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燃料组成分析汇总.docx
《第三章燃料组成分析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燃料组成分析汇总.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燃料组成分析汇总
第三章燃料组成分析
煤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十分复杂,但作为能源使用,只要了解它与燃烧有关的组成,例如工业分析组成和元素分析组成,就能满足电厂燃烧技术和有关热力计算等方面的要求。
第一节煤的工业分析
煤的工业分析组成包括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四项成分。
根据工业分析,可初步判断煤的种类、性质和工业用途。
在火电厂中,工业分析数据是锅炉运行人员调节燃烧工况、计算热效率和提高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不可缺少的依据。
一、煤中水分的测定
(一)煤中水分对燃烧的影响
煤的水分,是煤炭计价中的一个辅助指标。
它的水分直接影响煤的使用、运输和储存。
煤的水分增加,煤中有用成分相对减少,且水分在燃烧时变成蒸汽要吸热,因而降低了煤的低位发热量。
水分含量过高,会使煤着火困难,影响燃烧速度,降低炉膛温度,增加化学和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同时使炉烟体积增加,从而增加炉烟排走的热量和引风机的耗能量。
煤的水分增加,还增加了无效运输,并给卸车带来了困难。
特别是冬季寒冷地区,经常发生冻车,影响卸车。
同时,由于流动性变坏,在输煤过程中容易造成煤仓、输煤管路堵塞。
但是,当煤中含有适量水分时,可以防止储运、装卸过程中煤粉损失,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燃烧时,火焰中有一定量水蒸气,则有利于残碳气化,有利于燃烧。
同时还可以加强传热。
所以煤中有适量水分能改善燃烧工况和提高炉膛辐射效果。
(二)煤中水分的在形态
1.煤中游离水和化合水
煤中水分按存在形态的不同分为两类,既游离水和化合水。
游离水是以物理状态吸附在煤颗粒内部毛细管中和附着在煤颗粒表面的水分;化合水也叫结晶水,是以化合的方式同煤中矿物质结合的水。
如硫酸钙(CaSO4·2H2O)和高龄土(Al2O3·2SiO2·2H2O)中的结晶水。
游离水在105~110℃的温度下经过1~2小时可蒸发掉,而结晶水通常要在200℃以上才能分解析出。
煤的工业分析中只测试游离水,不测结晶水。
2.煤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
煤的游离水分又分为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
外在水分(Mf),是附着在煤颗粒表面和大毛细管孔(直径>10-5cm)中的水分。
外在水分很容易在常温下的干燥空气中蒸发,蒸发到煤颗粒表面的水蒸气压与空气的湿度平衡时就不再蒸发了。
它的含量多少与煤的性质无关,而主要取决于外界条件,如大气温度、湿度等。
因而它不是一个固定值,工业分析中不测外在水分。
内在水分(Minh),是吸附在煤颗粒内部小毛细孔(直径<10-5cm)中的水分。
内在水分在室温下不会失去,需在100℃以上的温度经过一定时间才能蒸发。
工业分析中空气干燥煤样在105~110℃的温度条件下失去的水分,称内在水分。
由于空气干燥煤样失去的水分不是确定值,因而内在水分也不是一个确定值,它随煤样空气干燥的条件而变,煤样可比性。
但它可作为基准换算的必需参数,因为所有煤质分析的数据都是由空气干燥煤样测定的。
最高内在水分,当煤颗粒内部毛细孔内吸附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时,这时煤的内在水分达到最高值,称为最高内在水分。
理论上是100%的湿度条件下煤所能容纳的水分为内在水分,但由于实际测定困难,只能以相对湿度为96%,温度为30℃下测得的水分来表示,符号为MHC。
最高内在水分与煤的孔隙度有关,而煤的孔隙度又于煤的煤化程度有关,所以,最高内在水分含量在相当程度上能表征煤的煤化程度,尤其能更好地区分低煤化度煤。
如年轻褐煤的最高内在水分多在25%以上,少数的如云南弥勒褐煤最高内在水分达31%。
最高内在水分小于2%的烟煤,几乎都是强粘性和高发热量的肥煤和主焦煤。
无烟煤的最高内在水分比烟煤有所下降,因为无烟煤的孔隙度比烟煤增加了。
3.煤的全水分
全水分,是煤炭按灰分计价中的一个辅助指标。
煤中全水分,是指煤中全部的游离水分,即煤中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之和。
