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拿起笔.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0575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你拿起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当你拿起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当你拿起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当你拿起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当你拿起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你拿起笔.docx

《当你拿起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你拿起笔.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你拿起笔.docx

当你拿起笔

当你拿起笔……

赠皓君,另附草诗一首,聊表激励希冀之心,同心共勉之意。

望皓君广阅读,多写作,笃实行,砺心志,勤学习,常思考,务专注,强毅力。

诚如前辈所言:

“人生难得是青春,要学汤名日日新。

但嘱加鞭须趁早,莫抛岁月负双亲。

大名杨皓君

热血好儿郎

一言君切记

男儿当自强

大雄

 

写在前面: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示子聿》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杂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

——李渔《李笠翁一家言》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沈德潜《说诗晬话》

 

当你拿起笔……

王蒙

       当你拿起笔来,当台灯的灯光照亮了雪白的稿纸,当稿纸上的每一个空格都忠顺地、无瑕地、热切地期待着你赋予它们以色彩和声音、以灵魂和生命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呢?

想到了什么呢?

      尽管白天的工作和日常事务已经使你十分疲劳;尽管你也有许多普通人会有的负担、忧虑和心事;尽管你明明知道自身远远谈不上高大完善,知道自己身上有那么多缺点、弱点、斑痕、污垢,你还知道文学创作这一行正像其他“三百五十九行”一样没什么了不起,知道这一行正像其他行业一样,其中同样会混杂着一些小人、骗子……然而,在拿起笔来的那一刻,你有了一种不同的感受。

      你好像看到了千千万万热情、聪明而又严格的读者,你要和他们谈话,给他们讲故事,打动他们的心。

你感到幸福,因为你受到那么多读者的注视和信任。

他们将为你的故事喝彩、叫绝,为你的主人公洒一掬同情之泪。

他们将记住你,感谢你;你也感到惶恐,感到责任,因为你同时受到那么多人的监督、全社会的监督。

你的读者当中不但有同时代的战友,也可能有国外的友人,可能有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百年以后的比我们更进化和智慧得多的人们。

你如果掺假,你将逃不过这么多人的耳目;你如果粗制滥造或者手艺低劣,你将受到那么多人的耻笑和责骂;你如果哗众取宠、咋唬一时,也终将被人们所抛弃。

批评家和老百姓,教授和学生,朋友和敌人都将对你的作品评头论足,指指划划。

总之,你面对的是人民、是社会、是历史,你觉得骄傲、喜悦,也觉得汗流浃背,你即使把最好的货色(比你个人要好得多,完善得多)拿出来了,仍然是不够那么好的。

当然,你更不能欺骗、蒙混、敷衍和搪塞。

你不能在人民、社会、历史面前背过脸去,更不能用鸦片代替食粮,用砒霜代替维生素去毒害人民。

于是你觉得神圣、庄严、崇高,也觉得严肃、警惕、紧张,你的笔有千斤的分量。

     你激动,你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冲激,这首先是生活的冲激。

众多的、你所亲身经历的、难忘的日子涌上了心头,等着你去编织,去拂掉岁月积下的尘土,去用理想和正义的火炬照亮它们。

众多的、你所熟悉的,和你精神上、感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各色各样的人物来到你的眼前,带着各自的命运、性格,各自的音容笑貌,有的脉脉含情,有的怒气冲冲,有的像三十年前一样年轻——青春永驻,有的刹那间变成了老朽,进了坟墓。

他们之间也开始了交谈,开始了爱恨情仇的交往,你来了,我去了,时有浮沉。

虽然你住的房间只有八平方米,虽然你的书桌又小又旧,然而,当你拿起笔来,在这个不平凡的时刻,高山巨川、苍茫大地、城市乡村、风霜雨露、花鸟虫鱼、朝霞落日、英雄豪杰、凡夫俗子、少男少女、老父老母、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古今中外、酸甜苦辣……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旋律,一齐涌向了你的心头、你的笔端。

