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计划方案.docx
《一中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计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中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计划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中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计划方案
溆浦一中高效课堂6+1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民规划纲要》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有效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根据相关文件,立足我校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教师如何指导。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优化,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生活质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突出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张扬学生的个性,奠定学生的自信,实现“6+1”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
三、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主要表现有教师独霸课堂,以“灌输”为主。
2、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激发。
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体现三维性,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只注重习题训练,忽视能力培养。
教师吃不透课标和教材,更把握不准高考命题的趋势和方向。
4、学科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
即使教研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教研组,所研究的也仍然是浅层次的教什么。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组织机构
为保障“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校级领导为副组长,其他行政人员为成员的“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年级蹲点领导、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负责人为副组长,各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负责人为组员的“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小组。
具体名单如下:
1、“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
肖祥燕。
副组长:
邹仲荣、侯勇、张英俭、周志华、罗平秋、张和平、黄泽桃。
成员:
黄生友、何中华、严明、陈安平、邓黎明、黄祖康、田春和。
3、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小组:
组长:
侯勇。
副组长:
黄生友、杨华楚、欧阳海、何中华、黄强、孙明兴、陈安平、谢凤清、黄德旺。
成员:
年级组长、教研组长。
4、课堂教学改革督课领导小组:
组长:
肖祥燕。
副组长:
侯勇。
成员:
黄生友、杨华楚、欧阳海、何中华、黄强、孙明兴。
校长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其他组员要积极示范,深入开展课堂调研,关注教学过程,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组织保障。
五、构建课堂教学改革的“6+1”的策略。
1、探索实践“6+1”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新模式具有:
第一是导:
即导入、导学,时间3~5分钟。
导入就是老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或者媒介图片,开门见山,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导学就是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课前给学生发导学案,简要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求及当堂检测等,内容涵盖6个过程。
第二是思,即自主学习,自读、深思。
学生要认真看书,独立思考、深入钻研。
在这个环节,老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觉性,确保每个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紧张、高效。
时间10~15分钟。
第三是议:
即议论、讨论。
小组合作,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激活思维,互帮互助。
时间5~10分钟。
第四是展:
即展示。
学生在课堂上口头激情展示,要求迅速、清晰、规范、大声。
通过问题展示,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存在的疑点、误点、盲点,然后八仙过海,各述己见,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第五是评:
即老师点评。
这个过程是打扫战场,老师讲的是规律,讲的是思路,讲的是方法并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六是检:
检就是当堂检测。
检验本节课目标落实的怎么样,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等。
“6+1”模式中“1”的体现:
定时练习,巩固所学。
这个环节让学生更好的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的过程。
利用自习课进行限时练习,时间是40分钟或90分钟,老师全收全改,第二天老师不评或3~5分钟点评,学生若有疑问,课间问同学或老师,错题自己自觉订正,老师不定期检查。
2、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探索实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与途径,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要为用而用。
六、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及活动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一靠转变观念,二靠自学实践,三靠示范引领,四靠活动推动,五靠机制保障。
1、转变观念。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转变观念是前提。
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
一方面要进行理论学习,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高效课堂的培训,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开展具体操作层面的讲座,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等方式,认真学习实践外校的先进课改经验,深入了解不同学科“高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明确高效课堂中具体的教学流程。