必须指出的是,化验室里测试煤的全水分时所测的煤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与上面讲的煤中不同结构状态下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是完全不同的。
化验室里所测的外在水分是指煤样在空气中并同空气湿度达到平衡时失去的水分(这时吸附在煤毛细孔中的内在水分也会相应失去一部分,其数量随当时空气湿度的降低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时残留在煤中的水分为内在水分。
显然,化验室测试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除与煤中不同结构状态下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有关外,还与测试是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有关。
(三)煤中水分测定方法
动力用煤水分的常规分析有收到基煤样的全水分和空气干燥基煤样的内在水分两项。
煤中水分的测定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是直接测定煤的含水量。
间接法是使煤在一定温度下干燥,根据煤样的减重计算储水分的含量。
直接法手续繁琐,但其测定结果准确。
间接法简便,其测定结果的重现性也较好,缺点是在干燥过程中,可能使煤中的有机质发生氧化、分解,测定高挥发分的煤种更是如此。
因此,测定结果只能是近似值,但能符合工业要求。
我国国家标准方法多是采用间接法。
1.全水分的测定
根据《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GB211-1996的规定,全水分的测定有A、B、C、D四种方法。
其方法要点分述如下:
1)方法A(通氮干燥法)
本法适用于各种煤,所用煤样的粒度为小于6mm的煤样。
用预先干燥和称量过(称准至0.01g)的称量瓶迅速称取粒度小于6mm的煤样10~12g(称准至0.01g),平摊在称量瓶中。
打开称量瓶盖,放入预先通入干燥氮气并已加热到105~110℃的干燥箱中。
烟煤干燥1.5h,褐煤和无烟煤干燥2h。
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立即盖上盖,在空气中放置约5min,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称准至0.01g)。
进行检查性干燥,每次30min,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质量的减少不超过0.01g或质量增加时为止。
在后一种情况下,要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为计算依据。
水分在2%以下时,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2)方法B(空气干燥法)
本法适用于烟煤和无烟煤,所用煤样的粒度为小于6mm的煤样。
用预先干燥和称量过(称准至0.01g)的称量瓶迅速称取粒度小于6mm的煤样10~12g(称准至0.01g),平摊在称量瓶中。
打开称量瓶盖,放入预先鼓风并已加热到105~110℃的干燥箱中。
在鼓风条件下、烟煤干燥2h,无烟煤干燥3h。
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立即盖上盖,在空气中放置约5min,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称准至0.01g)。
进行检查性干燥,每次30min,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质量的减少不超过0.01g或质量增加时为止。
在后一种情况下,要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为计算依据。
水分在2%以下时,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3)方法C(微波干燥法)
本法适用于烟煤和褐煤,所用煤样的粒度为小于6mm的煤样。
4)方法D
本法适用于外在水分高的烟煤和无烟煤,所用煤样的粒度为小于13mm的煤样。
根据不同情况,可选用一步法和两步法;
一步法
称取一定量的粒度小于13mm的煤样,在空气流中、于105~110℃下干燥到质量恒定。
然后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百分含量。
两步法
将粒度小于13mm的煤样,在温度不高于50℃的环境下干燥,测定外在水分;再将煤样破碎到粒度小于6mm,在105~110℃下测定内在水分,然后计算出全水分含量。
