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实验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0150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0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生物学实验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普通生物学实验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普通生物学实验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普通生物学实验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普通生物学实验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生物学实验三.docx

《普通生物学实验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生物学实验三.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生物学实验三.docx

普通生物学实验三

 

普通生物学实验(三)

 

教案

 

目录

35、细菌的简单染色、革蓝氏染色……………………………………………………………3

36、细菌的芽孢、荚膜、鞭毛染色鉴定及运动性观察………………………………………5

37、微生物细胞形态及菌落特征观察…………………………………………………………11

38、培养基制作、灭菌与无菌操作接种技术…………………………………………………19

39、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稀释平板菌落计数…………………………………………………35

附:

微生物的菌种保藏……………………………………………………………………………41

40、微生物鉴定中常用的生化反应……………………………………………………………45

附:

微生物自动鉴定仪鉴定………………………………………………………………………48

41、微生物细胞大小测定及显微镜直接计数………………………………………………51

42、乳酸菌分离及食用乳酸制作……………………………………………………………55

①乳酸菌分离与鉴定……………………………………………………………………………55

②食用乳酸制作…………………………………………………………………………………55

43、微生物营养和环境条件设计实验………………………………………………………57

44、水体中微生物检测…………………………………………………………………62

①水体中细菌总数的检测………………………………………………………………………62

②水体中大肠菌群的检测………………………………………………………………………65

参考文献…………………………………………………………………………………………68

 

实验三十五细菌的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2、学习显微镜油镜观察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要点。

二、重点与难点

1、在取菌涂片的过程中怎样操作才能保证斜面菌种不受到污染?

2、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是涂片的厚薄会对结果有很大影响;其次是在媒染1min后一定要用水洗去碘液,此步不可以省去;第三脱色20~25s应立即水洗。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次实验课主要采取讲授法和演示法,辅以视频影象资料进行教学。

四、实验内容

1、细菌的简单染色;

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五、实验原理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

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

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

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荷,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

中性染料是前两者的结合物又称复合染料,如伊红美蓝、伊红天青等。

  简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方法,简单染色一般难于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C+)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六、实验材料

1、活材料:

培养12~16h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培养24h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

2、染色液和试剂:

结晶紫、卢哥氏碘液、95%酒精、番红、复红、二甲苯、香柏油。

七、实验用品

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杯、酒精灯、擦镜纸、吸水纸、滴管、玻片搁架、镊子、洗瓶、香柏油、无菌水、生物显微镜等。

八、实验方法

(一)简单染色

1、涂片:

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蒸馏水,按无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苏云金芽胞杆菌,右边涂大肠杆菌,做成浓菌悬液。

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挑刚制成的苏云金芽胞杆菌浓菌悬液2~3环涂在左边制成薄的涂面,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液取2~3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面。

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面,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2、晾干:

让涂片自然晾干或者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用文火烘干。

★是否还有其它方法?

3、固定:

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为什幺要进行该步骤?

4、染色:

将固定过的涂片放在废液缸上的搁架上,加复红染色1~2min。

5、水洗:

用水洗去涂片上的染色液。

6、干燥:

将洗过的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7、镜检:

先低倍观察,再高倍观察,并找出适当的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涂片上加香柏油一滴,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察细菌的形态。

★怎样操作才能做到既快而又不易损坏玻片地调准焦距?

(二)革兰氏染色

1、涂片:

涂片方法与简单染色涂片法相同。

★涂片厚薄对结果有影响吗?

2、晾干:

与简单染色法相同。

3、固定:

与简单染色法相同。

4、结晶紫色染色:

将玻片置于废液缸玻片搁架上,加适量的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min,以盖满细菌涂面。

5、水洗:

倾去染色液,用水小心地冲洗。

6、媒染:

滴加卢哥氏碘液,媒染1min。

7、水洗:

用水洗去碘液,★此步可否省去?

8、脱色:

将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25s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

★为什么要立即水洗?

