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之一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ocx
《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之一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之一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之一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之一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张占斌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课程前言
今天跟大家一起讨论“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两会”刚刚结束不久,这次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我们通过了“十二五”规划。
应当说这个“十二五”规划是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一个宏伟的战略蓝图,它规定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走向,按照我们纲要规划里面所说,这个规划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因此我们说,这个规划非常重要。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组织学习“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与一些政策的导向。
今天我想围绕这些问题跟各位朋友来探讨一下相关方面的问题。
应当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因此我们说“十二五”时期就显得极其的重要。
因此“十二五”时期一个很重要的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说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应当说这个指导思想涵盖量很多,涵盖了方方面面,高度地概括了“十二五”时期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战略思想,大家应该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要认真的给予把握。
今天想跟各位探讨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想探讨一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第二个问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个问题是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
第四个问题是全面推进改革和开放。
我想从这四个大的方面来概括一下“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首先我们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二五”规划的开篇大家可能注意到这次规划一共是写了16篇,每一篇里面还分若干章,总共是62章,其中在第一篇里面专门讲了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这里面一共讲了四章,第一章是讲发展环境,第二章讲指导思想,第三章讲主要目标,第四章讲政策导向,我们把这四个章的主要内容归结为我们今天讲的四个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我们讲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大体对应它的发展环境这一章。
(一)增强机遇意识
应当说在“十二五”时期,就是未来五年,我们国家从国际国内的大的发展格局形势来看,中央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就是说应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我们要面临着一个难得的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应当有所作为。
未来五年我们要把这个战略机遇期用的好、抓的好我们做得好,我们国家可能各个方面都能再上一个大台阶,所以我们要增强这种机遇意识。
但同时我们也感到国际形势包括国内形势,我们也面临着和即将面临着很多难以预见的挑战,所以我们要有一些忧患意识。
就是说我们要有一种保持冷静忧患意识。
为什么说国际环境大体上有利于我们发展?
我们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呢,我们说大家注意到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曾经有一个判断,说现在来看从全世界发展的形势来看,世界大战还打不起来,所以中国有可能利用这么一个和平的发展时期来进一步发展经济,来缩短我们和世界一些国家的差距。
后来我们看到正是在小平同志这个重要战略判断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大胆地打开国门和西方世界建立了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的联系,所以今天国家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家可以看到过去30年前,我们到国外去看到国外的发展,看到国外的一些新鲜事,和国内比较,和中国自己比较,感觉到自己国家很穷,甚至很破落,甚至很没有自信心,但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家现在看,中国那么多人走向了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作用,而中国国内本身各项事业发展的速度很快,特别是经济总量在快速提升,所以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所以面对这30年的改革开放的成就,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确确实实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一点我们也不必过于谦虚,因为从过去中国在世界排名非常靠后,到现在我们经济总量能到世界第二,超过日本,排在美国之后,应当说这是一个大幅度的跨越,这种大幅度跨越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知名度,也大大地改善了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同时也给中国人增添了更多的自信心。
大家到国外去看,过去中国人哪有几个人到国外去旅游的,现在你到国外,欧洲一些著名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等等意大利重要的一些景区,都很容易看到中国人,甚至是成群结队的中国人,在巴黎塞纳河上,晚上一船一船很多是中国人,很多是黑头发的中国人,这是过去不能想象的,大大的改善了我们整个的国际环境,也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所以中国人的信心也比以前大大的提高了。
因此,我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能力来发展自己。
最近几年大家可能也注意到,特别注意到由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到现在也没有结束,有人说现在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也有人说现在还处在这个危机之中,所以我们说影响深远、影响巨大,有些专家甚至把它比作上个世纪的美国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还严重的这场危机,多少美国投行破产、倒闭、银行告急,很多有些企业破产,所以出现了很多很多问题,波及了全世界。
我们中国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
但是我们看在整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这么几年里,中国政府沉着应对,快速反应,采取了最大措施的办法来应对这场危机。