5)精密度
两次重复测定结果的差值不得超过下表规定:
全水分,%
重复性,%
<10
0.4
≥10
0.5
2.内在水分的测定(空气干燥基水分的测定)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212-2001规定,使用粒度小于0.2mm的空气干燥基煤样测定煤的内在水分。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212-2001将甲苯蒸馏法删去了。
此标准规定了煤的2种内在水分测定方法。
其方法要点分述如下:
1)方法A(通氮干燥法)
此方法适用于所有煤种。
在仲裁分析中遇到有用空气干燥煤样水分进行校正及基的换算时,应用此法测定空气干燥煤样水分。
用预先干燥和称量过(精确至0.0002g)的称量瓶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1±0.1g,精确至0.0002g,平摊在称量瓶中。
打开称量瓶盖,放入预先通入干燥氮气1)并已加热到105~110℃的干燥箱中。
烟煤干燥1.5h,褐煤和无烟煤干燥2h。
注:
1)在称量瓶放入干燥箱前10min开始通气,氮气流量以每小时换气15次计算。
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立即盖上盖,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进行检查性干燥,每次30min,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质量的减少不超过0.001g或质量增加时为止。
在后一种情况下,要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为计算依据。
水分在2%以下时,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图1玻璃称量瓶
2)方法B(空气干燥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用煤和无烟煤。
用预先干燥并称量过(精确至0.0002g)的称量瓶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1±0.1g,精确至0.0002g,平摊在称量瓶中。
打开称量瓶盖,放入预先鼓风1)并已加热到105~110℃的干燥箱中,在一直鼓风的条件下,烟煤干燥1h,无烟煤干燥1~1.5h。
注:
1)预先鼓风是为了使温度均匀。
将称好装有煤样的称量瓶放入干燥箱前3~5min就开始通风。
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立即盖上盖,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进行检查性干燥,每次30min,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的质量减少不超过0.001g或质量增加时为止。
在后一种情况下,要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为计算依据。
水分在2%以下时,不必进行检查干燥。
3)结果计算
式中:
Mad——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含量,%;
m1——煤样干燥后失去的质量,g;
m——煤样的质量,g。
4)水分测定的精密度
水分测定的重复性如下表规定:
水分(Mad),%
重复性限,%
<5.00
0.20
5.00~10.00
0.30
>10.00
0.40
二、煤中灰分的测定
煤的灰分,是指煤中所有可燃物在815±10℃条件下完全燃烧,其中矿物质在空气中发生一系列分解、化合等复杂反应后所剩余的残渣。
煤中灰分来自矿物质,但它的组成和重量与煤中矿物质完全不同,因为这个残渣是煤中可燃物完全燃烧,煤中矿物质(除水分外所有的无机质)在煤完全燃烧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分解、化合反应后的产物,所以确切地说,灰分应称为灰分产率。
一般简称为灰分。
(一)煤中矿物质
煤中矿物质分为内在矿物质和外在矿物质。
a.内在矿物质,又分为原生矿物质和次生矿物质。
原生矿物质,是成煤植物本身所含的矿物质,其含量一般不超过1~2%;次生矿物质,是成煤过程中泥炭沼泽液中的矿物质与成煤植物遗体混在一起成煤而留在煤中的。
次生矿物质的含量一般也不高,但变化较大。
很难用洗煤的方法除去,只能用化学的方法才能将其从煤中分离出去。
b.外来矿物质,是在采煤和运输过程中混入煤中的顶、底板和夹石层的矸石。
可用洗选的方法将其从煤中分离出去。
(二)煤中矿物质在高温灼烧时的化学变化