9、复染:

滴加番红复染2~5min。

10、水洗:

用水洗去涂片上的番红染色液。

11、晾干:

将染好的涂片放空气中晾干或者用吸水纸吸干。

12、镜检:

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并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

13、实验完毕后的处理

⑴将浸过油的镜头按下述方法擦试干净:

①先用擦镜纸将油镜头上的油擦去;

②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2~3次;

③再用干净的擦镜纸将镜头擦2~3次,注意擦镜头时向一个方向擦试。

⑵观察后的染色玻片用废纸将香柏油擦干净,并放入盛有75%酒精溶液的回收缸中。

⑶显微镜复原并做好使用登记。

九、作业与思考题

(一)、绘图

1、简单染色后绘出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的形态图。

2、革兰氏染色后绘图并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两菌的革兰氏染色的反应性。

(二)思考题

2、在取菌涂片的过程中怎样操作才能保证斜面菌种不受到污染?

3、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操作是哪一步?

为什么?

4、为什么革兰氏染色法要选用幼龄菌种?

 

实验三十六细菌的芽孢、荚膜、鞭毛染色及运动性观察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并掌握细菌芽孢染色法,初步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2、学习并掌握细菌荚膜染色法;

3、学习并初步掌握细菌鞭毛染色法,观察细菌鞭毛的形态特征;

4、学习用压滴法和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二、重点与难点

1、细菌芽孢染色实验中改良的Schaeffer和Fulton氏染色法试管中菌悬液应充分打匀,制成浓稠的菌液。

Schaeffer与Fulton氏染色法涂片后加染色液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过程中要随时添加染色液,切勿让标本干涸。

2、采用负染色法进行细菌荚膜染色过程中,制片后应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若采用湿墨水法则要注意在制好的菌液上加盖玻片时勿留气泡,以免影响结果观察。

而干墨水法中要用6%葡萄糖液与菌体充分混匀。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次实验课主要采取讲授法和演示法,辅以视频影象资料进行教学。

实验过程中1-4项实验内容会按照学生分组情况调整各小组每个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

四、实验内容

1、细菌芽孢染色;

2、细菌荚膜染色;

3、细菌鞭毛染色;

4、细菌的运动性观察。

五、实验原理

细菌的芽孢壁较细胞壁厚而致密,透性低,不易着色,也不易脱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胞呈无色透明状。

芽孢染色法就是基于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用不同的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而加以区别。

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

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

当芽孢着色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

再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照,便于观察。

荚膜是包在细菌细胞壁外面的一层黏胶状或胶质状物质,成分为多糖、糖蛋白或多肽,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故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浅色或无色的透明圈。

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影响观察结果。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10~20nm,超过了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将鞭毛直径加粗,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

鞭毛染色的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

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细菌是否具有鞭毛是细菌分类鉴定重要特征之一。

采用鞭毛染色法虽能观察到鞭毛的形态、着生位置和数目,但此法既费时又麻烦。

如果只需查清供试菌是否有鞭毛,可采用悬滴法或水封片法即压滴法,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活细菌是否具有运动能力,以此来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

此法较快速、简便。

悬滴法就是将菌液滴加在洁净的盖玻片中央,在其周边涂上凡士林,然后将它倒盖在有凹槽的载玻片中央,即可放置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水封片法是将菌液滴在普通的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细菌依赖鞭毛的运动方式,与鞭毛的排列形式和数目有关,但根据细菌的运动方式,对鞭毛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只能作大致判断。

单毛菌和丛毛菌多做直线运动,周毛菌多做翻转运动。

依赖鞭毛的运动称为真性运动。

无鞭毛细菌做左右颤动而不改变其位置,这种运动称为非真性运动,亦称布朗运动。

六、实验材料

1、活材料:

培养36h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或者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培养3~5d的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mucilaginosus,俗称“钾细菌”),该菌在甘露醇作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荚膜丰厚;培养12~16h的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oryzae),黏质赛氏杆菌(Serratiamarcescens)或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斜面菌种;培养12~16h的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以及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

2、染色液和试剂:

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Tyler法染色液、用滤纸过滤后的绘图墨水、复红染色液、黑素、6%葡萄糖水溶液、1%甲基紫水溶液、甲醇、20%CUSO4水溶液;硝酸银染色液(包括A液和B液,)、Leifson染色液;香柏油、二甲苯。

七、实验用品

小试管(75mm×10mm)、烧杯(300mL)、载玻片、凹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废液缸、玻片搁架、接种环、擦镜纸、吸水纸、镊子、记号笔、洗瓶、凡士林、无菌水、水浴锅、生物显微镜等。

八、实验方法

(一)细菌芽孢染色

1、改良的Schaeffer和Fulton氏染色法

⑴制备菌液:

加1~2滴无菌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挑取2~3环菌体于试管中并充分打匀,制成浓稠的菌液。

★为什么要制成浓稠的菌液?

