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2290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ocx

《小学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ocx

小学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ip小学“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临海小学黄建华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出具有科学的思维头脑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有个性、会创造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而班级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班级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到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与质量,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素质水平。

因而,探讨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索班级管理的规律,对于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本镇大部分班主任对班级工作的管理都是根据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级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控制。

这一过程从处在高位的校领导的要求,到班主任对上级指令的遵行,对“下级”学生的指导,再到学生班干部的执行,最后到学生群体的服从,层层控制,级级落实。

这种“控制主义的层级化”管理方法,根据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这种“控制主义的层级化”管理制度下,代替教师的是对儿童言行举止的明文禁令,学生的言行都在控制之下。

班主任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不同要求,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积极性,所关心地仅仅是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已意识,学生关心的是如何表面形式的维护规章制度。

这样,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以及个人的情感、需要、愿望和兴趣等常处于抽象认识状态,被具体落实的主要是规章制度的遵守和群体行为的统一。

学生的责任感得不到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而班主任整天忙得团团转,还是事倍功半——班级管理的实效得不到提高。

2、人为地造成班级地位的差异

这种层级化的管理制度,造成了班级地位的差异。

由少数学生担任的“管理角色”(班干部、小组长),不但拥有管别的同学的权利,而且在班上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对待同学缺乏平等态度;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处于“被管理角色”,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缺乏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3、埋没了学生的个性。

“控制主义的层级化”管理下的学生只会对班主任或班干部被动地学会服从,没有个性,没有独立人格,也没有自我教育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显然,如此管理模式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已不符合多元、多变、多彩的当代社会对新人的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必须对班级管理进行改革,构建一种开放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以使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实现统一,让每个学生个体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同时,集体也获得超越性发展,并形成群体的个性。

因此,我们进行了“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二.理论基础和实验目的

(一)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表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据此可言,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正确处理教育者、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个体与班级集体的关系;以及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的关系,是班级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

这些关系的核心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管理的关系。

因此,班级管理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变领导为指导,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

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教育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活动和交往,学生主体性以及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形成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班级管理有效地进行,从而发挥班级管理的发展性价值和教育功能。

而作为未成年人的小学生最初参与班级管理,班级活动时,由于其角色意识水平的自治性倾向和依赖性倾向并存,其组织调控技能的不成熟等原因,不能完全靠自身的力量管理班级,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成人(主要是班主任)的力量进行班级的管理。

但是,成人的帮助只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所以,这种“半自治”是发展式的“半自治”,随着学生的成长,最终将走向自治。

(二)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发展和呈现,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具有整体的性质,德育的系统并不限于班级,我们应该树立大德育的观念。

个性的健康和发展,建立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的正常发展基础之上,同时,也只有实现健康的个性,才能最终达到社会的正常发展。

这是学生自我教育和个性品德发展最根本途径。

2.差异性原则

我们每个班主任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要了解这个学生现在是什么样的人,他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教育有的放矢,充分了解个性差异是十分重要的;忽视学生独特的个性研究,就不能正确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也就谈不上教育的实际效应。

3.主体性原则

要促进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就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向消极地自我意识挑战。

4.养成性原则

良好品德的形成,有赖于长期习惯的养成。

要通过规范化的教育与管理,使良好的外在影响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准则。

(三)实验的目的

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构建“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把班级还给学生”,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增设岗位,把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建立小干部轮换制,把管理的权利还给学生;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责任还给学生;改变班级活动模式,把发展才能的天地还给学生,建设班级文化,把创造群体个性的任务还给学生,促使班级管理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经验型”向“科学型、从“保姆型”向“顾问型”转轨,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促进学生生动地发展。

三、“发展式半自治”班级管理模式的操作框架

(一)动态变化的班级角色分配制度。

一般情况下,班级里的正式人际关系基本固定,呈三层结构:

第一层是对整个班级工作负责的角色,即班干部或中队干部;第二层是对班级中的亚群体——小组工作负责的角色,即小组长或小队长;第三层是不担任工作的普通成员。

上述角色结构有以下两个重要特征:

一是三层角色结构呈金字塔型,担任管理角色(班干部小组长)的只是群体中的少数成员,而大部分成员则是一般的群众角色,这与通常的成人工作群体的角色结构完全相同;二是不同角色之间,尤其是管理角色同群体角色之间缺乏流动,学生在班级中各自承担的角色基本上数年一贯制。

