊风筝特点:

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

(2分)

【方法指导】

(1)要善于抓住中心句,包括首括句、结尾句、提问式语句、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等;

(2)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如“除了”“还有”“另外”等词,这些均是要点的标志词;(3)注意要点要找全,不能有所遗漏,以免造成丢分;(4)要参考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准确凝练的语句作答。

考点六:

拓展延伸

6.风筝除了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之外,图案的寓意也非常丰富,请说出你所知道的风筝图案的寓意,并谈谈这些图案的历史意义。

(3分)

【思路归纳】解答此种题,首先要审清题目,看题目要求从哪个方面答题,然后要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知识储备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言之有理,与选文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天马行空,不能脱离文本与实际空谈。

【答案及评分】(3分)示例:

“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

这些寓意吉祥的图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渗透着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为人们喜闻乐见。

【方法指导】

(1)谈看法、感受、认识。

要结合文章内容精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既要围绕阅读材料,又要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与见解,切忌绕开阅读材料,不切实际地陈述。

在组织答案的结构上要注意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什么,理由是什么。

(2)献策类(提建议措施)。

献策一要紧扣阅读材料,二要合理,可操作性强;三要陈述理由,自圆其说;四要分条组织,陈述答案,一目了然。

(3)列举类。

一要联系生活实际,二要紧扣阅读材料,三要与文章内容相关,但不重复;四要分条组织、陈述答案,一目了然。

备考满分挑战

月球能源

①近年来,随着世界石油价格的持续飞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把目光转向了月球,因为在月球表面有大量的氦-3,而这种在地球上很难得到的物质是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可提供便宜、无毒、无放射性的能源,被科学界称为“完美能源”。

②开发月球上的氦-3是划算的,因为在发电量相同的情况下,使用月球能源氦-3的花费只是目前核电站发电成本的10%,如以石油价格为标准,每吨氦-3价值约40~100亿美元,是月球上的超级“金矿”。

③有关氦-3在地球和月球上的储量目前说法不一:

有的说在地球上氦-3储量为半吨,也有的说是15吨;有的说月球蕴藏的氦-3约为100万吨,也有说沉积在月球上的氦-3约有5亿吨。

俄罗斯专家估算,在10~15平方千米范围内挖掘并加工深度为3米的月壤,即可获得约1吨氦-3,足以保证一个功率为100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工作1年。

④由于100吨的核燃料氦-3就可以满足地球上1整年的能源需求,所以即使月球蕴藏的氦-3只有100万吨,也可满足全球数千年,的电力需要。

就目前的核发电量来看,我国一年大约只需要10吨氦-3。

⑤俄罗斯科学家认为,每燃烧1千克氦-3便可产生19兆瓦的能量,足够莫斯科市照明用6年多。

美国航天专家指出,用航天飞机往返运输,一次可运回20吨液化氦-3,可供美国一年的电力。

⑥开发、运送月球上的能源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

比如,要实现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人、货运输,首先要有足够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当年,因为没有研制出大推力的N-1巨型火箭,苏联在载人登月上败给美国;另外,要在没有大气包裹的月球表面着陆,主要只能靠反推火箭来缓冲,如何保障安全是一个大难题。

⑦就算解决了往返运载难题,如何从月壤中提出氦-3,怎样实现核聚变,科技上都还没有已知的答案。

目前,核聚变的控制问题已进入攻坚战阶段。

法国科学家最近宣布,2030年将使利用氦-3进行核聚变发电商业化。

⑧虽然人类已经对月球进行了很多次探索,取得了大量的数据,但要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实际开发利用月球资源,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各国科学家正围绕月球上氦-3的形成、储量、采掘、提纯、再贮存、运输及月球环境保护等问题悄然开展相关研究,但认为10年之内难以实现。

(选自马茹《宇宙的奥秘》,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简要说明它的特征。

(2分)

【答案】月球能源氦-3:

(1分)它是清洁、安全、高效核聚变发电燃料,可提供便宜、无毒、无放射性的能源。

(1分)

【解析】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找出作者说明的主要内容,本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可以从课文的第一段入手,文章开头作者直接点出了说明对象:

月球能源氦-3,它的特征可以从第一段的句子直接找出来,即清洁、安全、高效核聚变发电燃料,可提供便宜、无毒、无放射性的能源。

2.简要概括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能源氦-3要解决的难题。

(3分)

