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浅谈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考生思维的考查.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408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浅谈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考生思维的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浅谈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考生思维的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浅谈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考生思维的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浅谈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考生思维的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浅谈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考生思维的考查.doc

《八年级浅谈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考生思维的考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浅谈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考生思维的考查.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浅谈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考生思维的考查.doc

n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n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n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n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浅谈2010年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考生思维的考查

赵国斌

(安徽省炳辉中学安徽天长239300)

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不仅对考生进行知识的考查,又对考生进行能力的考查,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升华到能力,必须依靠思维为阶梯。

因此,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实质是对考生化学思维的考查。

一、打破传统化学思维的定势,富含“例外”特色。

考查了考生思维的灵活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

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不仅要继承传统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敢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有生命力。

考生思维的灵活性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的选拔,关系到化学学科的未来。

富含“例外”特色的试题为思维灵活性提供了高层次要求。

第7题题干中化合物名称为亚氨基锂。

在传统思维中凡名称带“亚”的物质一定含变价元素,且化合价仅次于最高价。

例如化合物名称为氯化亚铁,铁为变价元素,有0,+2,+3价之分,这里铁为+2价,仅次于+3价;化合物名称为亚硫酸钠,硫为变价元素,有-2,0,+4,+6价之分,这里硫为+4价,仅次于+6价。

但亚氨基锂(Li2NH)中氮元素是变价元素,有-3,0,+1,+2,+3,+4,+5价之分,这里的氮为-3价,并不是仅次于+5价,是个例外。

在化学中把NH3失1个H余下的部分称为氨基,失2个H余下的部分称为亚氨基,失3个H余下的部分称为次氨基。

第8题(A)选项,传统思维认为带玻璃活塞的滴定管不能用作滴定强碱溶液,但若换成耐强酸、耐强碱的新型高分子塑料活塞完全可以滴定强酸或强碱溶液。

是个例外。

在传统思维中一般学生对酸的概念理解就是例如硫酸、硝酸、醋酸都是可溶性酸,但第9题(D)选项中H+与SiO32-不能大量共存,生成沉淀的酸——硅酸,却是个例外。

第27题中传统思维的碱金属盐都可溶,例如Na2CO3,K2SO4等,但LiMn2O4与Li2CO3却出现在框图中滤渣的位置,不能不说是个例外。

原因是Li与Mg在周期表中互为对角线关系。

根据对角线规则,锂的化合物与镁的化合物在某些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由于Mg(Mn2O4)2与MgCO3不溶于水,不难理解LiMn2O4与Li2CO3也不溶于水。

第28题(4),Fe(NO3)3水解生成Fe(OH)3与HNO3,由于水解程度较小,导致硝酸浓度极小,降低了硝酸氧化的电极电位。

最终Fe3+优先与Ag反应,而不是HNO3优先与Ag反应,这种例外打破了传统思维中HNO3优先Fe3+与Ag反应的事实,因此,本题反应产物中只有Fe2+生成,而无Fe(OH)3生成。

二、打破了知识点的局部理解,追求知识点的完整理解。

考查了考生思维的系统性。

课本知识点是纲,是最简单最易懂的基础知识点,简单基础知识点完全可以适当推广,以追求知识点的完整理解,让学生感觉到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整体大厦之美。

第9题(C)选项,乙醛能被弱氧化剂银氨溶液[Ag(NH3)2OH]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Cu(OH)2]氧化是课本上乙醛化学性质两个经典的反应,乙醛既然能被弱氧化剂氧化,当然能被强氧化剂(例如O2,Cl2,H2O2,KMnO4/H+,Cr2O72-/H+,HNO3等)氧化,所以乙醛不能与Cr2O72-/H+大量共存。

考生不仅需要适当推广课本基础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理解课本基础知识点内部分类的完整性。

第8题(C)选项为电解饱和食盐水,涉及到电极材料的分类,若选用惰性电极材料石墨电解自然可以得到产物H2与Cl2;若选用活性电极材料Cu作阳极电解,就得不到Cl2,而得到Cu(OH)2了。

