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9626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认知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认知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认知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认知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docx

《认知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知心理学.docx

认知心理学

注:

有些答案不完整或者有误,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认知心理学的复习材料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的一门心理科学。

减法反应时实验:

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被试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回答的正确性,或者在反应过程使用猜测的策略,以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1、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的一门心理科学。

由于其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特征,故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壮大是近30年心理学领域的一件大事,对心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2、认知心理学有哪些假设和观点?

(1)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2)心理学应该关注人类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

行为主义:

S----R认知心理:

S----O----R

(3)可以从可观察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会聚性证明法)

(4)人脑与计算机在功能上可以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能够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

3、认知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及各自的逻辑。

一、减法反应时:

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基本思路为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

三、开窗实验:

采用“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四、出声思考:

这种方法一般可用于分析慢速、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这类实验过程中,被试使用外部的言语进行思维。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被试不能停止说话,进行思考,主试可以通过速记或录音的方式记忆被试所所有的言语,以供分析阶段使用。

五、计算机模拟:

人脑与计算机一样都是信息处理机构,如果我们对人脑的某个心理过程的规律形成一定的心理学理论,那么,可以根据该理论编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然后比较计算机处理结果与人脑加工结果的异同来验证理论,或者进行修改。

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人类解决问题的特点,编制一定的计算机程序来对信息进行加工,以帮助人脑对信息进行处理

4、什么是信息加工原理?

①、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Symbol)进行操纵

②、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

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

③、信息加工系统的上述功能也可概括为输入、输出、贮存、复制、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

第二章

1、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依照Bruner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

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2、知觉的刺激物说:

刺激物说与假设考验说相反,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其著名代表人Gibson(1950,1966,1979)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3、自下而上加工:

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4、自上而下加工:

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由于是一般知识引导知觉加工,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的加工,因而称为自上而下加工.

5、模板说

模板(Template):

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

与外部刺激的对应关系----一一对应匹配方式---最佳匹配

6、原型说

原型(Prototype):

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与外部刺激的关系--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匹配方式---近似匹配

7、特征说

观点:

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与刺激的关系---是构成刺激的基本元素和成分。

匹配方式---最佳匹配

8、字词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9、客体优势效应:

在一个结构严谨的三维图形中的线段识别起来要优于组织较差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10、特征觉察器:

许多神经生理学实验确定,动物的视觉系统含有一些专门化的神经细胞,它们只能只对有一定特征的刺激作出反应或有最大反应。

这种专门化的神经细胞被称为特征觉察器。

11、模式识别: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就是模式识别.

12、“鬼城”模型是针对机器的模式识别提出来的,后来用来解释人的模式识别。

这个模型以特征分析为基础,将模式识别过程分为4个层次,分别是“映象鬼”、“特征鬼”、“认知鬼”、“决策鬼”。

每个层次都有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这些层次顺序地进行工作,最后达到对模式的识别。

二、字词优势效应实验

实验材料:

一类为一个或两个单个字母;另一类为一个或两个由4个字母组成的字词;第三类为一个或两个由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

步骤:

1、给被试呈现一个注视点

2、短暂的呈现上述刺激材料中的一种,紧接着呈现掩蔽刺激和供选择的两个字母。

这两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所要测试的刺激材料中的字母的位置。

3、要求被试回答这两个字母中的哪一个是刚才在刺激材料中的这个位置上看见过的,记录其正误。

对象:

知觉

结果:

无论事先告诉或不告诉供选择的字母,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证明:

当字母出现在一个单词的背景中比它单独出现或出现在一系列随机字母中,被试者能作出更准确的辨认。

三、什么是“鬼城模型”

鬼城模型是一种特征分析模型。

所谓“鬼”是指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的机制。

“鬼城“模型本来也是针对机器的模式识别提出来的,后来用来解释人的模式识别。

这个模型以特征分析为基础,将模式识别过程分为4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这些层次顺序的进行工作,最后达到对模式的识别。

