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9574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docx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docx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四县(市)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应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

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

而中华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

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

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了。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

其实,相比于西方,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最长于倾听的民族。

我们对“宁静致远”的崇尚,对“沉默是金”的信奉,所表达的无不是对倾听的热爱。

听觉的内涵是谦逊的。

在拉丁语中,“听”本身恰恰就有恭敬、顺从的意思。

事实上,若是没有了这样谦逊的情感,听便只能沦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即使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也仍旧难以抵达我们的心灵。

总之,真正的倾听永远离不开谦恭的内心。

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我们的眼睛。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之门正在向对方敞开,我们丝毫没有心不在焉。

况且,话语交流过程当中那专注的眼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不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呢?

就视觉来说,距离始终是必要的:

太远看不清,太近看不成。

就因为这距离的存在,招惹得那惯用眼睛的西方人只好借助亲吻和拥抱来弥合彼此身体之间的隔阂。

中国人既不喜欢亲吻,亦不喜欢拥抱,那是因为我们彼此的身体之间本来就没有隔阂。

要知道,听觉取消距离,声音从一个人的口中直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随即触动其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

不用亲吻,也不用拥抱,彼此便可感受到来自你我身体的友爱和温暖。

可见,亲吻和拥抱所象征的不能说不是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拒绝亲吻和拥抱却也并非就是在刻意传达着某种冷漠。

我们的误解源于我们的无知,倘若我们能深深领会听觉的真谛,还有我们那根深蒂固的倾听习性,我们便不难明白,在听取对方讲话时,我们确实是不愿盯着对方的眼睛或面孔的,毕竟,听觉的谦逊与专注造就了我们高度敏感的心性,而视觉在本质上又是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的,因此,注定我们不好意思将这种目光直对他人的眼睛或面孔。

我们与生俱来的腼腆以及含蓄,实际上恰是同我们的这种视听习惯息息相关。

所谓的羞感,也只能在这种倾听的过程中得以生成。

我们倾听着,我们羞涩着,这羞涩更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说实话,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是来自它对耳朵的倚重。

(选自路文彬《西方注视和中国倾听——不同的文化礼仪》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西方以用眼睛直视对方的眼睛为尊重对方的表示,而我们中华民族则讲求洗耳恭听。

B.国人长于倾听的习惯本无可非议,如果拿他人的礼仪来挑剔我们的礼仪,会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

C.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含有恭敬、顺从的意思,西方的谈话礼仪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可见其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D.虽然亲吻和拥抱能够象征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感受彼此身体的友爱和温暖的关键是彼此身体之间的无隔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视觉在本质上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所以要想深刻领会对方言语的真谛,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

B.腼腆以及含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与我们的视听习惯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C.在双方面对面交流时,取消距离的听觉似乎比视觉优势更明显,声音可以触动听者的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

D.在话语交流过程当中,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眼睛,专注的眼神可能会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听贾宝玉说话时,不会一直目不斜视地盯着他的眼睛,因为低头旁顾的娇羞更能表达出旷世的深情。

B.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描写的正是一种倾听离别话语时的缱绻和羞涩。

C.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来自对耳朵的倚重,倾听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性,它使我们的羞感得以形成。

D.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国人崇尚“宁静致远”,信奉“沉默是金”,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答案】1.C2.A3.D

【解析】

1.试题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于文无据。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

A项“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说法过于绝对。

3.试题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无中生有。

点睛: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代词与代词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李叔同早年的艺术追求

1904年,24岁的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沪学会里有“乐歌课”,教授西方现代乐理及西洋作曲法。

李叔同天资聪颖,很短时间内学会了作曲。

他以民间的《老八板》为乐调,创作了一首乐歌《祖国歌》: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呜呼,大国民!

呜呼,唯我大国民!

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

呜呼,大国民!

