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四类非选择题1.docx
《高考必考四类非选择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必考四类非选择题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必考四类非选择题1
2017年高考必考四类非选择题
类型一 结构代谢类综合题
(限时:
40分钟)
1.下图1为某细胞模式图的一部分,图2中a~h为细胞器或细胞的某一结构,图2中各结构放大比例不同。
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 ]中填序号或字母):
(1)a~h中控制物质进出的细胞结构是[ ]________,它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
(2)a~h中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字母)。
(3)若图1为人的唾液腺细胞,则其主要分泌物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与其他没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相比,a~h中数目一定较多的细胞器是[ ]________。
(4)c结构上的⑥为________。
(5)如果图1细胞具有明显的b结构,则该细胞是否会出现g的现象?
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用龙胆紫溶液对图1中的结构进行染色,则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
解析:
(1)h是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2)a~h中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是b(液泡)和f(高尔基体)。
(3)唾液腺细胞分泌的唾液中主要化学成分是唾液淀粉酶,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有关。
(4)c是核糖体,它是翻译的场所,其模板是mRNA。
(5)如果细胞具有成熟大液泡,则表示该细胞为成熟细胞,无分裂能力。
(6)龙胆紫溶液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的染料,染色体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所以可以看到细胞核被染成紫色。
答案:
(1)h 细胞膜 磷脂双分子层
(2)b、f (3)蛋白质 f 高尔基体 (4)mRNA (5)不会具有成熟大液泡的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不会再进行细胞分裂 (6)细胞核被染成紫色
2.细辛是一种适宜在森林下腐质层深厚处生活的植物,滨藜是一种适宜在沙漠环境生活的植物。
下左图是上述两种植物(用甲、乙表示)单位时间内吸收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下右图表示甲植物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在左图中四种不同光照强度(O、b1、b2、c)下的生理状态。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当光照强度为b1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
(2)右图中细胞器①利用CO2的场所是________,细胞器②利用O2的场所是________;Ⅱ、Ⅳ状态对应的光照强度依次是________。
(3)假如滨藜、细辛两种植物叶绿体中的基粒大小和基粒类囊体层数存在较大差异,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含有较大基粒和较多类囊体层数的植物是________。
(4)漫射光环境中,光线以较短波长的光占优势。
下图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暗带部分表示被吸收的光线),则滨藜、细辛两种植物中,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较大的植物是________。
(5)生产实践中经常在大棚中栽培乙植物。
若左图表示大棚内乙植物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条件下测得的曲线,则d点之后限制增产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若要改变这一限制因素,提高乙植物的产量,通常采用增施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的方法,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增施有机肥后,若保持温度不变,则d点将发生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
解析:
(1)当光照强度为b1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内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所以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右图中细胞器①是叶绿体,利用CO2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器②是线粒体,利用O2的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Ⅱ状态是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对应的光照强度是b2,Ⅳ状态只进行细胞呼吸,对应的光照强度是0。
(3)含有较大基粒和较多类囊体层数的植物是阴生植物,而细辛是一种适宜在森林下腐质层深厚处生活的植物。
(4)从图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暗带部分表示被吸收的光线)可以看出,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较大的植物是吸收长波长的光,漫射光环境中,光线以较短波长的光占优势,滨藜是一种适宜在沙漠环境生活的植物,是直射环境,所以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较大的植物是滨藜。
(5)从图中可以看出,d点之后随光照强度的增大光合作用的速率不变,所以限制增产的主要外界因素是CO2浓度;通常采用增施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的方法,因为土壤中的微生物将有机肥料分解,放出CO2;增施有机肥后,若保持温度不变,则光合速率应该提高,需要的光照强度也增大,所以d点将向右上移动。
答案:
(1)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2)叶绿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b2、0
(3)细辛
(4)滨藜
(5)CO2浓度 土壤中的微生物将有机肥料分解,放出CO2 向右上移动