没有熟知电解原理中电极材料这一分类的知识点,这一选项便无法判断。

如果认为电解装置都用惰性电极材料电解,那么这种对知识点的局部理解有点像“盲人摸象”,结果只能导致对课本知识点完整性理解缺乏,达不到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干扰选项以假乱真,考生不仅不能被考题的相似形式、相似概念所迷惑,而且也不能被不同环境、不同产物、不同条件所迷感。

要求考生能对课本知识点有相当准确的理解。

考查了考生思维的准确性。

1、形式相似造成干扰

第9题(B)选项考查Al3+与NH4+能否大量共存,部分考生看成了Al3+与NH3·H2O能否大量共存,由于NH4+与NH3·H2O形式上部分相似造成干扰,考生审题不清造成了失分。

2、不同环境造成干扰

燃料电池分为酸性环境(传递H+),碱性环境(传递OH-),高温熔融环境。

第11题(B)选项,用碱性环境正确的正极电极反应式干扰酸性环境正极电极反应式,不符合题题意。

3、相同反应物,不同产物造成干扰

第12题(B)选项铁与硝酸反应,浓硝酸还原产物NO2对稀硝酸还原产物NO造成干扰。

4、两个浓度概念造成干扰

第12题图像中显示物质的含量(质量分数)与(C)选项物质的量浓度张冠李戴,造成干扰。

5、同一物质不同性质相干扰

第26题(3)b中,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相混淆,造成干扰。

6、非官能团与官能团放在一起造成干扰

第26题(3)中,甲基、苯环是非官能团,对硝基、羰基是官能团,造成干扰。

7、实验条件不同造成干扰

第28题

(1)c选项制备银镜时误用酒精灯加热代替水浴加热,造成干扰。

8、物质制备实验时,取用量相颠倒造成干扰

第28

(1)b选项银镜反应实验:

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mL乙醛中,改为将几滴乙醛滴入2mL银氨溶液中。

无机物与有机物取量大小关系故意颠倒,造成干扰。

四、试题中类比思维充分应用体现了化学学科特色。

考查了考生思维的传承性。

类比思维是解决化学试题的基本方法,类比思维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联想,即由新信息引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2)类比,在新、旧信息间找相似和相异的地方,即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通过类比思维,在类比思维中联想,从而升华思维,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1、分于式、分子结构的类比

第25题

(2)考查了CS2分子中存在几个σ键,只要类比熟悉的CO2的结构式并思考一下CO2分子中存在几个σ键,便可填空。

2、化学方程式的类比

第26题(5)用熟悉酯类水解化学方程式来类比肽键水解化学方程式,便能看懂肽键水解化学方程式的题示,就不难写出有机物F在强酸和长间加热条件下发生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了。

第28题

(2)由于Cu、Hg、Ag三者化学性质相似,都为不活泼金属。

联想熟悉的化学方程式Cu+2Fe3+=2Fe3++Cu2+,就能类比出化学方程式Ag+Fe3+=Fe2++Ag+。

3、性质的类比

第28题

(1)e:

AgOH属于沉淀碱,可类比沉淀碱Fe(OH)3,Al(OH)3,Cu(OH)2等,判断AgOH为一元弱碱;Ag(NH3)2OH属于可溶碱,可类比NaOH,KOH等,判断Ag(NH3)2OH为一元强碱,再考虑AgNO3溶液水解呈酸性,就不难判断在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的PH值增大是正确的选项了。

4、实验装置的类比

第8题(D):

用高中课本灼烧胆矾晶体实验装置类比出高温煅烧石灰石实验装置,必须应用玻璃棒搅拌,且宜把酒精灯换成酒精喷灯,以体现石灰石分解条件为高温煅烧。

通过类比,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五、对课本常规实验细节的考查,不仅能区分做实验与不做实验的考生,更重要的意图是要求考生在平时动手做常规实验时,能细心观察实验的每个环节,以及对实验造成的不良后果能探究出原因,给出合理的解释。