我们通过采取4万亿的投资鼓励了人民的信心,稳定了国家经济,保证了经济没有下滑,所以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经济继续发展、继续增长的这么一个局面,来之不易。
温家宝总理也讲,说是非经过不知难,在这场应对金融危机的斗争中,中国也经受了考验,向全世界交上的一份很好的答卷,因此中国的国际地位更加提高,所以西方国家对中国也有很多好的评价,我们对此也要客观看待,不能说西方国家都说中国不好,我们就都说人家差,人家都说我们好又说人家都别有用心,也不能这么看,确实是也有一些非政治方面、非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些进步,西方国家有一些评价,我觉得也还是客观的,也是比较中肯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所取得的进步应当站在更高的要求看,从全世界发展的要求和提高质量角度来看,我们还需要大量的提升的余地,我们还有很多欠缺。
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中,我们要牢牢地有一种冷静的思想,有一种理性的思想,不能高兴过度,以为万事大吉,GDP上去了,很多事情都一劳永逸了,现在看来还不是这么简单。
应当说金融危机之后,或者整个经济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整个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美国、欧盟、日本都非常明显。
这次日本又遭受地震核放射这些影响,也都会给日本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能还不是一天两天,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特别对日本国民的心态影响可能也比较大。
因此,在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下,整个全球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我们说今后一段时期围绕着市场、市场贸易、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一系列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特别是我们注意到这几年气侯变化以及能源的资源的安全、粮食安全,这些带有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各个国家之间在这些问题上的争论也会越来越多。
而且有些国家又采取了一些保护主义措施,甚至一些长期奉行市场经济、开放的国家,甚至在某些时候也采取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而这种保护主义抬头应当说对全球贸易都会有些制约和影响,所以我们说我们国家在进入全球化、融入全球化的开放中,面对着这么一种新的形势,可能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对此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但是我们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我们有这么样的战略机遇期因为什么呢,是因为虽然有这么多挑战,有这么多压力,有这么多不利条件,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经过了30多年的开放,经济总量的提升、全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开眼看世界的这种能力的增强,包括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这种历练,所以使我们国家积累了很多经验。
特别是中央决策层、中央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关于宏观调控、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治理社会的一些新经验,这些新经验我觉得都很珍贵。
所以我们说由于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国家不但没有大幅度的放缓经济发展速度,我们应该保持了这个速度,所以我们说跟美国的距离,跟美国的经济实力也在逐步缩小。
因此我们今后看,从国际事务的被领导者就可能成为领导者之一,从国际规则的这种被动的接受者,可能就是规则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另外从国际舆论的挨打者,可能变成一种竞争者,从文化的这种被动接受者可能成为一种多元文化的创新者,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际上越来越大,应当说确实处在一个国家快速发展崛起的一个上升时期。
所以我们现在人均已经超过4千美元,应当说我们国家能有今天确实是来之不易。
一方面看,从国内情况来看,我们也有很多有利的机会,我们说中国在过去这30多年里头,我们能够成功地举办奥运会,能够成功的举办世博会,我们载人航天发射成功,这些问题国际上也有很多正面的评价,比如说中国的奇迹、中国的道路、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模式等等,我想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认真对待,理性分析。
应当说从国内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们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逐步的增加,经济结构调整也在加快,市场需求的潜力应该进一步的释放出来,加上劳动者素质的逐渐改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们体制活力的增强,所以政府调控能够和处理复杂应变能力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所以我们说中央也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就是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应当说,这个判断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在过去30年,我们中国经济发展中很好地或者是成功地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许多经济学家也做过一些研究,不仅是国内的,国外也有很多经济学家对中国这30年的变化给予细致的观察,提出了很多很重要的观点。
我想有这么几条是我们过去中国经济取得重要发展的比较优势。
第一条就是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也容易理解,但是做起来真不容易,你想想改革开放前,中国搞了十多年的文化大革命,搞阶级斗争,家庭反目,父子反目,夫妻反目,如果这么一个状态让外国人来投资,一天到晚抓阶级斗争,批判资本主义,外国人能敢来吗,不敢来。
所以正是因为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废掉了这些东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这种理念,而是紧紧把它转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么一个主题,所以我们国家才有今天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良好的国际形象。
老百姓也从党和国家这种大政方针中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希望,看到了一个国家振兴的希望,看到了一个国家往上走的希望,领导人有正事,老百姓也越来越有正事,所以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也越来越提升,所以外国人觉得中国没有内乱了,投资者可能慢慢就进来了,所以我们说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到中国来投资,你没有一个好的形象肯定是不行的,由此而然,就是说一个国家需要形象,一个集体需要形象,包括个人都需要形象,你形象好,你有一个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组织关系,那就有利于你这个人,你这个组织的发展,所以中国在过去的30年很好地把握了这一优势。
第二点我们说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和资本技术吸纳能力。
