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汉与西域关系在汉画中的反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204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两汉与西域关系在汉画中的反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两汉与西域关系在汉画中的反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两汉与西域关系在汉画中的反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两汉与西域关系在汉画中的反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两汉与西域关系在汉画中的反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两汉与西域关系在汉画中的反映.docx

《论两汉与西域关系在汉画中的反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两汉与西域关系在汉画中的反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两汉与西域关系在汉画中的反映.docx

论两汉与西域关系在汉画中的反映

论两汉与西域关系在汉画中的反映

李卫星

2011-11-2720:

24:

01  来源:

《考古与文物》(西安)1995年05期第55-62页

   汉画艺术题材丰富,内容广泛,所绘之事几乎涵盖汉代社会之全貌。

两汉帝国历经四百余年,与西域诸国间的关系可谓一波三折,时战时和。

就这战战和和的历史画卷,却深深地印在了汉代艺术家的脑海里,从而形象地再现于那伟大的不朽之作——汉画艺术之中。

笔者拟就已出土汉画材料中所见两汉与西域关系的有关画像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以便就教于专家学者。

需要说明的是,西域的地理概念在汉代文献记载中,有广狭二义之别:

广义地讲,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等地,汉人统称为西域。

而狭义地说,西域具体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我国新疆地区。

本文所谈西域主要指后者,有时也涉及前者。

   一、胡汉交战图的战争性质

   在汉画材料中反映战争题材的画像大致可划分两大类型:

一是水陆攻战图,二是胡汉交战图。

   第一种类型的水陆攻战图,计有武氏祠后石室第七石和武氏祠前石室第六石二幅①。

以武氏祠后石室第七石为例,此石中下部刻有一桥,桥上是车骑及男女步卒约三十五人攻战,分持刀盾、干戈、弓矢等兵器,桥下亦有男女士卒八人乘舟、涉水激战。

前石室第六石画像基本上与前者相同,多了五处榜题,系“功曹车”、“游徼车”、“贼曹车”、“主簿车”、“主记车”。

上列题榜应是为标明战争分工的目的而刻。

汉代水陆攻战图在表现手法上因承了战国青铜器上的同类画像,可谓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借鉴前人艺术的典型范例。

关于交战双方的身份和性质,据叶又新、蒋英炬两位先生的研究,交战的双方,清一色男官兵,头戴武弁大冠或弧形圆顶布帻的一方应是朝廷官军;而男女混杂,短装打扮的一方则是不屈于压迫而奋勇起义的劳动人民。

这样交战的双方身份明确了,战争的性质也就清楚了,显然是封建官兵镇压农民起义②。

   第二种类型的胡汉交战图,出土材料较多,大都分布于山东省,河南也偶有发现,据笔者初步统计有:

山东省微山县出土一幅,刻题榜“胡将军”三字③;邹县出土三幅④;济宁县南张出土一幅⑤;汶上县先农坛出土一幅⑥;滕县出土六幅⑦;苍山县出土二幅⑧;肥城县栾镇出土二幅⑨;沂南汉墓发现一幅⑩;嘉祥县五老洼、宋山各出土一幅(11);长清县孝堂山石祠发现一幅,刻有“胡王”二字(12);河南省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砖上发现一幅(13),共计21幅。

通过画像可以看出交战的双方,一方为汉族装束的汉王朝官兵,另一方系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帽的胡人军队,刻有这类胡人的画像还有的伴刻题榜,如微山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刻有“胡将军”,孝堂山石室上刻有“胡王”。

画像中的战争场面相当激烈,车骑步卒应有尽有。

为了表现胡人的机智狡诈,有的画面利用高山、沙丘作为隐蔽地,暗藏胡军的千军万马,然后胡人出战,以便诱敌深入,一举全歼。

胡人能骑善射,胡兵在画像中多使用弓矢,作引弓欲射状。

以河南南阳出土的一块刻有胡汉交战图的画像砖为例,画面左端刻一连绵的山峦,山峰上三人:

一人持棒跽坐,似是战地指挥官,一武士怀抱兵器交腿而坐,一武士蹶张挺胸直立,双足开弓。

山间埋伏有战马五匹。

山前胡汉双方激战,战马奔驰,有控弦远射者,有提首级回阵的,还有人执剑驱赶俘虏。

左为一汉人军官立于高台之上,正在听取战事汇报,前方放有四首级。

有意思的是在山的前坡一排五位胡兵单腿跪地,援弓待射,形象逼真,维妙维肖,由此可见“胡服骑射”的威力(图一,7)。

   “胡”,系我国古代汉民族对北方边塞及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泛称。

在两汉时期,能够真正向刘氏政权挑战,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以至在艺术再造的汉画之作中大篇幅出现的“胡人”,无疑应是匈奴族了。

