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五组第五单元教学内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9951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37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五组第五单元教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五组第五单元教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五组第五单元教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五组第五单元教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五组第五单元教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五组第五单元教学内容.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五组第五单元教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五组第五单元教学内容.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五组第五单元教学内容.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五组第五单元教学内容

第五组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

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精神是指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只有理解科学的精神,才能深刻理解科学知识的文化意蕴;只有张扬科学的精神,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探索求新、创造发明的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正确态度。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

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

《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我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

 

“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辩题是“科技发展:

利大还是弊大”。

习作编排有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自由作文,二是编一本自己的习作选。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具体感受;二是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关于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方面的16个词语。

“成语故事”讲述了“舍本逐末”的故事。

 

在本组课文教学的同时,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回顾·拓展五

交流平台

 

此次“交流平台”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交流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具体感受;二是交流小学六年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感受和理解科学精神是本组教材的教学重点,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从不同方面对科学精神有了具体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里交流讨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

交流语文的收获和感受是对学生六年语文学习的一次简单的回顾和总结,是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的一次梳理,也是对语文学习情感和态度的一次回顾,目的是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收获,树立进一步学好语文的信心。

 

第一项交流的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说一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或课外阅读的描写有根有据地说,把科学精神和具体人或事联系起来,让抽象的科学精神获得形象的说明;二是谈谈如何培养科学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具体说,不要凭空泛泛而谈。

 

第二项交流的内容可以提前让学生去做一下自我总结和梳理,列一个简要的提纲,比如,学习过哪些语文知识?

学会了那些语文能力?

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学得最好的,最有体会和感受的内容说具体,说清楚。

还可以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印象最深的一次语文学习活动,自己的语文学习体会等。

 

日积月累

 

这部分安排的是关于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方面的16个四字词语,其中绝大部分为成语。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比较难理解的成语,可以让学生查查词典,教师也可以给予帮助。

通过读、背等形式,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教学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相关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

以下是部分词语的解释:

 

百炼成钢:

比喻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坚持不懈:

懈,松懈。

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

 

集思广益:

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

指集中大家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群策群力:

群,大家,集体;策,谋划。

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

 

革故鼎新:

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

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标新立异:

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

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独出心裁:

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

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实事求是: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触类旁通: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

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舍本逐末”讲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赵威后询问齐国的庄稼长得好不好,齐国使臣认为不先问候国君而先问庄稼,这是先贱而后贵,赵威后则认为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

赵威后的回答使齐国使臣非常佩服。

故事中的“本”是指庄稼和百姓,“末”指的是君王。

反映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思想。

 

成语故事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描述“舍本逐末”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后半部分解说成语的意义──“比喻做事不抓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再组织学生讨论:

故事中提到的“贵”“贱”和“本”“末”分别指的是什么?

让学生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最后让学生联系故事说说对成语的理解。

 口语交际·习作五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辩题是“科技发展:

利大还是弊大”,正方的立场是“利大”,反方的立场是“弊大”。

教材简要地说明了辩论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二是要做辩论前的准备,包括搜集论证几方观点和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三是辩论时要做到条理清楚,用事实说话;最后是总结陈词,全面总结本方观点。

 

教材编排的目的,一是通过针锋相对的辩论,使学生对科技发展对人和生活的影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二是通过辩论的准备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材料的能力;三是在辩论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条理清楚、大方得体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学建议

 

1.激发兴趣,了解辩论的意义。

辩论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古希腊的哲学家常常为了一个哲学问题辩论不休;中国古代也有诸葛亮舌战群儒,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功绩。

正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在辩论中,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辩论,说到底是一种知识、智谋的较量。

对学生来说,是质疑、交流、锻炼口语的好机会。

 

2.悉心指导,做好辩论的准备。

辩论与一般演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针锋相对的“舌战”,需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要提前几天向学生宣布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并做好“如何做好辩论准备”的指导。

辩论的准备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辩论者对于自己所持的论点要进行自我诘难与反复推敲,保证论点的正确性;二是要搜集和掌握足够数量的支持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三是要反复检验和推敲语言表达的清晰度、逻辑性以及表现力。

 

3.组织活动,营造辩论的氛围。

在辩论活动开始前,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辩论赛场,将学生根据各自的立场分为两个方阵;同时,教师要说明辩论的基本程序:

开篇立论—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在辩论过程中,容易出现课堂纪律混乱的局面,部分学生会因急于表达或坚持己见,出现抢话、抬杠、情绪激动等现象,教师要注意维持正常的纪律,调控学生的发言顺序,合理分配发言机会。