这样两个特征相结合,产生的影响是学生承担不同角色的机会太少,管理角色长期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大部分学生几年中几乎从来未扮演过任何管理角色,久而久之,这两部分学生之间便出现了相当的“社会距离”以至于班级这一由来社会成员组成的群体也形成了两个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与“群众阶层”。

我们认为这样一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班级组织状态,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造成大多数学生缺乏主人感,常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缺乏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使少数长期连任小干部的学生形成优越感,对待同学缺乏平等的态度,把自己看作是教师的助手,对老师负责的意识很强,为同学服务的观念则不足,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官僚的接班人”。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们用设置班级岗位及轮流上岗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既参与班级管理,同时也为班级服务的机会。

1、丰富班级管理角色,使管理角色多样化。

管理班级不是简单地,把学生“看住”让学生听话、守纪律,它首先是形成目标,确定组织功能,组织结构形式,进行角色分配,形成常规制度和日常运行机制等一系列的工作,班级生活、管理和各种活动,是在班主任的组织领导下一种有组织的班级学生群体的共同活动。

所以,我们在班级管理方面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的管理分配制度,形成一种多方位,网络化”的管理制度。

尽量增加班级中管理角色的冲突,使在同一时间内能有更多的学生担任某一种角色。

这样,就为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群体创造了条件,不仅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提高学生集体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个体的积极性,锻炼了管理能力,从管理者角色中会自我管理。

丰富班级管理角色,我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

(1)、增设班级岗位

根据班级生活的实际需要,在保持原来的班级干部和中队、小队干部的前提下,又增设了5大类30多项的岗位。

学习类:

语文课代表、数学课代表和早读检查员;知识类:

气象记录员、生物角管理员,图书管理员;活动类:

宣传小组、评分员、记录员;服务类:

卫生员,小报室,守门员、包干区清洁员;行为规范类:

仪表检查员、安全岗、财物监督员、视力监督员、节能员等。

这些岗位和任务的确定,最初由教师提出,并征得大家的同意,以后由学生决定是否需要改变,岗位可根据实际需要合并,分设、取消或增加。

(2)减少兼职

减少兼职班干部不多兼职,以空出岗位给其它同学锻炼。

(3)一岗多人

有些岗位就让几个人共同承担,如“生物角管理员,宣传组”等岗位。

一方面是培养同一岗位上的学生相互分工和合作能力,以及让“老干部”带“新干部”,避免因班级组织结构变化,新任干部能力较弱而造成班级常规管理的涣散甚至混乱,加快新干部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是加快轮换的周期。

这样,大小不同的岗位组成全班学生自主管理的网,做到既各司其职,又整体协调,人人在班级中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

而班级岗位大小不等和轮换上岗,适应了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长的不同发展可能。

能力的发展过程和个体间的差异,可以从每个学生岗位的变动过程,方式中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有的学生一开始就上“大岗位”有的则先从“小岗位”“中岗位“做起,最后承担大岗位的责任;有的虽然岗位也在变化,但它主要是平移;有的则在类似的岗位上工作,还有一些因不称职而“下岗”,有进步了再“上岗”的学生,我们把为班级发展服务的义务和荣誉感还给了每一个学生,大量的岗位促进并记录了同班不同学生的发展历程。

2、岗位轮换,让人人都做班级的主人。

岗位轮换,为的是使更多的学生有锻炼的机会,体验各种类型的工作。

但岗位轮换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内,可分期分批进行,工作单一,易掌握的岗位,轮换的周期可短一些;相对复杂和综合性强的,对能力少要求高的岗位,则轮换周期可长一些。

岗位的轮换分两大类。

一类是班级小干部岗位轮换;一类是其它各项岗位轮换。

A.小干部岗位的轮换

班级小干部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既特殊又十分重要,班级干部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直接影响班级组织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

因而,小干部岗位轮换的进行较为规范,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在组织这项工作时基本上按以下5个方面环节进行,动员准备,竞选演讲,投票选举,考察试用和正式任命。