过去我们穷,不开放,优势发挥不出来,现在我们开放了,这么大的市场,十几亿人,让西方人感到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天量级的市场,如果他们在国外是一个像样的企业,有所作为的企业,他在中国没有自己的地盘,没有它的市场,那它觉得自己说不过去,所以他们也在拼着命、打破头想来到中国的市场,参与中国的建设,在参与中国建设中也分享了中国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这种利润。
所以我们说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所以使我们能够吸纳一些资本,吸纳一些技术,现在世界上500强,我们常用这个概念来讲世界上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大概有四百七八十家在中国有投资、有工厂、有研发中心,有的是有工厂,有的是有研发中心,有的是有办事处等等吧。
这些大企业集团能到中国来投资,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这个国家90%以上的跨国公司看好它,是看好前程的,所以如果不到中国来投资,他们觉得它的这班车,是重要重要一班车被拉下了,以后在世界上要丢分的,这一点也被我们很好地利用了,这个优势的发挥使我们国家整个经济应当说上了一个大台阶。
从第三个方面看,我们有体系完整的制造业,而且这些制造业能够配套,能够创新。
我们大家注意到我们国家制造业应当说还有一些过去就有一些基础,过去我们在国家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种战略使我们国家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通过吸引外资,吸收外边的技术,甚至包括吸收国外的一些管理经验和管理办法,甚至我们让一些洋人来替我们管理,所以我们这个制造业逐步逐步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大家已经看到中国的制造业上的很快,有些人叫“世界工厂”,有的叫“世界制造中心”,当然这个词说起来也有经济学家讲,并不是说百分之百的褒义,你是世界工厂,你的制造业虽然有,但是技术含量可能还不高,你是替人家做低端中高端的东西,高端的东西还没在你这儿,高端可能在美国,在欧洲,在日本等少数国家,当然我们也是希望有高端,也是希望我们制造业不断高端,也是希望我们上大台阶,但是中国这个国家我们要讲看问题还是从一个国情看起,我们经过30年能有今天这么一个局面已经是一个大的进步和跨越了,当然将来如果再过30年,我们的水平,我们的制造业的水平甚至可能超过日本,欧洲,也可能超过美国,那时我并不感到惊讶,但是你从过去30年前到现在你能到今天这个层面来讲,已经就是很不容易了,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所以我们说今后我们可能要向制造业世界创造中心这个地方目标去发起攻击,日本人有些紧张,或者叫很紧张,为什么呢,中国制造业如果这么强大的话,要大大的占领很多国际市场,日本过去这种制造业很多领域就可能跟中国发生竞争,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很有很多潜力和比较优势,所以我们有可能我们终端产品可能在价格上还能战胜日本,所以日本人感到很紧张。
第四点我们说过去我们也发挥了一个很重要的比较优势,就是我们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有很大的优势。
正因为有这么大一个优势,所以外国人很多到中国来设厂投资,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渐逐渐往城里转移,到一些工厂打工,出现了我们现在讲的农民工,当时这些农民工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也是为全国参与全球化进程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过去的30年,中国的农民工应该说物美价廉,劳动成本付的劳动成本很低,由于有了这么一个低成本的优势,所以我们的成本我们的管理价格应当说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
当然随之而来的从站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就是由于劳动者价格的长期过低,导致这些人收入分配上一直处在低端水平,所以要解决收入分配,提高劳动者价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后这方面我们还需要有一个新的提升办法。
当然我们看过去30年,从经济要素发展优势角度来讲,无疑生产力价格低这是我们优势所在。
第五个,我们说海外华人华侨有一个强大的网络,给中国提供了一个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
过去大家也知道,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腐朽了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国家衰败到如此地步,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所以那个时候有很多华人飘洋过海到南洋,到日本,到北美,到欧洲,到中东等等一切能够适合于生存的地方去闯天下,去谋生,浪迹天涯,经受了很多苦难,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也有很多华人到海外去留学,当然有很多人陆陆续续回国,但是也有很多人在海外站了下来,也有很多人到海外去创业,比如说像温州商人、浙江商人我们在欧洲看到很多这样的创业者,这些人在海外经营多年,了解当地的人情世故,社会关系也比较多,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这30年过程中,为国家也提供了很大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
现在谁家小孩想到外国去留学,哪像30年前你根本摸不到门路,也不知道怎么办,现在有多家服务人员、服务公司为你提供服务,甚至在海外为你提供很多很多可供你选择的学校和各种套餐供你选择,这个大大节省了我们的时间,节省了我们去摸索、去探索、碰壁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说海外华人华侨这么一个强大的网络也给我们提供人力资本支持。
第六点,我们说大中华区经贸互通联系加强,也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
我们所谓的大中华区的贸易,是讲中国除了内陆本土这一块以外,我们还有香港,还有澳门,还有台湾,再远一点甚至可以把新加坡华人这个区域都可以加进来。
改革开放以前,大家知道香港、澳门都没有回归,跟它们联系渠道都很少,很窄,台湾更不用说了,长期是对峙状态,基本没什么沟通。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发生了变化,国力发生了变化,我们陆陆续续把香港、奥秘国家主权都回归了,收了回来,现在香港、澳门飘扬着中国的国旗,也有中国的驻军,台湾虽然现在跟大陆还有一些摩擦,我们还没有实现祖国的统一,但是双方开始加强了一些联系,经贸联系、文化联系,政治上也在沟通,也在对话,所以我们说这种大经贸中华区的这种互动,经贸互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经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出来以后,对其他国家,对其他这些想和这些地区,想和我们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都或多或少产生重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说这一点我们也要给予看到,而且今后随着这个领域合作的加强,这种影响力的扩散,可能还要增强,它这个社会效益可能还会更加广泛。
因此,我们说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形势,基本的态势,所以我们说我们国家应该在未来“十二五”时期可以大有作为,所以我们更加强调今后要把握好国内和国外这两个大局,要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这么一个新的定位,要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势,创造性的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所以再进一步创造中国新的优势。
所以我说第一个问题是讲我们国家面临着这么一个机遇,同时我们要很好地把握住这个机遇,所以我们要有一点机遇意识。
(二)增强忧患意识