第一层次,是由“映象鬼”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形成刺激的映象。

第二层次的特征“特征鬼”对刺激的映象进行分析,即将它分解成各种特征;在分析过程中,每个特征鬼的功能是专一的,只寻找它负责的那一种特征。

第三层次的“认知鬼”始终监视各种特征鬼的反应,每个认知鬼各负责一个模式,它们都从特征鬼的反应中寻找各自负责的那个模式的有关特征,当发现了有关的特征时,它们就会喊叫,发现的特征愈多,喊叫声也愈大。

第四层次的“决策鬼”根据这些认知鬼的喊叫,选择喊叫声最大的那个认知鬼所负责的模式,作为所要识别的模式。

第三章

1、双耳分听技术:

就是指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通常用立体声耳机来实现

2、追随技术:

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3、“鸡尾酒会效应”---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你对周围的人们交谈是不能识别的,但你对偶然传来的你的名字是能觉察和识别的.

4、控制性加工:

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者的环境,受人有意识地控制.

5、自动加工:

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一旦形成很难予以改变

简述:

1、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三者的含义、提出以及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 过滤器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于1958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

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

二 衰减模型:

Treisman(1960,1964)

她认为:

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有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三、反应选择模型:

Deutsch和 Deutsch(1963)

他们认为:

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共同点:

这两个模型的根本出发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

过滤器的位置在这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过滤器的作用又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不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不同点:

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看法.

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这个模型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这个模型被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2、中枢能量理论及其优缺点。

中枢能量理论:

并不存在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

优点:

能较好地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

弱点:

该理论着眼于注意过程的整体,但没有深入到过程的内部.

3、Kahneman(1973)的能量分配模型

唤醒

资源分配方案

资源分配方案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唤醒的能量

(2)当时的意愿

(3)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

(4)个人的长期倾向(无意注意)

4、66页实验

不同范畴条件:

如识记项目--字母

       再认项目--1个字母,其它是数字.

相同范畴条件:

如识记项目--字母

      再认项目--字母

结果:

1 相同范畴条件下,判定需要的时间比不同范畴条件下的要多.

2 不同范畴条件下,无论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多少,反映率是差不多的.

5、特征整合理论

特征:

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如三角形,红色.---采用自动加工,平行方式。

客体:

是一些特征的组合(如红色的三角形)---采用集中性注意,系列加工

实验结果:

靶子是客体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觉察时间有很大影响。

靶子是特征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觉察时间没有影响.

第四章

1、自由回忆实验:

其做法是不是给被试按一定顺序相继呈现若干个音节、字词或其他项目,然后要求被试尽量回忆出已学习过的东西,但不必按照原先呈现的顺序来回忆。

2、部分报告法:

只要求被试将记住的东西的一部分报告出来,而不是报告全部.

全部报告法:

要求被试将记住的东西的全部报告出来或尽可能多的报告出来

3、简单的复述:

以前所说的复述,它有助于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即如复述缓冲器,现又称保持性复述。

4、精细的复述:

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

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

简述1、用两种记忆说来解释系列位置效应?

①两种记忆说认为:

记忆不时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避免长期储存大量信息。

外部信息经过感觉通道先进入短时记忆。

它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力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

容量以内的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可短暂地保持,利用复述可避免迅速遗忘。

并且还可以通过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

②系列位置效应:

指在自由回忆实验中,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

首因效应:

起始部分的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结尾部分的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近因效应。

③两种记忆说:

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不是一个单一的曲线,而可分为两部分,反映着两种记忆。

曲线的结尾部分反映着短时记忆。

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合组成另一部分,反映着长时记忆。

2、感觉记忆的特征有哪些?

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作用时间短,视感觉记忆约为0.25—1秒,听感觉记忆虽可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

感觉记忆痕迹很容易衰退,只有受到特别注意的材料,才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3、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

4、加工水平说及对其的批评。

①、加工水平说的基本思想是说有意义的事件可被较好地记住。

这没有说出什么新东西。

②、加工水平说是含糊的,无法进行考验。

③、加工水平说含有循环论证

5、两种记忆学说、多存贮说与加工水平说三者的不同。

两种记忆学说同上。

一个完整地记忆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这就是多存贮说。

多存贮说或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的核心仍是两种记忆说,吸收感觉记忆并不改变两种记忆说的实质,而是使它变得完善起来,可以更好地说明记忆信息的加工过程。