【答案】1、往返运载;②从月壤中提炼出氦-3;③实现核聚变。

(意思相近即可,每答对一点得1分)

【解析】解答时,可从⑥⑦入手,我们可以从关键句进行概括,关键句在第⑦段的第一句话:

“就算解决了往返运载难题,如何从月壤中提出氦-3,怎样实现核聚变”。

这一句话中就包含了三个难题:

①往返运载;②从月壤中提炼出氦-3;③实现核聚变。

3.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你就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谈谈它在本段中的作用。

(3分)

【答案】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答对其中两种即给1分,只答对一种不给分)示例:

①,列数据,准确地说明开发月球能源氦-3是划算的;②,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开发月球能源氦-3前景广阔;③,作比较,把月球能源氦-3的花费与目前核发电成本进行比较,直观地说明开发月球能源氦-3是便宜的。

【解析】从第②段中的“使用月球能源氦-3的花费只是目前核电站发电成本的10%”可以看出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是月球的超级”“金矿”可以看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列数据的作用可以从“10%”“40至100亿美元”这些数据看出开发月球能源氦-3是划算的。

作比较的作用可以找出作者拿什么花费与月球能源氦-3的花费进行比较,重点说明了月球能源氦-3的什么特点。

打比方的作用可以从“金矿”两个字得出,月球能源氦-3的富源,开发前景广阔。

4.第④段“就目前的核发电量来看,我国一年大约只需要10吨氦付3”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答案】不能删去,“大约”表示估计、推测,在这里说明目前我国一年的核发电量需要10吨氦付3,还只是一种估计、推测,删去“大约”一词,意思就变得很肯定,与实际不符。

“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的特点。

(只答不能删去不给分,只答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给1分。

【解析】解答此题时,先写出观点,即不能删去。

然后看这个词是表限制的,还是表程度的,接着说明删了词语后会有哪些变化,是否符合文意,最后一定要加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的特点”这句话。

本题的“大约”表示估计、推测,在这里说明目前我国一年的核发电量需要10吨氦-3还只是一种估计、推测,删去“大约”一词,意思就变得很肯定,与实际不符。

人脑的潜力

①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②人的大脑,是大自然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

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创造的源泉。

恩格斯所说的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思维着的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③今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

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人们重视的是物;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智能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大脑也就成了开发的对象。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大脑中的资源是无限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感到思想的饱和,没有一个人发生思想的溢出。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④人脑的潜力有多大?

美国学者玛格丽特?

米德认为,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

前苏联学者伊凡?

叶夫莫雷夫指出:

“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

如果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

”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⑤人的大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⑥首先,脑科学表明,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

一般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有1000亿个,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

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正是智能开发的后备力量,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

⑦其次,脑科学表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

低等动物突触比较少,刺猬每个神经元与几十个神经元相联系,形成几十个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与500左右的神经元相联系,形成了500多个突触;人的每个神经元与10000个神经元相联系,对列宁的大脑的解剖表明,他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

计算显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有一千零一十五个接触点,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⑧再其次,脑科学还表明,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

经过训练,大脑中会产生新的突触,产生新的神经物质。

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⑨人类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

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增添了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做出伟大的贡献。

成就决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第②段中加点词“这里”具体指代的是什么:

(2分)

【答案】人的大脑。

【解析】要解答此题,首先要阅读这句话前面或后面的内容,因为这个代词不是总结前文,就是提示下文。

前面的内容表述的对象都是人的大脑。

本句话是借恩格斯的话来对前面的信息强调、总结,话题没有转换。

所以“这里”指的是“人的大脑”。

2.第⑦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分)

【答案】大脑中突触的数量越多,动物就越聪明。

【解析】解答此类题,一是找本段的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说明对象及特征。

位置往往是首句或末句。

没有中心句的,就把段中的关键信息梳理出来,然后进行整合。

而本题首句就是中心句,可直接拿来答题。

3.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拥有巨大潜力的依据有哪些?

(3分)

【答案】依据有:

超过量的神经元(1分);神经元上有丰富的神经突触(1分);突触,神经生化物质有很大的可塑性(1分)。

【解析】这篇说明文一共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人脑具有巨大的潜力,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