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3839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3《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83《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83《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83《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83《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3《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83《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3《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3《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83《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材定位】

《琵琶行并序》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三篇课文,这一课的三篇课文选取了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不同体式的诗歌,要在诵读之中体会其不同的抒情方式和创作手法。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乐府诗,整首诗歌在环境的描写和琵琶乐声之中,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也道出了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际。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体会琵琶女和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

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素养目标】

1.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文体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2.找到文章的行文线索,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3.鉴赏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4.通过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形象特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主旨。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教学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枫叶荻花何处寻?

江州城外柳阴阴。

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并序)》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音佳话,更为我们留下了一曲“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千古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曲折的故事中去,聆听琵琶乐音的美妙之音。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人物轶事

家酿名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

“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

”(《白居易卷》)。

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3.了解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4.解题

(1)琵琶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

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2)“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5.了解文体--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主要特点有:

①篇幅可短可长。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

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铮(zhēng)转徙(xǐ)浔阳(xún)声声思(sì)

捻(niǎn)霓裳(ní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篦(diànbì)

谪居(zhé)还独倾(huán)间关(jiàn)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二)诵读感悟

1.诵读全诗,用“/”划分朗读节奏。

例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自由诵读,分析哪一个字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主旨句是哪句?

明确“惨”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

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文本研究

【思考1】解读小序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左迁:

贬官,降职。

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②明年:

第二年。

③铮铮:

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④京都声:

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⑤倡女:

歌女。

倡,古时歌舞艺人。

⑥善才:

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

是“能手”的意思。

⑦委身:

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⑧贾人:

商人。

⑨快:

畅快。

⑩悯然:

忧郁的样子。

⑪出官:

(京官)外调。

⑫恬然:

淡泊宁静的样子。

⑬迁谪:

贬官降职或流放。

⑭为:

创作。

⑮歌:

作歌。

⑯凡:

总共。

⑰言:

字。

⑱命:

命名,题名。

2.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作用:

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缘由,以及名字的由来,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3.你如何理解这句“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明确“恬然自安”,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

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

【思考2】解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江头:

江边

②瑟瑟:

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③主人:

诗人自指。

④惨:

悲伤

2.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为下文琵琶声的出现做了铺垫。

3.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4.鉴赏“主人下马客在”一句,使用了的修辞。

明确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补充: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思考3】解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回灯:

重新拨亮灯光。

②转轴拨弦:

拧转弦轴,拨动弦丝。

这里指调弦校音。

③掩抑:

掩蔽,遏抑。

④思:

悲伤。

⑤信手:

随手。

⑥续续弹:

连续弹奏。

⑦拢、捻、抹、挑:

扣弦;揉弦的动作;顺手下拨;反手回拨的动作。

⑧大弦、小弦:

指最粗的弦;最细的弦。

⑨嘈嘈、切切:

声音沉重抑扬;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⑩间关:

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

⑪幽咽:

遏塞不畅状。

⑫冰下难:

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⑬凝绝:

凝滞。

⑭迸:

溅射。

⑮拨:

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拨工具。

⑯舫:

船。

2.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并概括其描写的音乐的特点。

诗句

特点

诗句

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急骤

小弦切切如私语

细腻柔美

嘈嘈切切错杂弹

乱中有序

大珠小珠落玉盘

圆润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畅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高亢激昂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诗人的怎样将音乐这种虚无缥缈的存在表现出来的?

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明确①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②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③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④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

情感:

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暗示了她悲惨的身世。

4.试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的作用?

明确①突出了音乐效果。

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②深化诗歌的意境。

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能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思考4】解读第三、四段

1.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敛容:

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②教坊:

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③秋娘:

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④五陵:

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⑤缠头:

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⑥绡:

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⑦钿头银篦:

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⑧击节:

打拍子。

⑨颜色故:

容貌衰老。

⑩浮梁:

古县名,唐属饶州。

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⑪去来:

走了以后。

⑫梦啼妆泪:

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⑬阑干:

纵横散乱的样子。

⑭重:

重新,重又之意。

⑮唧唧:

叹声。

⑯呕哑嘲哳:

形容声音噪杂。

⑰琵琶语:

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⑱暂:

突然。

2.在这一部分,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

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

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有哪些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

诗人

琵琶女

来处

去年辞帝京

本是京城女

才华

才华横溢的诗人

名满京都的艺人

经历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思考5】解读最后一段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却坐:

退回到原处。

②促弦:

把弦拧得更紧。

③转:

更加,越发。

④向前声:

刚才奏过的单调。

⑤掩泣:

掩面哭泣。

⑥青衫:

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

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2.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①伤琵琶女。

正如诗中所写: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思考6】鉴赏文中出现的景物描写。

明确①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④“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思考7】诗中描写了几次琵琶女的演奏?

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的特点。

明确一共描写了三次。

第一次是暗写,只写诗人江边送客听到琵琶声,没有进行具体描写,但从“主人忘归客不发”可以看出音乐之高妙。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并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

诗人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她演奏的内容、演奏的技艺,并由此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不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而且引出了诗人自己的“沦落”,将自己“辞帝京”“谪居卧病”之事带出。

第三次是明暗结合,写得简略。

先说调子悲凄,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补足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思考8】分析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征。

明确琵琶女:

才艺超凡,地位卑贱,年老色衰,孤苦无依;

诗人:

被贬九江,孤独寂寞,感慨伤怀,失意悲凉。

【思考9】思考这篇文章的线索和行文的特点及效果。

明确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

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

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思考10】对比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试比较其与《琵琶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明确

(1)相同点:

都写了歌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同情。

(2)不同点:

本诗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交代歌女的身世;《琵琶行》不仅写了琵琶女的身世,也有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深切感受,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2.阅读白居易的《夜筝》一诗,思考后面的问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问题:

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

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琵琶行》的精彩之处在于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所取的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

五、技巧点拨—鉴赏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任务活动】试分析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情节曲折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

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

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

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

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二)以情动人

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

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

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

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

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

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

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三)音乐描写精妙

这首诗最令人称道的是诗对琵琶乐声的描写。

由“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几句,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模拟出来,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读过后让人感到余音袅袅,余味无穷。

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成了写乐声的经典诗句。

“急雨”、“私语”、“莺语”、“泉流”、“珠落玉盘”、“瓶破水迸”、“骑出刀呜”、“裂帛”等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匠心独运,无与伦比。

这一段音乐描写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和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寄语房给事》并列为古典音乐的四篇妙文。

但由于它的比喻平实、贴切,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因此比其他三篇流传更广,也更为知名。

(四)情景交融

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

凡此种种,都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

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

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五)精于人物塑造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

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结构谨严

诗从“送客”起笔,继而写了“寻声”,“邀弹”“询问”“诉衷”“感慨”等一系列互相关联,层层推进的情节。

这些情节分则各为一个场面,合则是一篇完整、和谐的诗篇。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达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

全诗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文辞优美。

(七)语言生动

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凝炼优美、叩人心扉。

六、明晰主旨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七、拓展阅读

白居易的美学观点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䃼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

所谓“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

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

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

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䃼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格的批评。

他说:

“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

”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

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也正是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于诗歌创作的动机、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本人创作的《新乐府》,确实符合这些要求。

白居易的诗论,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历代都有一些诗人以他的《新乐府》为范本,写作了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讽喻诗,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当然,白居易过于强调诗歌的政教美刺的内容以及诗歌形式的“质而径”“直而切”,对诗歌的发展也有消极的影响。

但是不能把这种消极影响夸大为主要的影响,而把白居易诗论对后世的积极影响贬低到微不足道的地步。

如果那样做,就不符合历史实际了。

前面说过,白居易的诗论是以儒家(从孔子到《乐记》和《毛诗大序》)的传统美学观点为核心的。

如果说,《乐记》和《毛诗大序》是儒家美学在汉代的典型形态,那么,白居易的诗论就是儒家美学在唐代的典型形态。

陈子昂高唱“风骨”“兴寄”,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都可以看作是复兴儒家美学的一种努力。

白居易诗论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儒家美学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我们对于白居易诗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儒家美学的评价。

白居易的诗论在美学史上所以不容忽视,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八、白居易诗句积累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放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