 

4.适时指导,提高辩论的质量。

教师要深入辩论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清辩论双方的表述内容;“学会合作”,在学生思考、讨论阶段要能假设对方切入的角度和内容,从而预先找出反驳的理由或语句,以备在辩论中及时给予反驳或必要的补充。

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处、重点处进行辩论,同时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发现辩论盲点,以平等的身份及时投入到辩论中,以辩友的身份出现,支持辩论弱势一方,形成良好的交锋场面。

 

5.及时反思,总结辩论的经验。

小学生思维不够严密,而且在辩论中容易出现偏离辩题的现象,更容易情绪化。

这就需要老师在辩论完成后指导学生反思。

通过反思,总结辩论的过程,学生自己就能发现问题,并且能把学习的东西深刻留在脑海中。

 

习作

 

本次习作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具有总结回顾的意义,编排有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自由作文,可以写具体的写实作文,也可以写想象作文,还可以写其他想写的内容;二是编一本自己的习作选。

 

教学建议

 

一、关于自由习作

 

1.激发习作动机,打开习作思路。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见闻和独特的感受,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习作的思路,从多个方面去思考,选择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来写,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启发和引导学生:

自然景物或景象,如,日出日落、高山小河、田野风光;事件,如,家中事情、学校里的事情、路上见闻;人物,如,同学、老师、亲人;愿望,如,科学幻想、个人理想、奇思异想。

 

2.明确基本要求,做到“活而不乱”。

自由作文虽然对写什么、怎么写、采用何种表现形式不加限制,但是,也要符合作文的基本要求。

比如,写人记事要做到选材真实有趣,叙述具体有条理,中心要明确;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记叙,恰当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想象作文,要体现创新意识,但切忌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

要以实实在在的事物为基础,以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想象。

 

3.鼓励自由立意,适当指导点拨。

教师要鼓励学生依据个人的真实情感和认识能力来确定写作目的,既不去迎合教师的愿望,也不勉强地拔高“立意”。

但是,教师也需要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比如,当学生口述想写的内容时,教师在肯定他们所选题材的基础上,可以问一问:

你为什么要描写家乡的大山呀?

你描写大桥想告诉别人什么呀?

你幻想飞上月球要做什么呀?

这样,学生就会明确作文目的,就有可能围绕中心选材布局,并在文中适当的地方画龙点睛,写出自己的动机。

 

4.正视个别差异,倡导自由表达。

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表达能力也是各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词汇丰富,语言生动,记叙事物往往描写细腻;有的孩子思维严密,语言准确,但表达却比较平淡;还有一些孩子词汇贫乏,语病较多,很难流畅地表情达意……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别,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情达意,不随便使用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也不硬造令人费解的句式。

 

二、关于选编自己的作文选

 

1.引导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

教学中可以通过谈话或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明白:

选编自己的作文选,是有意义的、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回顾收集自己以往的习作,不仅仅是几篇文章的归类整理,还能从这些习作中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

 

2.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

老师如果自己也和学生一起参与,事先编一本自己的作文集,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另外展示一些同龄孩子编的作文选,也能激起孩子的好胜心。

另外,学生在作文水平上的差异很大,对作文水平差的学生要借这个机会鼓励他,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树立作文的信心。

在编选的过程中一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收集、整理、修改或者重写。

要有一定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有应付的思想。

 

3.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活动。

首先要确定活动单位,可以一个学生独立编写一本自己的作文选,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

小组组合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人员的搭配,最好有擅长习作的,有适合整理分析的,有精于美术设计的,有书法特长的,然后分工合作。

自己选编自己的作文,要注意多征求别人的意见。

在活动中教师提示学生可以按收集、挑选、整理、编排、设计、书写这一系列步骤来进行。

 

4.指导学生突破难点。

“编者的话”是难点,“编者的话”可以简单介绍作文选的内容,也可以谈谈自己在作文中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读读相关的书籍,老师也可推荐一些适合的书籍,看看那些书中的“编者的话”是怎样写的,从阅读中揣摩基本写法。

 

5.做好学生作品的交流展示。

编完以后的交流和展示很重要,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在交流展示中享受喜悦。

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一点,活泼一点,在互动中取长补短。

学生的作文选还可以邀请老师、家长或好朋友写序,每篇作文后也可以邀请不同的人写写评语,在互评中提高作文的鉴赏力。

 

教学案例

 

编者的话

 

这册《脚步声声》是我自编的作文选。

它是我从五年级下学期到六年级的日记中精心挑选然后编成的。

它的内容丰富:

有幼稚可笑的儿童篇,有酸甜苦辣的成长篇……

 

告诉你吧──写作文并不难!