(1)、动员准备

班主任提早一个星期告诉学生要改选班干部,候选人以自荐、互荐或民主推选的方式产生,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班干部的基本条件是;第一,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思想;第二,有民主、平等的意识;第三,表里如一,关心同学,平等待人;第四,有锻炼独立工作能力的愿望和信心。

给学生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自己在心里酝酿能否做到以上要求。

一星期后报名作竟选演讲。

(2)、竟选演讲

举行假如我是某某岗位的班委干部的竟选活动,要求凡是有意做班干部的同学都可以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包括在三个方面:

我想竟选班干部中的什么岗位;我能为班级为同学做哪些事;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竟选演讲不排顺序,自愿上台,这也可以看出每个同学对待竟选的态度和胆量。

学生的表现是有的抢着上台,有的胆怯犹豫,有的表现出事不关已,有的因为冒失抢先最先讲,当听到别人比他更完善时,又急着要第二次上台补充。

总之,上台的都能讲一些,而且都能明确自己的位置,角色是干什么的,对自己的能力有较为准确的估价,有的对班级工作也有自己创造性的大胆的设想。

(3)、投票选举

采用无记名投票选举的方式,一个岗位一个岗位的逐一投票。

认为自己符合条件、有能力的,也可投自己一票。

然后当场唱票,根据票数的多少,选出各岗位的小干部,最后征求各位任课教师的意见。

(4)、试用评议

正式名单公布后,确定两个星期的试用期,让每位班级干部和每个同学都懂得:

班干部手中的权力是集体赋予的,他们是受集体的委托,为集体而工作。

他们必须为集体的利益和集体的荣誉负责;每位同学都有监督他们的权力,同时也都有支持他们工作的义务;尊重干部,就是尊重集体,要树立班干部和同学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风气。

试用期满,班主任就组织全班开展自评、互评和全班评的活动。

自评时,每位干部谈自己两周的试用期内做了哪些工作;互评和全班评是让班级中其他同学就班干部们每人的自评发表意见,要求评价能客观、公正且友善。

(5)、正式任命

一般情况下,班干部可通过试用期的考察,获得正式任命。

如果有人不符合,教师会对他进行帮助。

然后班主任向每位班干部发出“班委会任责目标责任书”,一式两份,班主任一份,干部自己一份。

第一次班委会的任务是明确各自的分工和任务,并向全班宣读自己的“任职工作计划”,让同学们了解每位班干部的工作权利和义务,至此,轮换工作完成。

B.其它班级岗位的轮换。

班级其它岗位的轮换采用的是自愿报名和教师协调相结合的方法。

一开学,班主任在班干部岗位的确立和轮换活动完成以后,就征求学生关于岗位设置的意见,看这些岗位是否必要,或还缺少些什么岗位需增设。

然后把班级岗位的名称、职责、岗位人数及任期向全班公布,说明小干部不再参加报名,其余的同学一人一岗,概不兼职,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岗位,可以自愿组合,给学生1~2天的考虑后,再安排报名时间。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都能踊跃报名,不报名的学生有的是犹豫不决,有的是没有担任某一岗位职务的愿望,有是的家长不同意孩子做任何事。

这时,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使每个学生都能担任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对全班岗位作通盘考虑后,适当进行岗位人员公布的协调,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将确立后的岗位负责人向全班张榜公布,使人人明确自己和他人的角色位置与职责范围,相互帮助,相互监督。

班级岗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级的需要而变动,或增加或减少。

当学生能力增强,简单的工作已驾轻就熟时,可以设立更复杂一点的岗位。

如“一日班主任制”就是取代低年级的“每日值日生制”而增设的岗位。

C、干部轮换制的辅助手段——“一日班主任制:

为了保证班级组织秩序的相对稳定,主要班干部轮换不能过于频繁,采用“一日班主任制”,为了每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尝试去做干部工作创造条件,同时还能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班主任工作的辛苦,“一日班主任制”的负责人的确定办法是与班级中每周“星云榜”别相经结合,从上榜学生中选出当周的最佳十名学生担任,二人一组,自愿组合。

“星云榜”评选是由各科任课教师综合考虑当周全班学生的表现,进行逐一打分,按积分的高低依次排序。

“一日班主任制”的执行情况主要体现在“班级日记”的各项内容上。

“班级日记”正面填写的项目是:

一日班主任姓名。

各科上课情况及任课教师意见,班级主要岗位执行情况,放学排队、打扫教室、班队活动纪要等;反面是表扬栏和批评栏、一日班主任小结、班主任小结。

一日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带领早读早操、管理午间活动、监督岗位执行情况,负责放学后排队,记录班级日记,汇报一日情况等。

“一日班主任制“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培养综合能力的途径,如良好的交往、合作能力、正确的观察、判断评价能力,总结写作的能力等等,它是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理想辅助手段。

(二)改变班级活动模式,把发展才能的天地还给学生。

班级的半自治性一方面意味着教师切不可“越俎代疱“,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包办一切,否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意味着教师不可“放任自流”,完全让学生按各人的意志办事。

这就要求教师既发挥其指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活动过程的主人。

当然,由于学生的能力有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所以,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活动开展中,要经历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开展,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和创造以及学生依靠独立创造完成全部活动过程这三个阶段。

在每一阶段,教师都应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下面就谈谈教师发挥作用的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在自己决定活动内容时往往不新颖、琐碎、且主题不突出,活动没有中心,顺序条理紊乱。

这时,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尤为重要,在听取并通盘考虑学生的意见后,教师应拿出主张,建议和指导学生确定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2、指导学生寻找和选择活动资料

每次活动需要大量的资料,如果是学生自己找的,他们就能更感兴趣,更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料。

但找资料也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尤其是查不同的知识性资料时,要了解什么样的刊物一般刊物有什么样的资料,用什么方法查找,查到以后如何整理和利用等,最初都需要教师的指导。

同时,教师还要和学生一道分析找来的资料合不合适,能不能派上用场,为什么?

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等等。

如此通过几次指导,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基本技能,找到较适用的资料。

这时,教师再问一下“为什么“,如何找等问题,让学生理清独立寻找资料的思路,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找合适的真正所需的资料。

3、培养学生主持活动的能力。

主持人的角色是很多同学喜爱的角色,但当好主持人并不容易。

主持人要自然大方,灵活应变,机智多谋,并有能力有条不紊安排活动程序,善于把分散的一个个内容串成一个完整的有主题的活动等等。

对于初当这个角色的学生来说,如何胜任这些要求,需要教师的耐心培养和指导,不仅是方法上给予帮助,还要激励学生有自信心,并在必要的时候帮助调解活动中出现的矛盾。

除了活动组织以外,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的选择方面也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1、活动主题的确定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由于其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具体思维阶段向抽象思维阶段的过渡期,思维具有形象性、具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感性具体生动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往往被学生忽视,但其意义一旦被提出,成为关注的中心,围绕其开展活动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且使日常生活具有教育性,把教育性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为此,我们把活动主题的确定,大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如我们放在试验班开展了一系列的“爱的活动“其中第一项就是从一年级学生最熟悉的人物——妈妈开始,进行”爱妈妈“活动,这个活动的第一要求就是让小学生在采访家中的自己的妈妈,记录妈妈一日活动,然后在说话课上夸夸我的好妈妈,美术课上画妈妈,音乐课上唱妈妈,并让学生学着给妈妈写一句话,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学会了爱,又让学生感到真实,激发了兴趣,随后从一年级的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到二年级的爱家乡,扩展到三年级的爱祖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的教育,让学生既结合教材上的爱国故事进行情感渲染,又结合学生在校外参观所见到的祖国现代化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围绕主题布置班级环境和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这样,学生既在生活情境中有真实的体会,又使情感和认识得以升华,向更高层次发展,

2、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能适应并促使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活动的内容,水平受约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因此,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使其呈现阶段性,并与发展趋势同向。

如每年开展的“找春天的活动,虽然主题相同,但不同年级内容选择却不一样。

如一年级让学生读《课外阅读》中的《迎春花》。

《绿娃娃》等,并让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学唱春天的歌,学画春天的画,让孩子去找春天,这些文章或诗歌一般较为浅显易懂,富有童趣,活动要求也较低,到了二年级,相对就高了些,如不反反读《课外阅读》的《春芽》《种子》等有关春天的文章,还让学生学着摘录优美的词汇、句子。