3.下面的甲图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温度的关系曲线,乙图为该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柱状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OS段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__。
(2)甲图中________点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温度,此时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________阶段。
(3)甲图中,在OS段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H]的场所有________。
(4)在甲图C点,若光照不变,增加二氧化碳供应,则C5的变化是________。
(5)乙图中,氧浓度在________时,无氧呼吸强度最弱;氧浓度在________时,最适于储藏该器官。
(6)乙图中,氧浓度在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
解析:
在甲图的OS段,植物叶肉细胞既要进行光合作用,又要进行呼吸作用,故此时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CO2增多可使更多的C5与CO2结合生成C3。
故在甲图C点,若光照不变,增加二氧化碳供应,则C5的变化是减少。
组织细胞内的氧气越充足,无氧呼吸越弱,故在乙图中氧浓度为d时无氧呼吸最弱;在乙图中氧浓度为c时,细胞的呼吸作用最弱,最适于储藏该器官。
有氧呼吸每消耗1分子葡萄糖,可释放6分子CO2,而无氧呼吸每消耗1分子葡萄糖,可释放2分子CO2。
在乙图中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释放CO2与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之比为5∶3,进而推算出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答案:
(1)光照强度
(2)B、C 暗反应
(3)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4)减少
(5)d c (6)5
4.下表是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和结果。
回答以下问题:
试管
①
②
③
纤维素悬液(mL)
2
2
2
纤维素酶溶液(mL)
1
1
1
反应温度(℃)
30
40
50
斐林试剂(mL)
2
2
2
砖红色深浅
++
+++
+
注:
“+”的多少代表颜色深浅。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检测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________(能/不能)说明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为40℃,原因是________。
(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请你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验证哺乳动物的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
适宜浓度的纤维素酶、唾液淀粉酶、纤维素、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试管,37℃恒温水浴锅,50~65℃水浴锅。
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下表实验设计(把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试管
纤维素溶液
淀粉溶液
纤维素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甲
+
-
+
-
实验步骤:
①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
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仅将37℃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砖红色沉淀的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时的浅,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自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人为改变的变量,从表中条件看,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的变量,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纤维素酶的活性,可通过检测还原糖的生成量予以说明。
(2)由于本实验温度梯度较大,不能说明40℃是该酶的最适温度。
(3)依据实验目的和对照实验的思想,应该设计两组对照实验:
一组用纤维素作为底物,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纤维素溶液,并分别向这两支试管中滴加等量且适量的纤维素酶溶液和唾液淀粉酶溶液;另一组用淀粉作为底物,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并分别向这两支试管中滴加等量且适量的纤维素酶溶液和唾液淀粉酶溶液。
承接表格补充实验步骤时,要注意底物和酶在适宜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再向各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检测其中是否有还原糖生成,还应注意斐林试剂的使用,最后观察现象并记录。
对于验证性实验的结果预测,实际上是对已知实验结果的预期过程。
正常操作情况下,一定会出现已知的结果,不然就是实验操作有误所致。
针对验证性实验的结论,对应实验目的作出肯定的回答即可。
根据酶的特性,这两种酶的最适温度是37℃,而20℃时酶的活性较低,催化反应物生成的还原糖较少,因而砖红色会浅些。
答案:
(1)温度 还原糖的生成量
(2)不能 温度梯度较大
(3)如下表所示:
试管
纤维素溶液
淀粉溶液
纤维素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甲
+
-
+
-
乙
-
+
-
+
丙
+
-
-
+
丁
-
+
+
-
实验步骤:
②混匀,37℃恒温水浴一段时间
③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匀,50~65℃水浴加热一段时间
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结果预测:
含有纤维素和纤维素酶溶液的试管(甲),以及含有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乙)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实验结论:
(哺乳动物的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实验拓展:
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5.研究表明,主动运输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其示意图如下(图中a、b、c代表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代表跨膜的离子或小分子)。