你要模拟它们,再现它们,评价它们。

你要把生活的美妙和艰难,把人们的善良和丑恶,把历史的威严和曲折,把道路的宽广和坎坷,把大自然的绚丽和严酷,把你所经历过的、你所体验过的、你所知晓的一切告诉读者。

哪怕是写一篇千字的小文,也调动了全部的生活经验,于是你感到了创作的冲动,也感到了创作的困难。

      你还受到你自己的感情的冲击。

你的感情好比一架钢琴,生活就是弹动钢琴的手,它将胜过肖邦和李斯特,弹出各式各样的小品和奏鸣曲、哀歌和赞美诗。

有的当时弹响,响彻云霄,有的却只是把曲子录到磁带上,而这磁带贮放在你的心灵深处,只有夜深人静,你的笔端通了电流以后,你的稿纸才变成了扬声器,开始放送出甚至使你自己也吃了一惊的乐曲。

你会含着泪,感谢把你弹响了的生活之手。

当然,你这架钢琴应该完好,琴键应该齐全,共鸣应该响亮,和声应该谐调,如果是一架被尘封了的、生了锈的、缺损不全,甚至是走了调的破琴,那就可能发出刺耳的噪声,变成公害。

      这一切,当然会激起你创作的热情,然而,还有比这一切更崇高和更重要的,那就是真理。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主义真比头还重要,主义真又是不怕砍头的前提。

主义不真,就难免怕砍头,就难免在威逼或者利诱之下当逃兵,甚至当叛徒。

当你拿起笔来的时候,面对人民、社会和历史,你必须审视自己,你将宣扬真理还是亵渎真理?

你将捍卫真理还是出卖真理?

而真理并不是背诵现成的词句,更不是举得高高的幌子或者贴在作品上的狗皮膏药,我们坚持已经被实践证明其为真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

就是说,要使真理化为自己的血肉、自己的人格,也只有化为自己的血肉和人格之后,你的笔才有力量。

自己不相信的东西休想让别人相信,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休想让别人感动。

当你想到了生活,想到了感情,想到了责任的时候,你更想到了照耀一切生活印象、一切画面和音响的光——真理的光。

只有你用你的创作,用你的全部生活体验,全部心灵、全部智慧所论证、所追求、所拥抱的东西,只有你愿意为它而艰苦奋斗、而流血牺牲、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东西,才有可能是真理。

空话高调,弄虚作假,曲意奉承,人云亦云,吞吞吐吐,违心作态……绝对与真理无缘。

因此,当你拿起笔来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意见、观点、评价,将和你争论和互相争论,思想像汪洋大海,又像条条川流,汇集到了笔端。

      当你拿起笔来的时候,也还会有许多杂念。

何必讳言呢?

你会渴望成功,渴望被承认,说不定还会想象出一帆风顺的美妙图景。

你又害怕失败,害怕被否定。

你对别人的作品常常不服气,有时候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你会想到风向、行情、编辑的口味。

你还会感到余悸,预悸……这些并不可怕,也难于完全避免,但你总应该努力克制,不要想入非非,不要陷入那种庸俗、卑劣、个人主义的念头中去,不要把对成功的渴望误看成是创作的激情,不要为了写而写。

      本来,似乎已经可以预祝你的成功了,因为,你是有所为而写,有所写而写。

然而,还是要请你回答一个问题,你具备一个作家应有的品格吗?

要请你考虑一个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恶作剧般的问题:

先有作家还是先有作品?

(这里所说的作家,不是指一种职业,不是指一种荣誉或者头衔,这里说的是一种品格和能力。

如果说先有作家,那么,世上岂有尚未写出作品的作家?

如果说先有作品,世上哪里有无人写的作品?

(至于把写作品的人称为作者而不称为作家,以示谦逊,这是另外的话。

      也许你已经体会到了吧,早在写出第一部作品以前,你已经培养着、发展着、具备着作家的某些品格和能力了,在特定的意义上,你已经是作家了。

同时,只有拿起笔来,写到纸上的时候,这种品格和能力才得到体现,才得到某种程度的完成。

      这大概有点“先有鸡”的味道。

也好。

在拿起笔以前,远远以前,你总应该努力做一个崇高的人,你的身心言行,总应该贯穿着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忠实,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对于历史的进步的信心。

你有坚定的和崇高的信念,不论是百花盛开的春天还是冰雪覆盖的严冬,这种信念都从不动摇。

你大睁着眼睛看世界,你努力参加人民的劳动和斗争,你的信念并不是由于闭上双目和养尊处优而来,你的信念恰恰由于你是唯物主义者,由于你无所畏惧,你敢于面向生活、正视生活、研究生活,还由于你永远和人民、和历史前进的动力、和最先进的阶级及其政党在一起。

      这是前提。

如果你是一个蝇营狗苟、庸俗腐朽的人,如果你是一个空虚灰暗、百无聊赖的人,如果你看破红尘,根本不相信真、善、美的存在和真、善、美的力量,难道你能写出好作品来吗?

