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袁行霈版一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4215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袁行霈版一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袁行霈版一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袁行霈版一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袁行霈版一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袁行霈版一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袁行霈版一复习总结.docx

《古代文学袁行霈版一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袁行霈版一复习总结.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袁行霈版一复习总结.docx

古代文学袁行霈版一复习总结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上古歌谣

一、劳动场景:

《吴越春秋》卷九所载《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二、农事祭祀:

《礼记·郊特牲》中《蜡zha4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三、思恋之歌:

《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

候人兮猗。

原始歌谣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混合形态的艺术形式。

第二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与功能

1、概念: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主人公通常为神,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现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2、产生:

①时间:

学术界普遍认为神话产生于野蛮期的低级阶段,野蛮

期的中级神话进入了繁荣期。

我国杨堃、袁珂等认为起源在蒙昧期的高级阶段,即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②原因: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

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

3、功能(维系人们社会性、联系个人集体的精神纽带、宣泄令人不安情绪)

二、中国神话记录

1、神话思维发达

2、神话记录散缺(分布在经:

《诗经》、史:

《左传》、《国语》、《逸周书》

子:

《穆天子传》、《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集《楚辞》四大神话: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羿射十日和嫦娥奔月。

3、神话渊府《山海经》:

1、山海经简介:

约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

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

从海外南经第六起到最后“海内经第十八”十三篇,简称为《海经》,和前面的《山经》合起来,总名之曰《山海经》。

2、山海经神话学价值:

A保留神话古老B神话想象奇特

3、不少故事轮廓清晰,有的经整合可得到完整故事,如夸父,大禹。

第三节、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一、神话分类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

3、洪水神话(大禹治水)

4、战争神话(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

5、英雄神话(羿射十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二、蕴含的民族精神

1、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2、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3、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一、以己感物

1、神话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拟人化

二、具象思维

1、时间、方位等本是客观抽象概念,被先民依照特定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各种神灵及其活动

2、一部分神话形象虽然脱离了具体的形象,由不同的物象组合而成,但仍离不开具体形象,没有达到真正的抽象

三、情感体验

1、自然万物被先民赋予情感

2、在神话的传播、复述的过程中,充满了情感体验的

四、隐喻象征

五、神秘特性

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一、散失原因

1、历史化(A删削B改造)

2、神话仙话化(被道教改造、如黄帝、西王母)

三、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成为文学创作素材:

A神话入散文B神话入诗C神话入小说、戏曲

2、成为文学创作原型

第五节、书面作品雏形

一、甲骨卜辞

二、青铜器铭文

三、《周易》卦爻辞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概说

一、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声无词的笙曲),有目无辞。

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年的作品。

将据说经孔子整理的书,都称为“经”,于是《诗》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为五经。

二、编订

1、献诗: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2、采诗: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并借此观风察政

3、删诗:

汉人认为《诗》经过孔子的删定,但此说不可信

三、体制

(一)风雅颂分类依据

1、音别: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2、义别: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毛诗序》

(二)分类

1、风(160篇):

风即音乐曲调。

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bèi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曹风、桧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馀是诸侯国名。

2、雅(105篇):

雅即正,谓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都作于西周初期,小部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40篇):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曲,可能较舒缓。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体例不同于其他诗,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

六义:

又称六诗,即指风、雅、颂、赋、比、兴。

四始:

《风》、《小雅》、《大雅》、《颂》谓四始。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四、功用

1、赋《诗》言志。

以《诗》讽谏劝戒,评论抒情。

2、著述引《诗》

五、流传

1、今文三家诗。

即鲁、齐、韩诗。

2、古文毛诗。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

六、研究(汉学重“美、刺”,宋学重“义理”,清代“朴学”重“考据”。

1、汉学:

是汉、唐经学研究的主流

2、宋学:

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

3、朴学:

清代汉学复兴,宗汉而攻宋

第二节、诗经内容

一、祭颂诗

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

《生民》:

首章履迹感孕; 次章弥月诞生;三章弃而不死; 四章天生稼艺;