请据图回答:
(1)图中细胞质基质存在于________(填“P”或“Q”)侧,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2)主动运输是由________所介导的物质________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
(3)有人认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ATP驱动泵的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
请你设计实验加以探究: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
取甲、乙两组生长状况相同的小肠上皮细胞。
第二步:
将甲、乙两组细胞置于适宜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中,甲组细胞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a.若甲、乙两组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相同,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细胞膜的结构可知,糖蛋白位于细胞外侧,所以P侧为细胞外的环境,Q侧为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质基质。
(2)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把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3)本实验是探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根据题干提示信息,自变量是细胞是否进行细胞呼吸,观察指标是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无关变量。
答案:
(1)Q 糖蛋白位于细胞外侧
(2)载体蛋白 逆浓度
(3)①第二步:
乙组细胞用细胞呼吸抑制剂处理(或抑制乙组细胞的细胞呼吸)
第三步:
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②a.小肠上皮细胞是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葡萄糖的
b.若甲组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小于乙组。
则小肠上皮细胞是以ATP驱动泵的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葡萄糖的
类型二 遗传推理类综合题
(限时:
40分钟)
1.下图是赫尔希和蔡斯研究遗传物质实验中的物质示意图及实验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三中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二中的________。
如果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一中的________。
(2)赫尔希和蔡斯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仅有图三的实验过程,________(能或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原因是________。
解析:
(1)32P标记的是①(磷酸基团),⑤(肽键)不含S,有些④(R基团)含S,故35S标记的是R基团。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是单独观察生物体内每一种化学成分的作用,而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这是它被选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
(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以便观察放射性存在的部位。
(4)图三实验说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但不能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
答案:
(1)④ ①
(2)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
(3)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
(4)不能 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2.某动物毛色的黄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在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但致死基因的表达会受到性激素的影响。
请根据下列杂交组合及杂交结果回答问题。
杂交组合
亲本类型
子代
雌
雄
甲
黄色(♀)×黄色(♂)
黄238
黄230
乙
黄色(♂)×黑色(♀)
黄111,黑110
黄112,黑113
丙
乙组的黄色F1自交
黄358,黑121
黄243,黑119
(1)毛色的黄色与黑色的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组的子代中导致雌雄中黄与黑比例差异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请设计方案验证你的解释。
(3)甲组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上述杂交组合中可以判断致死基因是________(显或隐)性基因,且与________(A或a)同在一条染色体上。
________________激素会促进致死基因的表达。
解析:
丙组杂交的亲本为乙组的子代黄色个体,在丙组杂交的子代中出现了黑色个体。
所以黄色是显性性状。
由此也可以得出丙组的亲本个体都为杂合体(Aa),其子代中黄色与黑色的比应为3∶1,这在子代雌性个体中得到验证,且子代黄色个体的基因型有AA和Aa两种,比例为1∶2,但在丙组子代的雄性个体中,黄色与黑色的比为2∶1,其原因是子代黄色雄性个体中1/3的个体(基因型为AA)可能带有两个致死基因而死亡,生存下来的个体基因型为Aa,占子代黄色雄性个体的2/3。
从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死亡,基因型为AA的雌性个体和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生存的现象可以看出:
致死基因与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基因所在染色体上不带有致死基因,雄性激素会促使致死基因的表达,故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
甲组的子代中,只有黄色,说明甲组的亲本至少有一个个体是显性纯合体,但亲本中雄性黄色个体不可能是纯合体,则甲组的亲本基因型是AA(♀)×Aa(♂)。
答案:
(1)黄色 丙组杂交的亲本都是黄色,而其子代中出现了黑色,这属于性状分离。
分离出的黑色性状是隐性性状
(2)雄性个体含两个致死基因而致死 分别取丙组子代中的黄色雌雄个体与黑色异性个体测交,并统计后代中黄色与黑鱼个体的比例。