P80。

加工水平说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

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型式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

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加工水平说反对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

它否定有多种记忆类型认为只有一种记忆类型。

P85

第五章

组块(Chunk):

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编码:

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

AVL单元:

常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完全系列扫描(从头至尾的扫描):

指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要顺序检查一遍,即将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每个项目都比较一次,然后才判定识记项目是否与记忆集中的一个项目相匹配,看它是否包含在记忆集中。

自停止系列扫描(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指在记忆集中检查出所要的项目后即停止比较,即在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同一项目匹配以后,就不再搜索下去。

Brown-Peterson方法:

在呈现刺激和回忆之间插进干扰作业(连续减3)以阻止复述

探测法:

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如16个数字,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这最后一个数字称为探测数字,它在前面只出现一次。

被试一旦听到声音,就要把这个探测数字在前面出现位置的后边一个数字回忆出来。

1、什么是短时记忆,他有什么特点?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

(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2、组块在短时记忆中有什么作用,如何扩大组块?

组块的作用在于减少短时记忆中的刺激单位,而增加每一单位所包含的信息。

方法:

二进制数字、象棋大师对棋局的记忆、语义和句法

3、如何解释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

①、Wangh&Norman及Atkinson&Shiffrin:

储存空间有限,而且此储存空间分为少数几个槽道,信息就储存在这些槽道里。

②Baddley(1975):

短时记忆痕迹的衰退极为迅速,痕迹一般只能维持约2秒,如不及时在此期间加以再现或复述,则将消退;短时记忆容量实际上反映着人在2秒内能够加以复述的数目数量。

因此短时记忆容量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值,它取决于一个项目复述所需的时间长短,需要复述时间多的项目的容量就小,需要复述时间少的项目的容量就大。

③Klatzky(1975):

认为短时记忆与木工的工作台相似,如果储存的项目多,即占据较多的储存空间,那么留下来供操作的空间就会少了。

也就是说储存的项目与加工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4、短时记忆中代码方式有哪些?

为什么说以听觉代码为主?

有听觉代码,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

仅就短时记忆信息编码本身来说,现在所确定的几种代码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一个项目可有不止一种代码,甚至可存在不同代码相加效应。

但是,由于言语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复述机制的存在,听觉编码即AVL单元在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中,显得是一种主要的形式。

5、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材料:

一列数字,一个个呈现,每个时间为1.2秒。

程序:

①、储存期:

呈现记忆集合,被试将记忆集合纳入短时记忆

②、检索期:

呈现检验数字,被试作出反应。

结果:

①、短时记忆信息提取采用的是系列扫描方式

2②RT=38N+397即每比较一次需时38毫秒,而刺激编码、作出决定和反应共需397毫秒。

③短时记忆信息提取采用是从头到尾的系列扫描方式。

6、关于短时记忆的遗忘的实验

实验材料:

3个辅音字母、3个数字

实验程序:

每次给被试听觉呈现3个辅音字母,如KBR;为了阻止复述,在呈现字母之后,立即听觉呈现一个三位数,如684,要求被试从这个数中迅速地作连续减3的运算并说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即要报告681,678,675等,直到主试发出信号再回忆刚才识记的3个字母。

实验结果:

当延缓时间仅为3s时,被试的平均正确回忆率高达80%,几乎都能记住3个字母。

但是,随着间隔的时间延长,正确回忆率急剧下降,当延长到6s时,正确回忆率降到约55%;而当延长到18s时,被试的正确回忆率就只约为10%了。

实验说明:

短时记忆保持信息短暂,如未得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第六章

1、情景记忆:

即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的记忆。

以时间和空间为坐标。

2、语义记忆:

脱离了时间和空间以及具体情境,不以个人为中心的理论和知识的记忆。

它是对语词、概念、规则和定律等抽象事物的记忆。

3、范畴大小效应:

当谓语的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的时间也多。

4、熟悉效应:

对较熟悉的句子判断较快。

5、典型性效应:

是指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6、启动效应:

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

7、语义空间:

一个范畴的空间中诸点距离的集合称为相应的语义空间或认知空间。

8、双重编码说:

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关于具体的客体和事件的信息,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来贮存言语信息。

这两个系统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

简答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区别。

①情景记忆以个人经历为参照,以时间空间为框架,而语义记忆则以一般知识为参照,可有形式结构,如语法结构。

②情景记忆处于经常变化的状态,易受干扰,所贮存的信息常被转换,不易提取。

而语义记忆却较少变化,不太受干扰,比较稳定,较易提取。

③情景记忆贮存特定时间的个人事件,其推理能力小,而语义记忆贮存一般知识,其推理能力大。

2、比较网络模型、特征模型和综合性模型

一、层次网络模型:

1、模型的结构:

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式概念,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图6-1层次网络模型片断。

图中的圆点即节点,代表一个概念;带箭头的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

这个层次网络模型对概念的特征相应地实行分级贮存。

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在上一级概念的水平上。

2、提取信息:

当需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时,就可以沿连线进行搜索。

3、模型的验证:

范畴大小效应

4、评价:

首先层次网络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是极少的。

主要关注上下级关系,而忽略了横向联系等其他种类关系。

其次,层次网络模型实行分级贮存,以此来节约贮存空间,但它增加了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

但对人来说,提取信息的速度也许更重要。

此外,层次网络模型难以解释典型性效应、熟悉效应、否定判定,而且概念联系的频率或强度也可能对提取起决定作用。

二、激活扩散模型

1、模型的结构:

激活扩散模型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

图6-3是激活扩散模型的一个片断。

图中方框为网络的结点,代表一个概念。

概念之间的连线代表他们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的数量越多,说明两个概念的共同特征越多;连线除上下级概念外,还存在更多地横向联系。

概念特征不是分级贮存的。

它除了语义网络,还有一个词汇网络。

每个名称结点与语义网络中的一个或多个结点相联系。

2、提取信息:

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结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

激活的数量是有限的。

激活在网络扩散中将逐渐减弱。

连线具有易进入性和强度的区别。

易进入性愈高或强度愈高,则激活强度愈少,反之,则减弱愈多。

使用频率高的连线有较高强度。

当不同来源的激活在某一结点交叉,分别提供肯定或否定的证据,互相抵消或者增长之后的最终结果才能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3、模型的验证:

启动效应

4、评价:

1、用语义联系取代了层次结构,比层次网络模型显得更加全面和灵活。

2、可以解释范畴大小效应,熟悉效应,典型性效应,也能说明为什么能够很快作出否定判断。

3、激活扩散模型更适合于人,具有更多的弹性,可容纳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模型性。

三、集理论模型

1、模型的结构:

在这个模型中,基本的语义单位仍为概念。

每个概念由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

这些信息集包括样例集、属性集或特征集。

2、信息提取:

信息集之间没有现成的联系。

当要判断句子时,就可以分别搜索两个概念的属性集,两个集的共同属性愈多,重叠程度愈高,则可作出肯定判断。

反之,则作出否定判断。

3、模型的验证:

Meyer的实验:

对特称语句的判断要快于对全称语句的判断

4、模型的评价:

集理论模型可以说明范畴大小效应。

不能解释熟悉效应和典型性效应

可以较好地解释某些迅速作出的否定判断。

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四、特征比较模型

1、模型的结构:

它被认为,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是由一集属性或特征来表征的。

它将一个概念的诸语义特征分成两类,一类是定义性特征,即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需的特征。

另一类是特异性特征:

对定义一个概念并不必要,但也有一定的描述功能。

图6-5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

图中所列特征是按其重要性自上而下排列的,位置愈高也愈重要。

图6-6。

图中左图是“鸟”范畴,还是“哺乳动物”范畴,空间中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反映着两个相应概念之间的心理距离或语义距离。

2、信息提取:

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提取该句的主语和谓语两个概念的特征,将两者的全部特征包括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加以总体比较,并确定两者的相似程度。

如果两者高度相似即有很多共同的语义特征,作出肯定反应,判定为真;否则为假。

然而,如果确定两者中只有中等程度的相似即有某些共同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