  五、六章农功伟绩; 七、八章祭祀兴岁。

  这首诗叙述后稷的母亲姜嫄祷神求子,后来踏了神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后稷,不敢养育,把他丢弃,后稷却历难而不死。

艺术特色:

1、想象丰富2、铺叙手法3、结构巧妙4、章法句式

二、农事诗

1、劳动生活的风俗之画

2、饱含血泪的奴隶之歌(《豳风·七月》:

首章:

衣食之原。

次章:

阳春采桑。

三章:

夏日纺绩。

四章:

秋冬狩猎。

五章:

年终修缮。

六章:

夏秋收藏。

七章:

从事杂役。

八章:

岁末聚会。

艺术手法:

赋法铺叙、对比描写、结构严谨)

三、燕(宴)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更多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四、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

1、大雅怨刺诗。

①作者大多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

②内容。

在对执政大臣的讽刺中,作者深怀对社会现实和周王朝命运的忧虑,以诗向统治者进言,以期起到规谏箴戒的作用。

2、小雅怨刺诗①作者。

是统治阶级中处于较低的甚或受压抑的地位。

②内容A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B.直接倾泄对谗佞小人的怨恨诅咒。

3、国风怨刺诗①作者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及民间。

②国风之怨刺诗多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情绪比较外露,以嘻笑怒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

五、征役诗

1、颂扬武功诗2、征夫厌役诗3、思妇闺怨诗

六、婚恋诗

1、恋情诗《邶风·静女》2、婚姻诗《周南·桃夭》3、弃妇诗《氓》

第三节、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精神

二、赋比兴的手法

三、句式与章法 四言为主,四句成章,重章叠句,双声叠韵

1、叠章

①整篇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②一篇之中两种重叠如《郑风·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

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

③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

2、叠句

有的在同一诗章,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

3、叠字

《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

4、双声叠韵

四、和谐的韵律

1、一韵到底:

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还有后世诗不常见的句句用韵;

2、中间换韵:

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

五、语言特色

1、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2、风雅颂,风格各异①雅、颂多运用严整的四言句,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②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③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等,这些在雅、颂中也出现,但不如国风中众多,富于变化。

第四节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一、抒情传统的开辟(诗歌传统)

二、“风雅”精神的奠定(思想内容)

三、比兴手法的垂范(1、形象思维2、比兴寄托)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引言:

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记言叙事文之祖:

《尚书》和《春秋》

一、《尚书》

1、简介:

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

“尚”通“上”,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包括《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

《虞书》与《夏书》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可能为后人追述。

《商书》、《周书》保存部分商代、周代史官的记录。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2、思想

(1)政治观念由“天命神授”演变为“敬天保民”

(2)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3、文学价值

(1)多样的表达方式(已有记叙、描写、议论等)

(2)适当的修辞手段

(3)质朴的文风

(4)艰涩的语言

二、《春秋》

(一)简介: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记载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242年的历史。

它对史事作了简洁大纲式的叙述,是继《尚书》之后一部以记事为主的史书。

(春秋十二公:

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公)

(二)特点

 1、内容:

“微言大义”

2、叙事:

“简而有法”(春秋五例:

一曰微而显;二志而晦;三婉而成章;四尽而不污;五惩恶而劝善。

3、语言:

“春秋笔法”

第二节 叙事散文成熟的标志之一——《左传》

一、简介

1、名称: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古文》。

2、性质:

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重合。

3、作者:

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

一般认为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

二、思想

1、民为神主,民贵君轻

2、得民则兴,失民则亡

3、尊重民意,重视舆论

三、成就:

以《春秋》记事为纲,增加历史事实和传说,事件叙述丰富多彩,人物描写形象生动。

发展了《春秋》笔法。

《左传》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孔子曰”评价。

《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叙事:

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①叙事技巧出色

A.叙事方法多样B.叙事角度多样

②叙事成就突出

A.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B.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③文学色彩浓郁

A.虚构对话B.细节描写C.神异描写

2、写人:

形形色色,千姿百态

①人物形象类型:

A.累积型B.闪现型

②人物塑造手段:

A.行动和对话描写B.细节描写

3、语言:

言之有“文”,独具风格

①辞令典美博奥,委婉含蓄:

A.行人应答之辞B.大夫谏说之辞

②叙述简炼含蓄,词约义丰

第三节 叙事散文成熟的标志之二—《国语》、《战国策》

一、《国语》

1、简介:

《国语》又被称为《春秋外传》。

现在一般认为,《国语》主要来源于春秋时期各国史官的记述,后来经过熟悉历史掌故的人排比润色,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二十一卷,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以记言为主,故名曰《国语》。

时代大体为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

2、思想 :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

3、文学成就:

(1)记言文字

(2)应对辞令(3)议论说理(4)叙事成就(5)叙事呈现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总之,由于《国语》以记言为主,虽然叙事和刻画人物有一定特色,但文学成就比《左传》还是稍逊一筹。

二、《战国策》

1、简介

《战国策》三十三卷,按国别载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策。

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西汉成帝时,刘向加以整理汇编,定名为《战国策》。

2、思想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崇“计”、重“利”、尊“时”。

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其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3、文学成就

(1)姿态各异的人物群像

①通过虚构和想象来描写人物②通过情节、言行、细节来描写人物③开创了纪传体的先例

(2)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①引类譬喻②善用寓言③对偶排比④铺张渲染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对史传文学之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1、体例2、思想3、写作

二、对散文之影响

三、对小说之影响

①倾向鲜明②叙事结构③基本手法④题材来源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一、说理散文的主要形态:

语录体→对话体→专论体

1、说理文的萌芽:

《论语》

(1)孔子其人: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名丘,字仲尼。

①思想家:

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②教育家: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论语》其书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其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一般认为,“论”,即论次编纂之意;“语”,即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语,故称《论语》。

 

(3)《论语》的文学成就

A人物形象,鲜明具体B言简意赅,情感丰富C语录文体,影响深远

2、说理文体制的形成:

《墨子》

3、说理文体制的发展

1、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

《孟子》也是语录体,篇题仍是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

2、《庄子》许多篇章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4、说理文体制的定型、成熟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成熟。

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二、说理文的另一形态:

  韵散结合体《老子》

1、其书:

今存《老子》共81章,分上下二篇。

上篇37章,又称《道经》;下篇44章,又称《德经》,合称《道德经》。

2、《老子》的思想:

无为而治

3、《老子》的文学成就

①哲理诗般的美妙②韵散结合的文体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孟子和《孟子》

1、孟子简介:

孟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前期。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受业于孔子嫡孙孔伋。

2、孟子的思想

(1)性善论是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第一个贡献:

内圣外王

(2)重民思想是第二个贡献: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孟子》其书:

今存7篇

二、《孟子》的文学成就

1、个性鲜明的孟子形象

2、长于论辩的散文特征:

①类比推理②二难推理③比喻性推理

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齐人乞墦”、“弈秋诲弈”、“杯水车薪”

3、气势浩然的文风:

①善养内心之浩然正气②运用排偶、叠句等修辞手法

4、精练简约的语言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一、庄子和《庄子》

1、庄子其人

(1)生平:

庄子名周,战国宋国蒙人

(2)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2、《庄子》其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

晋时郭象在古本52篇的基础上,删去十分之三,并为之作注,流传下来,成为定本,即今本《庄子》33篇,包括内7、外15、杂11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二、《庄子》的文学成就

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三言”说理。

“以卮言为曼衍,重言为真,寓言为广”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作品:

藐姑射之神、浑沌凿七窍、庄周梦蝶、鸱chī与鹓yuān雏、

骷kū髅见梦、庄周游雕陵

2、意出尘外的构思3.奇丽憰怪的形象4.形象恢诡的论辩5.汪洋恣肆的文风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

一、荀子与《荀子》

1、荀子其人:

名况,字卿,,赵国人。

2、《荀子》其书:

现存32篇。

3、《荀子》的论辩艺术:

(1)论证严谨详密

(2)多用生动譬喻

如作品:

蒙鸠为巢、涓蜀梁、曾子食鱼(3)喜用排比韵语

二、韩非和《韩非子》

1、韩非子其人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之家。

曾师于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韩非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2、《韩非子》其书