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祖国歌》词曲豪迈,极富感染力,经沪学会首唱,很快唱红全国。

李叔同首次展现他的音乐才能,便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作者。

1906年9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其间,他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修音乐理论与钢琴课。

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

“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

”《音乐小杂志》的扉页,是李叔同的木炭画《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贝多芬像。

李叔同留学日本五年,成就斐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之先河。

早在天津少年时代,李叔同对演戏就怀有浓厚的兴趣,读书之余,常去戏园学戏。

在南洋公学读书时,他便粉墨登场,演出过京剧《黄天霸》《白水滩》等。

与写作《祖国歌》几乎同时,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剧本即出自李叔同的笔端,传作该剧时他还赋诗明志:

“誓度众生成佛界,为现歌台说法身。

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

”先他四年到日本留学的鲁迅因受日俄战争幻灯画片的刺激,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于是决定弃医从文。

这与李叔同欲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传说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时,鲁迅就曾在台下观看。

李叔同曾将自己在日本读过的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选》送给丰子恺,上面密密麻麻布满笔记,可见其曾用功研读,对话剧早有准备。

春柳社公演《茶花女》时,李叔同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

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欧阳予倩,当时还是台下的一名学生观众。

他回忆道:

“这一回的表演可以说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我当时所受的刺激很深……我就入了春柳社。

回国后,李叔同担任上海《太平洋报》的编辑,负责画报副刊。

李叔同开设了“西洋画法”专栏,以连载的形式介绍石膏写生、木炭、油画等技法。

著名画家吕凤子先生推李叔同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第一人,称“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把西洋绘画思想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要的改良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是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运动的推动者”。

对于此论,刘、徐二人都是认可的。

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李叔同教学成就斐然,著名画家丰子恺、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李叔同这个时期的弟子。

李叔同在浙一师六年,继续开文艺风气之先:

最早撰写欧洲文学史,他在浙一师创办《向阳》杂志,以此为阵地广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其中的《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一文是中国人撰写的最早的一部欧洲文学史;最早倡导木刻艺术,李叔同和夏丏尊发起成立漫画会和乐石社,指导学生研习木刻和金石技法,并印制中国最早的现代木刻版画集——《木刻画集》,李叔同因此被称为中国木刻艺术的先驱;创作中国第一首分声部合唱歌曲——《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曲调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由李叔同填词的歌曲,多次成为电影的主题歌或插曲,流传甚广。

(摘编自瓦当《慈悲旅人——李叔同传》)

相关链接

①李叔同(1880~1942),中国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

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出身于清进士、盐商家庭。

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

作有歌曲《春游》《早秋》等,并采用外国歌曲配制新词作为学堂乐歌教材,如《送别》《西湖》等。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专研戒律。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私心大慰。

弘扬文艺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结束。

(节选自1922年出家后李叔同写给侄子李圣章的信)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叔同能够在话剧艺术方面开中国话剧的先河并产生较大影响,与他年少时对演戏的浓厚兴趣有关,更与他用功研读名家剧作密不可分。

B.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与曾延年共同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并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白水滩》等剧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C.在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中,李叔同贡献巨大,正是受到他的影响,刘海粟、徐悲鸿等人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运动的推动者。

D.在《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李叔同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希望用音乐陶冶人们的性情,通过音乐的传播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为恰当的两项是()

A.李叔同自己填词创作了《祖国歌》,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现实与未来的忧虑,李叔同凭这首歌曲闻名全国。

B.《送别》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

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

李叔同借用西方的曲调,写出了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

C.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李叔同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鲁迅也曾观看过李叔同的表演。

D.李叔同在创作《文野婚姻》时曾赋诗一首,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叔同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

E.李叔同在浙一师任教六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等艺术大师,还撰写了《欧洲文学史》,最早将欧洲文学思想引进中国。

6.请概括李叔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4.B5.BD

6.①在艺术思想方面,撰写文章,推介西方大师,引进西方艺术思想,改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②在艺术实践方面,创作了众多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③在艺术教育方面,培养了多位杰出的艺术大师。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

B项《白水滩》是李叔同在南洋公学时演过的京剧。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A项《祖国歌》中并没有表达对祖国现实和未来的忧虑;C项“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文中无此说,也与事实不符,“李叔同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文中无据;E项“最早引进欧洲文学思想”于文无据,书名不是《欧洲文学史》。

..................