煤中矿物质是指煤中除水分以外的所有无机物质,它们是由各种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氧化亚铁等矿物组成。
煤中矿物质在815℃的灰化温度下灼烧,其中许多组分发生变化:
1.粘土、石膏等水合物失去结晶水
2SiO2•Al2O3•2H2O→ 2SiO2+Al2O3+2H2O↑
CaSO4•2H2O→CaSO4+2H20↑
2.碳酸盐受热分解放出CO2
CaCO3•MgCO3→CaO+MgO+2CO2↑
FeCO3→FeO+CO2↑
3.氧化亚铁和硫化铁发生氧化反应
4FeO+O2→2Fe2O3
4FeO+11O2→2Fe2O3+8SO2↑
4.硫酸钙的生成
2CaCO3+2SO2+O2→2CaSO4+2CO2↑
2CaO+2SO2+O2→2CaSO4
(三)灰分对电力生产的影响
煤中的灰分是有害成分,它对电力的生产灰造成如下影响:
1.增加发电成本,降低经济性
灰分增加,煤中可燃物质含量相对减少,矿物质燃烧灰化时要吸收热量,大量排渣要带走热量,因而降低了煤的发热量。
此外,增加了运输费用和储存场地,增加了制粉时的能量消耗。
当煤燃烧时,矿物质转化为灰分并熔融,它要吸收热量,并由排灰带走大量物理热。
灰分多的煤,其理论燃烧温度低,煤粒表面往往形成灰分外壳,使煤不易燃尽,还会使炉膛温度下降,燃烧不稳定,造成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2.影响锅炉安全运行
煤燃烬后形成灰粒随烟气流动,当烟气流速过高时,灰粒将磨损受热面;流速低时,灰粒将沉积在受热面上,降低传热效果,并使炉烟温度升高,锅炉热效率也随之降低。
若沉积在受热面上的灰粒受热熔化,粘附在水冷壁管上易造成结渣现象,破坏锅炉正常运行。
当煤中折算灰分>15%时就会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
3.腐蚀锅炉设备
煤中的Pb、Bi、V等沉积在金属表面时,产生颗粒边界脆化作用,使金属损伤;煤中黄铁矿颗粒对锅炉受热面起硫化作用,并使炉墙衬砖损伤;烟气中含硫成分能使过热器、省煤器等外部腐蚀;煤中氯离子是奥氏体钢的一种主要腐蚀剂;Na2O、K2O对锅炉的结焦和侵蚀起重要作用,使管壁上的氧化铁保护层受到侵蚀。
4.污染环境
煤中的硫化物和微量汞,在燃烧时生成SO2、H2S等有毒气体和汞蒸气,随烟气排入大气;煤中所含的As、Cd、Cu、Mo、Sb、Zn等有害成分,随同飞灰呈颗粒状带出;燃烧后产生大量灰渣,需要排放和堆积,这将侵占大量农田,堵塞河道,污染水体。
(四)煤中灰分的测定方法
按照《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212-2001规定,测定煤中灰分有两种方法,即缓慢灰化和快速灰化法。
缓慢灰化法为仲裁法,快速灰化法可作为例常分析方法。
1.缓慢灰化法
用预选灼烧至质量恒定的灰皿(瓷质,长方形,底面长45mm,宽22mm,高14mm),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1±0.1g,精确至0.0002g,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使其每平方厘米的质量不超过0.15g。
将灰皿送入温度不超过100℃的马弗炉中,关上炉门并使炉门留有15mm左右的缝隙。
在不少于30min的时间内将炉温缓慢升至约500℃,并在此温度下保持30min。
继续升到815±10℃,并在此温度下灼烧1h。
从炉中取出灰皿,放在耐热瓷板或石棉板上,在空气中冷却5min左右,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进行检查性灼烧,每次20min,直到连续两次灼烧的质量变化不超过0.001g为止。
用最后一次灼烧后的质量为计算依据。
灰分低于15%时,不必进行检查性灼烧。
灰皿
2.快速灰化法
本标准包括两种快速灰化法:
方法A和方法B。
1)方法A
方法提要:
将装有煤样的灰皿放在预先加热至815±10℃的灰分快速测定仪的传送带上,煤样自动送入仪器内完全灰化,然后送出。
以残留物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作为灰分产率。
将灰分快速测定仪预先加热至815±10℃。
开动传送带并将其传送速度调节到17mm/min左右或其他合适的速度。
用预先灼烧至质量恒定的灰皿,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0.5±0.01g,精确至0.002g,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
将盛有煤样的灰皿放在灰分快速测定仪的传送带上,灰皿即自动送入炉中。
当灰皿从炉内送出时,取下,放在耐热瓷板或石棉板上,在空气中冷却5min左右,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注:
灰分快速测定仪
