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中考历史复习考点七年级全册12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3733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中考历史复习考点七年级全册1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潍坊中考历史复习考点七年级全册1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潍坊中考历史复习考点七年级全册1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潍坊中考历史复习考点七年级全册1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潍坊中考历史复习考点七年级全册1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中考历史复习考点七年级全册120.docx

《潍坊中考历史复习考点七年级全册1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中考历史复习考点七年级全册120.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潍坊中考历史复习考点七年级全册120.docx

潍坊中考历史复习考点七年级全册120

中考复习知识点(1——4)

考点一:

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知识梳理:

1、夏商周三代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建立者

亡国之君

都城

前2070年

前1600年

阳城

前1600年

前1046年

西周

前1046年

前771年

周武王

周幽王

镐京

2、西周分封制

(1)目的:

为巩固统治。

(2)内容:

(3)影响:

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从长远看,又会形成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考点二:

知道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知识梳理:

1、商鞅变法

(1)背景:

春秋以来,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

(2)时间:

公元前356年。

(3)人物:

秦孝公、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4)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

(“建立县制”是商鞅变法中影响最深远的措施。

(5)意义:

经过变法,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各国变法的作用: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推动了社会发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2)认识社会变革:

(对国家的启示)①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很多阻力,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坚持改革。

②改革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本国国情。

(对个人的启示)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读书的信念,培养为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三: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事实。

知识梳理:

1、孔子

(1)地位: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主张:

①思想上核心是“仁”;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屠杀。

②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教育教学观点,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

2、百家争鸣

(1)你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文化?

①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③我们要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派别

代表人物

著作

主张

儒家

孟子

《孟子》

主张“仁政”,应轻徭薄赋,民贵君轻。

道家

庄子

《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制;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节用”。

兵家

春秋的孙武

《孙子兵法》

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国的孙膑

《孙膑兵法》

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考点四: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知识梳理:

1、秦统一的原因:

(了解)

①战国以来,分裂阻碍了社会发展,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②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正确决策(远交近攻)。

2、秦兼并六国

秦兼并六国及秦的建立: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定都咸阳,秦王自称秦始皇。

3、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政治上: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称号,总揽全国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②经济上: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形制。

③思想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④军事、民族关系上:

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开发南疆。

4、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①秦的统一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巩固练习:

1、《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曰齐。

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2、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

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管仲改革之时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3、198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文中的“智慧”是指

A.“仁”和“德治” B.“兼爱”和“非攻”

C.“无为而治”D.实行“法治”

4、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

”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A.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D.金瓶掣签制

5、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④采用科举制选官⑤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⑥修建灵渠

A.①②③⑥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④⑤⑥

中考复习知识点(5——8)

考点5.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知识梳理:

1、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①政治上: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②思想文化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安举办太学。

影响:

加强了思想控制,巩固了统治;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经济上: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④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北击匈奴

⑤对外交往上: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2、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50余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一统,国力强盛,进入鼎盛时期,其措施推动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汉武帝晚年虽连年征战劳民伤财,但也知悔过调整。

故综观其一生,功大于过。

考点6.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梳理: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

广义上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

狭义上指今新疆地区。

(2)经过:

第一次:

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了解到西域各国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

目的是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公元前119年,最终建立了西域和汉朝的友好关系。

为西域正式归属汉朝版图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

2、丝绸之路

(1)路线:

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再经中亚、西亚,最后到欧洲。

(2)影响:

加强了东西方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考点7.、了解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

知识梳理:

1、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了解)

(1)人口南迁的原因:

①东汉末年,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②西晋后期,北方少数民族推进中原,北方民众再次南迁。

(2)人口南移分布:

长江中下游和岭南一带。

(3)人口南迁的意义:

①改变了南方劳动力不足的局面,有利于荒地的开垦,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②从西晋末年开始,各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北方逐渐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江南开发

(1)江南开发原因:

①主要原因:

南迁人口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②南方地区战乱少,社会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2)(了解)江南开发表现:

①农业:

太湖、鄱阳湖、洞庭湖一带开辟了大量湖田。

北方生产技术和南方种植经验结合,麦稻兼做,五岭以南种植双季稻。

修建水利设施。

②手工业:

纺织技术进步十分明显,蜀锦最为有名。

长江中下游一带织锦业迅速发展起来;冶铸业发明了灌钢法;青瓷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③商业:

促进了城市的商业繁荣,建康是当时最活跃的都市。

(3)影响: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启示:

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重视经济的发展,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考点8、知道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识梳理:

1.背景: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主要内容:

(1)迁都洛阳

(2)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联姻,用汉制,学汉礼。

3.作用: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巩固练习:

1、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

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拆分侯、王的封地D.派张骞出使西域

2、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

那么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3、帝曰:

“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这一举措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厉行汉化D.武则天重用酷吏

4、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D.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5、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施行仁政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D.自然条件优越

中考复习知识点(9——12)

考点9、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知识梳理:

1.概念:

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管理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

2.诞生: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录用人才(之前选拔官吏主要看门第的高低)。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完善

(1)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进士科第一名为状元。

(2)武则天时,创造了殿试和武举。

(3)唐玄宗时,诗赋被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4.科目:

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考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考策问,加试经史、杂文。

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5.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机会;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考点10、列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知识梳理:

(一)贞观之治

1.概念: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2.主要内容:

(1)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3)戒奢从简。

(4)知人善任,重视纳谏。

(5)合并州县。

(二)开元盛世

1.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统治措施:

重用人才,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重视农业生产。

3.认识和启示:

统治者要重视改革,善于纳谏,任人唯贤,发展经济,注重民生,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开放的对外政策。

考点11、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知识梳理:

1.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以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

2.与吐蕃的交往——和同为一家

(1)吐蕃: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松赞干布是其杰出的首领。

(2)和亲: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影响: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会盟:

821年唐蕃会盟并立碑“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拉萨大昭寺前)

3.唐与吐蕃关系的启示:

我们要坚持开明的民族政策;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友好的意识;今天我们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西藏地区的稳定发展。

4.元朝时期,在藏族地区设立宣政院,使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考点12、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知识梳理:

1.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

(2)鉴真东渡: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2.玄奘西行:

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

巩固练习:

1、“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世。

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唐摭言》中这段评论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

A.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B.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C.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D.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2、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

A统一铸造五铢钱B.轻徭薄赋C.废除丞相D.闭关锁国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A、唐高宗统治初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初期

4、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5、“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两个民族之前的友好关系?

A.汉族与南诏B.汉族与回纥C.汉族与鲜卑D.汉族与吐蕃

6、“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对外开放B.经济繁荣C.政治清明D.交通发达

7、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

“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语句与下列哪一人物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A.鉴真B.玄奘C.郑和D.马可·波罗

中考复习知识点(13——16)

考点13、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梳理: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时间: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

(2)方向: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3)原因:

南宋时,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注重兴修水利。

2、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表现:

(1)农业:

①“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②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北宋时期引进,得到迅速推广,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③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技术得到改进。

(2)手工业:

①煤,称石炭,开采量世界第一(北宋);②铁、铜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③陶瓷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④著名的制陶点有五窑,景德镇。

(3)商业:

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海外贸易:

得到政府的鼓励,发展兴盛,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机构(广州、杭州)

启示:

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重视经济的发展,及时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考点14: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知识梳理: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尊称为“成吉思汗”。

结束了蒙古长期分裂的局面。

2、忽必烈建立元朝

(1)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定都大都。

建立行省制度

(2)意义:

建立以省制的雏形,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对民族国家的发展。

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进步。

3、民族关系发展

(1)统治者实施民族歧视政策,将人分四等。

(2)各民族长期杂居,民族差异逐渐缩小,民族融合加强。

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往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作用: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考点15: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知识梳理:

1、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

(1)在中央废宰相,设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设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称“厂卫”);实行削藩;

(3)文化上,采用八股取士。

2、清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

(1)清朝雍正帝时,中央设军机处。

影响:

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大兴文字狱。

目的:

进行思想控制,加强君主专制。

影响: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考点16、简述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史实。

知识梳理:

1、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

2、时间:

1405----1433年

3、过程: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地位:

是世界海航史上的壮举。

5、意义: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巩固练习:

1、《东京梦华录》记载: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此生活景象反映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2、“朝廷……实仰东南财富”;“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

A.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3、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A秦朝隋朝B.秦朝唐朝

C.秦朝宋朝D.秦朝明朝

4、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

 “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文字狱D.闭关锁国

5、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中考复习知识点(17---20)

考点17、了解明清时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

知识梳理:

1、戚继光抗倭

(1)背景:

元末明初,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明朝中期,倭寇患极为严重。

(2)主要事迹:

训练“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扫荡浙江倭寇,又进入福建、广东,平息了东南沿海倭患。

民族英雄戚继光永载史册。

2、郑成功收复台湾

(1)概况: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管理: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意义: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雅克萨之战

(1)康熙帝发动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侵略者。

(2)结果: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与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考点18、了解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知识梳理:

1、在西藏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顺治帝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后来康熙帝又册封喇嘛教另一位首领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2)1727年,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

影响:

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大大加强了。

2、在新疆

(1)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帝平定了叛乱。

(2)设置伊犁将军

3、土尔扈特部回归

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

4、在东北:

康熙帝发动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5、在东南:

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考点19、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知识梳理:

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

是清朝前期对外的基本国策,主要表现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

②清政府担心人民跟外界接触后会危害其统治。

③清朝统治着受几千年来的的封建“重农抑商”统治政策的影响。

(3)表现:

实施严厉的禁海政策;清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对外通商;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4)影响:

①闭关锁国对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有一定的作用。

②清政府与世隔绝,地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5)启示:

闭关国衰,开放国兴;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因此,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考点20、了解“四大发明”。

知识梳理:

名称

发明、发展

意义

造纸术

西汉早期出现纸。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为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人称他造的纸为“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

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火药

唐朝炼丹家发明,唐中期书籍中有火药配方记载。

火药的发明和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传统作战的方式,对摧毁欧洲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推动和加速人类历史进程起重要作用。

指南针

北宋时应用于航海上

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进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活字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

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认识?

①四大发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四大发明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创造力。

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在明代以前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巩固练习:

1、18世纪,英王使者马戛尔尼来华,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遭到乾隆皇帝拒绝。

这反映清朝在对外关系上实行

A.尊王攘夷政策B.休生养息政策

C.君主专制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

2、清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盛京将军B.驻藏大臣C.伊犁将军D乌里雅苏台将军

3、“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关这一主题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清朝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