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转变,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自觉实践。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是广大的一线教师,所以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条件下,自觉实践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学校号召广大教师不等、不靠,自觉实践,以学科组为单位,对照名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认真反思本学科的课堂教学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怎样进行改进,制订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实施攻坚作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较大的突破。
3、示范引领。
在自觉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示范引领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捷径。
为此,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我校将在高一、二、三年级各个学科择选1——2人为“高效课堂改革”的示范人,确定英语组、语文组、生物组为“高效课堂改革”的示范组,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典型引路,名单如下:
语文:
李永旺、刘萍。
数学:
朱良满、罗平强、胡满文。
英语:
刘军。
物理:
刘喜心、向斌。
化学:
;黄德奎、李永良。
生物:
田永贤、姜再兴。
政治:
吴阅华、文祖军。
历史:
包爱军、唐利明。
地理:
贺达迪、唐春霞。
4、活动推动。
活动推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器和催化剂。
为此,我校将面对全体教师,分层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系列活动,我校的高级教师、中级教师、青年教师分别要举行展示课活动。
广泛开展导师带徒活动。
每次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学校组织各个层面的教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课堂点评,以此推动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5、保障机制。
为保证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每个课堂并取得实效,实行以下保障措施:
(1)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每周一次集体教研,时间为2节/学科,备课组长负责,“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集体反思”等。
集体备课核心是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编写好导学案。
每两周举行一次大教研,由教研组长负责,每学期各教研组要举行若干“示范课”、“公开课”。
(2)探究新型教学模式。
在学校“6+1”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各教研组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3)经费保障。
对“高效课堂”的示范班、示范组和示范人及导学案的编写进行适当的经费补助。
并组织外出交流学习。
七、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A、课前准备:
一、加强教学设计为主,优化个人备课。
个人备课是对课堂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
1、交叉立体学习目标的设计。
每堂课教要对课堂“三量”(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有总体的设计和落实措施,对班级每一层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立体设计,要精心安排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及检查评价。
2、培训的设计。
要有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学习小组长及学习小组培训方法的设计和培训目标的要求。
3、激情的设计。
创设学习情境,以情感人,营造高效课堂的氛围,引导学生激情投入。
4、角色扮演的设计。
依据小组、小组长、小组成员各自的目标,设计ABC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实现各自的学习目标。
5、课堂过程推进的设计。
对讨论、展示、点评、总结等环节有紧凑高效的时间安排。
6、生成目标的设计。
要对新生成目标的预测及答疑准备。
7、有效评价的设计。
要有即时针对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设计,鼓励合作,以趣激人。
8、总结反刍的设计。
要用当堂检测的精当设计和学习目标完成的预想。
二、集体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集体备课能使备课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老师们通过集体备课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深入研究,制定最佳教学方案,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备课的安排
1、时间:
每个备课组每星期一次集体备课。
2、参加人员:
备课组全体任课教师。
3、组织:
参加人员要按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参加集体备课,带好参考资料,中心发言人(上次集体备课定好的)。
带已准备好的导学案、跟踪训练、单元检测初稿,复印给老师人手一份。
集体备课由组长主持,并填写集体备课记录单,参加人员要在记录单上签到,在下一备课日前,组长要将导学案、跟踪训练、单元检测及相关课件以电子文档形式交教科室存档。
(二)备课纪律
1、严格遵守时间,备课时间一到,本组教师要准时到达地点。
并在备课记录单上签到后(严禁未到代签),开始备课。
2、集体备课由组长负责组织调控,备课期间任何人不得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
3、年级监督到位,教科室检查人员检查到位,统计结果以月为单位报主管领导。
(三)集体备课内容
1、研讨教学内容。
研讨下一周的教学内容,依据上次备课时的计划分工,由主备人对自己所负责的教学内容、选编的导学案初稿做中心发言;指出本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说明导学案设计、题目选编的意图;提出突破难点的方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法和“三维互动”的实施办法。
其他老师做补充,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导学案定稿,跟踪训练,单元检测同样先由出题人做中心发言,指出每题考查的目的和整套题编排情况,其他老师做补充,提出修改意见,形成跟踪训练,单元检测定稿,最后交油印室印刷。
2、制定教学计划
制定下一周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课时数,将任务分配到人。
领到任务的教师根据领到的课题迅速编写导学案,跟踪训练和单元检测,为下次集体备课中心发言做准备。
3、确定示范课
依据备课组计划通知下周示范课的课题、执教人、时间、地点。
二、编写导学案、跟踪训练、单元检测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导学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置,格式必须统一,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打造立体课堂的有效载体。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
学生拿到导学案,即开始了学习,实现了学习的前置,编制导学案,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一课一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和反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制定导学案。