虽然依旧让学生观察种子发芽,但要求写下观察日记,依旧让学生唱春天的歌,但要有伴奏,配上舞蹈;依旧画春天的画,但要求内容更丰富,更有新意。

到了中高年级开展有关”春天的活动时,要求不仅仅是观察、描绘春天,而且要求“我为春天添色彩”活动重点转向“添”,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从赞美、欣赏者的角色转向“创造者”的角色。

不同年级如此滚动式、剃进式的推进,犹如后浪推前浪,使活动不断地向纵深圳特区发展,学生也一天天不断地成长起来。

3、活动类型丰富多样,为学生发展潜能提供舞台。

学生个性才能的多样性及发展要求方面的广泛性,本质上决定班级活动应该是多样且丰富的。

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讨论型,竞赛型、展示型、欣赏型、小品型和综合型等。

(1)、讨论型

讨论的话题因学生的年龄水平而定,低年级的学生讨论的话题要求难度低,并要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可使学生有话可说,并能说得较切题,同时,也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有话敢说。

对于讨论的结果,也不强求统一,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2)、竞赛型

竞赛型活动既能展示学生的知识面与能力、特长,也能发现人才和促进人才的成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展这类活动首先要注意的是竞赛的要求是否激发儿童的参与积极性,对儿童的要求过低或过高都不合适的。

(3)、展示型

展示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作业评比之后的展示,可以是小组为单位所出的每月板报,也可以是学生所编排的诗歌、舞蹈、歌曲等节目的演出,还可以是活动结果的综合性展示。

(4)、欣赏型

欣赏型的活动对学生可以起到陶治情操、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审美品味的作用,形成欣赏美与艺术的能力,欣赏的内容不拘,既可欣赏音乐、诗歌、散文,也可欣赏画和书法;既可以是名家的有较高艺术的作品,也可以是学生本人的优秀作品。

(5)、编演小品型

小品可以是以学生的生活为题材编成的,在思想品德课上表演,作为讨论的主题;也可以是同学生根据故事编排而成,在班会上作为节目演出;还可以是学生独立创作编写的充满童趣的小品。

(6)、综合型

指除了相对独立的上述五种形式外,在一项活动中也可以几种形式同时并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多方位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责任还给学生。

在评价方式上,一改过去的“单一化”为“多元化”,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加强“一事一评”,阶段推出班内多种明星。

“明星”是指在一阶段中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或成绩进步的学生。

班级设立“群星栏”,包括体育、写字、表演、劳动、卫生、帮助同学等方面的“明星”,努力把每个学生的特长展现出来,并给以肯定和评价。

这样,逐渐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自我肯定。

同时也使班级同学之间加深了对每个同学优点、长处、特长的了解,使每个人的闪光成为全班的自豪。

评选出来的“群星”的个人照片和各种记录、优秀作品等都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定期更换。

使得班级不再只有几颗星星,而是形成了群星闪耀的局面。

2、加强对班级岗位和干部的工作评价。

岗位的评议分为“每日评”和“换岗评”两种,每日评是班级日记的一项内容。

换岗位包括自评与他评,自评由岗位工作承担者作出小结,说明自己完成了哪些任务,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

他评由其它同学对在岗学生履行职责的情况作出是否满意的评价和阐明理由。

干部工作评价也包括自评和他评,我们设计了干部评价表,让每一个学生填写,其中的项目有“工作能力”、交往能力“自我要求和希望四大类,提供了他人评价和干部自我评价的框架,最后一栏为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类似班主任评语中的希望,只不过这个希望反映了每个同学对竞选者的希望,评价者由”一“变为了”众“。

3、建立每日一评制度

这项工作主要由“一日班主任”承担,它主要是评价班级群体的,每日一次。

总之,以上三方面评价的综合,构建了新的班内评价体系,把评价自己和他人,个体与群体的责任还给学生,使他们在实践、反思、评价和树立新的目标过程中发展集体、发展个性。

(三)、营造和谐、健康、活跃的班级文化

1、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

班级文化建设是从班级环境创设开始的,它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健康的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感知的情景中,造成一种意境,让学生从踏入班级第一天起,产生一种愉悦感,逐渐形成认同感。

这些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日常的思想行为。

为此,我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班级环境的创设。

(1)、重视文化性物质环境的创设。

文化性物质环境的创设主要是指微观物环境,这类物质环境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