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物流规划各章要点汇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9273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物流规划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学考试物流规划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学考试物流规划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学考试物流规划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学考试物流规划各章要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物流规划各章要点汇总.docx

《自学考试物流规划各章要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物流规划各章要点汇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学考试物流规划各章要点汇总.docx

自学考试物流规划各章要点汇总

第一章物流与现代物流学

1、哪本著作中第一次提出logistic的概念:

1927《流通时代》美国

2、按照物流的作用与属性分类:

(p10)

采购物流:

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销售物流:

企业在销售产品中所产生的搬运、保存、运输等物流活动。

生产物流: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物流活动。

回收物流:

指企业在销售产品后对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资材回收的物流活动。

废弃物流:

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无用物处理所产生的物流活动。

按空间围分:

地区、国、国际。

按系统性质分:

社会、行业、企业。

2、发展现代物流的作用:

(p8)

降低现代制造业的成本;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提高投资与建设环境质量;

合理调整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促进交通运输服务的市场化。

3、第三方物流:

指经营者作为外部组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用户企业和最终消费者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

(P11)

4、现代物流: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中,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优化管理来满足物主要求的过程。

5、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主要区别:

(P12)

传统物流从事的基本上是单一功能的活动;

传统物流一般是接受客户委托,属于被动式经营,现代是主动;

现代物流以中介代理身份向货主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代理服务。

6、物流产业的特征:

多行业性、基础性、服务性、综合性。

7、如何理解物流性质

包括生产性质、社会性质、服务性质

第二章物流系统

1、系统: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要素,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形成的整体。

2、系统的特点:

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

(P20)

3、系统的三要素:

输入、处理、输出。

4、物流系统:

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与服务的物、提供服务的设备、组织服务的人和信息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是由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

(P22)

5、运输为物流系统创造了:

场所效用。

保管创造:

时间效用。

(P26)

6、物流系统的部环境:

销售系统、生产系统、财务系统。

(P23)

7、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

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

8、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

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与网络、组织与管理。

(P26)

9、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

体制、制度;法律、法规;规、标准;

10、物流系统的流动结构(要素):

五个要素(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P27)

11、一个物流系统的功能结构如何,取决于生产、流通模式。

(P27)

12、物流系统的功能结构:

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

13、物流系统的治理结构:

对物流系统资源配置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机制和方法。

14、物流系统的网络结构:

点状图、线状图、圈状图、树状图、网状图。

(P29)

15、物流系统的产业结构:

四个特征:

多行业性、基础性、服务性、综合性。

16、物流系统的延伸功能:

增加便利性的服务、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降低成本的服务、拓展空间的服务。

(P36)

17、现代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物流目标系统化原则;

物流要素集成化原则;

物流组织网络化原则;

物流连接无缝化原则;

物流反应快速化原则;

物流信息电子化原则;

物流经营市场化原则;

物流服务系列化原则。

18、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

实现物的位移与其服务要求。

(P32)

19、物流增值服务:

物流系统的延伸功能就是系统的增值服务。

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超出常规服务围的服务,或采用超出常规的服务方法提供的服务。

(P35)

第三章物流系统规划与其原理

1、物流系统规划:

指确定物流系统发展目标和设计达到目标的策略与行动的过程。

2、物流系统规划的意义:

(P46)

有利于城市建设与发展;

有利于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有利于物流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物流设施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物流企业经营管理;

有利于制造业的生产组织与优化。

3、物流系统规划的特点:

是综合规划;是动态规划;是过程规划。

4、物流系统规划的程序(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阶段构成):

调查分析阶段;需求与服务水平预测;规划阶段;评价与实施阶段。

5、物流系统分析:

(LSA)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对其所从事的物流服务与其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以系统的观点、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实现其空间和时间的经济效应。

(P50)

6、物流系统分析的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各种物流活动方案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为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最优方案的信息和资料,以便获得最优物流系统方案。

(P50)

7、物流系统分析的目标是:

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优。

(P50)

8、物流成本:

(狭义):

指由于物品实体的位移而引起的有关运输、包装、装卸等成本。

(广义):

指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换而发生的全部成本。

(P56)

9、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

物流合理化;物流质量;物流效率;物流人才。

10、盈亏平衡点:

是销售额恰好弥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之和的点。

(P59)

11、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

(P60)

统进分销,连锁经营;

加快物流速度,扩大物流量;

减少物流周转环节;

采用先进、合理的物流技术;

改善物流管理,加强经济核算。

12、绩效评价:

对业绩和效率的一种事后的评估与度量,以与事前的控制与指导,从而判断是否完成了预定任务、完成的水平、取得的效益和所付出的代价。

(P61)

13、物流绩效评价的目的:

通过物流绩效评价系统对物流作业进行监督、控制和指挥,以达到物流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并且向客户提供达到或超过协议服务水平的有效服务。

14、供应链主要特征:

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

(P65)

15、供应链管理:

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信息等基本容。

(P66)

第四章物流需求与预测

1、物流需求的特征:

派生性、复杂性、时效性、地域性。

(P70)

2、物流需求预测的作用:

物流需求预测是制定现代化物流发展规划的基础;

是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

是物流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3、物流预测的一般方法:

定性:

德尔菲法

定量:

趋势分析(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外延平滑法、适应性平滑法);因果分析(回归预测法);其他方法(物流细分法、ABC分析)

ABC分析的原理:

是将“关键的少数”找出来的一种方法。

回归分析法:

根据事物部因素变化的因果关系来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

(P75)

4、物流纯流动:

从始发地到达目的地的一个物资流动过程。

(L-OD)(P77)

5、OD分区:

指将物流项目所在地区与其影响区域细分为小的区域的工作过程。

(P78)

6、OD小区划分的原则:

尽量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划分,以利于调查资料的收集;

小区数量要与规划预测项目相协调,合理安排工作量;

将人工边界(铁路线、隧道等)、自然边界(河流、山脉等)作为小区的边界;

每个小区的用地性质尽量一致;

合理确定小区规模。

7、物流需求四阶段预测主要模型:

物流生成预测;(回归分析法、弹性系数法):

是预测物流源点产生和吸引的物流量。

物流分布预测;(常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重力模型):

是预测物流分区之间的空间交换量。

物流链选择;(广义费用):

是对物流活动各中间环节所使用的流动方式、流动路线、流动工具的选择和组合。

物流分配量(物流分配预测);将由不同供应链所支撑的各种物流活动分配到运输网络上。

(P78)

8、物流生成量:

指物流的发生量和吸引量的总称。

即物流供应源产生的物流量和吸引的物流量总和。

9、物流信息系统需求分析(P90)

现行系统调查;

用户功能的需求;

响应速度的需求;

安全性能的需求。

10、信息网络需求分析(P92)

联网的目的;

网络需求分析;

测量现有网络的统量;

未来网络容量需求。

11、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应实现哪些功能:

(P91)

数据输入与数据交换功能;

数据存储功能;

输出功能;

查询功能;

统计功能;

预测决策功能;

事务管理功能;

数据恢复备份功能;

系统维护功能。

第五章物流系统的供应分析

1、城市道路包括: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自行车专用道。

(P98)

2、运货事故率最低的运输方式是:

航空运输(P107)

3、大件货物运输、低档货物运输和速度不是主要运输要求的一般货物运输,最好选用:

水路运输。

4、时间是重要因素的运输,长距离运输,且单位体积与重量价值高的货物运输,选用:

航空运输。

5、那种运输方式能实现物流的门对门服务:

公路运输

6、公路运输:

对环境的污染最大。

7、在全部货运中,外贸运输大部分采用的运输方式:

水路运输。

8、在陆货运中,运输方式的地位最高的是:

铁路运输。

9、铁路运输的特点:

运量大、污染环境小、事故率低。

10、航空运输的特点:

运量小,运营成本高、耗能大。

11、管道运输的特点:

运输货物种类有限、货物损耗小、管理简单、连续性强

12、联合运输:

是综合运输思想在运输组织领域的体现,是综合性的运输组织工作。

(P109)

13、联合运输的基本特征:

全程性、简便性、通用性、代理性、协同性。

14、联合运输的主要容:

货物全程运输中: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工具(方式)的运输衔接;

使用同一种运输工具两程或两程以上运输的衔接;

使用一种运输方式多家经营和多种运输方式联合经营的组织衔接;