1.A1是一种比较适宜的灰分快速测定仪。
它由马蹄形管式电炉、传送带和控制仪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结构尺寸如下:
a.马蹄形管式电炉:
炉膛长约70mm,底宽约75mm,高约45mm,两端敞口,轴向倾斜度为5°左右,恒温带(815±10℃)长约140mm,750~825℃温度区长约270mm,出口端温度不高于100℃。
b.链式自动传送装置(简称传送带):
用耐高温金属制成,传送速度可调。
在1000℃温度下不变形,不掉皮。
c.控制仪:
主要包括温度控制装置和传送带传送速度控制装置。
温度控制装置能将炉温自动控制在815±10℃;传送带传送速度控制装置能将传送速度控制在15~50mm/min之间。
1——管式电炉;2——传送带;3——控制仪
图A1灰分快速测定仪
2.凡能达到以下要求的其他形式的灰分快速测定仪都可使用:
a.高温炉能加热至815±10℃并具有足够长的恒温带;
b.炉内有足够的空气供煤样燃烧;
c.煤样在炉内有足够长的停留时间,以保证灰化完全;
d.能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煤中硫氧化生成的硫氧化物和碳酸盐分解生成的氧化钙接触。
2)方法B
用预先灼烧至质量恒定的灰皿,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1±0.1g,精确至0.0002g,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使其每平方厘米的质量不超过0.15g。
将盛有煤样的灰皿预先分排放在耐热瓷板或石棉板上。
将马弗炉热到815℃,打开炉门,将放有灰皿的耐热瓷板或石棉板缓慢地推入马弗炉中,先使第一排灰皿中的煤样灰化。
待5~10min后,煤样不再冒烟时,以每分钟不大于2mm的速度把二、三、四排灰皿顺序推入炉内炽热部分(若煤样着火发生爆燃,试验应作废)。
关上炉门,在815±10℃的温度下灼烧40min。
从炉中取出灰皿,放在空气中冷却5min左右,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进行检查性灼烧,每次20min,直到连续两次灼烧的质量变化不超过0.001g为止。
用最后一次灼烧后的质量为计算依据。
如遇检查灼烧时结果不稳定,应改用缓慢灰化法重新测定。
灰分低于15%时,不必进行检查性灼烧。
3.分析结果的计算
空气干燥煤样的灰分按下式计算:
式中:
Aad——空气干燥煤样的灰分,%;
m1——灼烧后残留物的质量,g
m——称取的空气干燥基煤样的质量,g。
4.灰分测定的精密度
灰分测定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如下表规定:
灰分,%
重复性限Aad,%
再现性临界差Ad,%
<15.00
0.20
0.30
15.00~30.00
0.30
0.50
>30.00
0.50
0.70
三、煤中挥发分的测定
(一)挥发分的定义
煤的挥发分,即煤样在900±10℃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7min,由煤中有机质分解出来的气体或液体(呈蒸气状态)的产物。
剩下的残渣叫做焦渣。
因为挥发分不是煤中固有的,而是在特定温度下热解的产物,所以确切的说应称为挥发分产率。
煤的挥发分产率与测定时所用的容器、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条件有关。
为了得出比较准确便于统一对比的结果,我国国际标准GB212-2001规定:
使用带有严密盖子的专用坩锅(见P52,图3-7),在900±10℃隔绝空气加热7min,为测定挥发分的条件。
挥发分坩锅
图6坩埚架
图7坩埚架夹
煤的挥发分不仅是炼焦、气化要考虑的一个指标,也是动力用煤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动力煤按发热量计价的一个辅助指标。
挥发分也是煤分类的重要指标。
煤的挥发分反映了煤的变质程度,挥发分由大到小,煤的变质程度由小到大。
所以世界各国和我国都以煤的挥发分作为煤分类的最重要的指标。
用空气干燥基煤样在上述条件下测定挥发分时,热分解析出的物质中包括:
有机质分解产物、无机矿物质分解产物和水分。
根据定义,挥发分产率只限有机挥发分,因此,试验时,试样减少的重量扣除无机气态分解物和水分,才是挥发分。
一般情况下无机气态分解物很少,影响不大。
只有当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大于2%时,才需对试验结果加以校正。
(二)煤中挥发分的测定方法
按照《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212-2001规定,挥发分的测定如下:
用预先在900℃温度下灼烧至质量恒定的带盖瓷坩埚,称取粒度为小于0.2mm的空气干燥煤样1±0.01g,精确至0.0002g,然后轻轻振动坩埚,使煤样摊平,盖上盖,放在坩埚架上。
褐煤和长焰煤应预先压饼,并切成约3mm的小块。
将马弗炉预先加热至920℃左右。
打开炉门,迅速将放有坩埚的架子送入恒温区并关上炉门,准确加热7min。
坩埚及架子刚放入后,炉温会有所下降,但必须在3min内使炉温恢复至900±10℃,否则此试验作废。
加热时间包括温度恢复时间在内。
从炉中取出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5min左右,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三)焦渣特征分类
测定挥发分所得焦渣的特征,按下列规定加以区分:
(1)粉状——全部是粉末,没有相互粘着的颗粒。
(2)粘着——用手指轻碰即成粉末或基本上是粉末,其中较大的团块轻轻一碰即成粉末。
(3)弱粘结——用手指轻压即成小块。
(4)不熔融粘结——以手指用力压才裂成小块,焦渣上表面无光泽,下表面稍有银白色光泽。
(5)不膨胀熔融粘结——焦渣形成扁平的块,煤粒的界线不易分清,焦渣上表面有明显银白色金属光泽,下表面银白色光泽更明显。
(6)微膨胀熔融粘结——用手指压不碎,焦渣的上、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焦渣表面具有较小的膨胀沟(或小气泡)。
(7)膨胀熔融粘结——焦渣上、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明显膨胀,但高度不超过15mm。
(8)强膨胀熔融粘结——焦渣上、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焦渣高度大于15mm。
为了简便起见,通常用上列序号作为各种焦渣特征的代号。
试验结果表明,褐煤、烟煤中的长焰煤、贫煤和无烟煤都没有粘结比烟煤中的肥煤和焦煤的粘结性最好,其焦治呈熔融、粘结而膨胀。
(四)分析结果的计算
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按下式计算:
当空气干燥煤样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为2%~12%时,则:
当空气干燥煤样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大于12%时,则:
式中:
Vad——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
m1——煤样加热后减少的质量,g
m——空气干燥煤样的质量,g;
Mad——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
(CO2)ad——空气干燥煤样中碳酸盐二氧化碳的含量,%;
(CO2)ad(焦渣)——焦渣中二氧化碳对煤样量的百分数,%。
(五)挥发分测定的精密度
挥发分测定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如下表规定:
挥发分,%
重复性限Vad,%
再现性临界差Vd,%
<20
0.30
0.50
20~40
0.50
1.00
>40
0.80
1.50
(六)固定碳的计算
煤中去掉水分、灰分、挥发分,剩下的就是固定碳。
煤的固定碳与挥发分一样,也是表征煤的变质程度的一个指标,随变质程度的增高而增高。
所以一些国家以固定碳作为煤分类的一个指标。
固定碳是煤的发热量的重要来源,所以有的国家以固定碳作为煤发热量计算的主要参数。
空气干燥基固定碳按下式计算:
FCad=100-(Mad+Aad+Vad)
式中:
FCad——空气干燥煤样的固定碳含量,%;
Mad——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含量,%;
Aad——空气干燥煤样的灰分产率,%;
Vad——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产率,%;
第二节煤的元素分析
煤的元素分析是指对煤中C、H、O、N和S五种元素的分析。
这五种成分组成煤的有机成分。
其中以C、H、O为主,其总和占有机质的95%以上;氮的含量较少,约在0.5%~3%;硫的含量除与原始植物质有关外,主要和成煤时的地质条件有关,其含量变化范围为0.1%~10%,多数情况在0.5%~3%。
在锅炉设计和燃烧控制方面都需要掌握煤中的元素组成,以便计算理论空气量、过剩空气量以及排烟量等。
煤的低位发热量也必须在已知氢元素含量的基础上计算出来。
此外,在煤的分类中,H元素是无烟煤的分类指标。
C元素是表明煤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一、煤中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