同时我们也要正确的看待在机遇面前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是什么呢,刚才我们讲了那么多好的地方,我们说问题是我们现在不仅现在,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都需要着力解决的就是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按照目前这种经济发展总量,这个速度继续保持这种高频率的增长,我觉得越来越困难。
所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一些主要矛盾,也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的一些问题。
我们说中央在这些判断上也没有回避矛盾,特别也讲到了现在我们也面临着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么一个现实,所以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我们要实现“十二五”目标,应当说一方面有信心,另一方面可能我们还是有些压力的。
我们经济发展还是有一些比较劣势,比如说资源产出率低,物资消耗大,比如说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再比如说过去是比较优势了,但是你从长远来看,长期使用廉价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在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没有优势。
再一个国内的内需消费力比较低,对投资依赖过大,工业带动为主,服务业的比重一直上不去,这些东西都可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换句话讲,也都是目前经济发展一个相对的劣势,我们必须要想办法改变它。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所以这就涉及到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应当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整个“十二五”时期,“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核心的总的精神,应当说这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新问题,是个老问题,从“九五”规划的时候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从增长方式改到发展方式,这本身说明我们认识在深化,但是我们现在看来,随着我们一直也在提,党中央的文件、国务院的文件也都没少讲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效果不佳,效果不理想,或者说很不理想,从总体上看问题比较突出。
如果要从大的层面来归纳一下:
一个是发展的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比较低,投资消费关系失衡,城乡也好,地区也好,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第二整个的经营方式过于粗放,不是一般粗放,过于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效益低,同时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些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也好,有关节目也好,也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很多报道,甚至《焦点访谈》节目也对很多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的地方,典型案例也做过披露,引起了全国社会的反响,但现在来看,作为一个总的问题,作为一个国家所面临这个问题,我们这个关还没有过。
因此,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来对待,全党上下,像立军令状一样把这个事情作为我们工作的重心来加以推动,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将会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还会更多,所以我们说这件事情现在中央高度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确实非常重要,越早抓越主动,越早落实,效果越好。
所以我们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曾经说过我们要实现三个转变,我觉得这个归纳非常好,怎么讲的呢,我们国家一个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就是由过去投资出口两个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三个拉动转变,而且把消费放在最前边。
第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同带动转变。
过去是第二产业,就是靠工业带动,现在一产、二产、三产协同带动,这是一个系统的思想。
第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过去主要靠什么呢,物质资源消耗,今后主要靠什么呢,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提高,再一个加上管理创新,如果真的把这三个转变做到了,我想我们经济就会焕然一新,国家面貌也会焕然一新。
所以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五个坚持”,这“五个坚持”虽然是从内容上讲是大道理,但是这个“大道理”确实很重要,这个“大道理”能管住很多很多“小道理”,我在这里也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可能还要进一步阐述。
一个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就是说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该有一个主攻方向,哪个是方向,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这个角度来看。
第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就是科技创新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第三是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民生是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出发点、落脚点,也就是说一开始就要想这个问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一开始我们就要想怎么能够保障民生,怎么能改善民生,而且将来在转变的过程中,以及从结构中我们都要看到都要有利于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所以“十二五”规划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把民生看得越来越重,这也是我们党的高层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个高度认识,而且认识都是高度的一致。
再一个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一个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我们把有些报纸中、材料中把它简称为“两型社会”,中央也专门在湖南搞了一个“两型”试验区,让他们做先行试点试验,鼓励创新,把这“两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最后是什么呢,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不改革没有出路,不开放没有出路,今后还要继续改革,继续开放,而且要把它作为一种动力提出来,而且通过更大程度、限度的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动力支持。
所以我们说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来做,这一点现在全党上下有了很大的共识,但是我一直也担心有些领导认识上可能有,但是实践上缓慢,甚至在实践中还不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