(1)容量适度化。
八开纸,正面导学,背后检测,课堂检测不是课后作业,而是课前预习和课中使用的,只能3——5题,课后作业是跟踪训练,学生做后交给老师,老师全部批改。
(2)知识问题化。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知识结构特点,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问题,问题要求表意明确,坡度较小,学生解决了问题也就完成了学习。
(3)问题层次化。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真正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
2、导学案编写基本环节。
目标应包括
(1)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需要了解、掌握、运用的概念、公式、要点等。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仔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因素。
学习目标要求简洁、清晰、准确、全面。
(2)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重点。
(3)知识链接。
把本节课内容放在该学科高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以往所学哪些知识为本节内容作了铺垫,本节课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哪些准备。
(4)明确本节课知识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推荐学习方法,记忆方法;指点理解角度,理论运用方式;提供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
(5)注重逻辑。
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感,有逻辑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基础,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的问题后,就可顺利解决重点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逐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6)学会反思。
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做一道题后都要反思,总结得失,必要时将反思写在导学案上,做好这项工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课堂检测。
题目设置可分四个层次:
A、B级(基础):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编基础性较强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C级(中等):
结合本节课内容,选编有一定综合性习题,题目要体现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运用,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来完成。
D级(拓展):
结合本节内容,选编1——2道综合性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题目要体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要能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
(8)归纳小结。
本项内容是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由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完成。
(二)跟踪训练
跟踪训练是知识的检测,要覆盖本节课所有知识点和题型,并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跟踪训练是作业,学生做后交老师;老师要全批全改,学生普遍做错的题目老师要在课堂上讲解。
(三)单元检测
单元检测题是一个单元学完后学习情况的摸底,它要涵盖小单元的基础知识,重难点和易错点,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要认真批改和评讲。
B、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努力构建“6+1”高效课堂模式。
1、基本要求:
(1)目标定向:
每一节课都要制定并展示恰当明确的三维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课前展示)。
(2)自主学习:
创新教与学的方式,牢固树立“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利用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交流展示:
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点拔提升: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时点拔,有效调控,根据学生的展示状况,师生共同释疑解惑,适当进行拓展或梳理,挖掘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
(5)训练反馈。
精心设计梯度性训练,及时反馈,当堂达标,实现“堂堂清”。
C、课后反思
没有总结就不可能进步,没有反思就可能事倍功半。
教师对课堂进行回顾,写出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能使教学经验得以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学生做好课后总结和反思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益。
为此师生应按以下要求反思:
1、教师反思:
(1)反思的三个阶段:
第一次在教学结束后对自身教学行为、学生反应、教学问题等进行及时的分析、研究、总结、提炼;第二次在下一节课课前,反思以往的教学经验、教训,反思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第三次在下一节课课堂,老师边教边反思,把反思视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2)反思的内容:
①反思对教材处理的得失;②反思教学得失;③反思教育得失;④反思教学细节;⑤反思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⑥反思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⑦反思导学评价案的设计。
(3)反思的形式:
反思基本形式有说课、课堂调控、评课、再备课等,反思的重要形式有写教后日记、写反思日记、形成评价案、档案、同课异构等。
(4)反思的方法:
①自我批判法;②同伴监督约束法;③学生协助法;④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法;⑤从同行的反馈中反思法;⑥集体讨论法。
2、学生反思:
(1)反思的内容:
①行为反思即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回顾自己在课堂上参与了多少,展示的怎样,提出了几个问题,主动解决了几个问题,为学习小组的成功做了多少努力,今后应该怎么办;②问题反思即对学习的内容不透彻的、甚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反思。
(2)反思的方法:
①回归课本;②阅读资料,导学案;③做检测题;④与同学、老师交流;⑤回顾思考等。
(3)反思之后:
反思后要通过同学帮助、小组合作、请教老师等渠道把问题解决,不留“后遗症”,做好总结、积累、纠错工作;要将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点,重要的解题方法、规律性的东西,特别是通过同学的帮助、老师的点拔才理解的东西,自己的体会、感悟等用红色等记录在导学案上,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更正在纠错本上,并提醒自己不要重复犯错,导学案、纠错本是学生的“知识背囊”,是今后的复习资料,要好好使用和珍藏。