所涉与的货物生产、供应、运输、销售企业运输协作组织。

15、开展联合运输的意义与作用:

能促进疏理流通渠道,推动经济发展;

能沟通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横向联系;

能挖掘运输潜力提高运输效率;

可以减少物资流通费用,方便货主,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16、吞吐量:

1年间经由水运输出、输入港区并经过装卸作业的货物总量。

(P103)

17、自然吨:

无论陆转水、水转陆、水转水的货物,1T装卸量均计为1个自然吨。

18、(港口)通过能力:

1年间在既定的设备条件下,按合理的操作过程、先进的装卸工艺和生产组织所允许通过货运量。

计量为货物的自然吨。

19、仓储:

在物流过程中对未即时处理的物品在特定的场所进行存储的过程。

(P112)

20、仓储的作用:

(P113)

21、仓储的功能:

搬运功能、储存、信息传递。

22、物流信息:

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P119)

23、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子系统)(P121)

需求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

采购管理系统;

仓库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和结算系统;

配送管理系统;

物流分析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第六章物流战略规划

1、物流战略:

指为寻求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就物流发展目标以与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而制定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则与保证。

(P128)

2、物流战略的目标:

成本最小、投资最少、服务改善。

(P129)

3、物流环境分析:

指对影响物流发展的部因素和外部条件进行分析,明确物流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P129)

4、物流支撑环境(物流体系环境):

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资源环境、仓储业环境。

5、物流市场环境:

宏观环境、物流行业环境、物流市场竞争环境

6、物流体系环境:

包括:

物流支撑环境、物流市场环境、政策和人才环境。

7、物流市场环境:

指影响物流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是物流体系的外部环境。

包括:

宏观环境、物流行业环境。

(P133)物流体系环境

8、物流战略规划:

指确定区域或城市在物流发展的方向、发展模式等方面目标与措施的过程。

(P138)

9、物流战略规划的主要容:

物流的发展模式的定位以与中长期目标的确定;

物流基础平台的布局与规划;

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制定。

10、如何进行物流战略控制:

(P146)

要着重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顾客服务战略;

成本领先策略;

全球化物流战略;

互联网物流战略;

绿色物流战略。

11、物流战略设计的基本要点是:

物流战略目标、物流战略优势、物流战略态势。

12、如何进行物流战略管理?

(P142)

通过物流战略设计、战略实施、战略评价与控制等环节,调节物流资源,组织结构等,最终实现物流系统宗旨和目标。

第七章储运与配送系统规划

1、仓库应根据效率最大化和生产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布置和设计。

(P152)

2、仓库的最小空间:

一般是根据各期存货所需的最小空间需求,并在考虑其他的因素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容量。

3、确定仓库的数量要考虑的因素:

销售机会损失的成本、存货成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

4、仓库布置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相似性、流动性、大小、特性。

(P156)

5、自动仓库:

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和相应的控制设备对仓库的作业和仓储管理进行自动的控制和管理,并通过自动化系统进行仓库作业的现代化仓库。

6、交通枢纽:

指建在某种交通网络上两条或多条线路交汇处,或几种交通网络衔接处,具有运输组织、中转、装卸、仓储、信息服务等功能的综合设施。

(P162)

7、单式枢纽:

只在一种交通网络上,只服务于同一种交通方式。

8、复式枢纽:

同时在两种或多种交通网络上,且服务于多种交通方式的。

9、货运枢纽的一般功能:

乘客或货物的集散;乘客上下车或货物的装卸;乘客或货物的;为乘客逗留提供各种服务(仓储、加工等);交通工具的停放、维护保养、加油、调度。

(P163)

10、交通枢纽规划的一般原则:

(P163)

以城市总体布局为前提,追求城市发展的总体效益;

兼顾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合理进行城市交通综合运输的布局规划;

注重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部交通的衔接,保证城市外交通协调和共同发展;

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应使其对城市的干扰降至最低。

11、公路货运枢纽组成:

业务受理系统、信息与监控系统、运输组织系统、仓储系统、配套服务系统、停车场。

(P164)

12、城市货物流通中心:

是运、储、批发三位一体的大型货物流通业务专用地区,由货车枢纽站、批发市场、仓库、服务设施组成。

(P175)