点睛:

现代文阅读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的解答方法如下:

(1)通读原文,获得整体印象,弄清题目要求。

认真仔细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尤其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2)对题读文,针对问题研究,扣住问题,细心查找筛选信息。

粗读全文后,分析题干,明确问题目标(角度);阅读每个选项,理解基本意思。

结合粗读印象对应找到原文文字,“专项信息题”的信息通常是“块面型”的,相对集中,“综合信息题”的信息通常是“散点型”的,各自在不同的地方。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试题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然后根据要求进行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铁证如山

刘春山

司马教授是个考古学家。

这天深夜,他突然接到一个越洋电话,是他的外国朋友打来的,说是国外有个拍卖行要拍卖一座中国的观音菩萨像,随后发来了照片。

司马教授一看,不禁打了个激灵。

原来,半年前有座古墓被盗,虽说盗墓贼被抓住了,可他们盗取的文物早就被倒卖得不知去向。

照片上的这座观音菩萨像正是出自被盗古墓,司马教授不禁又惊又喜。

他很快联系了有关部门进行交涉。

因为按照国际公约,被盗古墓里的文物是不能拍卖的,而且还要原物归还。

但交涉结果很不乐观,拍卖行要求中方拿出证据,证明观音菩萨像确实出自被盗古墓。

眼看观音菩萨像就要被拍卖了,司马教授还是找不到证据,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忽然,他想起一个人——土拨鼠。

土拨鼠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儿,出身盗墓世家,江湖经验相当丰富,不过现在不干这个勾当了,还和司马教授成了好朋友。

民间向来高手多,没准他能有法子。

第二天,司马教授提了两瓶老白干登门拜访,土拨鼠就好喝两口,一喝起来嘴上就没了把门的。

三杯好酒下肚,司马教授说出来意,土拨鼠立刻不喝了,他脱鞋抠起了臭脚丫子,司马教授也不在意,知道土拨鼠碰到难题向来如此。

眼看脚丫子都抠红了,土拨鼠还是一言不发,司马教授知道没指望了,起身刚要走,忽然土拨鼠光着脚蹦了起来:

“慢着!

“有办法了?

”司马教授满脸都是期待。

土拨鼠说先看看古墓再说,于是两人驱车来到了被盗的古墓。

刚进墓门,土拨鼠就皱了皱眉,蹲下身细看,好半天才说:

“这是绝户盗。

“绝户盗?

”司马教授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

土拨鼠指着地上被炸成齑粉的砖灰说:

“看看,墓门是用炸药炸开的,这种盗墓方法最缺德,故称绝户盗。

司马教授忙于找证据,便催促道:

“快进墓室里边吧。

”可土拨鼠还是不动,两只耗子般精明的眼睛滴溜溜乱转,嘴里还喃喃自语:

“这是盗墓老手,活干得真漂亮。

“老手?

”司马教授惊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土拨鼠指指四周说:

“墓门的封砖都炸成了这样,可墓室没一点损伤,炸药拿捏得恰到好处,不是老手绝对办不到!

”他摇了摇头,又接着说,“这下更难办了!

老手盗墓后会把文物清理得不留一点痕迹,就怕被发现了。

司马教授忐忑地问:

“这么说,我们找不到观音菩萨像出自古墓的证据了?

土拨鼠想了想,说:

“也不是找不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总会有蛛丝马迹的。

”说着,他拿出放大镜细细察看起古墓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土拨鼠像是茅塞顿开,兴奋地大嚷:

“有了!

“在哪儿?

”司马教授忙问。

土拨鼠弯腰抓起一把泥土,说:

“这就是证据!

