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自主赏析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9923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单元 自主赏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4单元 自主赏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4单元 自主赏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单元 自主赏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4单元 自主赏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单元 自主赏析1.docx

《第4单元 自主赏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单元 自主赏析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单元 自主赏析1.docx

第4单元自主赏析1

第四单元 自主赏析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中(zhōnɡ)音  肯綮(qìnɡ)  大

(gū)

B.更(ɡēnɡ)刀发硎(xínɡ)怵(cù)然

C.

(huò)然踌躇(chú)庖(páo)丁

D.折(zhē)也有间(jiàn)大郤(xì)

【答案】 C(A中:

zhòng;B怵:

chù;D折:

zhé)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

B.善哉!

技盖至此乎!

C.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D.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答案】 D(A向—响;B盖—盍;C善—缮)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释刀对曰 “释”是放下的意思,与成语“爱不释手”的“释”意思相同。

B.良庖岁更刀 “良”是好的意思,与“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意思相同。

C.动刀甚微 “微”是轻微的意思,与成语“微言大义”的“微”意思相同。

D.得养生焉 “得”是得到的意思,与“此言得之”的“得”意思相同。

【答案】 A(B“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是很的意思;C“微言大义”的“微”是精深的意思;D“此言得之”的“得”是恰当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每至于族   B.视为止,行为迟

C.为之踌躇满志D.吾见其难为

【答案】 C

5.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B.道芷阳间行

C.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D.时时而间进

E.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答案】 DE(间或,断断续续地)

6.下列加点的词,与“因其固然”的“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每至于族

B.若听茶声然

C.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D.吴广以为然

【答案】 B(B与题干都当“……的样子”讲)

7.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两个“以”都当“拿”讲)

8.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嘻”“善哉”两个表感叹的语气词流露出文惠君对庖丁解牛技术的赞叹。

B.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了庖丁技艺的精湛;同时,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起到了巧妙的过渡作用。

C.庖丁阐述自己达于“道”的三个阶段:

开始,不懂规律;三年之后运用规律;方今之时懂得规律。

D.庖丁总结自己解牛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最后做到“游刃有余”。

【答案】 C(懂得规律→运用规律)

二、语段精读

阅读文章第三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文惠君曰:

“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所见无非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良庖岁更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技经肯綮之未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没有不是B.接触 C.每年 D.筋骨结合的地方

10.下列句子中的“为”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吾见其难为

③怵然为戒④视为止

⑤行为迟⑥为之四顾

⑦为之踌躇满志⑧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答案】 B(①介词,替,②动词,做,③④⑤⑥⑦,因为,⑧动词,成为)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

B.“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这是庖丁追求道境的第一个阶段,所看见的都是一头头的活牛,要屠宰时不知如何下手。

C.“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是庖丁追求道境的第二个阶段,所看见的不是一个个完整的牛,而是熟悉了牛的筋骨结构,把它看作可以拆卸的东西。

这第二阶段,他仍停留在技术的层面。

D.“方今之时……而神欲行”,这是庖丁追求道境的第三个阶段,解牛时不用感觉器官,而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

【答案】 B(所见的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就是还不熟悉牛的筋骨结构)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达到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使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庖丁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庖丁达到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D.庖丁虽然达到了道境,但是每次解牛他仍没有把握,所以,“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生怕损坏了刀刃。

【答案】 D(那是讲他达到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刘廙(yì)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

归太祖。

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

“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

故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

且韦弦①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

臣才智闇(àn)浅,愿自比于韦弦。

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

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余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

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

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②以亡,而二寇未捷,非闇弱于今而智武于昔也。

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

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

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

是力毙于外,而不恤民于内也。

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

天下有重得,有重失:

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

于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

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

“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

今欲使吾坐行西伯③之德,恐非其人也。

”廙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

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

黄初二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二十一》,有删节)

【注】 ①韦弦,语出《韩非子》“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

用以警戒、规劝。

②本初,袁绍字本初。

③西伯,即周文王。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辟:

征召

B.而圣贤引以自匡匡:

纠正

C.不当冀州之卒当:

充当

D.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隳:

毁坏

【答案】 C(当:

比得上,相抵,相当)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选天下之甲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且韦弦非能言之物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 客从外来,与坐谈

【答案】 D(D.和,跟。

A.的;到。

B.替;向、对。

C.况且;尚且)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廙认为自古以来成功者都善于听取意见,因此他愿意向韦弦学习,向太祖进谏。