⑵加染色液:

加5%孔雀绿水溶液2~3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搅拌使染料与菌液充分混合。

⑶加热:

将此试管浸于沸水浴,加热15~20min。

⑷涂片:

用接种环从试管底部挑数环菌液于洁净的载玻片上,做成涂面,晾干。

⑸固定:

将涂片通过酒精灯火焰3次。

⑹脱色:

用水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孔雀绿颜色为止。

⑺复染:

加番红水溶液染色5min后,倾去染色液,不用水洗,直接用吸水纸吸干。

⑻镜检:

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

结果:

芽胞呈绿色,芽胞囊和菌体为红色。

2、Schaeffer与Fulton氏染色法

⑴涂片:

按常规方法将待检细菌制成一薄的涂片。

⑵晾干固定:

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2~3次。

⑶染色:

①加染色液:

加5%孔雀绿水溶液于涂片处(染料以铺满涂片为度),然后,将涂片放在铜板上,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至染液冒蒸汽时开始计算时间,约维持15~20min。

加热过程中要随时添加染色液,切勿让标本干涸。

★加热时温度可否太高?

②水洗:

待玻片冷却后,用水轻轻地冲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染色液为止。

③复染:

用番红液染色5min。

④水洗、晾干或吸干。

⑤镜检:

先低倍、再高倍,最后在油镜下观察芽胞和菌体的形态。

结果:

芽孢呈绿色,菌体为红色。

(二)细菌荚膜染色

细菌荚膜染色方法很多,其中以湿墨水方法较简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有荚膜的细菌。

如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则效果更佳。

1、负染色法

⑴制片:

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2~3环菌体放入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⑵干燥:

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为什么不能在火焰上方烘干?

⑶染色:

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2~3min。

⑷水洗:

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⑸干燥:

将染色片放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⑹涂黑素:

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黑素,用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轻轻接触黑素,使黑素沿玻片边缘散开,然后向右一拖,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⑺镜检:

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

结果:

背景灰色,菌体红色,荚膜无色透明。

2、湿墨水法

⑴制菌液:

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2~3环菌体与其充分混合均匀。

⑵加盖玻片:

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向下轻压,吸去多余的菌液。

★加盖玻片时勿留气泡,以免影响观察。

⑶镜检:

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3、干墨水法

⑴制菌液:

加1滴6%葡萄糖液于洁净载玻片一端,挑2~3环胶质芽胞杆菌,与葡萄糖液充分混合,再加1环墨水,充分混匀。

★为什么加6%葡萄糖液?

⑵制片:

左手执玻片,右手另拿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将载玻片的一边与菌液接触,使菌液沿玻片接触处散开,然后以30度角,迅速而均匀地将菌液拉向玻片的一端,使菌液铺成一薄膜。

⑶干燥:

空气中自然干燥。

⑷固定:

用甲醇浸没涂片,固定1min,立即倾去甲醇。

⑸干燥:

在酒精灯上方,用文火干燥。

⑹染色:

用甲基紫染1~2min。

⑺水洗:

用自来水轻洗,自然干燥。

⑻镜检:

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

背景灰色,菌体紫色,荚膜呈一清晰透明圈。

4、Tyler法

⑴涂片:

按常规法涂片,可挑2~3环菌体与水充分混合,并将黏稠的菌液尽量涂开,但涂布的面积不宜过大。

⑵干燥:

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⑶染色:

用Tyler染色液染5~7min。

⑷脱色:

用20%CUCO4水溶液洗去结晶紫,脱色要适度,冲洗2遍即可。

用吸水纸吸干,并立即加1~2滴香柏油于涂片处,以防止CUCO4结晶的形成。

★为什么是用20%CUCO4脱色,而不是用水洗脱色?