难道拿起笔来的时候,你能体会到那种庄严和艰辛、喜悦和苦恼吗?

一个精神上比他的读者还低、还弱,而又不肯孜孜不倦地攀登思想和灵魂的高峰的人,还是不要拿起笔来为好。

      你还应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要时时注意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补充、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你要写人,你总要了解人,你要写山,你总要见过山。

经验越丰富、越多样、越深入越好。

这又是一个前提,越是关在书斋里一心当作家的人越是当不成作家,这是一条既公正而又富于讽刺意味的规律。

      这些都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我们周围有许多很好的同志,他们思想水平很高,经验也很丰富,但却并不一定都适合搞文学创作。

      作家的品格,还包含着作家的那颗火热的、敏感的、深沉的心。

它应该是火热的,才能用自己心灵的火焰点燃起读者心灵的火,也许它表面上很冷静,表达上很含蓄,但它的内层是火,不会是冰。

它应该是敏感的,像全色、敏锐的感光片,哪怕千分之一秒的光和影,也会在上边引起化学的变化,哪怕是一根头发、一滴水珠的形象,也会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印迹。

它不应该是过了期的底片,不应该只会显映出灰蒙蒙的一片。

它应该是深沉的,才能够蕴积更多的体验、印象和智慧,它像一口深井,汲呀,提呀,而水源源不绝。

它不应该是浅坑,一勺就见底。

      作家的能力首先是感受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而这里边,最重要的是形象思维和语言。

在你拿起笔来以前,在你阅读文学作品和观察生活的时候,在你交谈、发言、写日记、写信……的时候,你已经在训练你的形象思维和语言了。

你常常在文学里发现了生活——就是说,你读了一个好作品以后,加深了对生活的爱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多地感到了生活的意义和魅力。

你又常常能够在生活里发现文学——就是说,生活里有那么多美好的、动人心弦、引人入胜的东西值得一写,你完全相信写出来有它存在的价值。

所以,你才拿起笔。

      当你初步具有了这些品格和能力的时候,具有了一定的条件的时候,你拿起笔来,有理由有一定的自信。

然而,不管事先的准备有多么充分,不管你的心灵和智慧、经验和学问有多么丰富,在没有经过充分的消化、酝酿、思索以前;在没有经过感情的酵母的作用和想象的翅膀的带动以前;在没有经过十月怀胎、构思、决心、喜悦、失望、皱眉、推翻,再构思、决心……重来一遍或者十遍以前;在没有克服表达的道路上的重要障碍,没有找到自己的形式、自己的衣帽和服装以前;在没有写到纸上,变成作品的定稿以前,它仍然是不清晰、不成熟、不鲜明和不生动的。

创作之所以成为创作,不仅对于读者是新鲜的,而且对于作者也是新鲜的;不仅能出乎读者的意料,而且能出乎作者的意料。

因为生活的积累,构思的过程,这还只是量变,而只有你拿起笔来,找到了自己的形式、结构、人物、情节、语言……的时候,创作的过程发生了飞跃、突变、连续性的进展,你拿起了笔,你意识到了、你坚信这个飞跃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或者总要发生,你的心情是多么急迫而又多么快乐啊!

      经过了长久的生活和思索,追忆和遐想,犹豫和苦恼,几次欲写又止,欲罢不能,现在,你终于拿起笔来了,你终于要在暂时还是洁白的稿纸上倾注你的生命、你的灵魂的一部分了。

洁白的稿纸好像一座空旷的大庄园、大住宅,现在,你要搬进去了,带着你最亲密的亲人和朋友,带着你的家具和你的喧闹的生活。

你将用经久不灭的文字,用比你自己的生命久长得多的文字去记下那转瞬即逝的生活和内心的体验了。

      但是,仍然有一个问题使你焦灼不安,你有把握把它写好吗?

它当真能给读者带来一点什么,从而有写作的价值和生存的权利吗?