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

第8题(B)选项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实验。

定容时,离100mL容量瓶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定管滴定至刻度线,要求考生能对1~2cm在脑海中有“量”的概念,考虑滴管1细滴约为0.05mL,可以通过粗略估算需要下滴20~40滴,下滴时先快后慢,有充足的时间滴好。

第27题(3),要求对于常规过滤实验,当滤液中出现浑浊不良后果时,能给出两种解释,这都需要考生思维的深刻性作为保证,做实验时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得分。

六、大容量高密度信息试题出现,考查了考生思维的集中性与发散性。

由于理综试卷分布了理、化、生三门自然学科,对于化学而言,做不到每个知识点都考,不仅考试时间不允许,理综试卷总体容量也不允许。

命题人尽可能考单科的主干知识。

为了增大选拔人才的公平性,主干知识点越多越好。

在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尤其是非选择题,出现一到两个大容量高密度信息试题是非常合理的表现。

第25题属于物质结构知识点题,解析成课本知识点包括四个方面。

1、十二个基本概念

能级、电负性、核素、质子数、中子数、周期、族、σ键,共价键极性,键长,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热化学方程式。

2、三个关系

(1)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位置存在间接关系。

(3)同类型共价键比较,键长、键能、键极性强弱存在一定关系。

3、三个式子书写

(1)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

(2)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3)化学方程式书写

4、两个应用

(1)非金属性大小经验规则应用。

非金属性:

C1>S,推导出酸性:

HCIO4>H2SO4

(2)盖斯(Hess)定律应用

考生想要在较短时间内攻克此类型题,不仅要对课本知识点充分理解,而且要对课本知识点灵活应用。

在答题时不仅思维要高度集中,而且思维要高度发散。

从一侧面也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承担着选拔人才的功能。

七、探究题一直为新课改高考题压轴大菜。

探究题带有课题研究成份,为考生以后从事科研活动垫定基础。

探究题是新课程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新课改高考题坚定不移的方向。

探究题从一侧面考查了新课改主体——研究性学习落实情况。

探究题既考查了考生思维的独立性又考查了思维的综合性。

对考生思维独立性与综合性要求就是对考生素质的要求,对考生思维独立性与综合性培养就是对考生素质的培养。

这就不难理解新课改倡导的素质教育为什么始终不渝要坚持考探究题的原因。

探究题分为反应条件的探究、反应产物的探究、反应装置的探究,以及反应原理的探究,第29题属于反应原理的探究。

考生既要独立完成两个假设实验;①Fe3+对Ag氧化刻蚀(要求考生完成化学方程式);②一定PH值的HNO3对Ag氧化刻蚀(要求考生写出两步简要实验步骤),考生又要综合权衡这两个假设,判断究竟是Fe3+还是一定PH值的硝酸对Ag氧化刻蚀产生影响,并简述理由,从整篇探究题来看,俨然为一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实验报告,对考生思维要求较高。

八、不同情景的创设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敏捷性。

智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陌生事物或环境熟悉的快慢。

高考题既然是选拔人才的工具,不可能不涉及对智商的考查,而陌生事物在高考化学试题中主要表现为陌生情景的创设上。

对陌生情景熟悉得越快,越能最短时间接收新知识,反映出考生接收新事物新信息能力较强,同理,对陌生化学情景接收越快,越能攻克试题。

化学试题中不同情景的创设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敏捷性。

1、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情景创设

(1)第7题介绍了储氢容量高,安全性好的固体储氢材料亚氨基锂的储氢原理。

(2)第26题介绍了一种新型降压药替米沙坦中间体合成路线。

(3)第28题介绍了Fe(NO3)3溶液蚀刻银制造美丽的银饰原理。

2、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化学情景创设

(1)第10题介绍了处理废气中氮氧化合物低温脱硝技术的原理。

(2)第27题介绍了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中锂元素的原理。

3、图像、图表表达的化学情景创设

(1)第8题直接给出几个重要的基础实验操作或装置图像,判断正误。

(2)第11题介绍了一种固体酸性燃料电池工作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