如果子代中黄色与黑色的统计学比例是1∶1。
则说明亲本的黄色个体都为杂合体;如果子代中黄色与黑色的统计学比例是2∶1,则说明亲本的黄色个体中,有1/3的个体为显性纯合体,2/3的个体为杂合体。
(3)AA(♀)×Aa(♂)
(4)隐 A 雄性
3.已知南瓜的果形有圆形、扁盘形、长形,南瓜果肉的颜色有白色和黄色。
现有黄色圆形、白色圆形、黄色扁盘形、白色扁盘形、黄色长形、白色长形6个品种。
为探讨南瓜的果形和果肉颜色的遗传规律,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几组实验:
实验1:
黄色圆形×白色圆形,F1为黄色扁盘形,F2中黄色扁盘形:
黄色圆形:
白色扁盘形:
白色圆形:
黄色长形:
白色长形=27∶18∶9∶6∶3∶1。
实验2:
实验1的F1×白色长形,子代中黄色扁盘形∶黄色圆形∶白色扁盘形∶白色圆形∶黄色长形∶白色长形=1∶2∶1∶2∶1∶1。
实验3:
黄色长形×白色长形,F1为黄色长形。
F2中黄色长形:
白色长形=3∶1。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实验1中F2的黄色扁盘形南瓜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自交后代中能产生3∶1比例的个体占________。
(2)假如用实验1的F1与实验3的F1杂交,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
(3)果肉颜色由________对基因控制(自设基因)。
果形由________对基因控制(自设基因)。
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实验1中,黄色圆形和白色圆形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
另选两个品种杂交产生的F1和F2的结果与实验1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2子代中的白色扁盘形个体自由交配,其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白色圆形个体的比例是________。
解析:
解题时首先可将实验1拆分成:
黄色×白色,F1为黄色,F2中黄色∶白色=(27+18+3)∶(9+6+1)=3∶1。
圆形×圆形,F1为扁盘形,F2中扁盘形∶圆形∶长形=(27+9)∶(18+6)∶(3+1)=9∶6∶1。
从拆开的杂交组合的子代9∶6∶1的表现型比可以看出:
扁盘形、圆形、长形是由两对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实验1中27∶18∶9∶6∶3∶1是(3∶1)与(9∶6∶1)的积。
因此可以肯定黄色、白色与扁盘形、圆形、长形之间也是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
由实验3可知,黄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设黄色与白色由A、a控制,果形由B、b与D、d两对基因控制。
实验1中亲本黄色圆形和白色圆形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dd和aabbDD,F1的基因型就是AaBbDd,F2中黄色扁盘形南瓜的基因型就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8种,且比例为1∶2∶2∶4∶2∶4∶4∶8,其中,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能稳定遗传,基因型为AaBBDD、AABBDd、AABbDD的个体自交后代中表现型比都为3∶1。
实验1中F1的基因型是AaBbDd,它也可以由黄色扁盘形(AABBDD)与白色长形(aabbdd)杂交产生。
实验3中F1的基因型是Aabbdd,实验1的F1与实验3的F1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有黄色扁盘形、黄色圆形、黄色长形、白色扁盘形、白色圆形、白色长形,比例是3∶6∶3∶1∶2∶1。
实验2子代中的白色扁盘形的基因型是aaBbDd,自由交配后代中的白色圆形个体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比例为1∶2∶1∶2,占总数的6/16,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dd和aabbDD,占总数的1/8。
答案:
(1)1/27 2/9
(2)黄色扁盘形∶黄色圆形∶黄色长形∶白色扁盘形∶白色圆形∶白色长形=3∶6∶3∶1∶2∶1
(3)1 2 自由组合 AABBdd、aabbDD 黄色扁盘形、白色长形 (4)1/8
4.果蝇被广泛地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请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下表所示6个纯种品系果蝇性状和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编号,品系a为显性性状,其余性状均为隐性性状。
品系
a
b
c
d
e
f
性状
野生型
白眼
黑体
痕迹翅
棕眼
紫眼
染色体
X
Ⅱ
Ⅱ
Ⅲ
Ⅱ
①进行伴性遗传研究时,最恰当的果蝇交配品系组合是________(填品系代号)。
②若通过翅和眼的性状,探究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否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时,最恰当的果蝇交配品系组合是______(填品系代号)。
(2)下图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及部分基因位置的示意图,已知长翅(A)对残翅(a)、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
①有长翅黑身果蝇和残翅灰身果蝇杂交,F1为长翅灰身和长翅黑身,比例为1∶1,则两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如果灰身基因B存在纯合致死效应,当F1的长翅灰身果蝇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中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基因突变,使其中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突变为a,该细胞以后减数分裂正常,则其可产生的配子有______种。
③假设果蝇的某个卵原细胞(2n=8)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均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3H标记,该卵原细胞在1H的环境中进行减数分裂,若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次级卵母细胞中带有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最多有________条。
④现有一定数量的刚毛和截刚毛果蝇(均有雌雄),且刚毛对截刚毛为显性。
请设计实验来确定其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
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思路,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