      在编辑部的堆积如山的来稿中(现在大多数文学刊物的日来稿量都是数以百计的),它具备竞争能力和破土而出的生命力吗?

它不会白白地浪费你的宝贵的时间、精力和文具,白白地招惹你的妻子的埋怨、同事的侧目、上司的不满,而成为百分之百的无效劳动吗?

      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个谜。

谁知道命运之神会把你的这篇新作送到哪里去呢?

字纸篓?

退回?

删掉四分之三,改个面目全非勉勉强强发出去?

发出去也是石沉大海,毫无反响?

还是将取得成功,引起评论界和读者的重视,于是你立即在赞扬和掌声中昂然地以新生力量、新的血液的姿态阔步登上文坛呢?

      你写完了,寄出去了,但仍然觉得没有把握和不可思议。

你甚至在梦中也挂牵着你的那篇稿子的命运,你恨不得掐指算一算编辑的判决,你终于接到了编辑部的来信了,由于不知是吉是凶,你心跳起来了,一时不敢把信拆开……

      当然,这太可笑,甚至有点可悲了。

但,谁能不关心自己的作品的命运呢?

在拿起笔来以后又时时怀疑自己,这就像拼起刺刀来以后却又老是觉得自己未必能取胜一样。

这将败坏自己的事业,这简直是一种灾难。

但又不能蛮干,写吧,写吧,仓促上阵,自我陶醉,下笔千言,废话连篇,劳民伤神,影响工作,脱离群众,又对谁有益呢?

      为了有把握,首先,您得有自知之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写作上尤其是如此。

您应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思想积累,了解自己有哪些感受和见解的矿藏,从中到底能冶炼出什么样的金属。

譬如现在有一些青年人,提笔就要写历史题材的长篇巨著,却并没有下功夫进行历史知识和有关资料的积累,这就像没有铁矿石却要炼铁一样,不是注定要失败的吗?

      还要了解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实践的经验,了解自己在艺术表现能力上的特长和特短。

要懂得运用所长而避开所短,要有意识地通过学习和生活逐渐弥补自己之所短。

写出失败的作品并不可怕,也不应受到责备。

但是,抱着一种侥幸的态度,像一个没头苍蝇似的东碰西撞,则是唯心主义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如果你有了自知之明,认定你确实言之有物,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内在的冲动使你非拿起笔来不可,那么,你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题材(指狭义的题材)的选择。

现在,让我们探讨一下,究竟从哪几方面选择,可以使你的作品具有较大的把握吧。

      第一,你要写的题材必须是你最熟悉的,对于你要写的人物、事件、时代、地区、风景、风俗……你要有足够的记忆和记忆的沉淀。

      记忆是作家的财富,作家的资本,作家的原料。

有了许多许多栩栩如生的记忆才有思索、有探求、有想象、有虚构,没有记忆的人是白痴,而作家尤其是善于记忆的人。

汽车驾驶员对于道路方位、公安侦察员对于犯罪征兆都会有杰出的记忆力。

而作家,他的记忆主要是对人、对人的精神活动和内心体验、对各种生动的细节的记忆,再杰出的虚构能力、编造能力也离不开记忆的宝库。

      记忆的忠实的姐妹和助手是遗忘,遗忘就是记忆的沉淀。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就是最初步的整理和加工。

遗忘之所以忠实,就在于它并不决定于你的主观愿望,你当时非常重视的事情,事后却可能忘得一干二净。

只有震撼过你的心灵,在你的心灵的深处占据了自己的位置的记忆才能经得住遗忘的清洗。

      足够的记忆和对于记忆的沉淀,这是你选择题材的“把握”的第一个保证。

      第二,在你要写的题材上,你确实有一些有益的、发自内心的见解需要告诉读者,需要告诉人民。

你对要写的人和事,是经过长期的思索的。

你的见解是长期的焦灼不安的独立思考的结晶。

哪怕你要写这个题材只是由于偶然的触发,譬如说你听到了一个故事,收到了一封友人的来信,一场雨、一朵花、一首民歌,甚至是旁人的一个作品(可能这个作品在旁人看来与你要写的东西毫无共同之处),引起了你创作的冲动——或者叫做灵感,这个冲动可能非常强烈,但你不能光凭灵感,不能迷信直觉。