在生活中,多多留意身边的事物,你就会发现有很多值得写的东西,有写不完的话。

这就是我写作的第一个秘诀!

 

第二个作文的秘诀是“联想思考”。

要写事,就要有“感”。

要有感想可写,就得一边读书,一边联想身边的生活,联想学过的知识。

比如,读了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可以联想一下自己是否有养花、养宠物的经历,是养几天就养死了,还是养得很好,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跟老舍先生的经历和感受是否有相似之处?

老舍先生说养花的经历有苦有乐,你可以联想到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列举事例,表达思想,写出来,就是一篇很棒的作文!

 

我就是这样从“感想”起步,带着“联想”上路,一路上脚步声声……

 21*我最好的老师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

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是怀特森老师通过这一堂关于“猫猬兽”的课,想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

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轻信老师和专家的说法,要敢于怀疑。

 

②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这里的“冒险”是指科学课上富有挑战性的紧张刺激的学习过程,学生要时刻动脑对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判断,要有怀疑,也要有实证,学习成了一个真实的复杂的认识过程。

 

③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这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是怀特森老师创造和营造的,也就是在科学课上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不断论证的过程。

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那就是要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怀疑的精神。

 

④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

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书本、权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

句子中的两个“不要迷信”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

 

(2)对词语的理解。

 

出人意料:

超出人们的意料。

 

侃侃而谈: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破绽:

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饶有趣味:

饶,丰富,多;指很有趣味。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的语言浅显流畅,富有情趣,初读课文可以采用自由读,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课文中的一些新词的意思,可以结合课文研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2.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研读课文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展开。

一种是抓住“人”展开。

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说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最好的老师?

”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的特点,“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可以在课文里找一找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个特点;第二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可以让学生读读怀特森老师的话,找出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比如,“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第三个层次是读懂“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我”和同学行为、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和同学对怀特森老师从不理解到接纳到感激赞扬的变化过程。

 

另一种研读的思路是抓住“事”展开。

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推进。

第一层次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件事,教学时要突出这件事的矛盾和令人费解之处,可以让学生质疑:

“怀特森老师为什么要向学生讲授错误的信息呢?

”;第二层次是“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以从怀特森老师的解释中初步了解这件事的意义,还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认识到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的重要;第三层次是“这件事对‘我’和‘我’的同学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促进了学习”“终身受用”“明白了一个个道理”。

 

3.要把课文放到本组教材的整体中去考虑,本组课文是围绕“科学精神”编排的,因此研读课文的方向不能仅仅停留在赞扬怀特森先生是一个好老师,而是要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课文蕴含的科学精神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要多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

比如,课文中一些富有情趣的描写,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还原当时的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感悟;课文的结尾很有特点,“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

‘不,你的看法错了。

’”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我”的眼神和说话的语气,尝试朗读,体会“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和对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的认同。

 

 

 

四、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认识“最好的老师”

 

1.板书“最好的老师”,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的最好老师又是怎么样的呢?

板书“我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师?

 

3.课堂交流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编造、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朗读找到的有关句子。

用自己的话说说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老师。

 

二、再读课文,走近“最好的老师”

 

1.朗读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2.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3.课堂交流。

 

(1)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我们都得了零分;

 

(2)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

 

(3)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

 

(4)希望我们多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来;

 

(5)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

 

4.讨论:

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

 

三、细读课文,走进“最好的老师”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怀特森老师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

 

2.课堂交流。

 

学生可能的回答会有:

(1)使我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2)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3)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结合这个单元的学习,随机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去接近真理?

为什么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怀特森老师的良苦用心。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4.教师小结: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周玉莉)

 

 

 

五、相关链接

 

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蜜蜂发声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列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

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一科学发现出自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之手,确实难能可贵!

无数生物学家没有发现的自然奥秘,小小的聂利发现了;成年人没有怀疑过的来自书本的“定论”,聂利把它推翻了。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聂利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

她先是偶然发现翅膀不振动(或被剪下双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然后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

 

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许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

体现在聂利身上的离经叛道和勇于怀疑的精神,比“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为可贵。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明确指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

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

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