司马教授起先一愣,紧接着恍然大悟:

还真有过这样的先例!

原来,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

一家国外拍卖行要拍卖一座盗自中国古墓的观音菩萨像,中方前去交涉,拍卖行也要求中方拿出出自古墓的证据,后来中方从观音菩萨像的脚趾缝里找到了一点残留的泥土,经化验正好和古墓里的泥土完全相同,最终观音像完璧归赵!

很快,司马教授带着土拨鼠一起飞到国外,来到了拍卖行。

经过一系列查验手续后,两人被带到了库房,见到了那座珍贵的观音菩萨像。

土拨鼠拿出放大镜仔细察看,终于在其脚趾缝里找到了一点残留的泥土,他偷偷分成了两份。

司马教授不解其意,土拨鼠低声说:

“一份交给拍卖行,一份咱自己化验。

”土拨鼠不愧是个老江湖,他怕拍卖行偷偷做手脚。

可化验结果令他们大跌眼镜,两份化验结果完全相同,都证明观音菩萨像上的泥土跟古墓里的泥土不同,观音菩萨像上的泥土是黄土,而墓室里的泥土是红土。

看来真是盗墓老手,早有准备,连观音菩萨像上的泥土都换了!

这下,司马教授彻底绝望了。

不料,土拨鼠却神秘地笑了笑,说他还留着一手,保证万无一失。

说完,他们再次来到了拍卖行。

经过一番交涉后,拍卖行同意他们再次察看观音菩萨像。

土拨鼠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棉签棒,伸进了观音像的耳朵眼,边伸边说:

“菩萨的耳朵堵住了,掏完就能听见了,我一问,她就会说话。

司马教授一听,吓坏了,小声说:

“你是不是疯了?

菩萨怎么会说话呢?

这是在国外,这样的玩笑可开不得!

土拨鼠却镇定自若,嘿嘿一笑,说:

“菩萨早就说话了,不过只有我能听到。

事实证明,土拨鼠真不是开玩笑,这观音菩萨像真“说话”了。

原来,土拨鼠见古墓是被炸开的,他断定当时古墓内肯定砖灰弥漫,这盗墓贼虽然把观音菩萨像外面的砖灰擦拭干净了,可耳朵眼里一定有残留,于是他用棉签棒掏出了耳朵眼里的砖灰,化验之后,再和古墓里的砖灰一比对,成分完全相同。

最终,拍卖行不得不归还了观音菩萨像。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教授是考古专家,却重视土拨鼠这一民间人士的看法和意见,最终土拨鼠以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经验取得铁证,使拍卖行不得不归还观音菩萨像。

B.墓门的封砖被炸毁,可看出盗墓者极其疯狂,这种盗墓方法被土拨鼠称为“绝户盗”;但墓室没有任何损伤,是盗墓老手,手段极其高明。

C.土拨鼠出身于盗墓世家,虽干过盗墓的勾当,但改邪归正后却真诚地帮助司马教授解决文物保护中的棘手问题,赢得了司马教授的尊重。

D.小说以越洋电话展开故事,引出了司马教授和土拨鼠的初次交往,随后两人出国到拍卖行实地调査情况,最后以圆满的结局收尾,可谓首尾呼应。

8.小说中的土拨鼠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分条概括。

9.文中插入了中方以前找回观音菩萨像的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7.D8.①经验丰富,机智过人;②热情助人,有爱国心;③思维缜密,做事严谨;④不怕困难,镇定沉稳。

9.①凸显土拨鼠经验丰富,让司马教授叹服;②为写他们二人成功找回观音菩萨像做了铺垫;③让两次找回观音菩萨像的过程做对比,因后者难度增大而推动了情节发展。

【解析】

7.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梳理出文章结构,然后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及表达技巧,,再仔细阅读选项,一一比对,找出答案。

D项“越洋电话引出了司马教授和土拨鼠的交往”理解错误,此番电话并未引出“司马教授和土拨鼠的交往”