你还需要翻来覆去地想,到底在你要写的题材上,你有些什么话,有些什么意见,有些什么忠告或者警告、感叹或者疑惑需要告诉读者,是不是真的肺腑之言,是不是真的对人有益,是不是像有什么要事需要告诉自己的亲人那样迫不及待,这就是通常称作主题思想的东西。

可以说,没有深思熟虑,没有长期的、认真的思考,就没有主题思想,就没有作品的思想意义。

你写作的时候可能是一气呵成的,可能完成一个短篇只用了几个小时,但你的作品所涉及的对于生活、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却应该是你一生的经验和思考的果实。

当你拿起笔,写下来以后,这种长期萦回在心里的想法开始具有了自己的形状,自己的体重,自己的色、香、味,可以触摸、可以观赏、可以以之为根据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了。

      这就是“把握”的第二个保证,要写你确实深思熟虑过的确有心得,确有体会,确有意义的东西。

      第三,你还必须确信,你还必须知道,你尤其必须感觉到,你写的是很有魅力的,是很吸引人的,是饶有兴味的东西。

你所以要写它,不仅因为你爱好文学,更不仅因为你很羡慕作家的头衔和职业。

也千万不要仅仅因为看到某种题材的“行情”好,报刊编辑欢迎某种题材,就写那个题材,而要是因为这个题材敲响了你的门和窗户,像一条蛇一样地纠缠着你的身心,它追着你,赶着你,求着你赶快把它写出来,刻不容缓,不写出来就休想得到片刻的安宁才去写它。

它吸引你,冲撞你,环绕你,挑动你,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色调、音响和形态。

它可能是悲怆的,令人泪下。

它可能是深沉的,令人沉思。

它可能是激昂的,令人热血沸腾。

它可能是严酷的,令人惊骇怵惕。

它可能是欢乐的,令人心旷神怡。

它可能是锋利的,令人痛快淋漓。

它可能是幽默的,令人喷饭。

它可能是奇诡的,令人拍案叫绝。

它可能是轻松的,令人舒展。

它也可能是精辟的,读后如醍醐灌顶。

它可能具备几个方面的吸引力,但它不能是枯燥无味的,不能是干巴巴的。

      这就是“把握”的第三个保证,要写那确实吸引你的东西,要使写作既是艰苦的劳动,同时又成为心灵的需要,成为精神的享受、美的享受。

      第四,你还必须确知,你是在拿出一点独特的东西来,你是在做你自己的“绝活儿”。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一个作家的创造也有大有小,但写作必须是创造,不是创造就不要写,宁可写作失败,宁可写出的作品被“枪毙”,也不要鹦鹉学舌似的去模仿、去套。

宁可创造出一粒沙,也不要套出一座山。

套子是文学的大敌、死敌,有套子即无文学。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的长相也都是与众不同的,世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世上也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

每个人都不担心自己会混在别人当中,以至自己的老婆、自己的朋友都发现不了和识别不出自己。

这是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创造。

但是多么奇怪呀,你却担心你的作品会和别人“撞车”,你却会看到文学创作中这种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雷同现象。

多么可厌又多么可悲!

      为了避免这种失败,关键在于你写作的时候敢不敢挖掘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挖掘自己的灵魂,充分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

千万不要两眼盯着“行情”,盯着已获好评的作品的范本。

照猫画虎,依样画葫芦,那是多么无味,多么叫人扫兴啊。

     有独到之处,这是“把握”的第四个保证。

      第五,你不仅有生活,有记忆,有思想,有激情,有独到之处,而且,你已经有了下手的突破口。

也就是说,未来的作品,你所要写的作品,对于你来说,应该不再是混沌一片的念头,也不是杂乱无章的素材,也不仅仅是一种冲动、一种强烈的愿望,它已经开始在某一点上露出了地平线,已经破土而出,已经抓得着了。

它可能只是一个人物的独一无二的性格,它可能只是一个故事的梗概,它可能只是一个画面,它可能只是一个开头或者一个结尾,它可能只是一段抒情独白或是一句警语,它甚至只是一段风景描写或一个人物的肖像,但是,这将决定你的未来的作品的情绪和调子,这是一个契机,一个由头,有了这个契机和由头,紧紧抓住,予以丰富、补充、挖掘、深化、加工、延伸,就可以搞出一篇作品来,这好比是雷管或者引信,而你的生活积累与思想积累则是炸药,没有这种由头,就好像没有雷管或者引信的炸药,尽管潜力很大,却难以起爆。