B.刘廙指出燕国大将乐毅能战胜强大的秦国却不能征服弱小的即墨在于合理地谋划。

C.刘廙强调与当年的袁绍相比,虽孙权据天险,而刘备拥巴蜀,但并不比袁更强大。

D.刘廙的进谏被太祖接纳,太祖还认为与刘廙是君臣相知,自己必能成就文治武功。

【答案】 C(A.“韦弦”并非人,而是指“韦”〈熟牛皮〉与“弦”〈弓弦〉两物,作者以此自比,希望自己的上疏能对太祖起到提醒、警示作用。

B.“秦国”应为“齐国”,“在于合理地谋划”也不对。

D.“被太祖接纳”原文无据。

“太祖还认为……”不对。

原文太祖说“非但……其人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你并不了解我,我不可能“坐行西伯之德”。

这等于是婉拒了刘廙的建议。

16.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圣人不会因为(自己)聪明而轻视普通人,王者不会因为某人不好(或:

不喜欢某人)而摒弃(那个人的)观点(或:

不理会他的话是否有道理)。

(2)我担心(我们)边界的敌人并不是像六国那样(容易对付)的敌人,而现今之世也不缺乏有才能的人,(那就可能出现政权像)土堆崩塌的情况,这不能够不注意啊。

参考译文:

刘廙字恭嗣,是南阳安众人。

归顺了太祖。

太祖征召他担任了丞相属官。

太祖在长安,打算亲自带兵出征蜀国,刘廙上奏章说:

“圣人不因为自己拥有智慧而轻视平凡的人,称王的人不因为某个人而摒弃(他的)观点。

所以能成就千秋万代的功绩的人,一定能够凭借眼前的事物就知晓远处的事物,比独断专行的人智虑周全,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作为耻辱,也愿意广泛地在一般人中间尽量采纳意见。

况且柔软的熟牛皮和紧绷的弓弦虽然不是能够说话的东西,但圣德贤明的人佩戴它们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我虽然才智浅薄糊涂愚昧,但愿意将自己与韦弦相比。

过去乐毅能够凭借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够快速攻下被围困的即墨城,原因是那些替自己谋划的人即使弱小但也会很坚固,那些总想着突破的即使很强大也一定会失败。

自从您起兵以来,三十多年了,敌人没有不被打败的,强大的对手没有不臣服的。

如今您凭拥全国的军队,百战百胜的威势,但孙权(依然)在吴地凭仗天险(而独立),刘备在蜀国也不愿意归顺。

那些居于偏远边疆之地的人,比不上冀州的士卒,孙权、刘备之流,也比不上(当年)袁绍的基业,但是袁绍已经灭亡了,而孙、刘两个匪类却还没能打败他们,这不是因为(我们)现今糊涂了弱小了而过去聪明又勇武。

这是能为自己谋划的与想不断自我扩张的区别呀。

所以周文王讨伐崇,三次兴兵都没有成功,退回国内修养善德,这样之后才使得(崇)臣服了。

秦国是诸侯国,他征伐的国家一定使之归服,等到拥有了天下。

面向东方成就帝业,但是平民百姓振臂一呼的起义而国家就毁掉了。

这是因为他将力量都用在对外消灭敌人,而在国内却不体恤百姓。

我担心(我们)边界的敌人并不是像六国那样(容易对付)的敌人,而现今之世也不缺乏有才能的人,(那就可能出现政权像)土堆崩塌的情况,这不能够不引起注意啊。

天下有大得,也有大失:

因应形势能够得到的,那我们就尽心尽力去争取,这就是大得;因应形势是不可能够得到的,而我们还费尽心力去争取,那就是大失了。

现在的策略,不如估量各险要之处,选择军事要地来守卫,挑选精锐的装备和士兵,跟随一方将领每年更替驻守。

而您安稳地留在高大的房屋里,专注而深入地思考治理国家的问题,大力推广农业,办事遵从节俭的原则,(如此)整治十年,那么国家就富裕了百姓就安定了。

”太祖于是批复刘廙道:

“不只是君主应该了解臣下,臣下也应当了解君主。

现在要使我奉行文王的德行,恐怕我不是适宜的人。

”刘廙写的文章有几十篇,还与丁仪一起研究刑法和礼仪,都在后世流传。

文帝登上王位后,刘廙担任侍中一职,被赐予爵位关内侯。

黄初二年去世。

四、高考热点

17.认真观察下列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反映的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的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映的社会现象:

①教育资源向名校倾斜,造成名校独大;②普通学校越来越弱。

解决办法:

加速改革进程,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照要求答题。

材料一:

(下表)十年(2003年-2012年)武汉商品住宅房价走势情况一览表(—2013-03-2708:

59搜房网)

年份

房价(元/平)

2003

2226.52

2004

2463

2005

2986

2006

3622.2

2007

4685.32

2008

5780.5

2009

5714.05

2010

6646.62

2011

7579.93

2012

8500

材料二:

《2013春季职场才情报告》显示江城白领平均月收入3245元。

尽管大多数年轻人工作多年,但薪水的涨幅总是赶不上房价攀升的步伐,买房的梦想总是被高昂的房价击得粉碎,只能到处租房住。

(1)请据材料一写出一条能反映十年武汉商品住宅房价走势情况的结论,不超过15字。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两则材料,给政府部门写一条建议,不超过30字。

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十年武汉房价翻了近4倍

②希望政府平抑虚高的房价,让普通百姓都能买得起房。

1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亲人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亲人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常听到这些说法:

“偶像崇拜”、“树立偶像”、“推倒偶像”、“拒绝偶像”、“形同偶像”、“泛偶像时代”、“无偶像时代”、“我心目中的偶像”,等等。

关于偶像,你听到或见到过什么,经历过什么,有些什么看法,对于不同的偶像你的感情态度如何,你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

请以“偶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偶像,原本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者敬奉的人像,多用于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偶像”一词已不仅仅限于贬义了。

许多人公开声明自己的偶像是谁,这时候的偶像只有“崇拜对像”的含义,而没有“盲目”这一附加的情感义了。

弄清了偶像一词在内涵上的变化,就找准了思维的支点。

现在在某些人特别是年轻人中,偶像崇拜之风较盛,无论是自主的选择,还是情感的偏执,抑或是盲目的跟风,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未必都正确合理)。

一方面,我们不能轻率地判定偶像崇拜的是非优劣,更不能粗暴地干涉他人的偶像崇拜自由,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明辨崇拜的雅俗,不区分偶像的层次。

辩证的认识是写好本话题的前提,但具体行文时可以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

【佳作赏读】

偶像破坏论

“一声不作,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实(十)是无用。

”这则形容偶像的“十字令”,何等有趣!

偶像何以应该破坏,这几句话可算说得淋漓尽致了。

但是世上受人尊重,其实是个无用的废物,又何只偶像一端?

凡是无用而受人尊重的,都是废物,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

世界上真实而有用的东西,自然应该尊重,应该崇拜;倘若本来是件无用的东西,只因人人尊重他,崇拜他,才算得有用,这般骗人的偶像倘不破坏,岂不教人永远上当么?

泥塑木雕的偶像,本来是件无用的东西,只因有人尊重他,崇拜他,对他烧香磕头,盼他灵验,于是愚昧无知的人,迷信这人造的偶像真有赏善罚恶之权,有时便不敢作恶。

似乎这偶像还很有用。

但是偶像这种用处,不过是迷信的人自己骗自己,非是偶像自身真的有什么能力。

这种偶像倘不破坏,人间永远只有自己骗自己的迷信,没有真实合理的信仰,岂不可怜!

天地间鬼神的存在,倘不能确实证明,一切宗教,都是一种骗人的偶像:

阿弥陀佛是骗人的;耶和华上帝也是骗人的;玉皇大帝也是骗人的。

一切宗教家所尊重的崇拜的神佛山鬼,都是无用的骗人的偶像,都应该破坏!

古代草昧初开的民族,迷信君主是天的儿子,是神的替身,尊重他,崇拜他,以为他的本领与众不同,他才能统一国土。

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群众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清朝皇帝溥仪和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

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

事到如今,这等不但骗人而且害人的偶像,已被我们看穿,还不应该破坏么?

也有人(如希特勒)把国家和民族化妆成偶像,以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拉大旗,作虎皮”。

两次世界大战,杀人如麻,就是这种偶像在那里作怪。

我想各国的人民如果渐渐都明白世界大同的真理与真正和平的幸福,这种偶像自然就毫无用处了。

但世界上多数的人,若不明白它是一种偶像,不明白这种特殊偶像的害处,那大同和平的光明,恐怕不会照到我们眼里来!

世界上男子所受的一切勋位荣典,和我们中国女子的节孝牌坊,也算是一种偶像:

因为功业无论大小,都有一个相当的纪念在人心目中。

节孝必出自自身主观的自动的行为,方有价值,若出于客观的被动的虚荣心,便和崇拜偶像一样。

虚荣心和伪道德的坏处,较之不道德尤甚;这种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却是真功业真道德的大障碍!

破坏!

破坏偶像!

破坏虚伪的偶像!

我们的信仰,当以真实与合理为标准;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

此等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宇宙间实在的真理和我们心坎儿里彻底的信仰永远不能合一!

【名师点评】 

本文议论风趣生动而又层次分明。

以十字令形象地引入正题,由偶像之本义论及宗教迷信这一偶像的直接引申义;然后论述君主之为偶像、国家民族被人化妆为偶像;再由实入虚,议及虚荣和伪道德之偶像,向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偶像发起猛烈的进攻;接着,在列举分析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破坏偶像”的口号,提倡“真实与合理”的信仰。

通览全文,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很有现实针对性和历史纵深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