   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部族——匈奴,早在秦代就已逐步强大起来。

“在当时,我们若是站在万里长城的高处,向西北一望,一定可以看到,在广漠的蒙古高原之旷野,到处都是‘褐巾而裘’的匈奴之帐幕”。

(14)他们占领了今日内外蒙古广阔的草原,随即南逾阴山,渡黄河,侵入河套地区。

虽然,秦代政府派遣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驱出河套,又因山筑城,因河为塞,驻军边防,但自蒙恬死后,军队失去统帅,再加上农民起义,诸侯叛乱,于是秦军撤守防地,回朝肃叛,给匈奴又有了可乘之机,再度侵入河套以内。

西汉初年,匈奴征服了天山南北地区,当时,匈奴族正处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具有强烈的掠夺性,他们肆意劫掠西域诸国的人口为奴隶,霸占其土地和财富,并扩建强劲的骑射部队,遂弯弓跃马,南向中原。

著名“白登之围”可谓汉王朝与匈奴族的首次大战。

刘邦平定天下以后,企图消除韩王信,韩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

(15)于是高祖亲征,韩信逃入匈奴,而高祖刘邦却被围困于白登(今大同市东北)。

幸有陈平使用美人计,才救出了刘邦。

由于西汉初年的国力不支,至使匈奴对中原一犯再犯。

惠帝三年(前192年)冒顿单于写给新寡的吕后一封情书,其中讲到:

“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16)由此可见匈奴对汉王朝的天大侮辱。

出于无奈,汉庭忍屈求全,送给了冒顿单于一位美丽的公主,是谓“和亲”。

从此,汉帝国的公主一位又一位地送到匈奴的单于庭,而匈奴铁蹄却不停地南进,严峻之时,竟迫近长安城。

   汉武帝即位以后,国力渐增。

诚如《后汉书•西域赞》所载:

“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

”在这种形势下,汉王朝再也不能忍受“休养生息”的政策了,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

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先派张骞出使西域,其目的在联合大月氏,共灭匈奴。

汉政府随即向匈奴发起大规模征战,据文献记载,仅武帝在位期间,汉匈之战就有17次之多。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余年,沟通了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孤立了匈奴。

汉军的征战更使匈奴元气大伤。

为了防止匈奴族的骚扰,汉政府在北道距离匈奴势力较近的西域诸国设置了击胡官。

如焉耆有却胡侯、击胡左右君、击胡都尉;危须有击胡都尉、击胡君;龟兹有击胡侯、却胡都尉、却胡君;疏勒有击胡侯;尉犁有击胡君等。

时至东汉,西域三绝三通,天山南北各地又长期处于汉与匈奴争夺的状态之中。

汉王朝与匈奴之间这种长期的不间断的战争显而易见地给汉代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艺术家们形象地把胡汉战争的题材描绘于砖石等不同的载体之上,从而创造出一幅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胡汉交战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代艺术家们爱憎分明,是带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观点在创作。

请看,胡汉交战的画面总是以汉人告胜,胡人溃败而告终。

画面中先是刀光剑影,人嘶马叫的激烈厮杀,随即是胡骑滚鞍落马,汉人押着战败的俘虏得胜回营,大获全胜的汉军向指挥官献上战俘,还可看到地上有许多被斩的首级,最后是载歌载舞,欢聚宴饮庆贺胜利的巨大场面。

   图一 出土画像画

    

   1.胡人骑骆驼画像石 2.犀牛画像石 3.汉代石狮 4.驼舞画像石 5.胡奴门画像石 6.水人弄蛇画像石 7.胡服骑射画像石 8.佛教题材画像石

   汉王朝对匈奴族的长期征战,一方面为维护疆域秩序,开拓西域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以及实现中国各民族的统一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连年不断的战事势必给各族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背乡离井、妻离子散的悲惨结局。

至于战后被俘的匈奴族士兵的命运就更凄惨了,有的沦为奴隶,受着非人的折磨,有的流落他乡,沿街乞讨。

   河南省方城县出土的一块“拥慧掮钺胡奴门”画像石,上刻一“光首蓬发,左颊黥印,深目高鼻,下颔上翘,身著长袍,右手拥慧,左手执钺掮于肩际,侧身凝视,疾步向前的胡奴门吏形象。

画像右上方刻隶书‘胡奴门’三字。

”(17)尤为重要的是题榜“胡奴门”表明了胡人的奴隶身份和守护打扫汉代贵族大门的职责。

胡人背井离乡沿街乞讨的情景以河南南阳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砖最为生动。

画面正中一胡奴手提口袋,双臂前伸,面部表情怆然,作乞讨姿态(18)(图一,5)。

此类画像还发现于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19)。

沦为奴隶的胡人绝大多数深受汉族达官贵人的残酷压迫,过着非人的生活,当然也有极少数例外。

著名的武梁祠第三石第三层最左面刻有汉休屠王的故事。

画面的亭堂内右方端坐一人,上有榜题“休屠象”,此应为休屠王阏氏像,中柱左面一人,拱手跪向右人,上题“骑都尉”三字,此人应是金日。

据《论衡•乱龙篇》记载:

“金翁叔(金日)休屠王之太子也。

与父母俱来降汉。

父道死,与母俱来,拜为骑都尉。

母死,武帝图其母于甘泉殿上,署曰‘休屠王焉提’(阏氏)。

翁叔从上甘泉拜谒起立,向上泣涕沾襟又乃去。

夫图画非母氏,实身也,因见图象泣涕辄下,思亲气感不得使然也。

”又据《汉书•霍光金日传》载:

“休屠王太子(金)日……与母阏氏,弟俱伦汲官,输黄门养马。

”可见金日碑与其母其弟早期是奴隶的,不知是因养马有功,还是休屠王太子的特殊身份,竟被汉室封官加爵,作了骑都尉,更甚的是,汉武帝还将其母阏氏图画于甘泉殿上,以至使金日观其象而悲痛欲绝,泪如泉涌,被后人传为至孝佳话。

   二、稀有物种与杂技艺术的传入

   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军事征战对匈奴族势力的抑制,丝绸之路逐日畅通了。

作为友好的使者,西域诸国的驼队浩浩荡荡地沿着这条神奇之路,长途跋涉来到了长安。

他们带来了友谊,带来了风格独特的杂技艺术,也带来了汉人鲜知的稀花罕草,奇禽异兽。

   《华阳国志》载:

“张骞为武帝开西域五十三(应作五)国……令帝无求不得。

”这大概是西域物种大量输入中原的准确记载了吧。

   西域传入中国内地的植物有葡萄、石榴、苜蓿、红蓝花、酒杯藤、胡麻、胡桃、胡豆、胡瓜、胡荽、胡蒜、胡葱等。

传入的动物有狮子、大象、骆驼、犀牛、驼鸟等。

上述动植物在汉画中能见到的计有狮子、大象、骆驼、犀牛。

   有关狮子形象的画像,在沂南汉墓中发现三幅,皆为狮首,有的张口露齿,有的长发向下披拂(20)。

最具代表意义的汉代石狮,要数武氏祠的一对圆雕石狮子了。

这对石狮东西对向,皆足立石座之上,均高1.24米,长1.45米,宽(加石座)0.4米。

东狮昂首扭颈前视,前右足下按一曲小兽。

西狮腿部略残。

两狮面对,皆张口怒目,似为嘶吼。

其造型虽不象后代艺术夸张之甚,但拙朴原始,写实性强(图一,3)。

尤为珍贵的是武氏祠《石阙铭》记载到“建和元年太岁在丁亥,三月庚戌朔四日癸丑……孙宗作师(狮)子,直四万。

”由此得知,这对石狮子是在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由石匠孙宗雕刻,价值四万。

西域诸国向汉政府贡献狮子的文献记载很多,仅翻阅《后汉书》就记有章帝章和元年安息遣使献狮子;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狮子;顺帝阳嘉二年疏勒王臣磐献狮子等。

   骆驼原名橐驼,非中国内地所产。

中西往返的使者要想穿过一望无际的流沙,没有“沙漠之舟”作为交通工具是难以办到的。

西域之路畅通之前,内地人是没有见过骆驼的。

后汉《牟子》记有这样一句俗语“少所见,多所怪,见橐驼以为马肿背。

”足见一直到东汉时,岭南一带还有人不知驼为何物。

长清孝堂山石祠东壁画像的中层刻有一幅内容为汉吏迎接西域使者的画像,画像中两队相向行进的行列,南端上下两行各五人,前二人拱手相迎,后有四名持戈武士相随,其后又有四人执笏,均为汉人装束,作迎接状。

在上行前头一人之上部题一“相”字,可知此列应为汉政府派出的相一级的高级官员正在出迎客人。

南侧为一巨大的行进行列,前二人持弓作致礼姿态,似为报探者。

其后四人乘马,二人持弓,再后上行为二人乘骆驼,下行为三人乘象,再后还有乘轺车、执戈等人。

行列最前数人头戴尖形冠,加上所乘骆驼、大象,可知应为西域来朝使者。

河南南阳出土的一块画像砖中也有胡人骑骆驼的内容,一位头戴尖顶帽的胡人骑于骆驼之上,正在行走,骆驼好象突然受到惊吓,前腿抬起,头高昂,形象颇为生动(图一,1)(21)。

   河南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砖上有对犀牛形体的具体描绘。

画面上刻一体魄雄壮的犀牛,四肢细小,身披铠甲,俯首饮水(图一,2)(22)。

山东滕县西户口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也上刻有犀牛的画像(23)。

   关于由西域输入的奇禽异兽在内地的用途主要有二,一是送到皇家动物园,供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