      这就是“把握”的第五个保证,你已经有了由头,有了引信,有了突破口。

      这几个方面,将成为你运笔时的基础、后盾。

写作好比跳高,当这些“把握”的保证具备时,你是站在坚实的地面上起跳,你将跳出你日常达到的水平,拼命激发一下,还能略高于你日常的纪录。

如果你不考虑这些,不这样选择题材,而是随风找题材,那就好比是站在棉花上,站在沼泽地里起跳,你将跳不出成绩,甚至还有陷下去、跌倒的危险。

当然,有了这几个方面,也还要看你的身体素质和力量,这就是说,还要看你的思想水平、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艺术表现能力,如果你的体力太差,那么地面怎么坚实也还是跳不起来的。

写作也是这样,自己想清楚的东西未必能让别人搞清楚,自己激动的东西未必能让读者激动,自己神往的东西未必能使读者神往。

但是,如果反过来,自己也不清楚,也不激动,也不神往的东西却要硬着头皮写,其失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现在,你进入了一个最关键、最微妙、最困难和最美好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你从现实生活的记忆里,飞跃到想象的艺术的世界里。

这就叫做创造,因为,原本并没有这么一个现成的世界,是你的想象力创造了它。

这就叫做构思,你要用精神的经纬织一幅画卷,用精神的梁柱搭一座大厦,用精神的奔突来打开一个广阔的天地,用精神的犀利来挖掘深山的宝藏。

这又叫做虚构,因为它是假的。

如果只是现实的分文不差的模写,又要文艺干什么呢?

再美好的生活,也总会有一些重复的、单调的东西,有一些无意义的琐事,有一些本来是很有价值、很美好的东西在被忽视、被淡漠、被时间的长河所湮没,被庸俗的势力所消磨。

所以,单纯的记录,简单的照相,并不会成为文学。

      当然,对于一个心灵高尚而又敏感的人,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生活永远不会成为无聊的和呆板的,大地上度过的每一天都会带来新的体验、新的思索。

正像对于一个正在爱着的少女,情人的一举一动、一声一息都是闪光的和宝贵的。

但是,绝不能说每一年的每一天和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都有着完全相同的、同等重要的美学价值。

      所以要提炼,要截取。

即使是摄影吧,至少要选择、剪裁、进行某种处理,但是文学创作则不仅是选择和剪裁,它要用现实的材料构成一个虚构的世界。

      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许多虚构的人物在虚构的环境里,进行着虚构的活动,流淌着虚构的眼泪。

      这是虚构的,但不是虚假的。

它显得比一切如实记载好像还要真实,它是那样鲜明、那样栩栩如生,使你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它又是那样实在,那样合情合理,那样令人信服,使你篇篇看了都信以为真,总是忍不住猜测作者何年何月有过类似的经历,猜测书中主人公们的原型是谁,并关心主人公往后的遭遇。

      这又是非常迷人的,似乎(注意,只是似乎)它比一切现实的生活还更加美好,似乎它可以补偿现实的一切缺憾,可以安慰灵魂的一切渴求,可以冲破身心的一切桎梏,可以满足感情的一切追寻,可以发挥精神的一切潜力。

      它又是成功的保证。

一般地说,一个进入了这个虚构的世界的作家,就像演员进入了角色一样,创造的大门打开了,创造的道路畅通了,左右逢源,俯拾即是,行云流水,浑然天成,下笔如有神,各种的画面,各种的镜头,各种的事件……尤其是各种的细节,纷至沓来,源源不竭,因为,你写的一切,都是你自己已经看见了、听着了、摸到了、经历了的东西,虽然其中有一些显然你是没有亲身经验的。

(其实,任何一个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的作家,也不可能亲身体验过他所写的一切人和一切事。

      相反,很不幸,有一些热心文学创作的人却硬是进入不了这样的创造境界。

有的人以为,虚构就是编造,他闭门造车,搜索枯肠,捉襟见肘,笔端枯涩,其结果常常是作品的失败。

那么,实现这个从记忆到想象、从现实到虚构、从生活到艺术的飞跃的秘密,究竟在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