  韩非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载《韩非子》55篇,今本《韩非子》也是55篇。

综合历代学者考证,《初见秦》、《有度》、《饰邪》3篇的确不是韩非所作。

3、《韩非子》的论辩艺术:

《韩非子》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4、《韩非子》的寓言:

《韩非子》中有340则寓言,位居诸子寓言之首。

(1)独立成体

(2)题材平实:

寓言主要取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和《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

“郑人买履”、“郢书燕说”、“买椟还株”“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矛与盾”

(4)平实中见奇妙 :

棘刺母猴

第五节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确立了说理散文的体制(语录体、对话体)

二、开辟了形象化、抒情性的说理方式

三、包孕了寓言、小说等的因素

四、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1、孟子:

《孟子》之文深得唐宋古文家的推崇

2、庄子魏晋南北朝时期游仙诗、玄言诗、山水田园诗都和庄子思想及庄子散文艺术有渊源关系。

唐代诗人中李白,宋代文学家中苏轼,古代小说戏曲创作,

《牡丹亭》、《红楼梦》。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

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我国诗歌史的源头。

一、楚辞的含义:

始见于汉武帝时

含义有二:

一指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二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二、楚辞的产生

1、文化背景:

楚国羋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夏商时向南迁徙,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楚蛮之地。

①政治思想上的中原传统

②习俗审美上的楚地特色:

“信巫鬼,重淫祀”

③个体意识强烈的楚人:

南方谋生容易,途径多,不用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

④注重审美愉悦的艺术

2、楚辞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

①奇伟瑰丽的地理环境、人神杂糅的巫风培养了楚人的浪漫气质和想象力

②楚国民歌,特别是民间巫歌对楚辞产生具有直接影响

③楚国地方音乐的影响

④楚国方言的影响

⑤北方中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三、楚辞的特点

1、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楚辞独具地方色彩

2、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3、句式参差错落,多长篇巨制

四、楚辞的研究与流传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流传注本。

宋代洪兴祖依《楚辞章句》作《楚辞补注》

宋代朱熹《楚辞集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思想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赛·马蒂一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二、屈原的作品

  今人可以确定为屈原作品的有23篇:

  《离骚》、《天问》、《九章》(9篇)是屈原自作,《九歌》(11篇)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

《招魂》一篇亦当属屈原。

第三节 《离骚》

一、解题

  “离骚”,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二、写作年代

一般认为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三、讲析

五、作品主题

1、忠君爱国2、美政理想:

国君具有高尚的品德、选贤任能,罢黜奸佞

3、忠怨之情

六、艺术成就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1、“灵均”形象的塑造:

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创作方法的突破:

浪漫主义,《诗经》是现实主义

3、表现手法的开拓:

继承并发扬了《诗经》赋比兴

①《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

《离骚》则将喻体与本体、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情融合为一,创造出一系列具有丰富象征意味的意象群和富有象征意味的事物。

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

4、形式、语言的创新

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后人称之为“骚体”。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一、《九歌》

1、概说

①巫祭文化背景(闻一多:

《九歌》首尾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

中间九章为娱神曲)

②所祀诸神(《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即人鬼)

2、内容:

《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分为三类:

①礼赞自然神明②摹写人神情感③祭奠死国将士

3、《九歌》的艺术成就

①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②心理描写细腻深入③语言清丽而华美

二、《九章》

  《九章》是屈原的一组抒情诗歌,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

1、内容:

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

2、艺术:

①现实主义的主调②浪漫主义的笔触③写景寄情的手法

④咏物诗的开拓

三、《天问》

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

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

1、基本由四字句构成

2、基本用问句构成

3、迥异于时人普遍的思想观念

四、《招魂》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影响

一、楚辞的流变

屈原不仅开创了楚辞这一崭新的诗体,而且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流派——楚辞派。

宋玉与屈原并称为“屈宋”;作品《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九辩》:

①在诗歌抒情手法上有很大的开拓:

大量篇幅描写秋,增加诗歌的表现力、抒情效果。

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

②在诗歌形式上也有所开拓:

韵文杂以散句,句型不一,长短随意

二、屈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