8.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从土拨鼠将菩萨脚趾上的灰分成两份进行化验,以防别人动手脚,以及从菩萨耳朵里掏出砖灰进行化验,最终使得拍卖行归还菩萨,可以看出他经验丰富,思维缜密,做事严谨,机智过人。

司马教授上门找土拨鼠帮忙,即便问题很难解决,他也热情相助,帮忙寻回了菩萨像,说明他乐于助人,有一定的爱国心。

“这下,司马教授彻底绝望了。

不料,土拨鼠却神秘地笑了笑,说他还留着一手,保证万无一失”说明土拨鼠面对问题镇定自若。

9.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插入的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既要从插叙的写作手法上入手(譬如,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又要从插叙的故事情节本身对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主旨、读者感受等方面的作用入手分析,当然这两者之间有一定重复的地方,重复处进行合并即可,插叙的这一段情节,为他们找回菩萨像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暗示读者他们会成功,也就是在情节上起到了铺垫作用。

插叙的故事本身和土拨鼠们的行动有相似处,又有不同处,其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这次的行动更加困难,这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了读者的注意,有很好的阅读体验。

同时在对比中,也体现出土拨鼠经验丰富,机智聪颖的形象特点。

点睛:

插入的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既要从插叙的写作手法上入手(譬如,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又要从插叙的故事情节本身对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主旨、读者感受等方面的作用入手分析,当然这两者之间有一定重复的地方,重复处进行合并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皮豹子,渔阳人也。

少有武略。

泰常中,为中散。

太武时,为散骑常侍,赐爵新安侯,又拜选部尚书。

后除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淮阳公,镇长安。

坐盗官财,徙于统万。

真君三年,宋将裴方明等侵南秦王杨难当,遂陷仇池。

太武征豹子,复其爵位,寻拜使持节、仇池镇将,督关中诸军与建兴公古弼等分命诸将,十道并进。

四年正月,豹子进击乐乡,大破之。

宋使其秦州刺史胡崇之镇仇池,至汉中,闻官军已西,惧不敢进。

豹子与司马楚之至浊水,击禽崇之,尽虏其众,仇池平。

未几,诸氐复推杨文德为主以围仇池,古弼讨平之。

时豹子次下辨,闻围解,欲还。

弼使谓豹子曰:

“贼耻其负败,必求报复,不如陈兵以待之。

”豹子以为然。

寻除都督秦、雍、荆、梁、益五州诸军事,进号征西大将军、开府,仇池镇将、持节、公如故。

宋复遣杨文德、姜道盛寇浊水,别遣将青阳显伯守斧山,以拒豹子。

浊水城兵射杀道盛。

豹子至斧山,斩显伯,悉俘其众。

初,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

于是武都阴平五部氐人叛应文德,诏豹子讨之。

文德阻兵固险,以拒豹子。

文德将杨高来降,文德弃城南走,收其妻子寮属及故武都王保宗妻公主送京师。

宋白水太守郭启玄率众救文德,豹子大破之。

启玄、文德走还汉中。

兴安二年,宋遣萧道成等入汉中,别令杨文德、杨头等率氐、羌围武都。

豹子分兵将救之,闻宋人增兵益将,表状求助。

诏高平镇将苟莫干率突骑二千以赴之,道成等乃退。

征豹子为尚书,出为内都大官。

宋遣其将殷孝祖修两当城于清东,以逼南境。

天水公封敕文击之,不克。

诏豹子与给事中周丘等助击之。

宋瑕丘镇遣步卒五千助戍两当,豹子大破之。

追至城下,其免者千余人而已。

既而班师。

先是,河西诸胡亡匿避命,豹子讨之,不捷而还,又坐免官。

寻以前后战功复擢为内都大官。

卒,文成追惜之,赠淮阳王,谥曰襄。

子道明袭。

(选自《北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

B.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

C.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

D.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