⑸镜检:

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完毕后注意用二甲苯擦去镜头上的香柏油。

结果:

背景蓝紫色,菌体紫色,荚膜无色或浅紫色。

(三)细菌鞭毛染色

1、镀银法染色

⑴清洗玻片 选择光滑无裂痕的玻片,最好选用新的。

为了避免玻片相互重迭,应将玻片插在专用金属架上,然后将玻片置洗衣粉过滤液中,洗衣粉煮沸后用滤纸过滤,以除去粗颗粒,煮沸20min。

取出稍冷后用自来水冲洗、晾干,再放入浓洗液中浸泡5~6天。

浓洗液的成分是:

重铬酸钾60g,浓硫酸460mL,水300mL;配制方法是:

重铬酸钾溶解在温水中,冷却后再徐徐加入浓硫酸。

使用前取出玻片,用自来水冲去残酸,再用蒸馏水洗。

将水沥干后,放入95%乙醇中脱水。

⑵菌液的制备及制片菌龄较老的细菌容易脱落鞭毛,所以在染色前应将待染细菌在新配制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斜面上连续移接3~5代,要求培养基表面湿润,斜面基部含有冷凝水,以增强细菌的运动力。

最后一代菌种放恒温箱中培养12~16h。

然后,用接种环挑取斜面与冷凝水交接处的菌液3~5环,移至盛有1~2mL无菌水的试管中,使菌液呈轻度混浊。

将该试管放在37℃恒温箱中静置10min。

放置时间不宜太长,否则鞭毛会脱落,让幼龄菌的鞭毛松展开。

然后,吸取少量菌液滴在洁净玻片的一端,立即将玻片倾斜,使菌液缓慢地流向另一端,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菌液。

让涂片自然干燥。

用于鞭毛染色的菌体也可用半固体培养基培养。

方法是将0.3~0.4%的琼脂牛肉膏培养基熔化后倒入无菌平皿中,待凝固后,在平板中央点接活化了3~4代的细菌,恒温培养12~16h后,取扩散菌落边缘的菌体制作涂片。

⑶染色

①滴加A液,染4~6min。

②用蒸馏水充分洗净A液。

③用B液冲去残水,再加B液于玻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冒气,约维持0.5~1min,加热时应随时补充蒸发掉的染料,不可使玻片出现干涸区。

④用蒸馏水洗,自然干燥。

⑷镜检:

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镜检查。

结果:

菌体呈深褐色,鞭毛呈浅褐色。

2、改良Leifson染色法

⑴清洗玻片法同前。

⑵配制染料:

见附录2-9。

染料配好后要过滤15~20次后染色效果才好。

⑶菌液的制备及涂片。

①菌液的制备同前。

②用记号笔在洁净的玻片上划分3~4个相等的区域。

③放1滴菌液于第一个小区的一端,将玻片倾斜,让菌液流向另一端,并用滤纸吸去多余的菌液。

④干燥 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⑷染色

①加染色液于第一区,使染料覆盖涂片。

隔数min后再将染料加入第二区,依此类推,相隔时间可自行决定,其目的是确定最合适的染色时间,而且节约材料。

②水洗:

在没有倾去染料的情况下,就用蒸馏水轻轻地冲去染料,否则会增加背景的沉淀。

③干燥:

自然干燥。

⑸镜检:

先低倍观察,再高倍观察,最后再用油镜观察,观察时要多找一些视野,不要指望在1~2个视野中就能看到细菌的鞭毛。

结果:

菌体和鞭毛均染成红色。

(四)细菌的运动性观察

1、制备菌液:

在幼龄菌斜面上,滴加3~4mL无菌水,制成轻度混浊的菌悬液。

2、涂凡士林:

取洁净无油的盖玻片1块,在其四周涂少量的凡士林。

3、滴加菌液:

加1滴菌液于盖玻片的中央,并用记号笔在菌液的边缘做一记号,以便在显微镜观察时,易于寻找菌液的位置。

4、盖凹玻片:

将凹玻片的凹槽对准盖玻片中央的菌液,并轻轻地盖在盖玻片上,使两者粘在一起,然后翻转凹玻片,使菌液正好悬在凹槽的中央,再用铅笔或火柴棒轻轻压盖玻片,使玻片四周边缘闭合,以防菌液干燥(图示)。