13、城市货物流通中心的形式可分为:

(P175)

城市部使用的货物流通中心;地区性的货物流通中心。

14、配送:

在经济合理区域围,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P176)

15、配送(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P178)

完善运输系统;

消除交叉输送;

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

简化手续、方便用户;

提高供应链的可靠性。

16、配送的特点:

(P181)

时效性、安全性、沟通性、方便性、经济性。

第八章物流信息系统规划

1、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特点:

网络化、标准化、目标化、动态性。

(P186)

2、简述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标准化主要体现在数据格式、文件传输、信息组成的标准化。

现在大部分企业的信息系统都还是封闭运作的。

物流信息数据不是标准、规、统一的。

加大了不同物流信息系统间数据交换的难度。

因此,需要使物流信息标准化,以提高物流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信息失真。

3、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开发原则:

(P187)

广泛参与原则;

优化和创新原则;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原则;

实用和实效原则;

远近结合的原则;

规化原则。

4、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容(步骤)(P189)

定义系统目标(目标定义);

定义系统功能(物流管理与经营活动的主要容和决策);

定义数据分类(数据分类);

定义信息结构(信息结构定义)。

5、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步骤:

(P189)

调查分析:

目标可能性。

系统逻辑设计:

构造逻辑模型。

系统物理设计:

程序设计。

系统实施:

系统功能模块调试。

系统维护与评价。

6、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的容有:

系统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系统评价(P189)

7、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P190)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原型方法;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

8、结构化开发方法的特点:

(P190)

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

用户至上;

深入调查;

分阶段工作;

环境适应性强;

开发过程工程化。

9、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缺点:

(P191)

优点:

从系统整体全局出发,强调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自上而下”的分析和设计,保证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目标一致性;

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系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避免了开发过程的混乱;

每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是下一阶段的依据,便于系统开发的管理和控制;

文档规化,有利于系统维护。

缺点:

在系统分析阶段很难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

开发周期长;

结构化程序较低的系统,在开发初期难于锁定功能需求。

10、适于构造宽带局域网的网络是:

总线结构。

(P198)

11、物料需求计划(MRP):

(P202)

是根据成品的需求,计算出构成这些成品的部件、零件、等相关材料的需求量;由成品的交货期计算出各部件、零件等材料的生产进度以与外购件的采购日程的一种生产计划。

12、MRP的三种输入信息是:

主生产计划、库存状态、产品结构信息。

(P203)

13、制造资源计划(MRP

):

14、企业资源计划(ERP):

是一个包含了应收、应付、分类账等核心会计功能与物流功能的系统,其目的是管理组织的销售和制造功能。

(P206)

 

第九章物流中心规划

1、物流中心:

是处于枢纽或中心地位的、具有较完善设施、能将物资集散、物流信息和物流管理与控制功能一体化运作的空间场所。

(P214)

2、物流园区:

是具有较大规模和综合物流功能的物流集中用地,是物流中心的空间载体。

3、物流中心的作用:

(P214)

集约作用;(量的集约(货站、货场)、货物处理的集约、技术的集约、管理的集约)

对联合运输的支撑和扩展作用;

提高物流水平;

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交通管理;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4、物流中心在供应链中的所处位置:

(P218)

上游:

为原材料供应商服务的。

次上游:

为制造商服务的。

中游:

为分销商服务的。

主要功能是批量采购、大量存储、规模运输。

下游:

为零售商服务的。

5、物流中心的基本功能:

(P218)

运输、储存、物流信息处理、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

增值功能:

结算、需求预测与物流系统设计咨询、物流教育与培训

6、如何进行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

物流中心的功能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结点交通的性质有关。

在进行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时必须充分研究本地区的物流需求、产业结构特征、综合运输方式,以便正确选择功能定位,使得物流中心在经营后能真正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物流中心的分类:

(P216)

根据主导功能分:

配送型、仓储型、货运枢纽型。

根据其地域作业活动围分:

国际枢纽型、全国枢纽型、区域转运型、城市配送型。

8、物流中心作业量与规模的确定:

(P219)

物流中心作业量:

通常可根据历年的统计资料对货物的需求量进行预测,然后根据物流中心作业量占以上各类需求量的合适比例,并结合物流的流量、流向、大致确定物流中心的作业量。

物流中心的规模取决于四个因素:

物流作业量、作业效率、对时效性的要求、用地条件。

9、选址分析的制约因素:

(P220)

服务区域与市场定义;

物流服务功能;

服务手段;

市场需求;

运输费率;

可变和固定成本。

10、物流中心选址的工作阶段:

(P221)

选位决策:

划分物流中心的服务区域,并排定选位顺序。

定位决策:

在选定的物流中心服务区域,根据客户需求、地址位置、重要性与忠诚度等信息,选定物流中心的具体位置。

定性调整。

11、物流中心选址主要考虑:

物流中心的数目与坐落位置。

12、物流中心选址的原则:

适应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战略性原则。

13、物流中心选址的技术方法:

(P222)

连续模型:

重心法、数学规划方法、

14、物流中心规划的容:

空间布局、经营方针、设备设施

 

第十章物流规划的评价与实施

1、评价在物流系统规划中的作用:

(P240)

确定每一个备选方案价值以与一个方案相对于其他方案可取性;

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的影响、权衡轻重和不确定性等主要方面的信息;

为规划人员提供一种对物流系统进一步研究改进的机会。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学性、可测性,可比性。

3、评价方法确定的原则有:

科学性:

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应当配合一致,科学的评价指标依赖于科学的评价方法。

先进性:

借助现代化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方法技术。

实用性:

评价方法和手段必段条理清楚,结构分明,简单易行。

4、物流规划经济评价的原则:

(P244)

费用、效益的围对应一致的原则;

采用“有”、“无”比较法的原则;

计算期采用同一价值的原则;

计算年限应统一的原则。

5、属于物流规划评价组成的有:

技术性能评价、经济评价、社会环境评价。

(P240)

6、物流规划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包括:

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

(P247)

7、敏感性分析:

通过分析预测项目主要因素发生变化时,对经济指标的影响,从中找出敏感因素,并确定其影响程度的分析。

8、综合评价的工作原理:

(P249)

明确评价前提;

研制评价指标体系;

量化各项评价指标;

备选方案综合评价。

 

其他考点:

1、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企业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

2、物流系统分析的目标是:

物流系统整体最优化。

3、条形码技术是增值物流服务中的:

降低成本服务。

4、物流系统规划过程:

确定物流系统要达到的目标;

物流系统涉与的围;

收集资料;

提出比选的规划方案;

综合评价;

确定规划方案。

5、环形放射网:

优点是有利于市中心区与各分区周围相邻的各区之间交通联系;缺点是交通容易集中在市中心区的城市干道网。

6、物流中心规划:

是指对城市区域物流用地进行空间布局,对区功能进行设计和定位,对设备与设施进行配置,也包括对物流中心经营方针和管理政策进行详细规划。

(判断)

7、物流供应和物流需求的关系:

物流供应和物流需相互约束和助长的。

在经济发展的任意一个阶段,物流供应与物流需求都是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阶段,是一种螺旋推进方式的发展。

8、物流系统与生产系统以与销售系统之间的联系主要靠:

运输加工。

9、从实际经验来看,网络平均利用率保持在30%比较合适。

10、对客户资料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管理的系统是:

需求管理系统。

11、物流系统中的费用包括:

建设费用、使用费用、规划费用、维护费用。

12、一个农副产品的供应链的网络结构是:

线状图。

13、物流信息的特点有:

信息价值的衰减快,信息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动态性强。

14、物流出行:

物从起点到终点的一次位移。

15、物流生成量:

指物流的发生量和吸引量的总称。

即物流源点产生的物流量和吸引量的总和。

物流分布量:

在物流分布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交通路网物流量分配和各物流中心的分布位置与其物流分配量。

16、物流分配量:

是不同供应链所支撑的各种物流活动分配到运输网络上各节点间的量。

17、响应时间:

指显示器对输入信号的反映速度,取决于应用程序设计和网络通过能力。

19、物流系统外信息主要用于指导物流,包括供货人信息、顾客信息、订货合同信息、交通运输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还有来自企业生产、财务等部门的与物流有关的信息。

20、物流系统信息是伴随物流活动而发生的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