D、小组建设
打造高效课堂,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习小组的建设,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学习小组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1、每个学习小组6人为宜,按成绩好中差搭配,设组长1人,组长可定期轮换。
2、重视小组活动任务的分配,对每一个学生安排不同任务,包括展示同学的任务,点评同学的任务,非展示、点评同学的任务,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小组学习进程,及时掌握学情,促进小组成员互帮互学,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
3、重视组长作用的发挥。
(1)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研讨解疑,分层次完成导学案学习,并及时收齐上交,确保小组每一个成员实现其学习目标。
(2)组长要及时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学习内容必须做到“堂堂清、日日清”。
(3)针对小组每个成员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组长要定期总结,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4)组长经负责维持本组同学学习纪律,检查成长记录袋、学习档案等,切实地担当起组内学习领袖的角色。
E、班级布置:
每个班级前后两块黑板。
墙可张贴班级誓言、班级目标、小组目标等,前面设班务专档,后面高宣传专栏。
教室外墙上高学生园地,展示学生作品或优秀学案。
学生座位按小组编排,具体要求如下:
全班分成6——9个小组,组内成员围坐成长方形,成员分配合理、分工明确,力求每个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保持相对均衡,每组兼顾高、中、低三个层次和男女生比例及学生的个性特点。
各组最好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关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
八、课堂评价的基本要求
由评教师为主变为评学生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纠偏、点拔、点评、总结、释难。
1、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
2、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
3、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
4、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主要是问答)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
5、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
6、由评老师的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
九、实施步骤
1、全校动员会
利用全体教职工大会,分析目前我校存在现状、目前教育改革大的背景等客观事实,对比传统课堂与高效课堂的利弊,认真学习、宣传“6+1教学模式”。
2、准备期
(1)召开年级全体师生动员会议。
(教务处、办公室)
(2)召开教研组、备课组长会议。
如何编制导学案,如何使用导学案等。
(教科室)
(3)召开集体备课会议。
做好分工安排,着手导学案的编写及教案的撰写。
(备课组)
(4)召开班主任会议。
班主任进行学生座位的编排,以及班级的建设工作。
(政教处)
3、试点探索
(1)各备课组根据学校方案及35X模式,制订本备课特色的模式,并运用在课堂实践中。
(2)组内交流。
(教研组、备课组长)
(3)形成模式。
(教研组、备课组)
(4)推广汇报。
(教科室)。
附:
具体操作I导学案使用流程(试行)
一、课前
1、前一节课下课要前或者提前一天下发导学案后学生;
2、布置学生完成前一节课导学案的作业;
3、布置学生完成下节课导学案自主预习部分内容;
4、检查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情况。
二、课中
第一是导:
即导入、导学,时间3~5分钟。
导入就是老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或者媒介图片,开门见山,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导学就是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课前给学生发导学案,简要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求及当堂检测等,内容涵盖6个过程。
第二是思,即自主学习,自读、深思。
学生要认真看书,独立思考、深入钻研。
在这个环节,老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觉性,确保每个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紧张、高效。
时间10~15分钟。
第三是议:
即议论、讨论。
小组合作,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激活思维,互帮互助。
时间5~10分钟。
第四是展:
即展示。
学生在课堂上口头激情展示,要求迅速、清晰、规范、大声。
通过问题展示,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存在的疑点、误点、盲点,然后八仙过海,各述己见,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第五是评:
即老师点评。
这个过程是打扫战场,老师讲的是规律,讲的是思路,讲的是方法并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六是检:
检就是当堂检测。
检验本节课目标落实的怎么样,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等。
“6+1”模式中“1”的体现:
定时练习,巩固所学。
这个环节让学生更好的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的过程。
利用自习课进行限时练习,时间是40分钟或90分钟,老师全收全改,第二天老师不评或3~5分钟点评,学生若有疑问,课间问同学或老师,错题自己自觉订正,老师不定期检查。
三、课后
1指导学生复习巩固导学案内容。
2、课后检测内容批阅。
导学案编写要求
导学案使用主要有三种方法:
统一(一个年级用一个导学案,个别问题供不同学生选做,分层(不同层次使用不同导学案),个性(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特点自己编写个性化导学案),目前情况下不建议采用个性化导学案。
一、时间安排
1、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安排教师备课任务;集体活动讨论导学案内容和重点难点。
2、导学案油印前,备课组长组织教师审核导学案并签名。
二、导学案格式
各学科导学案格式相对统一。
导学案必备内容包括:
1、导学案课时序号、课题、编者、审校者、使用时间;
2、学习目标;
3、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方法和要求;
4、学生协作交流问题、时间要求、形式等;
5、学生展示要求(可在多媒体上体现);
6、问题之后的反思;
7、当堂检测内容(可在课后作业之前,也可在多媒体上呈现);
8、小结(由学生完成);
9、课后巩固训练(内容要精选,一般不要超过5个题目;具体时间分配:
数学25分钟,语文、外语、物理、化学各20分钟,政史地各15分钟)。
具体操作II班主任操作要求(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溆浦一中高效课堂实施方案》的精神,充分发挥各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的睿智,同时必须遵循《溆浦一中高效课堂实施方案》的关于的意见,特制订《溆浦一中高效课堂班主任工作规程》(试行)
(一)班级组织的建设
1、教室的布置
(1)课桌椅的摆放。
教室课桌椅摆放图(按9小组摆放,每3个小组连一起)
前黑板
前门
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