若制水浸片,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菌液,盖上盖玻片后即可置显微镜下观察。

5、镜检:

先用低倍镜找到标记,再稍微移动凹玻片即可找到菌滴的边缘,然后将菌液移到视野中央高倍镜观察。

由于菌体是透明的,镜检时可适当缩小光圈或降低聚光器以增大反差,便于观察。

镜检时要仔细辨别是细菌的运动,还是分子作布朗运动,前者在视野下可见细菌自一处游动至它处,而后者仅在原处左右摆动。

细菌的运动速度依菌种不同而异,应仔细观察。

结果:

有鞭毛的枯草杆菌和假单胞菌可看到活跃的活动,而无鞭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运动。

九、作业与思考题

(一)绘图:

绘出所用材料的芽孢和菌体的形态图;绘出Bacillusmucilaginosus的荚膜和菌体形态图,并注明各部位的名称;绘出鞭毛菌的形态图;绘出所看到的细菌的形态图,并用箭头表示其运动方向。

(二)思考题

1、用简单染色法能否观察到细菌的芽孢?

2、若涂片中观察到的只是大量游离芽胞,很少看到芽孢囊及营养细胞,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3、通过荚膜染色法染色后,为什么被包在荚膜里的菌体着色而荚膜不着色?

4、用鞭毛染色法准确鉴定一株细菌是否具有鞭毛,要注意哪些环节?

5、悬滴法中,为什么要涂凡士林?

为什么加的菌液不能太多?

如果发现显微镜视野内大量细菌向一个方向流动,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实验三十七微生物细胞形态及菌落特征观察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制水浸片观察蓝细菌的形态;

2、学习用放线菌的玻璃纸培养物观察放线菌的个体形态;

3、学习插片培养法观察放线菌形态;

4、学习放线菌的印片染色法;

5、学习自制水浸片观察霉菌的形态;

6、学习接合孢子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7、学习酵母菌子囊孢子的培养及观察方法;

8、学习压片法观察伞菌的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态;

10、学习观察衣藻和水绵的形态;

11、掌握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初步掌握从菌落特征识别四大类微生物的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1、区分和识别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和个体形态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为什么?

2、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从微生物菌落形态区分四大类微生物有哪些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次实验课主要采取讲授法和演示法进行教学。

实验过程中1-10项实验内容会按照学生分组情况调整各小组每个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

四、实验内容

1、蓝细菌的观察;

2、用玻璃纸琼脂平板透析培养法观察放线菌形态;

3、用插片培养法观察放线菌形态;

4、放线菌的印片染色法;

5、霉菌水浸标本片的制备与观察;

6、霉菌接合孢子的培养与观察霉菌接合孢子的培养与观察;

7、酵母菌子囊孢子的培养与观察;

8、伞菌子实体的压片观察;

9、衣藻和水绵的形态观察;

10、微生物菌落特征观察微生物菌落特征观察。

五、实验原理

蓝细菌是光能营养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它们普遍生长在河流、海洋、湖泊和土壤中,并在极端环境中也能生长。

部分蓝细菌还具有固定空气中氮素的能力,一些蓝细菌还能与真菌、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共生。

最简单的蓝细菌为杆状或球形的单细胞生物,多数则形成不分枝的丝状体,由许多单个细胞联成一串,并为一共同的胶质鞘套包被。

蓝细菌主要进行分裂繁殖,单细胞蓝细菌分裂后形成群体,包围在胶质层内。

丝状蓝细菌细胞在鞘内排列成行,通过细胞分裂使菌丝加长,菌丝不分枝,但有时有假分枝。

某些丝状蓝细菌能在丝状体中间或顶部产生异形胞,异形胞比营养细胞稍大,具厚壁,两端有极节,只含有叶绿素a,是固氮蓝细菌固氮的场所。

另一些蓝细菌可形成由营养细胞膨大、细胞壁加厚的厚垣孢子。

在不良环境下,厚垣孢子可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适宜时,孢子再萌发成新菌丝。

放线菌自然生长的个体形态观察,目前多采用玻璃纸琼脂透析培养法。

玻璃纸具有半透膜特性,其透光性与载玻片基本相同,采用玻璃纸琼脂平板透析培养,能使放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